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

合集下载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
《蒹葭》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啊, 化做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好象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凄清一片,芦苇上的露珠啊, 闪着银光。 我心爱的人啊,在水那边高高的山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又险又高。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若在水中高地上。 变幻不定的芦苇莽莽苍苍,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我所怀念的人啊,她就在水的那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小洲上。
思考:
《蒹葭》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 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 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 和执著的追求。
讨论一
• 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这 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着的 追求?
讨论二
2. 主人公追寻爱情的道路是如此的漫长而 艰辛,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你对此有 何看法?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讨论三
3、主人公所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 深,更丰富的含义,你认为“伊人”还可 指代 或象征什么?
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真善美 的追求。
美在何方?
含蓄美 意境一篇小故事,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欣赏歌曲《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阻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蒹葭说课

蒹葭说课

重点:
教 材 分 析
体味诗歌朦胧含蓄的意境。 难点: 理解“伊人”形象,把握作品主旨。
学 情 分 析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学 过《诗经》里的其他诗歌,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对于《蒹葭》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也应该比较熟悉。 但《蒹葭》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 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 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给学生营造氛 围,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 而可感。
教 材 分 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⑴能理解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⑵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 造美的动力。
教 材 分 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蒹葭
板 书 设 计
水中央 亲情友情
蒹葭 →水 水中坻 → “伊人” : 爱情事 业 水中沚 理想自由
朦胧含蓄
《诗经· 秦风· 蒹葭》
谢谢!
《诗经· 秦风· 蒹葭》
教材分析
说 课 内 容
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 语文》第一编诗歌第一章古代诗词的 第二首诗歌。它是《诗经•秦风》中的 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 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 不得的惆怅之情、执着之意,感情淳 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给人极 为丰富的美感,丰富到“我们只觉得 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 法 与 学 法
二、学法
教 法 与 学 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 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主动 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 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意。 (2)讨论法——积极思考,热情参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其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蒹葭》这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蒹葭》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理解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蒹葭》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意境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古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经》的背景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特点。

2.朗读:让学生朗读《蒹葭》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境。

4.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蒹葭》诗歌进行总结,提炼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蒹葭》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爱情的追求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渴望、向往、思念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说课课件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 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 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叠句、反 复咏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 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 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
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 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 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深入探究
《关雎》和《蒹葭》二者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从 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 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 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凸显 追寻的艰险和主人公的执著。《蒹葭》比《关雎》情 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 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 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 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朦胧”和“距 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拓展延伸
钱钟书和杨绛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 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 订婚仪式。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 里对杨绛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 习惯一直保持到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钱钟书和 杨绛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
二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 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 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 举例分析。
比、兴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比:以此喻 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 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如《关雎》中用“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间和谐恩爱。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原创]《<诗经>二首》之《蒹葭》教学简案授课人:杨雪梅[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蒹葭诵品悟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二.简介有关《诗经》的常识。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常识。

三.诵诗。

1.看画面听范读《蒹葭》。

先播放范读flash课件,只见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心驰神往,深深地沉浸在那绵远的意境之中。

2.学生形式多样诵读此诗。

四.品诗绘诗。

1.把握文意,描述意境。

让一两位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全诗在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驱遣其想象,把无形的文字转换成有形的画面,用语言扩展意境。

2.展示学生预习中完成的绘画作品。

3.合作探讨:①写对“伊人”的追求,为何写芦苇(蒹葭),二者有何关系?(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一:起兴手法)②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二:重章叠唱)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本诗主题的多义性)五.悟诗。

第12课《蒹葭》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蒹葭》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说课
引人遐想 美不胜收
教法 学法
教材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说教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 首文质兼美的抒情诗。
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 表达了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
感受《诗经》艺术魅力; 提升文化品位。
说学情
具备一定的诗
歌领悟能力和
学 欣赏能力
生 现
认知结构、能 力水平有限
我积读累我词发语现 蒹四言葭为主,溯两洄字一顿。 萋每三章个萋押叠韵词湄晞 几涘每个章跻字内不容一基沚样本。坻相同重叠,章句只有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积累 字词,为疏通诗意做准备。

课标指出: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斩断 学生飞翔的翅膀,但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说板书设计
画面
音韵
精神
意境
说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做好教学环节的指导;
问题的设置要有典型性和引领性; 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感谢各位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丰富知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 效果。
蒹葭,指芦苇,生 于水边。
《蒹葭》出自《诗 经·秦风》,属于 秦国民歌,是一首 优美的怀人诗作。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称为“诗”或“诗三百”。
内容上: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阅读方式
录音范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 分章朗读诗歌
有什么特点?
秋水--盈盈
用一句话表现诗中的优 读这首诗,我看到了一片白茫茫的芦花。
美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古人对诗经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视。

二、说学习目标
(一)、九年级的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是第一次接触诗经,对作品的情感理解上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语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中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听读,跟读等方式,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展开想像,发挥联想,进入诗的境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品味赏析诗歌。

3、通过反复的朗读,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突破方法:运用朗读手段,听读,跟读,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突破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描绘爱情场景,激发鉴赏兴趣。

另外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领悟诗的内涵,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评价
1. 用抽读,小组读等方式,从语言、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读。

2、通过检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文中场景的描写,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赏析。

3、抽查学生背诵,评价诵读完成的情况。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渲染法:运用多媒体和教师语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2、诵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诗情画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蒹葭》歌曲,师:就是这样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从《蒹葭》,今天,她风姿绰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文质兼美的诗——《蒹葭》
【深情的导语,如诗如画的背景,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问题一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播放范读。

提出要求:听语音语调情感。

3.请一个同学读第一节,老师读第二节,全班读第三节,想想这首诗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应该能够发现这三节诗之间有很多重复的词句。

然后老师顺势引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体现了诗经的音韵美。

(板书)
【目的是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
(三)问题二,解决诗歌赏析的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口头描绘蒹葭美景。

(感受画面美)问:如果你来画出这样的美景,你会画哪些景物?
3、感蒹葭美情。

师:主人公在追寻什么?如愿了吗?心情如何?再次朗读第一节。

4、品蒹葭朦胧美(感受韵味美)师:河的那一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主人公如此的执着不休的追求?
【要学生赏析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

如何赏析诗歌画面美,我设计了让学生口头描绘画面这个环节,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赏析韵味美,我通过情景的设置,语言的引导来领会】
(四)问题三
个性演绎,让诗情在你的笔下流淌
引导学生将这篇诗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环节是书面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赏析达到的程度】
(五)问题四,熟读成诵同学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的路上让我们以此共勉!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熟读成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余斌清
20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