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珠海市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珠海市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根据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这句话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叶三一开始“连大气都不出”,后面却“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小声地惊呼起来”?)
②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能否把“只得”去掉,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4)对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在性情上,鉴赏家叶三和大画家季陶民都可谓是惺惺相惜。
B.文中画线句子“唔!你怎么知道?”中,“唔”表示惊讶,从这一句的“!”和下文的“对极了!”中可看出季陶民的惊讶之情。
C.这篇小说语言华丽,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樱桃,还写了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
D.这篇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只是交代了叶三卖果子、看季陶民作画、不卖画三个情节,平淡却自然熨帖。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
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
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
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
“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
你没有在做梦。
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
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
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
然而我们很诚实。
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
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
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
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
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
空气无比清新。
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
”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
马穿过田野,跨过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
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
”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
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
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做客。
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
“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
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
“你居然已经私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
”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
”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
”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
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
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
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
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
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
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
”穆拉德答道。
“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
“当然可以。
”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
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
”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
(有删改)(1)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①私藏白马——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
“无法相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②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3)小说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了人们应该坚持以诚实为荣,是非分明的原则。
B.鼓励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率性自由成长的做法。
C.倡导大人们用约翰·拜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D.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
(5)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和结局,并用简明的语言叙写出来。
(要求:50字左右)
3.阅读《卖栗子的老王》,回答各题。
卖栗子的老王
许思雨
小镇不大,一条笔直的街道,挤着各路生意人,老王的店也在其中。
老王卖栗子,他一人负责炒,收了个小徒弟替他卖,生意十分红火。
老王的手艺好,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镇上有个卖栗子的老王。
后来老王竟被传称为“栗子王”。
老王也知道自己炒的栗子好吃,这手艺可是他琢磨大半辈子才得来的秘招,旁人都不晓得。
要说能有啥名堂,说到底还不就是个吃物,只是老王的栗子炒熟后,任意挑出一个,那顶端都有五道裂纹,不长不短,状似梅花,令人惊奇!
生意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谈收入的多少。
大家都知道老王的生意好,进项多。
据那小徒弟透露,老王的店两天就能卖出一卡车的栗子。
那些运卸栗子的人也说,老王的店后面连着一个大大的院子,可以装好几大车的栗子。
于是,生意人便估摸老王的收入,少说一年也有三四万元吧!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按理说,老王的日子应当是过得滋滋润润的,可是老王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小镇上的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也是休息休息的意思。
三两个人聚在一起,或是一碗三鲜面,或是一笼肉包子,再次一些也是各式小点心,这是习俗。
老王每日下午也来,只是他的下午茶比较简单,吃烧饼,他与徒弟每人一块,天天如此。
烧饼店就在老王的店的旁边,也方便,当然主要是便宜。
而且,生活中每遇婚丧嫁娶,大家都随份子,但老王不。
逢年过节,大家都祭祖买花烧纸钱,但老王不。
老王的店门上贴着“僧道无缘”,于是,连化缘的僧道都难以登门了。
于是,生意人间又多了一项话题:老王抠门,这似乎给他们的谈话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一天,老王的店里来了几个年轻人。
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倒是老王显得有些局促,口里不停地说着:“是你们呀!真好!”
镇上的人纷纷来看热闹,左右打听着。
那烧饼店的老板直接拉住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问他们是谁,来干什么。
那年轻人笑了笑说:“我们是王大爷资助的贫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王大爷一直资助我们读书,从未间断。
如今我们大学毕业了,想来看看他老人家,也想报答他老人家。
”
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
几天后,老王资助的那些学生中的两位来到小镇,做了镇上的小学老师,其中就有那位被烧饼店老板拉住的年轻人。
他第一次站上讲台,颇有些激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人性的光辉”,再转过身来时,眼中竟有了泪光。
这一切,老王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恐怕也认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老王依旧炒栗子、吃烧饼,依旧不顾人情,僧道无缘。
(《意林》2017年6期)(1)老王为什么会被人传称为“栗子王”?
(2)老王的哪些表现,让别人觉得他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3)“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如果把外貌描写的这句话删掉可否,为什么?
(4)“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透过瞠目结舌这一神态描写,能读出当时众人有什么样的心理?
4.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
天池绿雪
梁衡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
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在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
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
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
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
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
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
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
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
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
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
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
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
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
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
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
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
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
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
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
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
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
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
再就是她的纯。
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
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
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
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
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
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B.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
C.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浓、纯、通体透明。
D.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E.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抱抱曾经的自己
张亚凌
①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②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
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
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想赶上母亲,可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
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
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
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快点”。
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
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
“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
”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
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
⑦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
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
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
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
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
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
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⑪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
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⑫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
等”,而后将点到名的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读。
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
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
⑬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
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
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
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
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
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⑮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她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校门?
⑯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
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4)题目“抱抱曾经的自己”中的“抱抱”的意思是什么?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通读文章,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带给你哪些启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篷摇梦到春江
叶文玲
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②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终于圆了梦。
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亲近的心愿。
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
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④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
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