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2.2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学案人教版选修2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洋能开发【学习指导】1、了解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明确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水资源化利用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用海水代替淡水和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即通常所讲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海水中析出各种化学元素,从而达到获取淡水的目的,如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等;二是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如蒸馏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等。
蒸馏淡化技术又分为低温多效、多级闪蒸和压汽蒸馏三种。
目前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也较适于产业化的技术。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节约淡水资源。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冲厕等。
据统计,城市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
开发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做工业冷却用水,对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意义深远。
利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海水冲厕)代替城市生活用淡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节水意义。
城市生活用水占城市用水的20%,而冲厕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量的35%—40%,利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冲厕用水,是节约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海水综合利用涉及海水中微量元素的提取以及相关元素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方面。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4%,海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还蕴藏着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及其他物质,所以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物质。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学案人教版选修2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洋能开发【学习指导】1、了解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明确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水资源化利用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用海水代替淡水和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即通常所讲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海水中析出各种化学元素,从而达到获取淡水的目的,如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等;二是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如蒸馏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等。
蒸馏淡化技术又分为低温多效、多级闪蒸和压汽蒸馏三种。
目前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也较适于产业化的技术。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节约淡水资源。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冲厕等。
据统计,城市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
开发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做工业冷却用水,对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意义深远。
利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海水冲厕)代替城市生活用淡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节水意义。
城市生活用水占城市用水的20%,而冲厕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量的35%—40%,利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冲厕用水,是节约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海水综合利用涉及海水中微量元素的提取以及相关元素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方面。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4%,海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还蕴藏着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及其他物质,所以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物质。
高二鲁教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2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原创 公开课获奖教案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陈军【设计思路】本课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以及不同矿产资源分布的海底地形。
但从知识本身来看,内容抽象繁杂,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的方法,以独立学生为主,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另外,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直观现象诠释抽象问题,使繁杂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开发海洋的前景。
【知识构建】本课主要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及特点。
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
并强调了海洋能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其框架结构图如图1。
【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示意图,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及特点2.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了解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教学难点本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点在于运用有关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从文字和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还要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尽量用书面语言简洁、完整地作出表达。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水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的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课前交流。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课堂活动设计】[内容解析]海底矿产资源分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大陆架)、多金属结核(大洋盆地深海,主要在北太平洋)和海底热液矿(洋中脊)。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是一项主要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工程。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2.2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素材鲁教版选修2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2.2 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省一等奖教案 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原创教案 高二鲁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设计思路】本课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以及不同矿产资源分布的海底地形。
但从知识本身来看,内容抽象繁杂,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的方法,以独立学生为主,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另外,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直观现象诠释抽象问题,使繁杂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开发海洋的前景。
【知识构建】本课主要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及特点。
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
并强调了海洋能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其框架结构图如图1。
【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示意图,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及特点2.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了解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教学难点本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点在于运用有关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从文字和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还要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尽量用书面语言简洁、完整地作出表达。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水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的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课前交流。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课堂活动设计】[内容解析]海底矿产资源分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大陆架)、多金属结核(大洋盆地深海,主要在北太平洋)和海底热液矿(洋中脊)。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是一项主要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工程。
高中地理 海2.2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教案 鲁教版选修2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和开发特点(2)了解多金属结核和海底热液矿在海底的分布、开发利用的前景2、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2)、运用图表,分析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海洋观念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教学难点:海洋油气资源、深海锰结核分布及开发利用前景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自习辅导2、讨论法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2、课件制作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一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一、课前准备:1.滨海砂矿特点;石英砂矿作用金红石作用主要类型独居石作用锆英石作用主要分布地区2石油和天然气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路线3多金属结核和海底热液矿床多金属结核:矿物组成分布自身特点海底热液矿床:种类所含有的矿物埋藏特点二、课堂生成:(一)要点1 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及分布知识点1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过程——自习课本、观察图片知识点3 石油天然气分布过程——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 中东波斯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阅读“世界海洋油气田分布和海上石油运输路线”图回答:(1)、石油输出方式:(2)、主要输往国家和地区:(3)、主要输出路线:、、引申: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集中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
总体分布很不均衡,其分布的共性是:中低纬度浅海大陆架。
探究活动2 《海洋地理学-学习与评价》P46(1)结合世界大洋海底石油和猛结核分布图说明海底石油和锰结核在分布上有何不同(2)分析多金属结核将成为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的稳定来源的原因三课堂小结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应用提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底矿产勘探和开发投资少、技术难度小、风险低B.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海区C.煤、石油分布在大洋盆地中D.海底矿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2、关于海底石油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海底石油的分布很平衡B.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在大陆坡海区C.北极地区没有石油D.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等海域探明储量较高3、读海底地形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B.①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C.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D.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读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完成4~5题。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11092148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11092148自动生长夯基达标1.陆地中的锰结核主要散布在〔〕A.大陆架上B.少数海盆中C.近岸带海区D.大陆坡海区解析:此题考察陆地矿产资源的散布。
锰结核主要散布在深海的海盆中。
答案:B2.以下关于自然资源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陆地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空中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动力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解析:此题着重考察对概念的了解。
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划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按其应用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其中矿产资源外都属非可再生资源,陆地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所以A选项不对。
动力资源中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属可再生资源,地下动力中地热能属可再生动力,所以C、D不正确。
空中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它们都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普通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于空中资源。
答案:B3.目前,人们应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有〔〕①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②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③直接作为水产养殖水源④提取化学工业原料⑤海水淡化处置,处置海水资源缺乏⑥扩展海域面积,添加海水调理气候的功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⑥解析:此题考察目前应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
海水由于盐度等不能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
答案:B4.陆地资源的开发范围宽广,目前初具规模的产量最多包括〔〕①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②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③海水综合应用④陆地农牧渔业⑤陆地动力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解析:此题考察对陆地资源的开发应用状况。
关于深海资源以及陆地动力的开发由于遭到自然条件及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影响,开发的规模不大。
答案:B5.读以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1)以下地点与陆地资源散布组合正确的有〔〕A.①—渔业资源B.②—石油C.③—自然气D.④—锰结核(2)假定该剖面表示南纬15°的太平洋海区,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甲处有暖流②乙处洋流流向南方③甲处海水盐度小于乙处④乙处有大渔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石油、自然气散布在沿海大陆架上。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11092148

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海洋中的锰结核主要分布在()A.大陆架上B.多数海盆中C.近岸带海区D.大陆坡海区解析:本题考查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的海盆中。
答案:B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概念的理解。
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划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按其利用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其中矿产资源外都属非可再生资源,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所以A选项不对。
能源资源中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属可再生资源,地下能源中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所以C、D不正确。
地面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它们都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于地面资源。
答案:B3.目前,人们利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有()①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②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③直接作为水产养殖水源④提取化学工业原料⑤海水淡化处理,解决淡水资源不足⑥扩大海域面积,增加海水调节气候的功能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⑥解析:本题考查目前利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
海水因为盐度等不能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
答案:B4.海洋资源的开发范围广阔,目前初具规模的产量最多包括()①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②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③海水综合利用④海洋农牧渔业⑤海洋能源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对于深海资源以及海洋能源的开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及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影响,开发的规模不大。
答案:B5.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地点与海洋资源分布组合正确的有()A.①—渔业资源B.②—石油C.③—天然气D.④—锰结核(2)若该剖面表示南纬15°的太平洋海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甲处有寒流②乙处洋流流向北方③甲处海水盐度小于乙处④乙处有大渔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石油、天然气分布在沿海大陆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示意图,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及特点2.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学习策略】利用图表展示分布的位置与特点,运用相关视频展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课前调研】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水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的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课前交流。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研讨海底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的前景。
1、根据课本资料填写海底矿产资源主要分布的位置(海底地形)2、观看视频了解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畅想开发的前景以及面对的问题?【典型例题】1.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
(1)该岛屿甲处的深度比40米等深线(填“深、浅”),该处可能存在的资源是。
(2)丙处海底地形是,其形成原因是。
(3)该岛西部海岸线目前80%左右正处于被侵蚀状态,下列哪些活动可能是其原因()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②河流上游滥砍乱伐③兴建港口防波堤④开采河口海岸砂石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该岛计划在乙和丙处兴建港口,最适宜的是处,请说明理由。
【知识构建】【重点图像】1、读海底矿产资源分布图,说出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的海底地形【拓展阅读】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我国滨海砂矿种类较多,已发现60多种矿种,估计地质储量达1.6万亿吨。
目前开采规模有限,规模较大的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磷钇矿、砂金矿、石英砂、型砂、建筑用砂等10余种。
(2)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
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深达7000米。
这是很厚的海陆相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浅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温暖气候下进行的。
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
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
渤海油田与陆上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同属一个大油气区,是陆上油田的海底延伸。
中国石油部门已开始在渤海进行开发,打出了一批高产油气井。
1980年开始,中法、中日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进行联合勘探开发,发现日产原油千吨、天然气60万立方米的高产井。
目前我国共有16个海上油气田,其中产量位居前6名的海上油田,包括目前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在内,均在渤海。
在渤海海域发现的蓬莱19-3油田是世界级的新发现,2004年渤海海域油气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
1960年代起,渤海湾继蓬莱19-3等大型海上油田相继成功开发以来,近几年投产的主要是中小型为主的边际油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最近在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自营钻探预探井金县1-1-2D井喜获成功,日产原油1000余桶,天然气超过73万立方英尺。
此次发现的金县1-1含油构造,是在12口废弃的探井上、在国外大公司先后16年勘探却最终放弃的区块内。
中海油高层人士披露,较之世界平均25%左右的商业成功率,渤海油田近几年的商业发现成功率要高得多。
渤海湾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
据统计,连同金县1-1含油构造在内,在渤海湾共获得8个新发现,预计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立方米,天然气约15亿立方米。
这将为到2010年建成3000万吨油当量产能目标奠定基础。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管理不断优化,中海油将力争在2010年实现油气产量达到5500万吨油当量的目标黄海海底是个大的封闭盆地,从大陆流注入海的大量泥沙不断在此沉积。
北黄海地质与渤海相似,其东南部盆地可能堆积有较厚的老第三纪含油气及煤的沉积层。
南黄海拗陷更深,海相地层更为发育,新生代地层深达5000米,其隆起和断裂构造发育对油气生成与储集十分有利。
南黄海盆地是苏北含油气盆地向海的延伸,与陆地构成苏北—南黄海盆地,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
盆地有可储油气的构造圈闭达40多个,产生油岩的厚度达数千米。
东海大陆架宽广,第三纪开始地壳下沉,沿台湾海峡至五岛列岛形成一狭长的东海盆地。
古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下沉,堆积厚度很大。
钓鱼岛附近和台湾海峡的沉积厚度达9000米和7000米。
东海盆地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含油气构造圈闭成群成带,是中国发现7个大型沉积盆地中面积最大、油气远景最好的沉积盆地。
东海大陆架的岩性比黄海复杂,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这对第三纪的油气生成极为有利。
第三纪地层中,广泛发育着背斜和向斜构造的褶皱带,为形成贮油构造创造良好条件。
钓鱼岛周围盆地中的油气,也在第三纪地层中。
台湾西部是东海沉积盆地的一部分,新竹、鹿港附近发现海底油田,高雄以西钻到60米厚的天然气储集层。
表明东海新第三纪至更新统地层,油气含量丰富,在老第三纪及中生代地层中也富含油气资源。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勘探,目前已在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发现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残雪、断桥、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
还发现丁玉泉、龙井等若干个含油气构造。
东海油气田已累计获知天然气探明储量加控制储量近2000亿立方米。
据专家估计,整个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储量约为5至6万亿立方米气当量,而目前的储量探明率还很低,勘探开发潜力非常大。
1990年代末对距离上海约400千米的平湖气田进行了开发,1999年4月东海的天然气已登陆上海。
东海“春晓”油气田是中海油、中石化与壳牌美国派克顿东方有限责任公司、美国优尼科东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5个油气区块之一,合作协议签订于2003年8月,四方分别按照30%、30%、20%、20%的比例投资并享受收益。
但2004年9月底,壳牌和优尼科同时宣布鉴于商业原因而决定退出合作。
该气田位于东海大陆架盆地西湖陷凹南部,建成后通过350公里的管道每年可向浙江和上海输送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目前,“春晓”油气田已经正式投产。
生代地层厚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
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
有三角洲、生物礁、古潜山等多种储油类型。
珠江口盆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沉积厚度为几千米,盆地中心部分达7500~11000米,沉积岩主要由上、下第三系组成,并有良好的生油层、储油层和成群的构造圈闭。
北部湾盆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公里,沉积层厚度为数千米,最大7000米,且生油、储油条件好,水浅、离岸近,是油气丰富、投资少、易开发的油气盆地。
莺歌海盆地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沉积层厚达6000~7000米,主要为第三系地层,有8个二级构造和2个礁块带。
1977~1980年,中国石油部门对上述3个盆地分别进行钻探,获得工业油气流。
1980年开始,中国又与法国、英国、美国等合作打出若干口原油质量好、比重轻、含硫低的高产油气井。
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通过自营勘探,在南海西部获得一个新油气发现。
该发现位于南海西部涠西南凹陷构造上,距涠洲岛西南方向约35公里,钻井深 3476米,水深约34米。
在两次钻探测试中,该井通过11.11毫米的油嘴,可日产原油近1900桶、天然气约1.5万立方米。
据介绍,中海油拥有该发现100%的权益。
2008年中海油在我国海域内共获5个油气发现。
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国台湾与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
越南到加里曼丹岛之间的最宽陆架区,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沉积厚度很大,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
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2005年,我国海上石油产量为2764万吨。
据预测,2010年海上石油产量将达到 3600~39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3700~4100万吨。
(3)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更快;由于迄今尚没有非常稳妥而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导致海啸船翻。
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迄今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
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提出了“分子控制”的开采方案。
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水合物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
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
可以预言,天然气水合物的正式开发,可能至少要推迟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