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一种健康教育,
旨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下面是一些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相关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健康教育:指在学前儿童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儿童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提高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2. 营养教育:指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培养他们合理饮食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安全教育:是指教导学前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例如交通安全、家庭卫生安全、游戏活动安全等,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4. 情感教育:指引导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情感稳定和健康成长。
5. 体育健身教育: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名词的解释,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这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和关爱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健康知识内容10篇

学前教育健康知识内容10篇1. 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本措施。
通过正确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和病毒,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保持孩子的手部清洁是学前教育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2. 健康饮食学前儿童的饮食应当均衡多样,包括蔬菜、水果、谷类、蛋白质等。
避免过多的糖分和油脂摄入,有利于维持儿童的健康发育。
3. 视力保护学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适度,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和眼保健操,有助于预防近视及其他视力问题。
4. 安全知识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例如如何过马路、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如何避免意外伤害等,可以帮助保护他们的生命和健康。
5. 牙齿健康学前儿童的牙齿健康至关重要。
教育孩子正确刷牙的方法和频率,以及控制糖分摄入,有助于预防牙齿蛀牙和其他口腔问题的发生。
6. 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学前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很重要。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和睡前惯,有助于孩子获得足够的休息和精神状态的稳定。
7. 体育锻炼学前阶段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如户外游戏、球类运动等,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提高协调性和促进健康发展。
8. 心理健康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的研究环境以及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
9. 预防传染病教育孩子如何预防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教授正确的洗手、咳嗽礼仪和避免接触病原体的知识,可以提高孩子的健康素养。
10. 爱护大自然通过研究环保知识,培养学前儿童的环保意识。
教授他们应如何节约用水、减少废物产生和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和责任心。
以上是十篇关于学前教育健康知识的内容,每个方面都对孩子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 饮食习惯:教导儿童饮食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多吃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2. 运动和体育:促进儿童体能的提高,培养他们对于运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能力的运动项目。
3. 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洗澡、刷牙,让他们认识到保持身体清洁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4. 睡眠和休息:帮助儿童学会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眠环境的舒适等,让他们充分休息,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5. 个人安全:教育儿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如识别危险和紧急情况,如火灾、自然灾害等,以及避免与陌生人交流等。
6. 心理健康: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通过游戏、绘画、歌唱等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7. 疾病预防:教导儿童如何预防常见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包括正确洗手、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等。
8. 性教育:以适龄的形式向儿童传授基础性知识,如身体结构、生理变化等,并教育他们保持适当的边界和个人隐私。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和行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个人安全意识,以及促进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简述几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简述几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身体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体育活动:组织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跳跃、游泳等,可以增
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2.户外活动:让儿童在户外进行活动,接触大自然,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和
抵抗力,同时也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3.健康饮食教育:通过教育儿童选择健康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
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游戏疗法:通过各种游戏来帮助儿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同
时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2.故事疗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儿童理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情境,
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艺术疗法: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安全演练:组织儿童进行火灾、地震等安全演练,提高儿童应对突发事件
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安全教育游戏: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游戏来帮助儿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安全
隐患和应对方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精选16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蔬菜,明白名称,了解其丰富营养;2、透过亲自“烹饪”,激发幼儿爱劳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2、烹饪用具、音乐磁带、小篮子3、丰富词汇:维生素三、设计思路:买菜、认识、了解常见蔬菜、烹饪、品尝、收拾、整理、针对中班幼儿,对其纠正挑食、偏食的心理与行为,进而爱吃各种食物,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活动进程:1、进超市、《买菜》音乐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幼:××蔬菜超市!师:我们到超市里去买点喜欢吃的蔬菜吧。
(音乐)师:请把你买的菜放在桌子上,排好。
师:啊,你们可真能干!买了那么多,都有什么菜呀?2、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分别出示)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貌呀?(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里内含va,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小朋友经常口腔溃疡,那是因为身体里缺少了va,所以请小朋友喜欢菠菜、多吃菠菜。
你们明白还有那些蔬菜里内含va吗?青椒、南瓜、油菜里也内含va。
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内含va你明白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动物中兔子和马十分愿吃。
对!是胡萝卜。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象vc他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师:小朋友平时都是谁做菜给你们吃呀?咱们自己也来做一个菜尝尝好吧。
烹饪过程(介绍大蒜的营养)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并学会收拾整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

仍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生理和心理产生的
影响。
• 现代——三维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 • (有人认为“道德健康”也是健康观的一种)
• 如何理解现代的健康观?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二、幼儿健康观
• 1、健康是整体性的; • 2、健康是动态的;
• 3、健康是客观性的;
• 4、健康是主观性的;
• 细胞说、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动摇了机械的自然科学
健康观,随着解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及遗传学
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能够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 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生物学模式的贡献在于揭示了许多因生物因素造成的人类疾病,
如发现了很多传染病的病原体等,为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 局限:生物医学模式仅仅从生物属性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供了物理学解释,把人的身体看作是机器,其活动过程用力学原 理进行解释,如心脏活动似水泵、肌肉活动似杠杆等。人体就是
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某一部位发生了故障而失灵,
需要加以修复。
• 这种健康观重视用实验和观察支持对疾病的判断, 但忽视个体的生物复杂性和社会性,机械的解释人体 现象。
•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生物医学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
• 健康相关行为: • 1)、促进健康的行为
• 2)、危害健康的行为
• 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健 康行为教育时,应特别注重:
• 1)养成教育
• 即寓教于学前儿童具体生活活动之中,经过有利于健 康的反复的实践活动,使学前儿童自然形成健康行为 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一章 概论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进
一、胎教思想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保健思想的发展 三、幼儿园健康课程思想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进
一、胎教思想的发展——从经验到科学 (一)古代胎教内容丰富: 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孕妇的影响; 非常强调孕妇的饮食卫生; 高度关注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二)18世纪后的胎教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前 人胎教学说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因时代的发 展、西方民主思想的渗透而增强了科学性和 可操作性。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知——
信——行”目标系统 (1)提高学前儿童健康和卫生知识水 平 (2)改善学前儿童对待个人健康和公 共卫生的信念和态度 (3)促进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和保健能 力的形成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改善健康态 度,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 为,从而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它和一般教育一 样,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 育活动,关系到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 变。
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个体 及群体健康行为的产生。
二、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既相互联系又 相互制约:倘若健康教育不受重视或重 视不够,必将影响素质教育预期目标的 实现;而假如没有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 健康教育就无从谈起。
(二)健康教育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理念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形成于欧洲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 的总和。
育为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健康教 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 质教育的基础; 2、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和提高个体和群 体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要实践素质教 育的理念,必须重视健康教育,否则无 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 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指的是为儿童提供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以培养儿童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它主要包括对儿童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保健习惯和卫生卫生知识的教育,禁止一些有害的行为和习惯,把健康的价值观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使孩子们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全面和正确的发展。
一、儿童身体发育教育。
学前儿童正处在身体快速发展期,要为他们提供以身体发育为主的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身体发育的规律及相关知识,教会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锻炼,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卫生习惯。
二、儿童常见病预防教育。
要做好儿童的常见病预防教育,让他们了解某些时期会容易患病,如腹泻、腮腺炎、感冒等,引导他们做好预防措施,增强抵抗力。
应为他们提供常见病症的预防知识,如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预防口腔粘膜疾病,预防肩周炎,预防传染病等,给他们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增加他们的疾病防治意识。
三、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刚刚开始,他们只有极少的认知能力,要让他们理解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正确的生活方式,需要旁辅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把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了解健康的内涵。
四、儿童禁传教育行为。
要禁止儿童沾染有害习惯,从小就做好教育,让孩子明白抽烟,喝酒是禁止的,不要把台面上水果洗净用汤匙乱叉,要学会礼貌待人。
要提醒孩子避免接触一些不利于身体的物质,如药物,锋利的物品,易燃物等;教会他们遵守交通安全法,不乱跑,不乱攀爬,不乱玩。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孩子们在以上各项教育中要建立一定的认知,掌握知识,总结经验,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并为未来健康发展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鲍姆(Hochbaum)等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健康行为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健康信念,即深信一个 事物或者现象是真实的、可信的。而健康信念则主要受动机、预 防危害的重要性和对建议信任程度等三要素影响。年龄、文化、 健康状况、舆论等人口、社会因素以及改变行为将付出的时间、 金钱、难易度等结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信念的建 立。而周围人群、权威的建议、有说服力的宣传等往往是引发和 促成健康行为产生的因素。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 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它既包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 为(如经常锻炼、吃健康食品、定期体检等),也包括改变不 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大量吃高热量零食、挑食、偏食、 不喜欢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提出四项最重要的健 康行为,即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锻炼身体和平衡膳食, 并指出人们如果能做到这四点,死亡人数将减少一半以上, 人均寿命将延长10年。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知、信、行模式
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Cust)较早提出了知、信、行模式。他 认为健康行为的建立要经过从知识到态度,再到行为的发展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其中,知识是行为建立的基础,通过 它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水平,影响个体的态度和信念;信念是行 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在相信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行动,从而形成 健康行为或改变不健康行为。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上述健康教育理论模式揭示了健康行为养成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健 康行为发生、转变因素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为养成的 实质是行为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因此, 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或容易的事情。然而较之建立一种 行为,改变原有的行为更为困难。据有人统计:在想改变不良行 为的人群中,40%~80%的人在6周后又回到了原来状态。因此, 在儿童行为形成和养成的早期开展健康教育,既易于建立起健康 行为,又可大大节约因不良行为形成后再去改变而带来的成本。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三)计划性行为理论模式
计划性行为理论又称合理行动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 者菲什拜因(M.Fishbein)和艾甑(I.Ajzen)提出,是对当今健康教 育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模式。计划性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 具有理性特点,行为的发生取决于行为意图,即是否有改变行为 的意愿,意愿是行为发生或转变的直接决定因素。而行为意图受 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等三要素的影响;行为 意图和行为控制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
(一)活动设计和形式选择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适应 (二)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和养成教育 (三)注意运用系统教育和随机教育方法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第二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环节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四、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要点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考 核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是对教育应达到水平的预期,是对幼儿应 获得能力的规定和要求。通常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由多层级目标构成,包括 各年龄阶段目标、分类目标和各个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目标等。分类目标 是指根据领域教学内容进行归类、分别设立的各类教学内容要达到的目标, 如营养教育目标、安全教育目标等。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目标是指具体的 每个教学活动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的目标规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下面 集中讨论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五)多阶段改变理论
多阶段改变理论是普罗查斯卡(Prochaska)和狄克莱门特 (Diclemente)。在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将个体健康行为的变化划 分为五个发展阶段:①前沉思阶段,也称前预期阶段。处于此阶 段的个体没有作出任何改变的意图。②沉思阶段。处于此阶段的 个体已感知到问题的存在,开始思考但未采取行动。③准备阶段。 个体开始计划、准备改变其行为。④行动阶段。开始出现行为的 变化。⑤保持阶段。维持已有的行为变化。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环节
(一)卫生习惯教育 (二)身体认识及保护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 (四)饮食与营养教育 (五)安全教育 (六)体育教育 (七)环境与健康教育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1.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2.贯穿幼儿在园学习的全过程 3.施教主体多元化 4.教育方式多样化
四、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教育 第二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行为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既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社会活动,也是 一种由特定机构承担、针对特定群体和个体传授健康知识 和技能的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或改变人们的 生活行为方式和态度,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教育的 任务包括:①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认知水平; ②树立健康意识,影响个体、大众的健康行为和健康观念; ③提供有益的、有针对性的增进健康的经验,传授健康技 能;④实现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统一,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四)信息处理和行为转变模式
信息处理和行为转变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Schramm)根据信息加 工处理原理提出的。该模式认为,信息不能直接导致行为的产生。个体在接 受信息后,要通过感知、注意、兴趣、理解、记忆、思考等复杂的认知加工 过程,然后转化为信念,再转化为行为。从信息出现到行为产生,这中间有 很多环节和因素均可影响到信息的传递,使信息得到强化或弱化。因此,信 息既可导致预期目标的m现,也可能不出现,甚至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结 果。同时,信息自身所表现出的表达性、易懂性、感染性、说服力等也将影 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六)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层递假说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层递假说由顾荣芳(2003年)提出。该假说 认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是由低到高,逐层发展,且各层之间 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常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发展要经历四个阶 段、三个发展水平,即①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②初级水平: 经他人提醒的健康行为;③中级水平:自我努力的健康行为;④ 高级水平:自动化的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