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复习资料剖析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知识点一全球气候的变化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1)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2)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正确理解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
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知识拓展】(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知识点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1.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全年高温多雨。
年均温在26 ℃左右,全年皆热带雨林气候夏;降水量全年分配比较均匀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较多2.雨热同期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雨热不同期的独特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几个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水热条件不足,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地理高考气候分析知识点

地理高考气候分析知识点气候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地理高考中,气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气候分析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通常通过30年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
气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其中,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温度高且常年稳定;温带气候则位于两极之间,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寒带气候则是极地地区,寒冷且气候干燥。
其次,我们可以从地理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气候。
地理要素包括纬度、经度、海拔和地形等。
纬度是指地点与赤道的距离,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经度则是指地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距离,经度对气候影响相对较小;海拔是指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海拔越高,气候越低温;地形包括山脉、河流等地貌特征,会影响气候形成和气候分布。
此外,大气环流也是气候分析的重要要素之一。
大气环流主要由风的产生和运动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低气压会形成季风气候,影响着亚洲东南部、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的气候。
而中纬度地区则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会带来冷空气和降水。
此外,全球热带地区也会受到无风带的影响,导致气温高,晴空少雨。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体系。
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正在改变地球的气候。
全球气候体系是指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系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人口迁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会对农作物产量和食品安全造成影响;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通常会吸引人们进行旅游和定居。
综上所述,气候分析是地理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气候变化知识点解析

气候变化知识点解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气候变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气候变化?它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带来哪些后果?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气候变化指的是长时间内气候状态的改变,包括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短暂的天气波动,而是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较为稳定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像我们熟知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气体,它们能够吸收和保留太阳辐射的热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而人类在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中大量排放这些温室气体,远远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吸收和平衡的能力。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积累。
此外,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畜牧业的甲烷排放等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地区和一些岛屿国家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许多美丽的海滨城市可能会被海水淹没,人们不得不被迫迁移。
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更频繁和严重的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遭受暴雨和洪涝灾害。
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许多动植物物种可能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为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如清洁的空气和水、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高温天气增加了中暑、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
现代气候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现代气候学原理第一章导论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天文气候与物理气候天文辐射与日地关系;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辐射物理气候特征。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能量平衡基本方程;辐射平衡的变化特征;全球热量平衡;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式;能量的经向调整;辐射加热率和辐射冷却率;大气的温室效应。
第四章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反气旋与气候第五章海—陆分布与气候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第六章海流与气候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第七章地形与气候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第八章气候分类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分类;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气候预报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第九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一章导论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1 气候的各种定义传统:1、某地的气候就是该地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 ---天气气候学。
2、某地气候就是该地在多年时期内的大气平均状态---地理气候学。
如1845年,亚历山大冯洪堡1. 1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1769年~1859年)洪堡出生在柏林,是最早的科学家兼探险家之一。
洪堡进行过两次重要的探险活动。
第一次始于1799年,是去南美洲。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所旅行地区的自然史,因此携带了很多当时最新的科学仪器。
他们的调查还包括对秘鲁海岸外洋流的研究(这个地区的一股洋流以洪堡的名字命名)。
在一次充满危险的河上旅行中,他们证实了奥利诺科学河是与亚马孙河相通的。
现代气候学 总结资料

现代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锋面气旋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4)近期a)观测方面先进的观测技术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b)理论研究方面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高三气候知识点

高三气候知识点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大气、水文、地理、生态等多个方面。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气候知识体系。
一、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它与天气不同,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态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期气象条件的统计特征。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温度和降水,它们是衡量气候特征的主要指标。
此外,风、湿度、云量和大气压力等也是描述气候的重要参数。
二、气候类型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科学家们将气候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没有季节变化。
2. 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可能出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3. 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降水分布在一年中相对均匀。
4.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凉爽。
此外,还有高山气候、地中海气候等特殊类型的气候。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学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基本特点和分布区域。
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的统计特性发生长期变化。
自然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等自然因素引起的。
而近年来,人为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以及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的安全;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洪水等,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高考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梳理

高考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梳理在高考地理中,世界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世界气候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世界气候的知识点。
一、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赤道附近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气候寒冷。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和水汽分布。
例如,在低纬度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在中纬度地区,西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湿润;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干燥。
3、海陆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降水较少。
4、地形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山脉阻挡了气流的运动,使得山脉两侧的气候差异明显;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 2000 毫米以上。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在 750 1000 毫米之间。
3、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年降水量在 1500 2000 毫米之间。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不足 250 毫米。
5、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中国南方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 800 1500 毫米之间。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环境知识详解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环境知识详解在高考地理中,气候与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我们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和气压是构成气候的三大主要要素。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活动范围,比如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动植物种类丰富;而寒带地区气温极低,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少。
降水则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像热带雨林地区年降水量丰富,形成了茂密的雨林;而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呈现出干旱的景观。
气压的变化会带来风,风又会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天气的变化。
气候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树木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湿季时草木茂盛,干季时草木枯黄。
热带沙漠气候则多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较为典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宜农业生产。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这里的植被以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多雨,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畜牧业发达。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内部气候差异较大,总体特点是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纬度位置是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而影响气温。
海陆位置也很重要,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候较为温和湿润;内陆地区则气候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天气的平均状态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气候的定义:气候是一定地点或一定地区上大气的长年状况,用各种气候要素的统计值表示;气候是一地区天气的平均状态和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5)现代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把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作为气候标准时段。
6)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7)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1.研究气候系统的一般特性;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生物圈等的组成物质的微观性质(包括物质组成、密度、范围和结构等)、宏观性质(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等);2.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中各种能量的源汇、性质、转换和输送等;3.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各种时空尺度上变化;4.预报未来各种时空尺度上气候系统的状态;5.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6.研究人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气候系统7)现代气候学的分支:1.按研究尺度可分为:大气候学、中气候学和小气候学;2.按研究所用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天气气候学、物理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卫星气候学、统计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学、历史时期气候学和现代气候学。
8)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4.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5.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6.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5个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功能各不相同,这5个组成虽相互作用,但又长期独立存在。
大气+水 = 气候的内系统(大气、海洋、冰雪等)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 = 气候的外系统2)气候系统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3)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0.5%厚)气体混合物。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
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量短得多。
*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4)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5)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6)水圈:水圈由分布在地球上的所有液态水构成。
它包括海洋、内海、湖泊、河流及地下水。
对于气候研究,海洋是水圈中最重要的,它们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
海洋的响应时间变化大,在混合层内为数周到几个月7)冰雪圈*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
*热力性质:反射率大*变化的时间尺度:陆地雪盖:季节~年际变化;海冰:季节~几十年际变化;大陆冰原和高山冰川:几百年~几百万年.*对气候的影响:冰雪面-大气相互作用8)岩石圈(陆地圈)*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热力性质: 热容量小,热惯性小.*变化的时间尺度:山脉形成:105~108年;大陆漂移: 106~109年;陆块位置和高度变化:109年以上.*对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动力作用、地表的热力作用、陆面水循环。
通过质量、角动量、感热的输送以及通过大气边界层的摩擦对动能的耗散,岩石圈与大气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9)生物圈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
包括人类本身。
*生物圈对大气圈的气候变化是敏感的。
10)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等*较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准双周振荡、准两年振荡等*不规则的变化:百年增暖、大气环流的突变11)气候系统的性质:1.开放的非孤立系统2.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3.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12)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3)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第三章 气候系统能量平衡1.辐射基本知识2.辐射基本定律3.1)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2071367-±=W M I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3)赤纬角: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4)时角的计算公式:)(t ω1215-⨯=5.天文辐射: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吸收:瑞丽散射,米散射7.大气窗区:8.大气质量数:第四章 气候系统的水循环1.气候系统中的水:海洋水:海洋是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水的最大源地。
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97%。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2.气候系统水的更新速度3.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以及大气运动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外循环(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内循环(小循环):由海洋(陆地)通过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 到海洋(陆地)的循环。
水分循环的尺度:(1)、全球水分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大循环,循环的过程慢,水汽运行的路程长.(2)、区域水分循环:海洋或陆地内的水分循环— 小循环的过程快,水汽运行的路程短。
(开放式循环系统)(3)、水-土-植系统水分循环: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水分循环是由空间尺度几米到几千米、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个月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复杂过程4.蒸发:水分从物体表面既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蒸发率: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或地面水汽输送通量) 计算公式:LE H /=βH 感热通量 LE 潜热通量L 为蒸发潜热系数5.大气中水含量(大气中水汽输送的计算)的计算 ⎰∞=z a dz z a W 0)(⎰∞-=p p a dp p q g W 0)(1a(z)为高度z 处的空气绝对湿度 6.径流形成过程:由降水到水流汇集至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1.降水过程;2.流域的蓄渗过程:植物截留、下渗、洼地蓄水等过程;3.坡面漫流过程;4.河网汇流阶段.7.水量平衡概念: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长期意义下,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8.地面水量平衡方程第五章大气系统的平均状态1.平均温度结构:第六章海气相互作用1.海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量供应源(2)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供应地(3)海洋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海洋的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大(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海洋对大气中的CO2有吸收作用( CO2的汇),减缓了全球增暖的速率。
2.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3.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1)海陆面积的差异1.海洋表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2.南北半球以及各纬度海陆分布不同2)海陆便面辐射特性差异1.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水表面平均为5-6%,陆面均为10-30%,海面辐射差额大于陆面;2.海水对辐射的透射作用,使海水吸收、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
海洋透射可以到100m,陆面不到1mm3)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3.全球平均感热输送陆地大于海洋;4.各纬度海洋潜热大于陆地,全球平均海洋蒸发耗热比陆地大3倍以上.4)海陆向下热量输送的差异5.海水的热容(是空气的3100倍)大于土壤1-2倍;6.海水有铅直混合作用:涡动、对流和分子垂直运动;7.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5)海、陆表面的摩擦阻力的差异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4.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1)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对西风扰动的影响,使平直气流产生了槽脊波动2.海陆分布对季风的影响2)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3.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4.海面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3)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2.对雾的影响:海洋、陆地哪个多平流雾、哪个多辐射雾?3.对降水的影响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5.海洋环流:海水及海水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循环于世界大洋的一种自然现象,简称海流,分为风生环流,热盐环流。
6.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海洋环流的热量输送:经向输送:约占总经向输送的33%纬向和垂直方向输送2)海洋环流的水份输送3)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4)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8.大洋环流的成因9.温盐环流的重要性10.ENSO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