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的。

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宗教结构等多个方面。

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三个方面。

社会结构的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阶级结构、职业分布、社会等级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转型则是指经济结构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政治结构的转型是指政治结构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利益集团、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转型的变化可能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分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社会的财富分配。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中不同阶层的政治权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运作。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可能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格外重视社会转型这一过程,努力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转型是指从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社会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更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理论成为了研究和探讨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理论社会转型理论是社会学家对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换过程的研究和探讨。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被视为社会学理论的“第二个大转型”。

社会转型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转型的原因、特点、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转型理论有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转型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的因素。

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出现了现代工业、城市化、教育普及等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与传统社会形态发生冲突,导致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

全球化理论则注重强调社会转型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加,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加深,导致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全球趋势所影响。

后现代理论则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型。

传统的理性、现代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型。

二、社会转型现实意义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现实意义政治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政治体制的转型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扩大人民参与政治和迈向法治社会已成为重要任务。

社会转型的政治现实意义在于为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开辟道路,使政治制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文化现实意义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转变。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性别、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文化挑战。

转型社会的名词解释

转型社会的名词解释

转型社会的名词解释转型社会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从一个制度或经济模式向另一个制度或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

这种变革通常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压力引起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转型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它涉及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种转变通常意味着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增强,形成供求自由市场,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政治转型政治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政党体制以及公民参与等问题。

在政治转型中,常见的形式包括从专制到民主,从单一党制到多党制的变革。

在转型社会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为了确保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促进政治的公正与透明。

三、文化转型文化转型也是一个转型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涉及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

在转型社会中,往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冲突。

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一些传统的文化实践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解读。

四、教育转型教育转型也是转型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在转型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五、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转型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挑战。

首先是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问题。

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导致一些人员的失业。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和创业环境,帮助这部分人员顺利转型。

其次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整合问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撕裂。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经过多年的社会转型,我们已经从一个传统的社会逐渐走向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探讨这些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转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好的,但也可能是不好的。

例如,在传统社会中,男女角色分配是非常明显的。

男性在家庭中负责赚钱养家,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

然而,现代社会中,这种角色分配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

女性也可以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而男性也可以选择在家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家务。

这种社会转型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社会等级,而是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志愿。

这种自由和个性化的思想也促进了创新和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或者加入创新型企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经济发展随着社会转型的发生,经济也在改变。

经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

在传统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手工业。

然而,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国民经济的产值增长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现代经济已经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成长路径、制造业普及程度和可替代性等方面,经济发展的形态也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被代替的可能性非常大。

获得生产力突破、技术创新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将成为企业界的领导者,甚至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除此之外,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经济也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领域。

转型经济的普及意味着调整生产要素和技术,而同时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转型的发展需要。

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加强所需人才的培养,才能推动更好的转型。

三、结论综上所述,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转型》课件

《社会转型》课件

社会秩序的调整
2
等都会发生更替和变化。
社会信仰、道德、规范、法律等会随之
发生调整和变化。
3
社会心理的变化
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信任、期望 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改变。
社会转型的问题
公平
资源分配、机会平等、权利 保障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正义
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上出现 了许多选择困难、权利冲突 等问题。
《社会转型》PPT课件
欢迎来到《社会转型》PPT课件,本次课程从多个角度阐述社会转型的定义、 类型、影响以及对策。
什么是社会转型
定义
社会结构、行为、价值观念 和制度等各方面都发生显著 改变的过程。
特征
广泛性、深刻性、长期性、 复杂性、动态性。
影响因素
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 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 步等。
文化转型
宗教信仰转型
宗教信仰多元化,人们对信仰 的态度和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意识形态转型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开放,面 对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由选 择。
性别角色转型
传统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 象被逐渐打破,人们追求的是 性别平等的现代观念。
社会转型的影响
1
社会结构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社会地位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相信大家已经对社会转型的概念、 种类、影响和对策有了更好的了解。
人类社会仍在不断前进,希望我们的思考和实践能 够多一些创造性和自觉性,让未来更美好!
国家治理
与金融危机、国际贸易、环 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怎样应对社会转型
加强社会治理
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 平,使社会关系更好地被组织、 调控和治理。

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

◆主题理解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

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时代)•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过程及实现:战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等。

◆阶段特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特征:社会经历大变革,属封建化转型。

政治:各诸侯国变法,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分封制走向集权制。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产生。

文化:由于阶级立场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百家争鸣”民族: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属未能实现的近代化转型。

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文化:承古萌新。

“承古”: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明显具有反封建色彩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社会转型是指一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过程。

社会转型通常发生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长期受到内外因素影响、面临深刻矛盾和问题的时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社会转型名词的解释:1. 工业化:工业化是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减少,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程度加深,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

2.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规模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城市建设、商业贸易、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增加、生活方式多样化等。

3. 全球化:全球化是国际社会联系不断加深,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全球范围的过程。

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商品、资金、信息和人员之间的流动加快,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更为频繁。

4. 民主化:民主化是一个社会政治体制从专制、集权向民主、法治转变的过程。

民主化包括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提高等方面的变革。

5. 多元化:多元化是社会文化体系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多样化。

多元化提倡平等、自由、包容、多样性的理念,反对一切形式的偏见、歧视和排斥。

6. 环境转型:环境转型是社会对环境问题认知的转变和环境政策的调整。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的过程通常是复杂而漫长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转型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者:刘惠君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280 更新时间:2009-6-19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阶段,近代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便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不得不一步步进入了世界范围之内,于是第一次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难题即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这是由其长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所引发和决定的。

这种矛盾当然不是当时的人们就能清晰地体会得到的,中国只是被迫进入到了世界大潮之中,也被迫在这种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不停的而又艰难的对自身的各种因素不断地进行变化和调整,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这个社会转型的艰难过程中,但这种转型其艰巨和困难的程度使得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完成这个过程,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什么是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呢?又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如此步履沉重艰难呢?简单的说,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古老中国必须要进行的社会变革,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的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这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一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由于发生了同西方国家的巨大碰撞,鸦片战争起使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和变化,传统的封建超稳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旧有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亙古未有的巨大挑战,再也不能维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形势,尽快变革,使中国迅速摆脱那种阴影和困境,通过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振作以走向近代化。

而放置于现实中,这样的认识则相当不易达成共鸣,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正是近代中国在许多方面悲剧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西方国家甚至与日俄等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都显得相当迟缓,困难重重,因此所遭受到的灾难也最深重、最持久,除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掠夺外,我们国家的自身构造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

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数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殖民掠夺和抢占殖民地的时候,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一样,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建立在一种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的基础上,不可能像西方一样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人们也不能有广泛的社会交往,这是鸦片战争发生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当然不能说毫无优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曾经创造过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但其缺点却也不可忽视。

有人说,中国从明代起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如果没有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也会缓慢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但实际上,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即使在外来强烈的刺激、冲突和压力面前都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对外部的反应不但表现得相当迟缓,自我调节功能差,并且想对它在任何一点上做出变革都显得异常困难,而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更是严重阻滞着传统中或许可以走向现代化生长的因素,因此既使中国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无法想象它能够自觉地走向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它首先要求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私有财产的确立使得国民经济自由的权利被确立,由此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广泛地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但传统中国则盛行在三纲笼罩下的家族财产所有制中,《唐律》明文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大清律》唯一的差别是刑罚改为“杖一百”。

这种家族财产所有制不能分家,使子女不管多大,无论勤惰,都长期不能取得经济独立的地位;更严重的是中国君权至高无上,可以随时任意剥夺籍没臣民财产,臣民财产没有任何保障,这样就使创造财富的思想不易生出,而随时鼓励巧取豪夺,长期中国人吃人的惨痛历史史不绝书,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这种制度下中国要想自觉走向资本主义也是困难的。

各级政府特别是君主可以肆意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其对国民的经济自由束缚十分巨大。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以农为本”,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被提到了一种不恰当的、形而上学的地步,于是“存天理,灭人欲”,商人作为重利的典型,被认为是危害社会、伤害农业的严重不稳定因素,由此“重农抑商”便成了历代中国奉行的政策,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新,这项政策却代代相袭,因而在近代社会国外不断要求商业与贸易时,就造成了我们同西方间的巨大矛盾与冲突,直至后来以兵戎相见。

对于社会转型起重要作用的工商活动长期受到禁止掣肘,这是整个中国长期财富不能积聚,国家财力疲弱到了极点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百年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经济根源之一。

在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已逐步建立起了生产、流通、消费连为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封建贸易壁垒被彻底打破,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已深入到了社会各个角落,成了最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而封建的小农社会则仍是一家一户,互不相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过着节奏缓慢,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

闭关自守的政策正是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生产状况的典型反映,由于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得太紧密,便阻碍了手工业的独立发展,其生产目的又在于自给自足,因此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大;最后变成了封建王朝限制国际交往的经济基础。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时代,这种政策的反动本质和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用种种限制手段,妨碍了中外的平等交往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它阻碍了技术引进,使中国闭目塞听,与世隔绝,并且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它还压制了国内已经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⑴十九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它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中西之间特别是中英之间长期思想、政治、经济等等力量对比冲撞后的一次总爆发。

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国内完全确立,工业革命也已完成,机器工业逐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此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全球拓展贸易,寻求殖民地,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并且希望中英之间扩大商业交往和政治联系。

而中国则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各种闭关自守的政策,于海外贸易中动辄禁海锁国,只是希望周边保持一个安定的环境,以有利于巩固其封建统治。

从清入关后不久,便因郑成功占据台湾,自顺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间严禁海上贸易;在收复台湾后开海禁,设立了江浙闽粤四海关,⑵但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只剩下广州单口贸易了。

⑶清政府把在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这种广州单口贸易体制极其僵化复杂,英商和华商与清朝地方官员在许多具体方面频起冲突,官僚主义、愚昧专横的封建体制使各项冲突都毫无削弱可能,由于双方政治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双方的政府都顽强地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制度、结构和习俗,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决死性冲突。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虽然对此有所估计,但由于其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而又闭目塞听,再加昧于世界大势,便显然将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以至于造成了日后不可挽回的恶果。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政府所采取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实际上,撇开中国的长远利益,仅从当时的情况来说,闭关政策也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

本来属于民间的贸易冲突和正常的贸易往来,在中国严格僵化的广州单口贸易体制面前都会显得矛盾重重,无法可解,英国商业资产阶级的任何变革性建议都没有作用,只能期待英国政府的干预,最终也势必要把两国政府卷入进去。

⑷从中国商人来讲,无端的被剥夺了通过自由贸易而生存的权利,剥夺无数的人使用社会公平给予他们的工作机会而将他们推入到困顿和生活无着之中,造成劳动者的权利被侵害,无论如何是当时中国社会并不成熟和理智的表现。

落后的宗法专制统治建构了扼杀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机制;而严格限制对外交流又进一步助长闭目塞聪、盲目自大,并抑制了推动社会更新的外来驱动力。

这种政策把中国孤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之外,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既有的优势。

可见清政府闭关自守是一项强硬的政策,但也是一项僵硬的政策,其弹性系数太小,灵活性太差,着眼点太狭隘,因此势必会在日益增强的国际冲突中削弱自己,而这一切的根源则都正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

因此要想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就必须转变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

二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把许多眼光投置在中外关系这个大背景下,是因为我们要进行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要求,而是由于外界力量强加给我们,使我们被迫接受和进行改变的。

因此谈到这一点时我们更不能不常有一种受压迫和受屈辱的感觉,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强行征服,要能够自觉地体会到我们长期以来的封建体制还存在着巨大的缺憾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抛开这种单纯的民族意识,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当西方闯入中国的同时,既带来了挑战、忧患和屈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思维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走向世界的契机,这里的关键也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我们的眼光始终在四海之内,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我们同西方间距离遥远,地理条件又得天独厚,季风气候和雨热同期使我们的土地非常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土地就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不必再去探险寻求,小农经济的社会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似乎也无需了解外面的社会,于是中国进入到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便顺理成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