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诗词成就及其创新
探析苏轼豪放词

苏轼豪放词浅析【内容提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诗、文、词均有很高的造诣。
苏轼多元的思想,浮沉不定的仕途和幽默旷达的性格是奠定其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基石。
苏轼的豪放词开拓了宋词风格新领域。
其词多豪壮逸兴之句,气势磅礴,妙韵迭出,情真意切。
无论是叙事、状物、咏史、怀人皆拓宽了词的内容意境,无事、无景、无物不可入词。
且以文为诗词,艺术形式多样,音律不拘泥于旧题而有所突破,气韵流转,一波三折,号称“东坡体”。
苏词的本质是豪放、旷达、清空,虽则豪言壮语多矣,但总的体现出词人的豪迈与旷达,表现出词人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的挣扎和无奈。
“苏辛”词虽则同属豪放词,但二人因修养差别而词也迥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词基本基调是旷达,即使豪放词,也多豪中带旷;而辛词则在豪放之中多悲壮之气。
苏词开创宋豪放词派,他为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词格调很高,故为当世人所崇尚。
影响了叶梦得、陈与义、张元斡、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后起豪放派词人,至清初及近现代亦是影响深远。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艺术风格在纷至沓来的文山词海中,苏东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
苏轼以其清晰飘逸的文章,豪放恣肆的诗词而彪炳千秋,清益传世,而其所开创的豪放词更是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展现苏轼思想的豪迈,表现手法的出奇,风格的独特。
一、苏轼的生平、思想与豪放词的关系坎坷的仕途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父苏洵、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六年(1061),他通过直言极谏科的制策殿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同年底到治所所在地扶风任职,正式踏上了荣辱不定、政治风波叠起的坎坷仕途。
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

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
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
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
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千古幽情。
苏轼对词的创新

谈苏轼对词的创新【摘要】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对词的写法、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力,他对词的创新,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
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虽表面承平,内里却是暗藏着危机,苏轼敏锐地洞悉了这一切:“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及本身认识的局限,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未涉及到词,这就为苏轼在词上的创新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和“庶几有补于国”的艺术大旗,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发展,使词从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其创作,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写法新——以词为诗,提高词的功能价值苏轼对词体写法的创新主张在于“以词为诗”,主要体现在题序、用典、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等方面。
由于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主要是受朋友之邀,应歌妓之请,写来助欢佐乐的艳曲,所以一般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而苏轼则将词变为缘事而发,用于抒情言志,使得词作中需要交代说明何事何情。
但是词体长于抒情,而不宜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是创新地将写诗的写法运用到作词中来,大量运用了标题和小序,使题序与词构成一个整体,弥补词不宜叙事这一缺憾。
例如《定风波》中的题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不仅交代了创作时间、缘起,同时也表明了“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的旷达洒脱之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作词的缘由,还写明了词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恋的是弟弟子由。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aadf3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f.png)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doc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姓名:康红磊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号:071171112指导教师:寇红星完稿日期:2009年4月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康红磊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
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
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
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
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
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
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
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美,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文学史上的巨匠,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成就极其丰富,涵盖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1. 诗歌成就苏轼的诗歌成就相当突出,他的诗作在北宋诗坛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他善于写富有情感的抒情诗,也擅长写风景描写和议论性的诗歌。
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的喜爱,被誉为“苏诗”或“东坡诗派”。
2. 词作成就苏轼还以其精湛的词作著称。
他的词作秀丽清新、豪放奔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苏轼的词作在宋代已经成为典范,他所倡导的“以词为乐”、“词以文为助”等词论,对后世的词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散文成就苏轼的散文成就同样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豪放、率直、真诚为特点,不拘一格,多以抒情议论、品评时事为主。
著名的《赤壁赋》、《祭黄鹤楼》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深受后人的推崇。
4. 书法成就苏轼的书法造诣也非常精湛,他笔下的行草楷隶,皆有独特的风格,尤以行草为盛。
他的书法作品,字迹清秀挺拔,线条流畅有力,结体布局有序,形神兼备,堪称为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5. 绘画成就苏轼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在绘画方面也颇有成就。
他的绘画作品,多以山水、花卉、人物为主题,笔墨灵动自然,气韵生动。
他的画风清新隽永,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苏轼以其多才多艺,才情横溢,艺术造诣颇高,成就斐然,对中国文学、书法、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璀璨明星。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 (2)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引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题材,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使词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全新的抒情诗体,雅化了宋词的艺术品格,同时变革了晚唐以来形成的香艳柔婉的主体风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
至此,词从狭义的“缘情”文学向“言志”文学靠拢,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言情词别具一格,自有特色,极大地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等。
苏轼还使农村生活入词蔚然成风,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有农村迷人的景色,更有那与雨后清新爽目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构成了一幅幅“与民同乐图”。
笔者认为苏轼这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代表着北宋的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正文1、苏轼词的继承相对于他的散文、诗歌而言,苏词创作成就极大。
哲学上讲,其实继承性和发展性应同属于“发展”这一范畴。
发展是新事物战胜事物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扬弃、否定、创新过程,而是汲取传统之精华,传统的土壤中培植新事物的过程。
文学正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中国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来源于劳动,那么在它以后产生便带有了历史的继承性。
产生是文人对峙的发展,也就有了对试的某些继承。
张惠言曰:“盖《诗》之比兴变,之仪,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几以塞其下流异起渊源。
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涌之也。
”意谓词上接《风》另一方面,宋词又是在唐五代词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又承袭了前代词的某些特点。
1.1苏轼词承袭了前代词的豪放旷达特点1.1.1前代词的豪放提起苏轼的词,人们便会首先想到“豪放”,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之词旷”王国维如是说。
东坡之“旷”表现在他能站在一定历史空间的高度,以无比现实而又豁朗的心境去关注一种现实的东西,以一种理想的气质去看待人生诸问题,以无比深厚的笔触去传达一种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