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内二科甲亢临床路径新2016

内二科甲亢临床路径新2016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TCD编码为: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CD-10 编码为:E03、9)(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常见证候: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治疗原则: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CD编码为:BNG120、ICD-10 编码为:E03、9)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血清甲状腺素(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4)甲状腺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甲状腺抗体检测(TgAb、TPoAb、TRAb)、心肌酶、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法1、内科基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她疗法。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胸闷、心悸、手颤等主要症状改善;2、 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28 内分泌科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28 内分泌科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住院患者。

一、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ICD-10编码:E05.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年)、《临床内分泌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年)。

2.分级诊断(1)轻度(2)中度(3)重度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印发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肝火旺盛证风阳内动证气阴两虚证痰结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印发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甲状腺特异性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突眼度;甲状腺超声;眼科检查;眼部CT;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医外科学(4)

中医外科学(4)

中医外科学(4)第三章瘿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

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等。

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

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颈部经络所属]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

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粘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

甲状腺的两叶由甲状腺峡部联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环之前。

甲状腺峡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锥状叶,为胎生初期甲状腺舌骨的残余物,常伸至环状和甲状软骨前方。

在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附着四个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约5—6mm,宽3—4mm,厚约2mm,重约30~45mg。

正常成人甲状腺内含有约7mg的碘。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将无机碘化合物合成甲状腺素。

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碘。

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此外,还影响体内水的代谢,促进尿量的排出增多。

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的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积蓄,临床上出现粘液性水肿。

[检查方法]一、一般检查方法瘿病检查时,应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检查者坐在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有无血管怒张,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楚,肿块能否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有无震颤,气管位置是否受压移位,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称为“瘿气”,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其病机多由情志内伤、肝郁气滞、痰火互结所致。

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注重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颈前有结块,质地柔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肿。

2. 肝火盛型:表现为颈前肿块,质软或质硬,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散结。

3. 肝郁脾虚型: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急躁易怒,胸闷不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二、中医治疗1. 肝郁气滞型:(1)内治法: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消肿之品。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薄荷、白术、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2. 肝火盛型:(1)内治法:以栀子清肝汤为主方,加减清肝泻火、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黄连、大黄、柴胡、白芍、当归、甘草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膏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膏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3. 肝郁脾虚型:(1)内治法: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白芍、当归、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 西医治疗: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西医治疗方案,如抗甲状腺药物、碘131治疗、手术治疗等。

2. 中医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择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如内治法、外治法等。

四、日常生活调摄1. 饮食调摄: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

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1).瘿囊内肿块,呈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并发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伴有胀痛。

(2).胂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3).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4).超声波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诊断。

(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颈部肿物(2)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随吞咽移动(3)实验室检查(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光片(5)鉴别诊断:必要时进行甲状腺检查扫描、ECT、CT、(排出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二)证候分类1.气滞痰凝: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2.气阴两虚:局部症状同上。

性情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术前中医治疗1、辩证选择@@中药汤剂1)气滞痰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推荐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2、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散或桂麝散外敷(二)西医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经中医治疗无效,有以下情况者(1)因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引起临床症状者;(2)胸骨后甲状腺肿;(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4)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5)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2、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甲状腺功能T3、T4 、TSH、TG、PTH等;(3)肝功、肾功能;(4)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部X光片与颈部X光片(6)心电图(7)甲状腺超声检查(8)声带功能检查,气管软化试验3、麻醉方式:颈丛阻滞麻醉或全麻4、手术方式: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三)术后治疗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无特殊情况,术后24小时停预防性抗菌药物2、预防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率较高,采用中医理念,化痰、祛痰、软坚散结的方法,联合西医抑制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1)中汤药汤剂:海藻玉壶汤合逍遥散加减,术后1周开始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2个月;2)小金丹:3g,日2次,口服,连服用2个月;3)甲状腺素片:单侧切除者术后3周起,双侧切除后2周起给药,服药2周后复查激素水平并调整剂量,通常服药1~2年。

瘿病穴位艾灸疗法-人体穴位图

瘿病穴位艾灸疗法-人体穴位图

瘿病穴位艾灸疗法-人体穴位图
瘿病是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由情志郁结所致。

情志郁结会影响到肝脾之气的调畅,郁而化火,心阴被耗,痰郁内结,凝滞于颈部经络而发病。

女性及素体阴虚者易患。

临床发现,运用艾灸治疗瘿病,效果较好,故简单介绍如下。

穴位水突穴、廉泉穴、天突穴、风池穴、大杼穴、大椎穴、肺俞穴。

用法用艾卷直接灸(直径约0.7厘米小艾卷点燃后隔7~8层纸按压在俞穴上,一按火灭为1壮,每穴灸5~7壮),适用于背部俞穴。

再用艾条悬灸头项部俞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作用原理水突位于结喉旁1寸5分(人迎穴)与气舍穴之间,为足阳明经穴。

廉泉位于结喉上方凹陷中,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均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穴,有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散结之功。

风池在督脉风府旁大筋(斜方肌)外,后头骨下凹陷中,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凹陷中,系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之会穴。

天杼位于第一胸椎下,督脉陶道穴旁1寸5分,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穴。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下,督脉身柱旁1寸5分,系肺在背之俞穴。

诸穴相配,有疏通经络、行气散(破)结、化痰消瘿、活血行瘀功能。

加上艾灸的调整机体的阴阳、脏腑的功能活动,尤其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改善甲状腺功能,从而达到病俞目的。

瘿病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瘿病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中华医学会,2008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肝火旺盛证风阳内动证气阴两虚证痰结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和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POAB、TM、TRAB)(3)突眼度(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8)胸部透视或X线片(9)眼科检查(10)眼部C 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TSAB 测定等。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瘿 病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瘿 病

第四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论(一)概述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

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

至于瘿痈,古代文献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一)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

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三)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