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主要内容教学文稿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
餐饮礼仪
商务礼仪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见面时的礼节 差异较大。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习惯 握手、鞠躬或点头致意,而西方人则 更倾向于拥抱、亲吻或行吻手礼等。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中避免尴尬和误解。
不同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也存在显著 差异。例如,在中国,餐桌上的座次 、餐具的使用以及进食方式等都有一 定的规矩和讲究;而在西方,餐饮礼 仪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顺序和进食 的仪态等。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04
和逻辑性。
收集学生反馈,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个别 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疑惑,进行重点讲 解和辅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促 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突破策略:注重课前 预和技巧。
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 性的讲解和练习,帮 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 障碍,提高古文阅读 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等方式,共同解 决疑难问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 握。
03
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学生课前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礼记》的背景、作者 及成书时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 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 意,并标注不懂的词句,以便在课堂 上提问。
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
教师课堂导入设计
通过讲述与《礼记》相关的故事 或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
03
主要内容与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优秀范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礼仪文化的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3.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乐文化论著,内容丰富,包括礼仪、乐律、制度、思想等方面。
2. 选取《礼记》中的优秀范文进行学习,例如《大学》、《中庸》等篇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礼记》中的范文,使学生掌握古代礼仪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对《礼记》中的古代礼仪制度、乐律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礼记》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礼记》中的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范文:详细讲解《礼记》中的优秀范文,分析其文学特点和古代礼仪文化内涵。
3. 案例分析:选取《礼记》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古代礼仪制度、乐律等内容。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礼记》文本:为学生提供权威、易读的《礼记》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记》。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礼记》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要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礼记》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礼记》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思想。
2. 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礼记》的精髓。
三、教学难点1. 《礼记》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礼仪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礼记》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礼记》相关篇章,提高其文本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礼记》简介1. 介绍《礼记》的背景、作者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礼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第二课时:《礼记》的礼仪观1. 分析《礼记》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2. 讨论现代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礼记》的人伦观1. 解读《礼记》中关于人伦关系的原则。
2.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人伦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第四课时:《礼记》的教育观1. 阐述《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2. 分析《礼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第五课时:《礼记》的政治观1. 解析《礼记》中的政治理念。
2. 讨论《礼记》政治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礼记》选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礼记》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优秀范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礼记》的基本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礼记》中的优秀范文内容,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古代礼制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记》中的范文。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礼记》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礼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礼记》中的优秀范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礼记》中的优秀范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礼记》中的优秀范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范文中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古代礼制的内容和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礼记》的其他篇目,加深对《礼记》的理解和把握。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主题讨论:围绕《礼记》中的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礼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1.理论介绍:《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指出了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适度的必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古代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和《中庸》中的哲学思想,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举例:
-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
-对于“中庸之道”,可通过对比生活中过度与不足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中”的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
-在分析文言文表达方式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读,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导学生掌握古文词语的用法和句式结构。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教学文稿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
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礼记》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
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
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
《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教育思想介绍了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
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
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
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
《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
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
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
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
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
”(《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
如:《孝经》:“以孝事君则忠。
”《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
”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
三德即三老。
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
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
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
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
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
而《礼
记》中之孝行部分则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而予以流传,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