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鱼病频发和流行 。
二 、主 要危害
所 ,其水质 的好坏 与鱼类 的健康生 长和获得 高 产息 息相关 。随着 水产养殖 技术 的不断提 高 ,
高密 度 、多品种养殖 模式 已被广 大养殖者普 遍 采 用 ,但在 这样 的养殖环境 中 ,使 用 的投 入品 也 随之增 多 ,极 易造成水质 变坏 ,溶氧含 量下 降 ,有 害物质含 量升高 ,直接导 致池鱼 泛塘和 鱼病 暴发 ,轻 则影响池鱼 的摄 食生长 ,重则 引
2 0 天换水1 次 ,每次换水3 0 %左右 ,不能采用大 排 大灌 的方 法 ,以免 池 水 的理 化 因子发 生 剧 变 ,换水 时池水与水源 的水温 差不能超过2 ℃一 3  ̄ C,否 则会 使池 鱼产 生应 激反 应 ,引起 鱼类 发病 。
2 . 化 学调 控 措 施
有效排 出水体 中的氨 、氮 、甲烷 等有 害气 体 , 并 促使养殖 池水 中的有机物在 好氧细菌 的作用
下分解成无 机物 ,被 浮游植物 吸收利 用 ,抑制
厌 氧细菌 的繁殖 ,降低厌氧细 菌的危 害 。精养
池塘应 配备增氧 设备 ,其 中叶轮式增 氧机的功 率配备标准为0 . 6 k w / 亩 左 右 ,微 孔 增 氧 为
( 1 )使 用 增 氧 剂 。增 氧 剂 的 主 要 作 用 有 :一是 为养殖池 水 中的有机物分解 提供足够 的 溶解 氧 ;二 是 增 加养 殖 水体 中钙 离 子 的含
C H O N G Q  ̄ G F I S H E R Y l ■皿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 、危害及调控措施
纪礼 陈 唐 玉华
( 江 苏省金 湖 县 水 产 技 术推 广 站 ,江 苏金 湖 2 1 1 6 0 0)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现象或有发生,特别是在夏季,水温升高,气候不稳定,雨水偏多,极易引起养殖塘的水质突变,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浮头泛塘,藻类大量死亡后产生腐败毒素引发大面积中毒,诱发大规模的暴发型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提醒我们要做好日常管理,及时仔细地观测水质及变化,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一、养殖塘水质突变的原因?养殖塘水质突变的原因主要有三:①放养密度过高,造成养殖个体的单位空间过小,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水体中的有机废物积累速度加快,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偏高,易引发水质恶变。

②水体中富营养化,造成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当藻类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就会发生藻类老化死亡。

死亡的藻类腐败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还会分泌藻类毒素,造成水质的变化。

③天气炎热,水温偏高,暴雨后,极易造成水体上下分层,急剧改变水体的暂时性生态平衡,引起水质突变。

二、水质突变前兆1、当水色转变为红色、蓝绿色、酱黑色或白浊色时,说明水体中的藻类已过度繁殖老化,有大量死亡的迹象,易发生水质突变。

2、养殖物突然摄食量减少,且活力减弱,甚至栖伏在浅水区,人走近时也不逃避,说明水质已对养殖物产生明显影响,水质可能突变。

3、水色发暗,水质粘滞,在下风口或增氧机周围有大量白色的泡沬,且经久不散,说明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水质老化,有水质突变的可能。

4、水温持续过高,水位过浅,当天气骤变,或有台风、大暴雨来临,水质意发生突变。

三、水质突变的预防及应对1、在夏季高温季节,应加大养殖塘水深,保持在 1.5米以上。

水位深,水体容量变大了,水体对环境改变的缓冲平衡能力也相对增大了。

2、暴雨时,要开动增氧机,保持水体的上下充分对流,及时提闸排出表层池塘水,以防水体发生分层。

暴雨后,及时使用药物,缓冲水体环境的变化,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离子,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3、及时排出部分底层水,加注新鲜的水。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水质管理是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健康。

然而,养殖渔业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水质管理有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养殖渔业中,由于饲料残渣、养殖底泥等原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积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这会引发水藻激增、水体氧气含量下降等问题,对养殖物种造成不利影响。

解决方法:1.定期清除底泥:定期对养殖场的底泥进行清理,并适时更换底泥,防止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积累;2.精确控制投饲量:合理控制投饲量,避免饲料残渣过多进入水体;3.增加水体流动性:通过增设水泵等设备,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积累。

二、水质酸碱度失衡问题水质酸碱度是影响养殖物种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若水质酸碱度超出一定范围,会导致养殖物种的耐受力下降,易患疾病。

解决方法:1.监测酸碱度:定期使用酸碱度测试仪器监测水质的酸碱度,并与合适的范围进行对比,及时调整;2.使用调节剂:根据测试结果,适量使用酸性或碱性调节剂,稳定水质的酸碱度;3.加强通风换气:合理设计养殖池的通风设施,增加氧气含量,有助于维持水质的酸碱平衡。

三、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问题溶解氧是养殖物种生存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若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会导致养殖物种窒息,生长发育受阻。

解决方法:1.增加水流:通过增设水泵、气泵等设备,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加氧气的溶解度;2.控制养殖密度:适度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物种过密而消耗大量氧气;3.增加水源氧气:利用水源的氧气进行补充,如加设喷氧装置或引入新鲜水源。

四、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水体温度是养殖物种生长与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

若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养殖物种的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1.科学调控温度:通过使用加温或降温设备,科学调控水体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2.植被覆盖:在养殖场周围种植树木或草坪,增加遮荫,降低水体温度;3.冷却设备:在水体周围设置冷却设备,如喷水装置,增加水体的散热效果。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以利用水体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养殖方式,它在提高养殖效益的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池塘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饲料、粪尿等有机物的输入,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和水质恶化。

应对措施是加强饲料管理,控制投喂量,增加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合理利用边角料,尽量减少浪费。

第二,水体溶解氧不足。

池塘养殖中,大量有机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微生物分解过程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不足,影响鱼类生长和养殖效益。

应对措施是加强水体通气,提高溶解氧含量,如加装曝气设备、喷氧装置等,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减少有机废物的产生。

水体酸碱度波动大。

养殖中使用饲料中的添加剂、药物等,容易造成水体酸碱度波动,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应对措施是合理选用饲料和药物,选择低污染、低残留的产品,确保养殖过程中水体的酸碱度稳定。

第四,水体浑浊。

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泥沙等会使水体变得浑浊,影响养殖效益。

应对措施是加强池塘的管理和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底泥,保持水体清澈,提高水质。

第五,水体寄生虫和病原体滋生。

池塘环境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是各类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

应对措施是加强防疫管理,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确保鱼类健康。

第六,水体外源污染物的输入。

池塘周围地区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以及工业废水等都可能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应对措施是建立严格的水源保护区域,对池塘的进水源进行检测和管理,防止外源污染物的输入。

第七,水体产品安全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养殖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应对措施是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提高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信任度。

池塘生态养殖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只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养殖管理,才能够确保养殖效益和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以水体为基础的养殖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水质污染由于长期养殖导致过度养殖密度、不合理的投料和用药,池塘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使得水体变质,生态环境恶化。

解决方法:1.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度的饵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

2.使用优质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

3.根据养殖情况合理施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4.增加池塘换水频率,保持水体清洁。

二、病害防治难度大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病菌易滋生和传播,增加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解决方法:1.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

2.优化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选择鱼种,提高抗病能力。

4.对病害进行科学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生态系统破坏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解决方法:1.合理布局和规划池塘,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区。

2.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3.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处理和修复,改善水质环境。

4.鼓励生态养殖方式,保护和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

四、养殖资源损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导致饵料浪费和资源损耗,增加养殖成本和环境负担。

解决方法:1.合理配方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

2.改善养殖管理,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3.利用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如肥料、生物饲料等。

五、养殖污染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带来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的排放,污染周边环境。

解决方法:1.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

2.增加废水和废料的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加强对养殖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加大监管力度。

六、能源消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解决方法:1.优化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能源消耗。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1、池塘水质变化的原因引起池塘水质恶化,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源条件差,在以污水灌塘或靠天然雨水蓄水的池塘,无新鲜定期灌塘调节,易引起水质恶化。

二是投饵施肥不当,造成水中有机物过多,发生水质恶化。

三是天气变化和水温骤变,特别是久晴不雨,突降雷阵雨的闷热天,易发生池塘水质恶化。

四是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塘内垃圾污物漂浮,淤泥腐殖质越积越厚,造成有机物腐败耗氧增加,其有机物耗氧量达50毫克/升以上,易发生水质恶化。

2、池塘水质恶化的形状特征恶化的池塘,水色产生巨变,水中存在大量有毒害物质,水中溶氧量急剧下降,水的PH值呈强酸性或强碱性,引起鱼类生理生态失调,并诱发病变而大量死亡。

1 水色污染恶化的水质是随被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污染季节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

按水质污染变化的程度,可划分为4种水色。

(1) 蓝绿色,轻度恶化水质由于施肥过量或污水灌塘前未经净化处理,塘内浮游植物中耐肥性的蓝绿色藻过量繁殖,使水表层漂浮大量的蓝绿色膜状物,不能被鱼类摄食利用,形成“假肥水”现象,是水质开始恶化的特征。

(2 )灰黄色,次重度变化水质水中以浮游植物中的蓝绿藻、甲藻类的微囊藻、多甲藻、勾环藻占绝对优势。

由于阴雨季节投施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过多,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因低温难以分解而沉积池底,被淤泥吸附,以致水中蓝绿藻营养不济,失去活力,逐渐大量死亡,产生毒素形成“臭清水”,这是水质已恶化的标志。

(3 )暗绿色,重度恶化水质水质浓而浑浊。

由于池塘不断投施有机肥或灌注生活污水,又无新鲜水补充调节,天气炎热。

不能被鱼利用的蓝绿藻随施肥能发生大量的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恶性循环。

而其它浮游植物的繁殖受抑制,使水质转变成为“死水”,是暴发性鱼病发生的兆头,水质恶化败坏。

(4 )黑褐色,极度恶化水质浮游植物类基本死亡,水体初级生产力几乎等于零。

池内淤泥腐殖质深厚,因气温水温高,腐殖物大量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之类冒出水面,水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臭味,鱼类无法生存,成为“死亡之水”失去养鱼价值。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活动,然而它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以下将列举一些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水质污染问题:淡水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的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主要是由于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养殖废物等情况导致。

这些污染物会增加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含量,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和水体富营养化,降低水质的可持续性和养殖效益。

对策:1.加强养殖管理,控制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减少饲料残渣的产生。

2.在养殖池塘中安装过滤设备和曝气装置,对养殖水体进行循环过滤和氧气补给,加强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

3.采用生物脱氮、脱磷等技术,引入一些具有吸附、吸附和降解有机物能力的生物,降低水质污染物的含量,改善水质的可持续性。

二、疫病防控问题:淡水养殖中,水体密度高、环境封闭,容易导致疫病的传播和发生。

常见的疫病有鱼病、虾病等,这些疫病会导致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对策:1.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查、监测饲养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疫病的发生。

2.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免疫和健康检查,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

3.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设施、池塘和水体,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健全养殖业的监测系统,建立养殖疫病的预警和追溯机制,及时控制和治疗疫病的发生。

三、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由于淡水养殖业的经济利益诱惑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养殖容量超过承载力,对资源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对策:1.加强养殖规划和控制,根据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密度,避免资源过度开发。

2.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养殖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减少资源浪费。

3.加强资源保护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证资源的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四、养殖品质问题: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环境和管理条件的不同,养殖品质的稳定性差,养殖品种的稳定性差,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水质出问题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溶氧降低、氨态氮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水变浑浊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结合池塘养殖实际,对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1.溶氧降低溶氧降低是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有水温过高、过度投喂、过度施肥等因素造成。

溶氧降低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水温。

在高温季节,要控制池塘水温,降低水温有利于水中溶氧的增加。

(2) 控制投喂量。

过度投喂会使鱼类过多的消耗氧气,从而降低水中的溶氧量。

合理的控制投喂量,可以有效减少池塘养殖中溶氧降低的问题。

(3) 增加水中植物。

增加水中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样可以有效增加池塘水中溶氧量,预防鱼类短缺氧气。

2.氨态氮升高当池塘养殖中鱼类数量过多,投喂过度等原因会导致池塘水中氨态氮升高。

氨态氮升高会引起鱼类的积极性降低、消化道道炎症、肌肉萎缩等问题。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鱼类密度,减少养殖压力,降低氨态氮升高的几率。

(2) 加强水资料处理。

通过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循环流通,可以有效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中氨态氮浓度。

(3) 废水处理。

清理和处理废水,去除生物和污染物,从而减少氮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3.亚硝酸盐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是池塘养殖中常遇到的水质问题,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超标会直接危害鱼类健康。

亚硝酸盐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喂食、废水浓度过高、缺乏水资料处理设备等。

处理措施如下:(1) 停止喂食。

过度喂食会导致鱼类消化道问题,同时会加重池塘水的污染。

停止喂食可以减少废水的负荷,从而防止亚硝酸盐升高。

(2) 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的处理和管理,增设曝气设备,采用循环流通方式,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1-12-21 15:54:23 来源:网络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

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1、氨氮超标(>0.2毫克/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0.1毫克/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0.1毫克/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

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

PH值过高(≥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三、水质恶化的对策
1、适时开动增氧机
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

(1)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晚应早开机防止浮头。

(3)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4)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2、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定期排出底层池水,是控制有害物质浓度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视池水深浅,每次换水30厘米或1/4池水。

并及时注入新水(在高温夏季要将池水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以扩大鱼的生活空间)。

3、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使用生石灰一般在加注新水后进行(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值为6.5-8.5),维护池水PH值相对稳定是精养塘水质稳定、鱼类少发病的关键之一。

石灰的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1米水深每亩施用15-20千克。

4、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一般在生石灰泼浇4-5天后,向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底质改良剂等,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

需特别提醒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害物质过程中,会增加池中耗氧量,一般应选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

微生物制剂作为活菌制剂,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长期、定期使用,一般15天左右要使用一次,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有害病原菌的定居和繁殖。

(2)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这些药物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微生物制剂的作用。

标签:池塘水质恶化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