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一)池塘养殖水质标准前言在池塘养殖中,良好的水质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条件。

因此,池塘养殖水质的检测和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

检测项目池塘养殖水质的检测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温•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硫化物•叶绿素a针对上述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下:检测项目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水温水温不得低于10℃水温不得低于5℃pH值 6.5-9.0 6.5-8.5溶解氧≥4mg/L≥3mg/L总氮≤2mg/L≤3mg/L总磷≤0.2mg/L≤0.3mg/L氨氮≤0.5mg/L≤0.5mg/L硫化物≤0.01mg/L无要求叶绿素a 无要求≤20μg/L水质管理针对上述标准,养殖户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质管理:1.定期检测水质,记录水质变化,及时调整。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度投饵,保持水质稳定。

3.防止水体污染,合理使用饲料,禁止投药乱用。

4.科学投药,避免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定期换水,避免水体过度富营养化。

结论池塘养殖水质的管理需要养殖户科学合理投喂和管理,避免污染和过度富营养化,保证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安全和健康。

在进行池塘养殖水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饲料投放必须均匀,避免过量投放造成水体污染。

2.在投药时,需与养殖专业人员或养殖药品厂家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选择合适的调节剂和养殖设备,助力水质管理。

结语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养殖户科学地进行水质检测和管理,保证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并做好环保工作,维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鱼苗 养殖水质调节技术

鱼苗 养殖水质调节技术

在鱼苗养殖中,水质是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水质有助于鱼苗的生长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养殖水质调节技术:
水体循环与通气:保持水体循环和通气有助于氧气的充分溶解和二氧化碳的排除,维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以及调节水体的温度和pH值。

水质监测与调节:定期监测水体的温度、氧气含量、pH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如增加氧气供应、调节酸碱平衡、控制养殖密度等。

过滤系统:使用过滤系统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废弃物,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透明度。

常见的过滤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如滤网、滤棉)、生物过滤(如生物滤材、生物滤球)等。

底泥处理:定期清理池塘底泥,避免底泥积累过多,减少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细菌的影响。

水体调节剂: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水体调节剂,如硝化细菌、硝化剂、除氯剂等,以改善水体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平衡。

水源选择与处理:选择清洁的水源,避免使用含有有毒物质或过高矿物质含量的水源。

对于使用地下水或自来水,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如除氯、去除重金属)来提高水质。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养殖水质调节技术,具体的应用取决于鱼类的品种、养殖环境和水质要求等因素。

在鱼苗养殖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水质是确保鱼苗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

池塘养鱼的水质调控

池塘养鱼的水质调控

池 宜。 ③清塘、 晒塘。 利用冬休时节 , 对 不相 同 .因此 可用 于选 择性 杀灭 :
大换水。 ⑥增氧剂。 能释放氧气 , 从而
氧 化 有 机物 , 消除有毒物质 . 有效 增 加 水体溶 解 氧 用 于 池塘严 重 浮头 时 增氧。 常用 的有 过氧 化钙 、 双氧 水 、 二 硫 酸铵 、 高锰 酸钾 。 3 . 生物方 法 通过 生物来 控调水 质, 是一 种 环保 、 绿 色 的技术 , 现 已受
5 7天 投 喂 1次
( 4 ) 饲 养管理 。 在 鱼种 池套 养 时 ,
无需增 加饲料 在成鱼池 套养 时 。 可投 喂 菜子 饼 饲料 . 每 天 2次 . 也 可 投 喂 人 工 配 合
饲料 . 投 喂量为池塘鱼体重 的 5 % ̄ 7 %
换水 加 换水 是解 决池 水老 化 的一条 有 效途 径 加 注 的新 水 必 须 水 质 良 好、 无 污染 、 溶 氧 丰富 。 加换 水 的次数 按 照看 水色 、 看 透 明度 的“ 二看 ” 原则 灵 活掌 握 . 每 次 换 水量 为 池 水 1 / 3为 池底 进 行清 淤 .通 过风 干 日晒来 . 杀 灭病 菌 、 分解 有 机物 、 改 善底 质 、 调解 池 塘水 质 . 是养 殖技 术 中最 常用 的方

池塘 养鱼 的水质
7 水 出好 鱼 ,养 殖 水 质 应 “ 肥、 多、 水 体偏 酸或 偏 碱等 原 因 引起养 殖 J 活、 嫩、 爽” , 就 是 水 体 中 浮 游 水 质恶 化 . 须经 常性地 对 池塘 的水 质 调 控水 质 的方法 主 植 物 以隐藻 、 硅藻 、 甲藻 、 金 藻 等 易 进行 检 测与 调控 消化 、 个体大 、 营养 价 值 高 的 藻类 为 要有 以下几 种 : 主, 蓝 藻少 : 浮 游 生物 量在 2 0 ~ 1 2 0 1 . 物理方法 常用 的方法 主要有 : 毫 克/ 升 .细 胞 处 于 旺盛 的 生 长 期 . ① 使 用增 氧 机 开增 氧机 是池 塘养 殖 未老化 。 中最 常用 的手 段 . 起 到增 氧 、 曝气 、 搅 水 但 池 塘 水 质 容 受 到 鱼 类 的排 泄 水 的作 用 正 确 使 用 增 氧 机 要 遵 守 物 和饲 料发 酵 的影 响 ,因溶 氧不 足 、 “ 三开 、 二不开” 即 晴天 中午 开 机 、 阴 产 有 机物 积 累过 多 、 营养 元 素 比例不 当 天次 日清晨 开机 、 连 续 下雨 天傍 晚 开 或 缺 失 、代 谢 废 物 特 别 是 氨 积 累太 机 , 阴天 中午不开 、 傍晚不开。②加 、 技 塘. 每6 6 7平方 米 投放 5厘 米 左 右 的 夏 花鱼种 8 0 ~ 1 2 0尾 ,家鱼 苗 种按 常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生物法1.1 水草养殖法水草养殖法是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通过种植适宜的水草,如莎草、灯心草等,可以吸收养殖池塘中的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同时,水草的生长可以增加溶解氧浓度,提高水体的通气能力,改善养殖环境。

1.2 循环水养殖法循环水养殖法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废气净化处理。

该方法通常包括机械过滤、生物滤池和消毒等环节。

机械过滤可以去除较大的悬浮颗粒物,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料,消毒则可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

利用循环水养殖法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水的消耗和污染。

二、物理法2.1 水质调控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

不同的水产生物对水温、酸碱度和氧气含量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创造适合养殖生物生长的环境。

例如,对于鱼类养殖,保持水体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并保持合适的pH值和溶解氧浓度,可以提高养殖效果和水质清洁度。

2.2 光照处理光照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助于改善水体的清洁度。

例如,使用紫外线灯可以杀灭水体中的细菌和病原体,促进养殖水质的净化。

三、化学法3.1 投药消毒法投药消毒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消毒剂,如氯化钙、高锰酸钾等,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保护养殖生物的健康。

然而,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慎重,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对养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3.2 高级氧化法高级氧化法是一种利用氧化剂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的化学方法。

鱼类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调控

鱼类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调控

鱼类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调控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环境和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养殖环境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鱼类养殖中的环境调控方法和技术,旨在提供有效的养殖指导。

一、水质调控水质是鱼类养殖中最基本的养殖环境要素之一。

合理调控水质可以提高水质条件,减少水体污染,提高鱼类生长环境。

1. 水质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氨氮、溶解氧、pH值等指标,及时了解水质状况。

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增氧、曝气或水质调整剂的使用,以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

2. 水体循环利用通过水体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转化为肥料,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提高废水的再利用率,节约资源。

3. 水体富养分调控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合理施加肥料或投喂优质饲料,提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促进鱼类生长。

二、温度调控温度是影响鱼类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鱼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合理调控水温有助于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免疫力和生殖能力。

1. 保持恒定的水温通过使用加热或制冷设备,保持养殖水温的稳定,防止温度波动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影响。

2. 温度适宜范围控制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态特点,合理调控水温范围,确保其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

三、光照调控光照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鱼类的食欲、免疫力和生殖活动。

1. 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助于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2. 控制光照时间根据不同鱼类的光照需求,合理控制光照时间,保持稳定的光照周期,有利于鱼类的生物钟调节和生长发育。

四、饲料调控合理的饲料调控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保障鱼类的营养需求和健康生长。

1. 确保饲料质量和适量投喂选择优质饲料,保证其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并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和浪费。

2. 注意饲料的种类和形态根据不同鱼类的口器结构和口态特点,选择适合的饲料种类和形态,保证饵料的易摄取性和消化吸收率。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水体中鱼类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践证明,采取注水、增氧、合理施肥、施放生石灰等措施,对改善池塘的水质环境,增加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就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做个介绍。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水质是衡量鱼虾养得好坏的一种指标,许多有经验的养殖户通过水质的好坏就可以判断鱼虾的情况,是否得病或者能否泛塘等。

而净化水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注水、使用增氧机、施生石灰)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使用水质调节剂:EM原液。

EM菌内含多种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

当水质过肥、浑浊、透明度低时,施用适量使用EM菌液,可以保持水质澄清,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和预防鱼病的发生。

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EM菌原液还可以给鱼虾带来丰富的天然食物。

EM菌液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草、残余饲料、粪便垃圾等,形成鱼虾所需的养分,供其食用。

施用EM菌原液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池水呈现绿色或褐绿色,效果十分理想。

EM菌液渗入水体后,其群体作用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生态环境,增加水中溶氧量(氧气),促进养殖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

EM菌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及氨基酸兼有反硝化作用中去除水中的亚硝酸铵,因而能使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改善水质,减少鱼病。

有益菌群具体功效有:1、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消除污染物,净化环境。

2、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

水面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不断增多至布满水面。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颜色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cm 的时间长且较稳定,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

4、鱼虾粪、池底杂质和下脚料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

水质调节八种方法

水质调节八种方法

水质调节八种方法水质的好坏是养好养殖动物等水产品的关键,养殖动物池水质管理,直接影响养养殖动物效益。

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调节水质的方法。

一、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养殖动物塘中残饵、污物较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以养鲢、鳙养殖动物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厘米;以养草、鲤养殖动物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养殖动物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

夏季时养殖动物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二、定期搅动底泥。

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

一般每10-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闷热天、气压低的天气不可搅动。

三、用增氧机增氧。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要在清晨开,阴雨连绵天气应在半夜开,每次开机时间为1-4小时。

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1-3时开机增氧。

四、适当追肥。

适当施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养殖动物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和氮磷等元素,形成物质循环,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

一般在夏季,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每亩每次施尿素2.5千克,磷酸二氢钾3千克,每隔5-7天施一次。

也可施生物有机肥,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五、使用生物制剂。

一些不清淤的池塘淤泥很厚,有害生物滋生,用一些底改产品配合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生物产品,可以有效保持水质清新。

六、使用生石灰等化学药物。

改良一些养养殖动物密度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池塘,应定期施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随着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或改进,“肥”、“活”、“嫩”、“爽”也有了新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按照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教授的观点,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是:1.浮游生物量在20-100mg/L;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3.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针对我国池塘养殖中常常出现与“水”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实际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此外,排换底层水、干塘清淤、合理的施用基肥和投喂饵料,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当水体有机物过多时,快速沉降水体中有机物的方法尤为关键,通常可采用如下一些解决方案:

方案一:可采用明矾(结晶体)—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方案二:采用聚合氯化铝[A12(0H)nC16 — n]m,用水溶解后,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聚合氯化铝是介于三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中间水解产物,该无机高分子化合物能沉淀水体中有机物,调节水质。固体产品中氧化铝含量为20%一40%,液体含量8%以上,无色或黄褐色,有腐蚀性。其降解的基本原理与明矾类似,但采用聚合氯化铝具有以下优点:①絮凝体形成快,沉淀速度高,反应沉淀时间可缩短。②在同等用量下碱式氯化铝混凝时消耗水中硬度小于各种无机混凝剂,处理后水的pH值降低也少。③在处理水时,特别在处理高浓度水时,可不加或少加碱性助剂及助凝剂。④脱色能力优于其他无机净水剂。在气温较高,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采用聚合氯化铝净水效果明显。在使用杀菌、杀虫消毒剂前,泼洒聚合氯化铝能更好地确保消毒、杀虫效果。

方案三:采用沸石粉,以20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沸石粉是一种吸附性强的水体改良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其颗粒内有许多大小均一的孔隙和孔道,能有效吸附有机物。沸石粉作用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吸收水体中的氨态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②有效降低池底的硫化氢毒性,调节水体的pH值;③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提供常量和微量元素,促进鱼虾生长;④吸附水体中有害物质,改良水体,减少病害。

方案四:采用麦饭石,以150-300g/m3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每15天一次。 麦饭石主要成分以氧化硅为主,同时含有多种金属氧化物,其内部有许多孔和通道,无毒。主要作用如下:①吸收和消解水体及底质中的有毒物质。有报道说麦饭石对细菌吸附能力在6小时内可高达96%,对有毒金属吸附力达到98%。内含物氧化铁能够降低硫化氢的毒性;②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防止疾病和缺氧浮头;③调节水体的pH值,通常使pH升高;④净化水质,排除生物体内毒素,促进酶活力。

水质过肥、藻类过度繁殖 水体过肥、藻类过度繁殖常常会导致水体的缓冲系统减弱,常用的控制方法如下:

方案一:采用膨润土,以75-150g/m3的水体终浓度,定期全池泼洒。 基本原理是利用膨润土具有极强的吸收性,入水后能迅速形成微小颗粒,水中呈悬浮和凝胶状,可吸附和粘集水中悬浮物,控制营养盐类溶出时间,从而降低池水富营养化程度,池土耗氧量,因此可有效防止水体过肥、藻类过度繁殖,并对缓解水生动物的缺氧浮头也有一定的作用。

方案二:当藻类过度繁殖时,可采用络合铜杀灭藻类。 络合铜(也称螯合铜、天使蓝)水剂,无臭、无味,对光、热、硬水等性质稳定,较硫酸铜安全、刺激性小。能有效杀死水体中有害的藻,特别是大型矽藻和黑丝藻等;同时可防止动物性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并且杀灭真菌和纤毛虫类寄生虫。鱼池以0.37-0.8g/m3;虾池0.6-1.2g/m3的水体终浓度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但淡水虾慎用;当水体硬度低于50g/m3或pH低于7.2,应减量使用,而且用后增氧;视水质变化3天后可再用1次。

水体中pH值变化过快过大 pH值是养殖水体的一个综合指标,它主要与水体中的C032-HC03-C02缓冲体系及Ca2+-CaC03固体缓冲系统有密切关系,并与有机酸、腐殖质缓冲系统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水体中的pH值会随着水的硬度和C02的增减而变动。池塘中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也有在13:00)左右)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反复。池塘中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当水体中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1、pH值过低处理措施 pH值过低、下降幅度过大通常是水质变坏、水体中溶解氧降低、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的综合体现。pH值过低或下降过快都会降低和削弱水产动物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其生理缺氧和应急;亦会降低水体中磷酸盐的溶解度,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繁殖减弱,有机物分解速率降低;而且在酸性的水体中鱼类更容易感染寄生虫病。

遇到上述情况可参考采用如下措施:①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②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水(如淡养对虾池pH值低于7.8,每亩用量5-15kg),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又可以防治病害发生;③对于pH值下降过快或过低的水体,也可用NaOH或小苏打进行调节,采用1%NaOH溶液,一定要进行稀释(比如稀1000倍),少量多次均匀泼洒,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以确定效果;④加速培植浮游植物,形成新的藻相,对于形成的蓝绿藻要及时控制,必要时追施无机肥料,促使优良藻类繁殖茂盛;⑤充分增氧,控制还原型物质的生成。

2、pH值过高的处理措施 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造成水体中氨氮转化为分子氨,毒性成倍增加(尤其pH达到10以上时);pH值过高能腐蚀鱼虾蟹的鳃部组织,使粘液凝固,严重时体粘液成丝状;而且pH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绿藻水华;pH值过高的水体同样也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从而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缓。

对于水体中pH值过高(如淡养对虾池高于8.5时),可采用如下措施:①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硅酸镁)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通常滑石粉以1.5-2.5g/m3全池泼洒,可使水体pH降低0.5-1;②每亩用0.5-1kg明矾,全池泼洒;③对pH过高或升幅太快的水体也可用稀盐酸或醋酸泼洒,少量多次泼洒后,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④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此外,在一些盐碱地进行水产养殖,盐碱地区通常pH值偏高,通常的参考措施有:①尽量不使用高pH值和较高碱度的水源,如有条件可采用换水的办法,防止池水的pH值过高;②盐碱底质土壤的鱼池,不宜施用生石灰进行清塘和消毒,防止pH值上升;③渔池中要除去大型藻类如眼子菜、聚草和轮藻等。减少光合作用,避免pH值大幅度增高;④控制浮游植物的过度繁殖,可用0.5-0.7ppm双硫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或在下风口杀灭过多的藻类;⑤不宜以鲢鳙作为主养鱼,应以鲫、鲤、草鱼、鲂鱼、罗非鱼等为主;⑥紧急解救措施可适量泼洒醋酸或盐酸,以中和pH值,防止碱中毒与氨中毒。

水体中溶氧不足 溶氧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理化指标,养殖池塘中溶氧量通常要求在5-8mg/L之间,至少不低于4mg/L;当溶氧低于3mg/L时,鱼虾会烦躁不适、轻度缺氧、呼吸加快、摄食量降低,从而影响生长。溶氧更低时就可能造成水产动物的死亡。水体中溶氧量取决于增氧与耗氧因素的消长作用。池塘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空气溶解(与风浪,水体的水平和垂直移动有关);增氧机或增氧剂的使用;换新水所携带氧气等几个方面。而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则包括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池水、底质中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的分解等几个方面。

当池塘溶氧不足时可采用的主要应急措施有:①增氧机的合理使用;②合理的换水;③减少池塘中有机物、微生物等好氧量(方法同前);④合理地使用增氧剂;⑤逐渐培育出所需适用的新藻相。现仅就目前主要的增氧剂作简要的说明:

①过硼酸钠,白色细小结晶粉末,属于温和性氧化剂,能缓慢释放氧,当水温高于40℃,氧气逃逸加快,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使用过硼酸钠后可增加水体的碱性,提高池塘水体的pH。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但应注意不能与酸类物质混存。

②过氧化钙,白色结晶粉末,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提高水体的碱性,提高pH值,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防止厌氧菌的繁殖,且杀死致病细菌,起到澄清水体的作用,改良水质。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但对于缺氧池塘可参考下表使用量。

表:缺氧池塘过氧化钙的用量

水深(m) 用量(kg/亩) l 2-3 1.5 3-4 2 4-5 2.5 5-6 3 6-8 ③过碳酸钠(Na2C03·3H202)白色、自由流动颗粒结晶粉末。水溶液呈碱性:活性氧含量14%,具有氧化性。过碳酸钠干粉的活性氧含量相当于30%浓度的双氧水。使用过碳酸钠后池塘溶液的pH值呈碱性,生成活性氧,从而发挥了其杀菌、漂白去污的功能。预防缺氧以0.075-0.15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缺氧急救时使用量可加倍,以0.15-0.22g/m3的水体泼洒。此外,0.02%过碳酸钠溶液还可进行活鱼运输,每5-6h加药1次。

水体中氨氮偏高 正常养殖水体中氨氮一般不超过0.2mg/L为宜,过高就会影响水产动物的摄食,造成其中毒,甚至死亡。池塘中氨氮过高通常是由于养殖中投饵量过大;或者直接用饼粕、冰鲜喂养,过剩残饲料变成了昂贵的肥料;此外鱼、虾大量排泄物的累积,过高的放养密度和过度施肥都是造成水体中氨氮浓度偏高的重要原因。

防治养殖过程中氨氮偏高的主要措施有:①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减少池塘中氮的库容量;②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③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放养密度;④选择消化率高的饵料,科学投喂:⑤经常开动增氧机;⑥养殖中后期使用沸石粉(15-20g/m3)或活性炭(2-3g/m3)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⑦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如果氨氮超标,早预防,早处理;⑧及时清理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等措施。

此外,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正确合理地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活菌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水体中的硫化氢和亚硝酸盐,改善池塘底泥、底质,稳定水体中的pH值,加快水体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合理地使用活菌制剂可净化水质,促进生长,防止疾病,提高水产动物的成活率。目前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