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小知识
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普知识

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普知识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1853年3月2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气象学国际组织。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了解气象科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气象科普知识:
1. 大气成分:地球大气层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构成,少量其他气体组成剩余1%,其中二氧化碳、氦、氩、甲烷、氢等气体含
量很小。
2. 大气层结构: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层,从低到高分别是对
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气温变化最大的一层,在这层中发生了大部分的天气活动。
平流层中气压逐渐降低,气温逐渐升高,这一层空气稀薄,几乎没有风。
中间层大部分是离子层,热层中的气体非常稀薄,主要由电离气体组成。
3. 气象要素:气象学研究的主要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风
向和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天气情况和气候变化。
4.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应用。
通过观测和
分析天气要素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针对天气变化的决策,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5. 气候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平均天气情况。
气候变
化是指在长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极端和不稳定。
其中,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森林砍伐、城市化等。
以上是一些气象科普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
气象小主播科普知识

1.世界气象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3.232.什么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
3.什么是“倒春寒”?在气象上,把入春后“前暖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入春是指气温上升到候(5天)平均气温高于10℃以后。
在这个条件下,如遇到本应逐渐回暖的气候,在受到较强冷空气影响后,气温会突然下降,降至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值以下,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了。
4.“打雷”是怎么回事?“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5.暴雨来自于充沛的水汽,下列哪种云可产生暴雨(A)A积雨云 B高层云 C密卷云6.对我们国家来说什么是大雾多发季节?秋冬7.空气温度表示空气什么程度的物理量?冷热8.在我国一年四季中,哪一天的白天最短?哪一天的白天最长?在我国一年四季中,“冬至”的白天最短;“夏至”的白天最长。
9.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雪花的基本形状与冰分子一样都是什么形状?六边形10.避雷针的作用在于?把雷电引向自身以避免其他物体受到侵害。
11.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2.地球上在何时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春分日和秋分日13.为什么雨后有时会出现彩虹?下雨后,当太阳光照到小水滴上,小水滴就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
折射出来,就是彩虹。
14.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产生,但由于光速是声速的几百万倍,所以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有趣的气象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气象科普小知识1. 雷雨过后,空气会更清新。
这是因为雷电在大气中产生臭氧,而臭氧具有消毒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彩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阳光、水滴和观察者与太阳之间的特定角度。
当阳光穿过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反射和再次折射,形成彩虹。
3. 龙卷风是一种旋转的气柱,其中心气压极低,但风速极高。
龙卷风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和气流等因素有关。
4. 雪花的形状有很多种,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
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雪花通常呈六角形;而在潮湿的条件下,雪花可能呈现星状或其他形状。
5. 极光是由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
当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的磁场时,它们会沿着磁力线运动,激发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发出光辉,形成极光。
6. 雾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而形成的。
雾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天气将变冷或下雨。
7. 露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的现象。
露水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夜晚的空气湿度较高。
8. 雾霾是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气溶胶和水蒸气等混合而成,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雾霾天气对健康和环境都有不良影响。
9. 霜冻是指地面或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冰点,导致水分凝结成冰的现象。
霜冻通常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的早晨。
10. 雪崩是由于积雪层受到重力作用而发生滑动的现象。
雪崩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11. 冰雹是在雷暴中,上升气流将水滴带到高空,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冰球。
冰雹的大小和密度取决于上升气流的速度和水滴的初始大小。
12. 沙尘暴是由于风力将地面的沙粒吹起,形成大量悬浮在空中的沙尘的现象。
沙尘暴通常发生在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
13. 闪电是由于云层中的正负电荷分离,产生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被击穿产生的放电现象。
闪电的温度极高,可达数万摄氏度。
14. 龙卷风的形成与气旋有关。
当气旋的旋转速度足够快时,会形成一个旋转的空气柱,即龙卷风。
15. 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
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气象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科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气象,预防各种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而破坏性非常强的天气现象,其转速可以达到60米/秒以上。
台风还会带来暴雨、强风、海浪和山洪等灾害。
为预防台风的危害,我们应该关注气象预报,及时关紧门窗、备好应急物资。
2.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可以引发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在发生地震时,我们应尽快躲到安全地带,避免在建筑物、山谷、河流和树林等危险区域逗留。
3.暴雨暴雨会导致洪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基础设施、交通和民生产生严重影响。
如果您发现自家位置在低洼区域或靠近河流,应当及时清理下水道和河道,做好预防洪灾的准备工作。
二、气象现象1.气温气温是指大气内温度的高低。
气温高的时候容易引发中暑、热伤风、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而气温低则容易引发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和降温,以维护身体健康。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
湿度过大容易引发汗腺分泌、皮肤瘙痒、呼吸不畅、容易感冒等生理疾病;而湿度过低则会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以维持身体健康。
3.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大小,会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影响。
大风容易破坏树木、建筑物和设施,造成事故;而小风则会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清理垃圾、固定房屋等,防止突发事件造成人身伤害。
三、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为我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可以通过气象应用软件、电台、电视和报纸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总体来说,气象科普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充分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减小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天气与气象灾害科普知识

1.暴雨形成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大气中的水汽随上升的气流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其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了暴雨。
根据气象局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2.暴雨划分: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3.特大暴雨灾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4.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
5.沙尘天气成因:首先,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北方多沙尘与其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春季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量较少,抗风蚀能力很弱,降水也比较少,地面干燥松散,土壤表层干燥疏松,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其次,人为原因也是沙尘天气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
6.沙尘天气区分:在气象学上,对沙尘天气有明确的等级与标准划分。
按等级可以划分为: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气象科普知识大全

气象科普知识大全一、气象定义与分类气象是指地球大气圈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天气现象的总称。
气象包括气温、气压、风、云、雨、雪、雾、霜、雷电、日照等多种现象,以及各种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征。
根据气象定义,气象分为天气和气候两大类。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气象现象,如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等;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内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特征。
二、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天气系统是指影响天气变化的物理机制和能量传输过程的总称。
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
不同天气系统下的气候类型也不同。
气候类型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天气状况的总体特征。
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三、云与天空的奥秘云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气象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云的成因和分类因复杂多样而著称。
根据形成原理,云可分为积云、层云、卷云等。
不同类型的云在天空中的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
天空中的现象也是千奇百怪,如日晕、月晕、极光等。
这些现象都是由太阳或月亮的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空的奥秘。
四、风雨雷电的形成与现象风雨雷电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现象各不相同。
风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可分为季风、风带等不同类型。
雨则是水汽凝结后降落的过程,有大有小,有暴雨、绵绵细雨等。
雷电则是由云层中的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具有强大的能量和破坏力。
这些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风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雷电可导致火灾和人员伤亡,而大风和暴雨则可能破坏建筑物和道路等设施。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和预警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五、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
防灾减灾关于气象方面的科普知识大汇总

防灾减灾关于气象方面的科普知识大汇总导语: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气象信息与公众生活愈来愈密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及防灾减灾越来越依赖气象信息。
下面是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希望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
一、暴雨:暴雨是指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和超过50毫米的降雨,暴雨经常夹杂着大风。
降雨量每日超过100毫米的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1)渍涝危害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2)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8月河南大洪涝,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什么是雨涝灾害?雨涝是由于降水偏多,形成洪涝的气象灾害。
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遇到暴雨怎么办?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气象科普知识

这是因为出现雷雨天气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温度要高;二是大气湿度要大。地面高温,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能上升的很高,气温升高后会轻轻地浮向高空;如果只是热,但空气很干燥,雷雨也不会发生。只有湿度大的空气上浮到了高空,才会形成雷雨云。天空中有了雷雨云,就可能有雷雨发生。
天气热,空气中的水汽多,人身上的汗就不容易消散,我们就会感到十分闷热。这就如同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感到又热又闷,这自然是浴室里温度高、水汽多的缘故。所以闷热是大气里水汽多、温度高的表现,也就是雷雨发生的预兆。
南方地区进入春天后,随着暖湿气流势力的增强,下雨的机会开始增多,雨量也开始加大,绝大多数年份来说,本身就不缺水。
在东北的许多地区,虽说春雨也少,降水量的2/3都集中在6~8月。但东北冬季漫长,地面积雪厚,山地积雪厚达40~50厘米,平原积雪一般也厚达20厘米。冬季气温低,有积雪的地方像水库一样,把冬季降水的大部分积存下来。随着春季的气温回升,积雪消融,渗入土壤。可以满足春播作物的需求。在这里,雪水往往成为稳定的水源。即使在春季它的降水量比不上夏季多,但比华北春季要好得多。但这里也不排除,个别年份冬季降雪少,一些地区出现春旱的情况。
中暑一般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表现为:出汗增多、口干舌燥、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轻症中暑较先兆中暑重,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恶心呕吐、血压略降、头晕等表现。重症中暑表现为:体温明显增高,可达40℃甚至更高,突然昏厥倒地,神志不清;手足痉挛、皮肤干燥无汗或大汗淋漓、血压骤降,如不及时抢救,常有生命危险。所以,一旦发现中暑者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救治。对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患者,可先将其扶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用冷湿毛巾敷头部,并让患者多喝含盐的清凉饮料。对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者,可给服十滴水、人丹或藿香正气水。对重症中暑患者,除应速将其抬至阴凉处就地抢救外,应立即送往医院,切不可拖延迟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科普小知识
王玉龙
1.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2.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等)各气象要素长年的平均值。
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
3.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4. 小气候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5.城市气候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
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6.热岛效应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
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7.为什么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气压是指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
一个地方的气压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当气压降低时,天气阴雨,气象升高时,天气转晴。
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
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
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压。
冬天是冷空气的世界,夏季则是暖空气的天地,气压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8.什么是数值天气预报数值预报是根据现有的天气状况和已知的初始条件,利用高速计算机,求解控制大气运动的动力-热力学方程,从而得出一段时期内的天气形势和有关气象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是当今天气预报的基础,也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9.气候变化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
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
10.气候异常: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1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12.太阳黑子: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
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13.气候异常: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14.气候因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15.气候预报: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
制作方法与“长期天气预报”相似。
它是从气候演变规律出发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16.生物气候学:研究生命有机体与气候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属于应用气候学范畴。
17.季风与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
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18.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
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
19.全球变暖:近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1983年以来,而其中7年又发生在1990年以来。
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20.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 (上帝之子)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
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21.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
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从近50年的结果来看,这种现象发生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