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1.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及其与距离的关系、理想气体模型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分子间作用力: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如引力、斥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阐述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4.热力学第一定律:引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4.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5.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热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充满好奇。但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理论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逐步拓展到新知识。
3.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4.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指导。
5.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计算,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沸腾、冬天寒冷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如夏天冰淇淋融化、冬天水管冻裂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
5. 小组讨论: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特点: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大小与距离有关。
4.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的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的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容说课本节讲述“分子热运动”.在讲分子运动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让学生好奇,接下来通过演示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硫酸铜和清水扩散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和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还通过实物演示知道除气体、液体有扩散现象,固体也有扩散现象.然后,通过对“想想议议”的讨论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再通过铅柱演示实验,证实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那么学生对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个较形象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三、德育目标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具准备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生]我们用显微镜.[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生]闻到香味.[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二、新课教学[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1.扩散现象[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录像]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生丙]……[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投影]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深.[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师]请看投影,通过议论回答问题.[投影]想想议议[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录像.[录像]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2.分子间的作用力[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生]分子之间有引力.[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演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投影]课本图15.1-6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扩散现象.2.分子间的作用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过于片面,不能全面考虑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不足,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
4.学生在合作学习、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作用力的关系。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扩散现象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强调分子热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热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运用实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热运动及其与温度、作用力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思考、合作交流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分子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4.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物质的组成,分子热热运动等有关知识点的概念。
【难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学生能够认识到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热运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将以设置疑问的方法开展。
打开一瓶香水,一会儿满屋生香。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可以思考假设,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一、探究过程(一)自主探究教师举例: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问题。
(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铝合金易拉罐的分子、金块的分子)学生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运动的,这些运动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实验一: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分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深,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基本一样。
教师解释: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气体扩散那么在液体间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呢?实验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分子热运动》名师教学设计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
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一、课程背景作为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内容,热力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热力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分子热运动是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关键。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及实验操作,帮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性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能的表现形式。
2.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宏观性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性质(如体积、压强等)的影响4.实验操作:热胀冷缩实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出规律。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讨论交流法六、教学过程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导入:通过插入一段描述粒子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并在互动中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讲授: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其中包括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的内能的贡献、与温度的关系等。
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导入:通过将温度计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讲授:讲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是温度的表现形式,温度的高低是由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所决定的。
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导入:通过实验操作,呈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是由什么引起的。
讲授:通过讲解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体积、压强等。
4.实验探究: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的观察,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分别将向钢质棒直接加热后,浸入冷水。
2.调整热水和冷水的温度,使两个水槽的水温分别为60°C和10°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伟工作单位:十堰市第七中学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教师提问:1、我们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
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
动还是静止呢?假如运
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
因素有关呢?
问题1:由学生思考后回
答:分子的体积与质量
极其微小,因此用肉眼
无法知道分子是运动还
静止的。
创设问题情
景: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教师释疑:通常分子体
积与质量极其微小,如
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
话,1cm3的空气分子
假如以每秒100亿次数
数,也需要八十多年的
时间,可见我们能用肉
眼看到的极小的微尘颗
粒也是由无数的分子组
成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
究:
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甲:打开一
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
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
因是什么?类似的现
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扩
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
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
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
学生感受:很快闻到香
水味。
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
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
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
西跑到鼻子里了?
学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
象,同时让学生列举类
似的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能解释原
合作交流:解读
探究
三.师生互动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
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
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
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
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
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
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
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
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
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
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
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
题的常见方法,这种方
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
“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
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
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
则的运动。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点拨:扩散现象与温度
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
跟温度有关,所以大
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
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
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扩散现象说
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那固体、液体中的分子
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
总聚合在一起,保持一
因:
讨论:气体和液体都有
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
扩散现象?
学生经过思考后举出生
活中常见现象,比如:
白糖溶于水中,樟脑丸
变小甚至
学生讨论:经过思考后
小组选出代表说出扩散
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
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
论,并与同学交流(每
四人1组进行)
扩散现象说明:(1)分
子在运动(2)分子间有
空隙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示,观察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课件演示:具有
动态效果,容易
引起学生注意
力,从而激发强
烈求知欲。
三.课堂思考
五.课堂练习定的体积呢?
(1)点拨:分子不会合
散开,是因为分子间有
引力的缘故。
(2)教师演示:分子间
有引力的两个铅块,介
绍演示方法
四.思考:同学们做作
业时,常用透明胶带把
写错处揭掉,在操作时
往往把胶带用力抹一下
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将
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
么?
教师点拨:用力抹胶带,
可以缩小胶带与纸之间
的距离,使分子间引力
增大。
(3)进一步提出,分子
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
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教师点拨:物体很难压
缩,是由于分子间有斥
力的缘故。
(4)教师演示:弹簧接
的小球间作用力让学生
理解引力和斥力与分子
间距离的关系。
(5)演示:用课件模拟
分子引力与斥力和分子
间距离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细棉
线一拉就断,细铁丝不
易拉断,这是因为
()
A、棉线分子间没有引
力,铁丝分子间有斥力
B、棉线分子之间有斥
力,铁丝分子间有引力
示,观察现象
每组根据器材看一看能
否把一根铁棒或者水的
体积变小,让学生得到
感受。
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引力
和斥力的关系
学生甲回答:选择D
原因:分子间同时存着
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
力。
A、B选项认为分子
间只在存在引力或斥力
的说法是错误的。
C项不
能解释棉线比铁丝易
合作交流,解读
探究,学生在动
手中,获得亲身
体验,具有极强
说服力。
把抽象的问题具
体化
应用迁移,巩固
提高
C、棉线铁丝分子软的缘故
D、棉线、铁丝分子都有引力和斥力,但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于铁丝间的引力
(2)某钢铁公司在制造钢铁零件时,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并适当加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较快渗入到零件的表面层,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教师点拨:(1)分子间的引力的斥力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碳分子能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间的扩散现象,加热升高了温度,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扩散过程更快。
六.布置作业:根据今天断。
D中指出分子间既存
在引力也存在斥力,当
把棉线和铁丝拉长时分
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
引力起主作用。
棉线易
断,铁丝不易拉断是因
为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
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故D正确。
学生乙回答:由于分子
在不停的运动,且相互
接触时,就会发生扩散
现象,碳分子渗入零件
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
不同物质间的扩散,通
过加热升高了温度,分
子无规则的运动越激
烈,扩散过程越快,碳
分子渗入零件表面也就
加快了。
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讨论
总结反思,延伸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