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1

合集下载

2024年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

2024年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

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蒹葭10分钟试讲稿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第六节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第二部分:与藤野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深入探究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蒹葭》教案(优秀3篇)

《蒹葭》教案(优秀3篇)

《蒹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蒹葭》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其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蒹葭》这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蒹葭》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理解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蒹葭》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意境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古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经》的背景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特点。

2.朗读:让学生朗读《蒹葭》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境。

4.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蒹葭》诗歌进行总结,提炼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蒹葭》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爱情的追求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渴望、向往、思念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此提出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蒹葭》教案6篇

《蒹葭》教案6篇

Enjoy accomplishment at high tide, enjoy life at low tide, do meaningful work when you are thinking, and do interesting things when you are not in the mood.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蒹葭》教案6篇《蒹葭》教案篇1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__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第1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此提出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欣赏完毕,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变而成的。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实施目标
1、复习《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诗。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中的读音,把拼音移到诗歌正文中,为后面的正确朗读作好准备。


说教法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
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

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

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

(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

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

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
阅读徐学鹏的《中国随想》,并回答问题。

中国随想
徐学鹏
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
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中国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中国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学后记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