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ppt课件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写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 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文体常识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 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 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 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 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具有真实性、广 泛性、突出性、典型性的特点。
主旨感悟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 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 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 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课后作业
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与老舍的《我的母亲》
内容分析
作者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 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第四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 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 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 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 挑粪。
总领第四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 要做的许多事情。
内容分析
(十六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 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 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 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 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 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 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
高尔基《母亲》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到惨败,进一步暴露了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加速了俄国革命的进程。
1905年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月9日发生的沙皇政府大规模枪杀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
它的高潮是10月全俄的政治罢工和12月莫斯科的武装起义。
在这次革命中、高尔基曾因对1月9日沙皇的暴行提出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而被捕,出狱后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小说《母亲》的素材正是来源于1905年革命中索尔莫沃工业区“五一”游行的组织者扎莫洛夫和他母亲安娜的革命事迹,同时又融入了高尔基在1905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斗争经验。
小说的第一部于1906年9月在美国完成。
第二部于同年完成于意大利。
《母亲》描写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俄国一个工业区的故事。
在这里工人们一如既往地过着贫困的生活。
老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夫被厂主榨干了最后一滴血悲惨地死去了。
他的儿子巴威尔·符拉索夫没有走父亲的老路,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工人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一次、主以修整沼地为名,提出在工人的工资里每卢布扣除一个戈比的无理要求。
巴威尔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穿了厂主的阴谋,并因此被捕。
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接受了巴威尔的同志们的请求把革命传单散发到工人中去,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巴威尔出狱后领导了“五一”游行并再次被捕。
尼洛夫娜继承了儿子的事业经常乔装打扮送信送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完全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巴威尔拒绝了狱外同志们要他逃跑的请求,在受审的法庭上发表演讲,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后被判处终身流放。
母亲接受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把印有巴威尔演说词的传单送往它处,当她在车站上发现自己已被特务包围时,便毅然决然地把传单撒向群众并高呼革命口号,最后尼洛夫娜也被捕了。
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高尔基《母亲》

(二)中期创作
中期创作特征(20世纪至10月 革命前):20世纪初,随着俄国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高尔基对 俄国社会现实加深了认识,自觉 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把自己的 创作自觉地与革命运动相结合, 创作逐渐成熟。
代表作
《海燕》、《小市 民》、《在底层》、 《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前两部 《童年》、《在人 间》(《我的大学》 作于革命后)等。
比如把人物性格放在革命斗争的矛 盾冲突中去表现,突出革命实践活动 改造人、锻炼人的作用;通过言行描 写和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思想情感;通 过亲情、友谊和爱情突出人物性格等 等,为无产阶级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成功范例。
自读书目与思考题
自读书目:高尔基﹡《母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克里姆·萨 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和罗曼罗兰
(三)晚期创作
晚期创作特征(10月革命以 后):这一阶段,高尔基对俄 国现实有了“不合时宜”的认 识,比如反对暴力革命,过高 估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怀疑 苏维埃政权的某些政策等。
代表作 之一
《阿尔塔莫诺 夫家的事业》 通过三代资本 家的经历揭示 了俄国资产阶 级的兴衰史。
之二
史诗性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是高尔基一生创作的 总结,塑造了一个市侩知识分子 信仰沦丧,精神空虚的一生,批 判了知识分子所谓“精神自由”、 “超脱党派”的虚伪性。被认为 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
思考题: 1、概述高尔基创作过程。 2、概括《母亲》的人物性格特征及主题。 3、谈谈《母亲》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讨论:你最喜欢读高尔基哪部作品?谈谈你
的看法。
尼洛芙娜的形象
是小说第一 主人公。小说 主要情节是围 绕尼洛芙娜的 性格发展和成 长过程展开的。
高尔基《母亲》ppt课件

地下党员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把母亲尼洛 芙娜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母亲自动要求做革命工 作,她经常和尼古拉的妹妹索菲亚一道到农村去, 把禁书、传单带给农民。叶戈尔由于生病去世, 工人们在送葬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母亲援救 了一个受伤的铁匠,把他送回家,并亲自照料他 养伤。
母亲到尼柯尔斯克村去送传单,刚好遇上雷 宾被捕。一个农民把母亲带回家去。母亲把带来 的宣传品都给了这家农民,并鼓动他们起来和地 主作斗争,走雷宾的道路。不久革命者为雷宾安 排了一次越狱活动,母亲自告奋勇参加做掩护工 作,使雷宾顺利地从狱中逃出。
14
雷宾到去农村以《圣经》宣传革命,但遭到 失败。他回来请教巴威尔,要求看禁书。他承认 工人象鸟儿一样无私,农民虽遭到老爷们残酷的 剥削,但他们私有观念很重,只有工人才能领导 革命。他对巴威尔说:“请帮助我吧!请给我一 些书读读吧,要那些读了以后使人激动不安的书。 应当把刺猬塞进脑壳里,浑身是刺的猬。”他从 巴威尔那里把禁书带回农村去,在农村展开革命 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农民革命家。
17
法庭要开庭审判巴威尔等被捕工人了。巴威 尔等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吧一场斗争。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 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 革命者。他宣称他是个党员,他说:“我们是社 会主义者……我们是私有财产制度的敌人,…… 我们的口号很简单:打倒私有制度,一切生产资 料归于人民……” 法官们惊慌失措,他们想阻 止巴威尔说话,可是他们的声音在巴威尔的流畅、 广阔的潮水似的言论里面淹没了。最后,巴威尔 以满怀信心的坚决语调结束演说:“我们工人是 一定会胜利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实现!”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
4
《童年》高尔基 (2)ppt课件

儿子 序语 谢谢妈妈愿意和我一起读书,妈 妈,童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妈妈,我读的慢你要等我呦!妈 妈,读完这本我们还可以再一起 读一本书吗?妈妈,谢谢你陪着 我,我长大了,我会想起我们一
起读书的日子!
3
《童年》名著阅读
4
《童年》
5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 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 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他 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亲身经历了俄国沙皇残酷的 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 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
《第小,结童一说到 束从外,年部“祖 生,》我父 动(是”叫再其高随“现他尔母我了亲”十两基去去九部自投“世有传奔人纪体《外间 七三在祖” 八混 十父部人饭 年写曲间吃 代起》 《俄我罗斯的下大层学人》民)的生。活《状童况。年》叙述
作者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主
要刻画了阿廖沙,外祖母,外祖 父等人物。
24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又 一件事
25
小茨冈死了,他虽 然已经是19 岁的 小伙子,始终拥有 一颗童心,用他的 天真和善良感染身 边的每一个人。
26
在这个气氛沉重,人 与人关系紧张,争吵 不断的外祖父家,活 泼可爱的小茨冈却得 到了每个人的喜爱, 他与小作者建立了深 厚的友谊,也因如此 ,小茨冈的死给高尔 基内心留下来阴影。
:是可怕粗暴,不可理喻,但是安慰小主
人公时也是很体贴,还拿来了礼物,使
小主人公内心很矛盾又很温暖。舅舅们
总爱打架。当然,也有值得高兴的事, 他有了一个愿意为他挨打的好朋友,机
灵的小茨冈。
23
妈妈
他的祖父是一个教育 方式比较粗暴的人, 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教 育出的俩个舅舅也是 经常打架,谩骂。母 亲在小主人公心里是 一个人人敬畏坚强勇 敢的人,背后也是有 脆弱的一面,因为不 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而 痛哭:
《母亲》母亲 高尔基教学资料

《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 《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
高尔基三部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谢谢!
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母亲》母亲 高尔基
如果你想看关于亲情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你想看书:
高尔基
• 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作家、 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 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 始人之一
高尔基的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
《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 之歌》、《海燕》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上课ppt课件

人物形象
阿廖沙 罗马西 杰连科夫 纺织工 杰连科娃
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 深沉干练 温厚善良 质朴纯真 矫揉造作
精品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品课件
《童年》
•
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
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
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
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
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
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
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
精品课件
【人物评析】
•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 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 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 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 、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 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 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 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 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 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 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 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 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精品课件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
精品课件
《童年》的写作特点
•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
高尔基PPT课件

前期主要作品
19世纪末:《马卡尔·楚德拉》、童话诗《少女与死神》 (1892)、《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 《切尔卡什》、《游街》(1895)、《福马·高尔捷耶夫》 (1899) 20世纪初: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1901)、 《在底层》(1902)、《仇敌》等,还有游记《在美 国》、《我的访问记》、长篇小说《母亲》(1906)。
3、晚期创作(1918-1936)
1918年,苏维埃政权建立,高尔基在新政权下从事大量的 文化组织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思 想和艺术上的探索都变得极其复杂。20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和 世界文学思潮的迅速更替和变化,促使高尔基重新思考文学与 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此时他主张更全面的认识生 活,更多样的表现生活,强调把握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
《切尔卡什》
短篇小说《切尔卡什》(1895)在资本主义 残酷的榨取与奴役的背景上,通过流浪汉切尔卡什和 农民加夫里拉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把人 抛向底层,使之过着不正常的生活,而且还用私有观 念腐蚀人的灵魂,使人成为“贪心鬼”,干出谋财害 命的勾当。
作者描写了流浪汉切尔卡什自由不羁、蔑视金钱 的特点。但是,高尔基并没有把它们作为作品的正面 主人公。他在《谈手艺》一文中指出:“批评家指责 我,硬说我把‘流浪汉浪漫化了’——未必这样吧。 我不曾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因为“流浪 汉”的自由、理想和反抗性都是无政府主义性质的。
高尔基
主讲: 教案: PPT:
学习提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党员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把母亲尼洛 芙娜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母亲自动要求做革命工 作,她经常和尼古拉的妹妹索菲亚一道到农村去, 把禁书、传单带给农民。叶戈尔由于生病去世, 工人们在送葬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母亲援救 了一个受伤的铁匠,把他送回家,并亲自照料他 养伤。
3
写作背景 1902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
进行革命活动,到国外去为党筹划经费,更主要的 是要利用他的影响,通过他的宣传,赢得国际上的 民主力量对俄国革命的支持。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高尔基这次欧美之行,
就其政治与经济目的来说,均末圆满完成。高尔基 在美国募集的款项,总数也不过一万美元。美国资 产阶级甚至采用逐出旅馆的手段阻挠高尔基在美国 的活动。但高尔基仍针锋相对地战斗在资本主义世 界的心脏之中。他接连写出了九篇猛烈抨击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的文章。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
4
《母亲》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 “五·一”游行事件,游行的领导人扎洛 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 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 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 亲安娜有了交往。
小说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 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 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 洛夫娜的形象。
11
巴威尔隔壁住着工厂伙夫雷宾。他出身 农民,当过三年兵,满脸大胡子,有着黑色 的脸笼和黑色的眼睛,为人正直而大胆。他 对巴威尔家的工人感兴趣,但他不相信革命 书籍,认为一切书都是知识分子写的,而知 识分子就是老爷。他只相信圣经,并和巴威 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2
工厂经理要工人去填平沼地,引起工 人不满。老工人西佐夫和巴威尔商量,准 备发动一次罢工斗争。 “沼地戈比”事件 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 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 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 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 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 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 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
15
五一节到了。工人们要举行一次示威游行。 出狱后的巴维尔,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 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 政治斗争,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 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 样”。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 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威尔为 首的几个工人被逮捕。母亲她把游行的红旗从 地上拾了起来,暗暗藏在身上,带回家去。宪 兵再次到母亲家搜查,这时,她已“不惊奇, 也不害怕”了。
8
母亲尼洛芙娜长得很高,稍稍有点驼 背,她那被长时期劳动和丈夫殴打损坏了 的身体,行动起来一点声响也没有,而且 老是侧着身子走路。她是一个胆怯的,老 是提心吊胆的妇女。她为儿子暗暗地流着 眼泪。
9
但年轻的巴维尔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 他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 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在工厂里散发 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 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 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13
巴威尔的同志叶戈尔告诉母亲说,他们准备 印一批传单到工厂去散发,这样敌人会认为散发 传单的并不是已捕的安德烈、巴威尔,可以促使 他们早日被释放。母亲自动要求到工厂去散发传 单。她以替女商人玛利亚送货为名,把传单带进 了工厂,散发到工人群众中,迷惑了敌人。结果, 安德烈被释放出狱。母亲这一革命行动,使她和 革命都更加靠近了一步。接着,巴威尔也被释放 了。当他知道母亲到工厂中送传单的事情时,他 激动地对她说:“一个人要是能够称自己的母亲, 在精神上也是亲生的母亲--这是多幸福啊!”
5
6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 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 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老钳工米洽 依尔·符拉索夫在工厂里是个熟练的工人,力气 最大,但得的工钱最少。他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 家。气闷时,便打老婆,拿妻子出气。后来,他 患疝气病默默地死去了。
7
他的儿子巴威尔也是个钳工。开始, 他走着父亲的老路,喝得酩酊大醉回家, 跌跌撞撞地走到门旁的角落里,象他父亲 那样捏着拳头在桌子上敲着,呼喊他母亲 “拿饭!”当母亲责备他时,他回答说: “大家都喝酒。” 不久,他和年青人一道 出席晚会,学会了跳舞,每逢假日喝得烂 醉,第二天起来,总是“头痛、胃痛、脸 色苍白、没有精神”。
14
雷宾到去农村以《圣经》宣传革命,但遭到 失败。他回来请教巴威尔,要求看禁书。他承认 工人象鸟儿一样无私,农民虽遭到老爷们残酷的 剥削,但他们私有观念很重,只有工人才能领导 革命。他对巴威尔说:“请帮助我吧!请给我一 些书读读吧,要那些读了以后使人激动不安的书。 应当把刺猬塞进脑壳里,浑身是刺的猬。”他从 巴威尔那里把禁书带回农村去,在农村展开革命 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农民革命家。
10
在他们家里,常有些青年人来聚会,他 们在一起阅读,争论。这些话,母亲过去从 未听过,她感到那样新鲜而又亲切,感到很 有道理,她问儿子说:“我不懂,有什么危 险和值得禁止呢,不是一点坏处都没有吗?” 巴威尔说坏处自然是没有的,但政府要迫害 他们,将来还有坐牢的危险。母亲感到忧虑, 但她看到来聚会的人都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1
2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生 于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 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1892年用 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 《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代表 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 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自 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 学》。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