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在古代文献中,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
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广泛应用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名词类1. 名词的数古汉语名词的数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复数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们”,“等”等结尾,如众人,诸侯等;2)重复同一个名词,如船船,马马,云云等;3)以“家”,“处”等词语表示单位数量,如三家、五处等。
例如:“笔下生花,语惊四座。
赖有牛倌心疼,毛驴皆知我心事。
”这里的“牛倌”和“毛驴”都是复数形式。
古汉语的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呼格、纪格等格。
其中,主格表示名词是主语,宾格表示名词是宾语,属格表示名词为某物的属主,呼格表示名词为被称呼的对象,纪格表示名词的标志。
例如:“夫君入宫天一九年,铜马铁骑空相见。
”这里的“夫君”是主格,“天”是宾格,“骑”是属格,“铜马铁骑”是呼格,“九年”是纪格。
二、动词类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
例如:“圣人于帝王之世,主文修武,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
”这里的“于帝王之世”表示过去时,“主文修武”表示现在时,“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表示将来时。
2. 动词的语气古汉语动词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等。
例如:“请安!疏阔虑得太深,盼吾妻永保清明。
”这里的“请安”是祈使语气,“盼吾妻永保清明”是假设语气。
三、形容词、副词类1.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相似,一般在词尾加上“于”、“之”的后缀来构成。
例如:“楚王好为长鲸,将千里馀余。
虽有剧波亦不沉,猖珵可餐,不可制伏者也。
”这里的“长”是比较级,“最”是最高级。
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程度有“甚”的方式。
例如:“甚矣吾衰!”这里的“甚”表示非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和数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理解古文化和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
动词古汉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走”、“飞”等。
虚词则用于表示情态、愿望、推测或假设等,如“能”、“要”、“将”等。
古代文学中,动词常常通过词性转换或词义扩展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例如“行”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为”,“行为”可以表示“表现”。
“行”和“行为”在古文中常常互相转换,表达丰富的意义。
形容词古汉语的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形容词可以通过词义扩展或者修饰语的方式来丰富表达,例如“美丽”可以表示“美好的”,也可以表示“漂亮的”。
“美丽”的意义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表达,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韵味。
代词古汉语的代词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指称范围和语法功能上,例如“何人”可以表示“谁”,也可以表示“什么人”。
“何人”在古文中常常通过语境来确定具体的指称范围,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灵活性。
总结古汉语词类的活用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展、词性转换、语法功能和修饰语上。
通过对古汉语词类的活用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对古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欣赏古文的乐趣。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段重要的历史时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词汇用法有着较大的不同,如一些词汇的活用。
本文将简析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一、动词古汉语中的动词有时候并不会进行时态的变化。
因此,经常会在后面加上时间状语来表示动作时态。
比如,洒和泼,古汉语中是没有进行时态的,需要用“一路洒下”和“一路泼下”来表示过去的洒和泼。
同样地,古代汉语中也没有被动语态,需要用“受到”“被”等词来表示。
古汉语中的动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加上一个表示程度、方向的副词来表明它的意义。
比如“驱”本意是催促,但是加上副词“赶走”的话就表示赶走。
二、形容词古汉语中的形容词通常是不需要进行变化的,即不需要根据性数、时态等变化它的形式。
比如“红色”,无论是用来形容一个物品还是形容一条鱼,都是不会变化形式的。
此外,古汉语的形容词还能通过加上一个表示贬义、褒义的词来表示它们的正向或负向意义。
比如,“怯懦”+“无赖”的意思是害怕、胆小;而“怯懦”+“刚毅”的意思则是谨慎、稳健。
三、名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名词在用法上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
比如,“亲”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父母或者祖宗等,而它也可以用来表示称呼老师、长辈等时的尊称。
另外,很多名词在古汉语中是没有复数形式的,比如“金鱼”,无论是一条还是多条,它的形式都是不变的。
四、副词古汉语中的副词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
比如,“反而”和“而反”都是表示转折的副词,但是它们的使用情况却略有不同。
如果前面是肯定的意义,就用“反而”;如果前面是否定的意义,就用“而反”。
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副词也可以与动词结合起来使用,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突然”+“抽泣”、“激动”+“澎湃”等,可以用来描绘持续不断的情感反应。
综上所述,古汉语中的各个词类都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方式,需要我们仔细学习和理解。
只有在真正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才能更加准确地使用古汉语,享受其中的美妙和古典。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又称古汉文,指的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汉族语言文字。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类活用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境和语法功能下,形态和用法的变化和变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四类词。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些词类的活用特点。
名词:
古汉语的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在单数形式中,名词一般不发生变化,如“人”、“山”等。
在复数形式中,名词的变化规则较为复杂,常见的变化方式有加“们”、加“等”、变音调等。
“人”变为“人等”、“人们”;“山”变为“山等”、“山北”等。
动词:
古汉语的动词有词干变化和时态变化两个方面的活用。
动词的词干变化主要包括词尾变化、词形变化和词义变化。
“行”、“走”、“看”等动词的词干在不同语法功能下会发生变化,如“行”在句末加“者”变为“行者”,表示施动者的意思;“走”在句末加以声调变化,如“走山”、“走水”等。
形容词:
古汉语的形容词有形容词性的后置补语和形容词性的量词等两个方面的活用。
形容词的后置补语一般在形容词后面加上“之”,如“美之人”。
形容词性的量词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如“一片白茫茫”。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加复杂和灵活。
词语的形态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和语法功能下会发生变化。
对于学习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
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
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
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
“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
再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
例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
“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
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
《史记·晋世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
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
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
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如: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
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的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
例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小国寡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例一的“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的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的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
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的形容词都带了宾语。
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例一的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的“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三、名词用如动词实际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
除了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
例如: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例一“肘”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肘捣”的意思;例二“水”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例三的“侯”用如动词,有“做诸侯”的意思;例四的“面、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古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三例中的方位名词“东”“西”“前”都用作动词,词义分别变为“往东、往西、向前”。
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
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迎。
《范雎说秦王》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例一的“北”、例二的“上、下”、例三的“西”表示方位,例四的“庭”、例五的“面”表示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范雎说秦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陀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