池塘养殖水质管理

合集下载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池塘养殖水质标准前言在池塘养殖中,良好的水质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条件。

因此,池塘养殖水质的检测和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

检测项目池塘养殖水质的检测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温•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硫化物•叶绿素a针对上述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下:检测项目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水温水温不得低于10℃水温不得低于5℃pH值 6.5-9.0 6.5-8.5溶解氧≥4mg/L≥3mg/L总氮≤2mg/L≤3mg/L总磷≤0.2mg/L≤0.3mg/L氨氮≤0.5mg/L≤0.5mg/L硫化物≤0.01mg/L无要求叶绿素a 无要求≤20μg/L水质管理针对上述标准,养殖户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质管理:1.定期检测水质,记录水质变化,及时调整。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度投饵,保持水质稳定。

3.防止水体污染,合理使用饲料,禁止投药乱用。

4.科学投药,避免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定期换水,避免水体过度富营养化。

结论池塘养殖水质的管理需要养殖户科学合理投喂和管理,避免污染和过度富营养化,保证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安全和健康。

在进行池塘养殖水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饲料投放必须均匀,避免过量投放造成水体污染。

2.在投药时,需与养殖专业人员或养殖药品厂家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选择合适的调节剂和养殖设备,助力水质管理。

结语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养殖户科学地进行水质检测和管理,保证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并做好环保工作,维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池塘养殖的调水技术

池塘养殖的调水技术

池塘养殖的调水技术前言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调水技术是池塘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的调水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质、水量和鱼类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池塘养殖中常用的调水技术和注意事项。

1. 调整水位1.1 初次灌水在开始养殖之前,首先需要将池塘灌满水。

可以利用自然水源如河流或水井,或者人工上水进行灌水。

需注意以下几点:- 灌水过程中应注意水源的水质是否符合养殖需求,如PH值、含氧量等; - 灌水时要逐渐增加水位,以防止鱼类受到惊吓或者其他不利影响。

1.2 调整水位池塘养殖中,根据鱼类生长的需要和其他环境影响因素,需要适时调整水位。

下面是常见的调整水位的方法: - 开启或关闭基础设施中的进水和排水管道来控制水位的变化; -通过调节闸门或泵的开关来调整水流速度,从而控制水位的升降; - 利用自然降雨或引入外部水源来增加或减少水位。

2. 维持水质2.1 水质监测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维持良好的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

下面是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 - PH值:鱼类对PH值敏感,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 溶解氧:鱼类需要足够的氧气来呼吸,检测溶解氧的含量可以判断水体氧气供应是否充足; - 温度:不同鱼类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测量水体温度可以保证鱼类处于适合的生长环境。

2.2 水质调整当发现水质不合适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水质调整方法: - 曝气:通过增加氧气供应,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可以使用加氧机、风车曝气机等设备; - 水质净化:利用生物滤池、化学药剂等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 换水:根据需要,适当引入新鲜水源,将部分原水排出,以维持水质的平衡。

3. 水量管理3.1 水量计算在池塘养殖中,合理控制水量对于养殖效果至关重要,需要进行水量的计算。

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计算池塘面积:根据实际养殖场的情况,精确计算池塘的面积; - 考虑养殖密度:根据鱼类的生长特点和养殖要求,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估算用水量:根据每只鱼对水的需求,计算总的养殖水量。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品的养殖业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水生物疾病等,水产养殖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被采取。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展开论述。

1.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养殖水体中的养殖效益以及生物的健康状况。

为了改善水质,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通过监测,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措施。

其次,适时清理养殖池塘或鱼缸的底泥和残留物。

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分解而导致水质恶化,因此定期进行底泥清理是必要的。

此外,控制养殖密度也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控制鱼类或虾类的数量,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污染。

2. 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对养殖水体的消毒工作。

通过消毒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其次,合理选择优质种苗。

优质种苗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预防水生物疾病的发生。

此外,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检疫工作也是必要的。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查,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3. 养殖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养殖户可以进行相应的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造和修复措施:首先,建立生态滤池系统。

通过搭建生态滤池,可以使养殖水体与自然水体进行连通,实现水体的自然过滤和净化。

其次,适时开展湿地修复工作。

湿地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适当恢复和建设湿地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水体的水质。

此外,进行水生植物的绿化养殖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筹措或繁殖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并在一定的水环境中进行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保证养殖环境良好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进行探讨。

一、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

良好的水质条件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存活率,促进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最终提高养殖效益。

1.1 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体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对养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含量都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合理的通风设施和水质管理措施,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保障养殖动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1.2 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氨氮是水体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能够直接损害养殖动物的健康。

高氨氮含量容易导致养殖动物的呼吸困难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疾病的风险。

通过定期清理废料、控制投料量和加强水质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1.3 控制水体中的pH值水体中的pH值是表征酸碱程度的指标,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导致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增加,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适当的添加酸碱剂和监测水体中的pH值,可以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养殖环境改善的方法除了调控水质外,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养殖环境改善方法。

2.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

要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因素,如风向、流动水源等。

合理的场址规划能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2.2 加强养殖动物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加强对养殖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疫病防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可以减少废物堆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定。

一、养殖场环境管理1. 养殖场周围应保持洁净,禁止任何有害物质和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域。

2. 养殖池塘、鱼池等必须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残渣和鱼粪等杂物。

3. 养殖场应配备合格的水质检测设备,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并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4. 养殖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日常检查记录,定期评估养殖环境的卫生安全情况。

二、养殖品种选育1. 养殖场必须选择适应当地水质环境的优质品种进行养殖,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状况和抗病能力。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和免疫健康。

3. 养殖场必须遵循规范的养殖操作流程,确保养殖品种的合理饲养和管理。

三、养殖饲料管理1. 养殖场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产品,并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2.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进行饲喂,并确保饲料的摄入量适宜。

3. 养殖场应经常监测饲料的质量,定期检测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四、养殖水质管理1. 养殖场应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微生物、重金属、有害物质等指标,确保养殖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必须进行科学的水质处理,确保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3.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养殖密度进行养殖,合理控制养殖水体中的鱼体密度,防止疫病传播和水体污染。

五、养殖疫病防控1.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机制,定期对养殖品种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病处理。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疫病防控人员,并进行规范化的疫病监测和管理。

3. 养殖场应加强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六、养殖产品质量检验1. 养殖场必须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对养殖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随着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正成为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产业。

然而,养殖池塘或水体中的水质问题是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良的水质不仅会影响水产养殖健康,还会导致生产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一、降低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养殖的动物数量。

高密度养殖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如水中余氯消耗快、氨氮含量高、溶解氧水平低等问题。

因此,降低养殖密度是改善水质的一种重要措施。

适当减少养殖密度可以防止过多的废物和饲料积累,降低水质污染。

二、控制投喂量和频率合理的投喂量和频率可以减少饲料残留和废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水质污染。

每次投喂时,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需求和水质状况来确定投喂量。

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饲料残留。

此外,控制投喂的频率也是重要的,可以根据养殖动物的消化能力和水质变化来合理安排投喂时间。

三、引入生态滤池系统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生态系统来处理水质污染的系统。

其原理是通过人工构建的滤池中的生物菌群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态滤池可以过滤悬浮物、去除有机物和氨氮,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适当引入生态滤池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质污染,改善养殖环境。

四、定期换水定期换水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可以将水中的废物和污染物带走,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可以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和养殖动物的需要来确定。

通常建议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0%至20%。

五、控制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疾病。

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可能会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因此,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根据病情和养殖规模合理使用药物。

同时,使用药物后应注意药物残留和效果,必要时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和治疗方案调整。

六、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水体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养殖管理措施。

常规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pH值等。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水质出问题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溶氧降低、氨态氮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水变浑浊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结合池塘养殖实际,对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1.溶氧降低溶氧降低是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有水温过高、过度投喂、过度施肥等因素造成。

溶氧降低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水温。

在高温季节,要控制池塘水温,降低水温有利于水中溶氧的增加。

(2) 控制投喂量。

过度投喂会使鱼类过多的消耗氧气,从而降低水中的溶氧量。

合理的控制投喂量,可以有效减少池塘养殖中溶氧降低的问题。

(3) 增加水中植物。

增加水中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样可以有效增加池塘水中溶氧量,预防鱼类短缺氧气。

2.氨态氮升高当池塘养殖中鱼类数量过多,投喂过度等原因会导致池塘水中氨态氮升高。

氨态氮升高会引起鱼类的积极性降低、消化道道炎症、肌肉萎缩等问题。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鱼类密度,减少养殖压力,降低氨态氮升高的几率。

(2) 加强水资料处理。

通过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循环流通,可以有效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中氨态氮浓度。

(3) 废水处理。

清理和处理废水,去除生物和污染物,从而减少氮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3.亚硝酸盐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是池塘养殖中常遇到的水质问题,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超标会直接危害鱼类健康。

亚硝酸盐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喂食、废水浓度过高、缺乏水资料处理设备等。

处理措施如下:(1) 停止喂食。

过度喂食会导致鱼类消化道问题,同时会加重池塘水的污染。

停止喂食可以减少废水的负荷,从而防止亚硝酸盐升高。

(2) 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的处理和管理,增设曝气设备,采用循环流通方式,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池塘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在池塘中合理管理水质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鱼类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免疫力产生不利影响。

常见的鱼类如鲫鱼、草鱼、鳙鱼等的适宜生长水温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2.pH值:池塘养鱼的pH值一般要控制在6-9之间,这是因为鱼类对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过低或过高的pH值都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低的pH值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消化功能,而过高的pH值则会对鱼类的鳃和皮肤产生刺激。

3.溶解氧含量: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池塘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溶解氧含量。

一般来说,鱼类的生长和养殖需要保持每升水体中5-8毫克的溶解氧。

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鱼类的呼吸会受到限制,引发缺氧甚至窒息;而过高的溶解氧含量则会对鱼类的鳃和血液产生伤害。

4.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过高都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氨氮主要来自于鱼类的代谢废物和饲料残渣,如果池塘中氨氮含量过高,会对鱼类的肝脏和鳃产生严重的损害。

亚硝酸盐则是由细菌的氨氧化作用产生的,过高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对鱼类的呼吸和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5.水体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会导致水体浑浊,影响光照透明度,进而影响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食物链。

有机物的过高含量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华和缺氧。

为了满足这些对水质的要求,池塘养鱼需要进行适当的水质管理和控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

通过科学仪器和试剂进行测定,了解水质状况。

其次,要合理投喂和管理饲料。

适当的投喂量可以减少过多的饵料残渣,从而降低有机负荷和氨氮的产生。

同时,选择适合鱼类种类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减少氮、磷等富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养花白鲢,就会养泥鳅
“坚持”,核心思维在于“防”
(五)异常水质的处理方法
五、异常水质的处理方法
预防水质恶化是核心
但是出现了水质恶化我们该如何处理

• 请看下面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
源充足,关键要看如何转化成有效的形式,101的
作用就是将无用氮转化成有用氮,促进藻类的生

• 磷酸盐成了限制性元素
微生物制剂调水中的重点和难点
• • • • 细菌性出血病季节出现该如何调水? 高温季节该怎样调水? 十月份之后还要不要调水? 看不出水色变化该怎么办?
细菌性出血病季节调水措施
• 现在出血病发病季节提前,周期更长(5-10月)
高温季节调水
特点:
• 1.水质变化较快(来得快,去得快) • 2.饲料的大量投喂带来的问题,氨氮、亚盐容易积 累 • 3.pH值日较差大 • 4.饱和溶氧值下降,溶氧日较差大
• 5.透明度的日变化明显(早清晚绿,早红晚绿)
高温季节调水措施
• 总原则:短-少-匀
• 间隔时间短(7-12天)
• 用量要减少(降到一半用量)
• 看鱼说水
四、水质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向
水质管理模拟图
放养 模式
增氧机 380V
池塘水质
池塘 条件
密度 规格 品种 配比
饲料选择 杀虫剂 微生物 投入品
饲料投喂
施肥水 消毒剂
培虫池
水深1.5M 水源 底质 风向 面积
4.1放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
放养对水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 密度:密度过大,长期浑浊;白鲢过多,水质稳定 性差;鲫鱼过多,水质易浑;过高密度造成了死亡 加剧,腐败的尸体影响了水质;高密度引起的高投 喂造成了水质的易变性。 • 规格:规格越大,饲料系数越高,造成浪费越高。 • 套养大头鱼 亩30条,吃粪便杂物。
模式设定原则
• 原则:安全性、高效益、容易销售、合理性、注
意风险、管理技术
• 方法:反推法和经验法
• 放苗时间的控制
• 浸泡消毒下塘:食盐(3%)与高锰酸钾(5-
10g/m3)的配合使用;
注意事项
• 切忌盲目照搬 • 切忌盲目增大密度 • 循序渐进,逐渐渗透
• 好水保证,效益自成!
4.2 池塘条件
0.25 0.2 0.15 0.1 0.05 0 0
二 氧 化 氯
0.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13
调水产品使用效果的判断
• 水色:使用1-2次以后观察判断 • 吃食:天气较好的,可以在使用后3-5天观 察; • 透明度:使用后的3-6天的观察 • 亚盐的变化:安全值以下 • 酸碱度的差值:前3天变化大,后面趋于稳 定
• 饲料系数升高,增加成本
• 规格太小,鱼价降低,效益受损,心情郁闷
青鱼发白
海联科——为鱼虾养殖保驾护航
不能消化的藻相
丝状绿藻水
死亡不断
为什么恶化?
• • • • • • • 水源变差(大势所趋) 投喂不当,选料不好 放养不合理,密度过大 增氧设备使用不合理 施肥出现问题 水深调节方面前后规律没有掌握 不懂得正确选择微生物制剂、及合理的使 用
为什么出现老水?
5、PH值偏酸或偏碱 水体偏酸或偏碱,都会引 起一些营养物质的沉淀、吸附,使水体正常的物 质循环速度降低甚至停止,水体生产力低下;另 一方面水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生长速 度缓慢甚至停止。 6、缺营养元素 水体中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不足 ,成为限制因子,降低水体生产力。
十月份之后
• 十月份后的现状:90%池塘的丝状蓝藻现象,花
白鲢生长速度减缓
看不见变化的问题
• 一、水色看不见明显变化: • 尤其是在使用常规的芽孢杆菌制剂(本身 就是稳定水质的作用) • 二、水中碱度和硬度不够,难以改变水质 (缺磷、钙、钾) • 三、浑水中看不见变化(先清后培)
硬度对应表
硬度范围 施肥无机肥 藻类生长效果
4.3.4增氧机的应用380V
• • • • • • • • 使用原则:七开四不开 晴天中午开,早晚不要开 阴雨天凌晨开,中下午不要开 天气闷热、浮头征兆或大量下肥后半夜开,没有 白天就不开 调水之后开,水质好转不常开 春夏之交,夏秋之交要多开 杀虫之后注意打开 明矾净水观察开
4.3.5消毒
常用消毒剂的选用 • 良好的水质保护消毒剂: • 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戊二醛、溴氯海因 、季安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甲醛、氯化 钠、生石灰等; • 破坏性大的消毒剂: • 强氯精、漂白粉等
水环境
• 如何看
三看二定
4.3.2施肥调控技术
施肥存在的问题
• 单一元素,肥效不全 • 稳定较短,难以持续
• 发酵不够,引发泛塘
• 带入病菌,导致疾病
• 难以矿化,造成浪费
各种池塘的施肥策略
• 砂质土壤:颗粒大,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很 弱,易渗漏,需要改造,可大量施有机肥 ,加速淤泥在池底形成; • 泥炭土和黑钙土底质:不缺氮,要多施磷 肥; • 碱性土和沼泽土:缺 钾 • 淤泥过多的老鱼池:一般不施基肥,并要 挖除过多的淤泥。
使用后图片的观察
使用前
使用后
未调水
调水后
实验塘和一般塘对比
实验塘
一般塘
我们首要关注水体营养
• 水中的氮磷比为(5-12):1
• 氮循环(注意保持畅通)
• 磷循环的过程
• 藻类对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吸收遵循李比西定律(
木桶原理)
• 请看案例分析:
调水与补充磷酸盐
• 饲料的投喂以及固氮藻类的氨化作用让水体中氮
三、水质的鉴别方法
水质管理的理论参考指标
• • • • • • • 溶氧的变化规律 pH值的变化规律 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透明度的大小 悬浮有机物 浮游生物种群和生物量 水色变化
常用鉴别水质的方法
• • • • • • • 水色(需要一定的池塘经验积累) 透明度(塞奇罗盘) 氨氮、亚盐(水质分析盒) pH值(水质分析盒) DO值(溶氧仪的引入,经验的总结) 有机物浓度(淤泥,悬浮物) 有条件可以测量COD、BOD等
二、良好水质的标准
常见优良水质
活、爽,稍微偏瘦 肥、活、爽
好水标准
• 好水的标准:肥、活、嫩、爽 • 肥:水中溶解N、P、C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 是营养丰富、易消化、个体大的种类。 • 1、肥水的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20-120毫克/升,浮 游动物生物量超过5毫克/升; • 2、肥水的透明度指标:池塘为20-40cm; • 3、肥水的营养物指标:有效氮:1-2毫克/升,有效磷:0.1 -0.5毫克/升,有效氮磷比5-12∶1; • 4、肥水的颜色:棕绿、深棕、茶褐、褐青、褐色、嫩绿、亮 绿、浓绿、豆绿、白清。 • 5、肥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团藻 目种类为优势种,另有裸藻门、绿球藻目、丝状蓝藻的种类 ;浮游动物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
3.人为破坏:滥用药破坏了水体微生物平衡,导致水质恶 化,疾病高发而且越来越难处理;
4.放养模式不合理:忽视起水质净化作用的混养鱼(如花 白鲢)的作用。
常见恶化水质
蓝绿藻爆发 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机质过多,水清黑色
水体藻相异常,水色过绿
水体过瘦,呈现灰白色
常见问题水质
水体藻类死亡,水色呈浑浊绿色 水质严重恶化,呈浑红色
强氯精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实例
亚硝酸盐
0.35
0.3
0.25
0.2
强氯精
0.15
0.1
0.05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天数
使用强氯精后杀灭藻类和细菌,从而形成亚硝酸盐的大量积累。
温和性消毒剂对水质的影响
东西湖走马岭水产二大队两个池塘亚盐变化
亚 硝 0.4 酸 0.35 盐 0.3
肥、活、嫩、爽
“活”
水色、水华形状、水的透明度不停变化,每天
不一样,每天的早、中、晚不一样,浮游生物的优 势种2-3天就发生变换,是浮游生物处于生命旺盛 生长期的表现。由于肥水中生活的藻类大多为隐藻 、甲藻、硅藻、金藻、裸藻、团藻目能运动的藻类 ,在生长的旺盛期,不停地在水中游动,造成水色 的深浅、水华的形状的变化。透明度早、中、晚相 差10厘米左右,水色有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塘 红(棕色)半塘绿等的变化。
• 在5月20左右就要准备先杀一遍菌,用二氧化率泡
腾片(200g/亩)或者粉末(100—150g/亩· 米)
• 第三天调水,施用生物肥
• 第五天,微生物制剂调水
细菌性出血病初期的调水方案
• • • • • • 小野杂鱼的死亡 黄丝状浮膜(原因不清) 少量死亡 先按常规方式处理 内服外消 3-5天之后分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池塘养殖水质管理
概述
主要内容
一、养殖水体的现状 二、良好水质的标准 三、水质的鉴别方法 四、水质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向 五、异常水质的处理方法
一、养殖水体的现状
养殖水体现状
1.内源性污染: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导致水体中粪便、残 饵等过量积累,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质严重失衡; 2.外源性污染:整体养殖水环境受污染的状况持续恶化, 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导致换水难,排换 水风险大;
<10mg/L
10-20mg/L >20mg/L
无机肥
无机肥 无机肥
不生长
不稳定 大量生长
案例
美国人的软水实验 总硬度从7.8mg/L长到32mg/L,碱度增加4倍,罗 非鱼产量增加约25%
小结
• • • • 提问: 水质管理的三个大方向是什么? 放养、池塘条件、投入品 从哪些方向来评判微生态制剂对效益的影响? 花白鲢产量、各种鱼成活率、各种鱼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