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利水电工程水工模型试验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完整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批准部门:电力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的通知电办[1993]113号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根据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技[1988]12号文批准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的要求编制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审查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现予发布其名称与编号为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自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起实行原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SD16985(试行)同时作废。
本规程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本规程今后的修订提供依据并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993年6月2日1总则1.0.1初步设计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编制本规程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内容和深度1.0.2本规程适用于大型及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同类型的工程根据工程任务的特点其工作内容和深度应有所取舍和侧重特别重要的大型或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和深度可由主管部门提出补充要求条件简单的大中型工程可以适当简化经主管部门批准初步设计报告可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进行扩建改建及加固工程可参照使用1.0.3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时应认真进行调查勘察试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较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清晰1.0.4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复核工程任务及具体要求确定工程规模选定水位流量扬程等特征值明确运行要求(2)复核水文成果(3)复核区域构造稳定查明水库地质和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特性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4)复核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主要建筑物的轴线线路结构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高程和工程数量(5)确定电厂或泵站的装机容量选定机组机型单机容量单机流量及台数确定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电气主接线和输电方式及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选定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型式选定泵站电源进线路径距离和线路型式确定建筑物的闸门和启闭机等的型式和布置(6)提出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7)选定对外交通方案施工导流方式施工总布置和总进度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提出天然(人工)建筑材料劳动力供水和供电的需要量及其来源(8)确定水库淹没工程占地的范围核实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及工程占地范围的实物指标提出水库淹没处理移民安置规划和投资概算(9)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10)拟定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提出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以及主要管理设施(11)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利用外资的工程应编制外资概算(12)复核经济评价1.0.5初步设计文件应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列为附件(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专题报告的审查意见重要会议纪要等(2)有关工程综合利用水库淹没对象及工程占地的迁移和补偿铁路公路及其它设施改建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协议书及主要有关资料(3)水文分析复核报告(4)工程地质勘察土壤调查等报告及有关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5)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6)工程永久占地处理报告(7)水工模型试验报告及其它试验研究报告(8)机电金属结构设备专题论证报告(9)其他专题报告1.0.6初步设计报告应按本规程第2章至第13章规定进行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2综合说明2.0.1绪言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兴建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以及有关部门及地方达成的协议2.0.2水文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水系地形等情况气象水文泥沙水质及地下水的资料情况说明各项主要特征值及分析成果2.0.3地质简述区域地质水库及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性意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参数天然及人工建筑材料调查试验的主要成果2.0.4工程任务和规模简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所在河流开发概况本工程在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任务和主次系统担负防洪灌溉治涝城镇和工业供水通航过木垦殖等任务的工程应说明其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发电效益的工程应说明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状况以及本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简述工程规模水利水能和泥沙计算成果各项特征值的确定调度运用原则和运行方式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2.0.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简述本工程的地址(坝轴线闸轴线厂址站址渠线堤线等)和总体布置方案的比较选定主要建筑物的规模等级标准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运行和泄洪方式及基础处理措施等2.0.6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简述机组和其它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水电站(泵站)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金属结构选型和布置采暖及通风的主要设备和布置2.0.7消防简述工程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2.0.8施工简述施工条件对外交通导流方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主要施工工厂设施总工程量施工进度及工期施工强度所需劳动力建筑材料主要施工设备用风用水和用电的数量和来源以及施工占地数量等2.0.9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1)简述水库淹没所涉及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水库淹没标准淹没范围及实物指标移民安置规划专项设施迁建规划及概算简述库底清理措施及库区综合开发规划(2)简述工程永久占地的范围和实物指标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的规划及补偿投资2.0.10环境保护简述环境保护设计的依据和对主要不利影响采取的措施2.0.11工程管理简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及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及工程监测等2.0.12设计概算简述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和年度投资投资构成2.0.13经济评价简述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2.0.14结论及今后工作意见综述本工程建设总的结论意见提出今后工作意见2.0.15综合说明附图附表2.0.15.1附图(1)河流流域和工程地理位置图(2)工程总体布置图(或透视图的照片)(3)工程地质图主要建筑物区地质剖面图(4)枢纽工程总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图(5)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及电站电气主接线图(6)施工导流布置图(7)施工总布置图(8)施工总进度图(9)库区淹没范围图2.0.15.2附表(1)工程数量汇总表(2)总概算表分年度投资表(3)工程特性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特性表见附录A)3水文3.1流域概况3.1.1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性工程上游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概况3.2气象3.2.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3.3水文基本资料3.3.1简述流域内水文站分布及主要测站的测验情况3.3.2水文资料整编及资料复核情况(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整编和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加说明(2)根据新增加资料并结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和要求检验前阶段基本资料是否需要修正3.4径流3.4.1复核径流系列及代表性分析成果3.4.2说明增加资料后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径流成果比较3.5洪水3.5.1简述暴雨洪水特性3.5.2复核历史洪水3.5.3设计洪水(1)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洪水成果相比较(2)用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比较3.5.4入库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入库洪水成果3.5.5可能最大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可能最大暴雨及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6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原则及时期划分峰量选择原则参数计算和采用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3.5.7洪水地区组成和遭遇说明洪水地区组成的规律性及干支流洪水遭遇特性说明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推求方法参数计算和洪水过程线成果3.5.8涝区设计涝水流量说明增加新资料后涝区的设计涝水流量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3.6地下水3.6.1复核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资源量3.7泥沙3.7.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来增加新资料后的悬移质推移质和输沙量计算成果复核泥沙特征值及颗粒级配3.8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8.1根据可行性研究后的实测资料对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复核检验并提出成果3.9水文泥沙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3.9.1说明施工期水(雨)情测报站网规划确定报汛通信方式3.9.2在多泥沙河流上根据需要编制库区水文泥沙测验站网规划3.9.3提出运行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专题报告3.10其他3.10.1水质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天然状态下的水质情况3.10.2冰情简要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冰情性质当水库区或坝下游邻近河段冰情严重时分析说明特殊冰情(冰塞冰坝等)对工程施工运行的可能影响情况3.10.3潮汐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潮汐规律及其特征水位说明潮汐与洪水遭遇特性3.10.4水面蒸发说明观测情况与蒸发量特征值3.11水文附图附表3.11.1附图(1)流域水系图(标准水文气象站及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位置)(2)径流洪水泥沙有关插补关系图(3)峰量关系图(4)主要站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频率曲线图(5)主要站年暴雨量洪峰洪量频率曲线图(6)典型与设计洪水(潮水位)过程线图(7)工程场址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8)主要控制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9)悬移质推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3.11.2附表(1)年月径流系列表(包括区间径流)(2)旬平均径流系列表(3)代表年逐日平均流量表(4)洪峰洪量系列表(5)典型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6)年月输沙量系列表(包括区间输沙量)(7)年月含沙量系列表4工程地质4.1概述4.1.1概述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包括区域构造稳定性建库条件坝(闸站)址选择和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说明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4.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4.2.1地质概况说明水库区工程地质概况4.2.2水库渗漏对有渗漏问题的水库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的水库说明渗漏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说明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预测渗漏损失水量提出防渗处理的意见4.2.3库岸稳定说明库区(特别是近坝和靠近城镇及重要经济对象地段)坍滑体和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预测近期和远期的滑动崩坍方式和规模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2.4水库浸没说明水库周边大坝下游及其邻谷地区可能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意见4.2.5固体径流说明水库区有无大量固体径流的来源和范围4.2.6水库地震说明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4.2.7防护工程如库区需采取防护工程措施时说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4.3.1挡水建筑物(1)说明选定坝(闸)址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2)说明各比较坝(闸)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影响坝(闸)基和坝(闸)肩稳定的软土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状及组合情况各含水层水位分布及水力联系等特别是顺河断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和特征提出坝(闸)型坝(闸)线的选择意见评价选定的坝(闸)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渗透稳定性渗漏量和坝(闸)肩土体的稳定条件进行坝基岩体质量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的意见4.3.2泄水建筑物(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位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意见(2)说明选定泄水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3引水建筑物(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2)评价选定的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对深埋引水洞还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4厂房(泵站)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深埋大跨度地下厂房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2)评价选定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面建筑物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对地下建筑物应着重评价进出口洞脸和围岩的稳定性对大跨度的地下洞室应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和地应力情况提出轴线选择的意见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5通航过木建筑物概述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6施工临时建筑物说明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4.4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4.4.1输(排)水渠道(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近代地震活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和性质对傍山渠道应着重说明山坡岩土体的稳定性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对渠道的影响(2)评价地基边坡的稳定条件和渗透性预测产生浸没的可能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4.2输(排)水隧洞(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过沟和浅埋地段应着重说明岩土体的组成结构强度和透水性对深埋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应着重说明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无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情况(2)评价进出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预测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4.3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说明渡糟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5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4.5.1堤防(1)分段说明堤防沿线的地形地貌堤基岩土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不良地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和渗透性等对已建堤防应说明堤基岩土的组成和性质堤身的填筑质量过去溃口和改道的情况以及有无潜在隐患等(2)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在地震基本烈度大于度(含度)的地区应评价堤基土在振动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5.2河道(1)分段说明河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补给排泄关系和渗透性等(2)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6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4.6.1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说明灌(排)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动态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水文地质分区提出灌(排)水方式的意见4.6.2灌(排)区土壤调查说明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对已建灌(排)区要说明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预测灌(排)水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4.7天然建筑材料4.7.1概述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详查天然建筑材料说明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有效层和无效层等以及开采运输条件提出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4.7.2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评价4.7.3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进行调查提出质量评价4.8结论4.8.1扼要综述该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结论4.8.2提出本工程技施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意见4.9工程地质附图附表4.9.1附图(1)区域地质图(2)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3)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4)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5)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等高线图)(6)坝(闸)址渗透剖面图(7)喀斯特区水文地质图(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9)灌区水文地质图(10)灌区土壤分布图及土壤改良分区图(11)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图(12)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洞井展示图4.9.2附表岩石土壤土料砂料水质试验成果表5工程任务和规模5.1综合利用水库及水力发电工程5.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5.1.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1)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项资源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该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和方向水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供应状况(2)说明有关国民经济部门近期和远景计划对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5.1.1.2电力发展要求(1)概述本水电站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的用电要求负荷特性网络结构电源组成及水火电站的特性调峰要求供电经济指标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本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作用(2)论证确定本水电站供电范围设计负荷水平和设计保证率等基本依据5.1.2综合利用要求根据工程任务分别对各项综合利用要求加以说明(1)防洪防洪对象洪灾状况现有防洪工程设施及其标准和对本工程的要求防凌及减淤和对本工程的要求(2)灌溉上下游灌区现状和规划灌溉发展面积引水方式引水高程引用流量设计保证率及需水量年内分配和对本工程的要求(3)治涝有关地区的治涝现状和标准及对本工程的要求(4)城镇和工业供水现状和规划需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保证率要求取水口的位置和高程(5)通航及过木航道及运输量现状和规划(包括流向)通航和过木(竹)季节流量船只(船队)及木筏的型式尺寸和吃水深度对水库放水时上下游水位变化和变率及保证率的要求施工期间及初期蓄水期间通航和过木(竹)的要求(6)渔业有关鱼类的种类习性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必要的解决措施以及库区养殖要求(7)旅游利用水电站或综合利用水库结合附近的名胜古迹风景区发展旅游事业对本工程的要求(8)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本工程的要求5.1.3水利和动能5.1.3.1径流调节计算(1)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计算用的水文系列径流调节时段和代表年的选定用水过程及其对各部门用水的满足程度(2)说明本水库及有关水库群径流补偿调节方式和成果兴利与防洪共用库容的分析成果汛后回蓄的分析成果(3)抽水蓄能电站尚需说明水源可靠性调节周期上下库水量平衡若水源不足时尚应落实补水措施5.1.3.2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1)说明所采用的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地区洪水组成下游河道和梯级水库电站的防洪标准安全泄量或安全水位等情况的选择和论证成果(2)说明本工程洪水调节方式洪水调度原则和泄洪方式(3)选定泄水建筑物尺寸防洪库容及相应特征水位(汛期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及校核洪水位)5.1.3.3正常蓄水位的选择(1)说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必要时予以复核(2)必要时对分期提高蓄水位进行论证5.1.3.4死水位选择(1)说明选择死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及生态环境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等方面对最低水位的要求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提出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成果结论以及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意见(2)如近期与远景需分别采用不同死水位应进行论证5.1.3.5装机容量选择(1)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装机容量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如设计条件无明显变化可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确定装机容量(2)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与上下库的蓄能库容一并复核说明底谷剩余电量和负荷特性可能的变化对装机规模的影响及其分析结论。
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课程设计

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课程设计一、背景水工与河工是水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流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性和运动规律,掌握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学习水工与河工课程时,模型试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模型试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水利工程的现象和规律。
二、模型试验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型试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重要方式,在试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并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水工与河工课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在进行模型试验时,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作试验装置、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资料分析和处理,这些都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进行模型试验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对未来研究提供基础模型试验是一个基础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模型试验,可以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在研究前需要进行模型试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验证,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方案1. 实验背景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水工与河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现象和规律,通过模型试验,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流体力学观测技术;•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设备;•了解水流的特性,如流量、速度、压力等;•掌握常见的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方法。
3. 实验内容本次模型试验主要是以单孔水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流体力学观测技术,实验内容包括:•制作单孔水闸模型装置;•测量水流量、速度和压力等参数;•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4.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作单孔水闸模型装置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根据实验要求,制作符合相关要求的单孔水闸模型装置;2.完成水闸连接管道和水泵等设备的设置;3.准备好着手处理数据所需的电路设备并进行连接;4.领取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和装备,并将其准备好。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试验技术与应用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试验技术与应用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产业之一。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试验。试验是验证设计方案和技术可行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将从试验技术的概念出发,分析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试验技术的概念 试验技术是指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对某种物理现象或工程实体进行刻意的干预和调控,以达到验证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和可行性的目的。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试验技术通常涉及流体力学、水文水资源、水工结构、水力发电等方面。
流体力学试验技术是指在物理模型或实际工程中进行流体运动、流态变化、流体相互作用等现象的模拟和研究。
水文水资源试验技术是指在实验条件下,通过模拟实际的大气水循环过程,研究水文水资源领域的自然现象和水文过程。
水工结构试验技术是指在物理模型或实际工程中进行水工结构受力、变形、破坏以及抗灾和防洪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水力发电试验技术是指在实验条件下,对水力发电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包括水轮机、发电机、调速装置等方面的研究。
二、试验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试验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和案例。
1、水利工程的模型试验 水利工程的模型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模型试验中,可以对水利工程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和优化,如坝体的强度、渗漏、防波能力、泄洪流量、泄洪能力等方面。
例如,西藏“纳木错灌区引水工程”在建设前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导流洞闸门运行稳定、导流洞洞壁对流阻力小、导流洞漩涡现象不明显等关键参数的合理性,确保了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水利结构的静载试验 水利结构的静载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静载试验中,可以对水利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如抗水压能力、抗震能力、抗风能力等方面。
水工模型试验在柏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消力池设计中的应用

YE u — e J n fi
( wuW a to i , w hj n , 20 0 Yi Wr h r y YiuZ ei g 3 2 0 ) Au t a
【 bta tT e oiia siw yo a egR sro nter h ako el ot nmona eevi A crigt e A s c]h r nl p la f in eevi i o i t n fh yu u tnrsror codn t r g l Bf rs h g b t a i i . oh
作者简介 : 叶俊飞(9 91 .5 ) 男,0 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专业 工程 师, 工作 于浙 江省水务局 水库管理站 。 17 .02一 , 2 0 现
,
21技 界 cNE EH。。Y I N 0科 视 Ic cNLG s 4 E T VI 。 l
S in e& Teh oo y V s n ce c c n lg io i
p ei n r e in c n r t tu t r f h p l y s o l e d moih d a d rb i . a mp a t a l u o t e tp g a hc p — rl mi a y d sg ,o c ee sr c u e o e s i wa h u d b e l e n e u l I w si r ci b e d et h o o r p i o t l s tt c
建筑与工程
科 技 视 界
21 年0 月第 1期 02 5 3
游河道 附近 房屋密集 , 图纸施工将影 响河道边村 民的 日常 按
si fh tl g ai.nier g os ut nh aq at s o mi i e hj n stt o yruis n s a oh — io o tesln s E gnei nt c o edu r r cm s o dZ ei g ntue f da l dE t r t d y tn ii b n nc r i e sn a I i H ca uy o dal dlet o esiw y hnZ e agD s nistt o Wa r osra c n yrpw r o ie ew rigda — rui moe t s nt pl a. e hj n ei tue f t ne nyadH do o e df dt okn rw c s h l T i g ni eC v m i h
水利工程模型试验量测技术的发展

水利工程模型试验量测技术的发展作者:李正恩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6期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日益壮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运行安全,水利工程设计之后利用水工模型试验,对工程实况进行模拟,并对模型试验进行量测和数据分析,最终根据量测数据及其分析,对设计实体进行优化。
本文就水利工程模型试验的量测概念及其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our people, our countr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scale is also gr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and operation safety, after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esign by using the hydraulic model test, the engineering actual simulation, and analyze the measurement and data of model test, according to the final data and analysis of measurement, to optimize design entity. In this paper, model tests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concept and its development.关键词: 水利工程;模型试验;量测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引言:当前,水利工程不仅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一项民生工程。
水利专科综合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我校组织开展了水利专科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流程、技术规范和工程管理方法,培养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6月15日至2023年7月15日实训地点:XX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施工现场三、实训内容与安排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学习水利工程的基本施工方法,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基础工程等。
(2)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掌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评定标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学习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水利工程测量:学习水利工程测量原理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5)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了解水利工程招投标流程,学习合同管理知识。
(6)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掌握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能力。
2. 实训安排(1)第一阶段:理论学习(6月15日-6月20日)主要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测量等方面的理论学习。
(2)第二阶段:现场教学与实习(6月21日-7月5日)在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第三阶段:综合实训(7月6日-7月10日)学生分组进行综合实训,完成一个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
(4)第四阶段:总结与考核(7月11日-7月15日)学生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进行实训考核。
四、实训过程与收获1. 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训计划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资料查阅等方式,学习了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现场教学:在施工现场,我们参观了正在进行中的水利工程,了解了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完整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批准部门:电力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的通知电办[1993]113号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根据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技[1988]12号文批准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的要求编制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审查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现予发布其名称与编号为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自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起实行原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SD16985(试行)同时作废。
本规程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本规程今后的修订提供依据并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993年6月2日1总则1.0.1初步设计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编制本规程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内容和深度1.0.2本规程适用于大型及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同类型的工程根据工程任务的特点其工作内容和深度应有所取舍和侧重特别重要的大型或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和深度可由主管部门提出补充要求条件简单的大中型工程可以适当简化经主管部门批准初步设计报告可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进行扩建改建及加固工程可参照使用1.0.3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时应认真进行调查勘察试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较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清晰1.0.4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复核工程任务及具体要求确定工程规模选定水位流量扬程等特征值明确运行要求(2)复核水文成果(3)复核区域构造稳定查明水库地质和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特性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4)复核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主要建筑物的轴线线路结构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高程和工程数量(5)确定电厂或泵站的装机容量选定机组机型单机容量单机流量及台数确定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电气主接线和输电方式及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选定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型式选定泵站电源进线路径距离和线路型式确定建筑物的闸门和启闭机等的型式和布置(6)提出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7)选定对外交通方案施工导流方式施工总布置和总进度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提出天然(人工)建筑材料劳动力供水和供电的需要量及其来源(8)确定水库淹没工程占地的范围核实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及工程占地范围的实物指标提出水库淹没处理移民安置规划和投资概算(9)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10)拟定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提出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以及主要管理设施(11)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利用外资的工程应编制外资概算(12)复核经济评价1.0.5初步设计文件应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列为附件(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专题报告的审查意见重要会议纪要等(2)有关工程综合利用水库淹没对象及工程占地的迁移和补偿铁路公路及其它设施改建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协议书及主要有关资料(3)水文分析复核报告(4)工程地质勘察土壤调查等报告及有关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5)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6)工程永久占地处理报告(7)水工模型试验报告及其它试验研究报告(8)机电金属结构设备专题论证报告(9)其他专题报告1.0.6初步设计报告应按本规程第2章至第13章规定进行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2综合说明2.0.1绪言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兴建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以及有关部门及地方达成的协议2.0.2水文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水系地形等情况气象水文泥沙水质及地下水的资料情况说明各项主要特征值及分析成果2.0.3地质简述区域地质水库及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性意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参数天然及人工建筑材料调查试验的主要成果2.0.4工程任务和规模简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所在河流开发概况本工程在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任务和主次系统担负防洪灌溉治涝城镇和工业供水通航过木垦殖等任务的工程应说明其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发电效益的工程应说明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状况以及本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简述工程规模水利水能和泥沙计算成果各项特征值的确定调度运用原则和运行方式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2.0.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简述本工程的地址(坝轴线闸轴线厂址站址渠线堤线等)和总体布置方案的比较选定主要建筑物的规模等级标准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运行和泄洪方式及基础处理措施等2.0.6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简述机组和其它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水电站(泵站)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金属结构选型和布置采暖及通风的主要设备和布置2.0.7消防简述工程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2.0.8施工简述施工条件对外交通导流方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主要施工工厂设施总工程量施工进度及工期施工强度所需劳动力建筑材料主要施工设备用风用水和用电的数量和来源以及施工占地数量等2.0.9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1)简述水库淹没所涉及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水库淹没标准淹没范围及实物指标移民安置规划专项设施迁建规划及概算简述库底清理措施及库区综合开发规划(2)简述工程永久占地的范围和实物指标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的规划及补偿投资2.0.10环境保护简述环境保护设计的依据和对主要不利影响采取的措施2.0.11工程管理简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及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及工程监测等2.0.12设计概算简述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和年度投资投资构成2.0.13经济评价简述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2.0.14结论及今后工作意见综述本工程建设总的结论意见提出今后工作意见2.0.15综合说明附图附表2.0.15.1附图(1)河流流域和工程地理位置图(2)工程总体布置图(或透视图的照片)(3)工程地质图主要建筑物区地质剖面图(4)枢纽工程总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图(5)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及电站电气主接线图(6)施工导流布置图(7)施工总布置图(8)施工总进度图(9)库区淹没范围图2.0.15.2附表(1)工程数量汇总表(2)总概算表分年度投资表(3)工程特性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特性表见附录A)3水文3.1流域概况3.1.1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性工程上游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概况3.2气象3.2.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3.3水文基本资料3.3.1简述流域内水文站分布及主要测站的测验情况3.3.2水文资料整编及资料复核情况(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整编和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加说明(2)根据新增加资料并结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和要求检验前阶段基本资料是否需要修正3.4径流3.4.1复核径流系列及代表性分析成果3.4.2说明增加资料后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径流成果比较3.5洪水3.5.1简述暴雨洪水特性3.5.2复核历史洪水3.5.3设计洪水(1)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洪水成果相比较(2)用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比较3.5.4入库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入库洪水成果3.5.5可能最大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可能最大暴雨及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6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原则及时期划分峰量选择原则参数计算和采用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3.5.7洪水地区组成和遭遇说明洪水地区组成的规律性及干支流洪水遭遇特性说明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推求方法参数计算和洪水过程线成果3.5.8涝区设计涝水流量说明增加新资料后涝区的设计涝水流量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3.6地下水3.6.1复核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资源量3.7泥沙3.7.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来增加新资料后的悬移质推移质和输沙量计算成果复核泥沙特征值及颗粒级配3.8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8.1根据可行性研究后的实测资料对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复核检验并提出成果3.9水文泥沙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3.9.1说明施工期水(雨)情测报站网规划确定报汛通信方式3.9.2在多泥沙河流上根据需要编制库区水文泥沙测验站网规划3.9.3提出运行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专题报告3.10其他3.10.1水质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天然状态下的水质情况3.10.2冰情简要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冰情性质当水库区或坝下游邻近河段冰情严重时分析说明特殊冰情(冰塞冰坝等)对工程施工运行的可能影响情况3.10.3潮汐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潮汐规律及其特征水位说明潮汐与洪水遭遇特性3.10.4水面蒸发说明观测情况与蒸发量特征值3.11水文附图附表3.11.1附图(1)流域水系图(标准水文气象站及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位置)(2)径流洪水泥沙有关插补关系图(3)峰量关系图(4)主要站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频率曲线图(5)主要站年暴雨量洪峰洪量频率曲线图(6)典型与设计洪水(潮水位)过程线图(7)工程场址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8)主要控制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9)悬移质推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3.11.2附表(1)年月径流系列表(包括区间径流)(2)旬平均径流系列表(3)代表年逐日平均流量表(4)洪峰洪量系列表(5)典型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6)年月输沙量系列表(包括区间输沙量)(7)年月含沙量系列表4工程地质4.1概述4.1.1概述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包括区域构造稳定性建库条件坝(闸站)址选择和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说明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4.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4.2.1地质概况说明水库区工程地质概况4.2.2水库渗漏对有渗漏问题的水库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的水库说明渗漏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说明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预测渗漏损失水量提出防渗处理的意见4.2.3库岸稳定说明库区(特别是近坝和靠近城镇及重要经济对象地段)坍滑体和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预测近期和远期的滑动崩坍方式和规模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2.4水库浸没说明水库周边大坝下游及其邻谷地区可能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意见4.2.5固体径流说明水库区有无大量固体径流的来源和范围4.2.6水库地震说明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4.2.7防护工程如库区需采取防护工程措施时说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4.3.1挡水建筑物(1)说明选定坝(闸)址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2)说明各比较坝(闸)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影响坝(闸)基和坝(闸)肩稳定的软土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状及组合情况各含水层水位分布及水力联系等特别是顺河断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和特征提出坝(闸)型坝(闸)线的选择意见评价选定的坝(闸)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渗透稳定性渗漏量和坝(闸)肩土体的稳定条件进行坝基岩体质量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的意见4.3.2泄水建筑物(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位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意见(2)说明选定泄水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3引水建筑物(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2)评价选定的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对深埋引水洞还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4厂房(泵站)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深埋大跨度地下厂房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2)评价选定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面建筑物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对地下建筑物应着重评价进出口洞脸和围岩的稳定性对大跨度的地下洞室应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和地应力情况提出轴线选择的意见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5通航过木建筑物概述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6施工临时建筑物说明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4.4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4.4.1输(排)水渠道(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近代地震活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和性质对傍山渠道应着重说明山坡岩土体的稳定性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对渠道的影响(2)评价地基边坡的稳定条件和渗透性预测产生浸没的可能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4.2输(排)水隧洞(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过沟和浅埋地段应着重说明岩土体的组成结构强度和透水性对深埋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应着重说明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无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情况(2)评价进出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预测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4.3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说明渡糟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5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4.5.1堤防(1)分段说明堤防沿线的地形地貌堤基岩土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不良地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和渗透性等对已建堤防应说明堤基岩土的组成和性质堤身的填筑质量过去溃口和改道的情况以及有无潜在隐患等(2)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在地震基本烈度大于度(含度)的地区应评价堤基土在振动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5.2河道(1)分段说明河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补给排泄关系和渗透性等(2)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6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4.6.1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说明灌(排)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动态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水文地质分区提出灌(排)水方式的意见4.6.2灌(排)区土壤调查说明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对已建灌(排)区要说明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预测灌(排)水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4.7天然建筑材料4.7.1概述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详查天然建筑材料说明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有效层和无效层等以及开采运输条件提出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4.7.2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评价4.7.3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进行调查提出质量评价4.8结论4.8.1扼要综述该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结论4.8.2提出本工程技施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意见4.9工程地质附图附表4.9.1附图(1)区域地质图(2)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3)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4)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5)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等高线图)(6)坝(闸)址渗透剖面图(7)喀斯特区水文地质图(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9)灌区水文地质图(10)灌区土壤分布图及土壤改良分区图(11)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图(12)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洞井展示图4.9.2附表岩石土壤土料砂料水质试验成果表5工程任务和规模5.1综合利用水库及水力发电工程5.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5.1.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1)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项资源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该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和方向水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供应状况(2)说明有关国民经济部门近期和远景计划对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5.1.1.2电力发展要求(1)概述本水电站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的用电要求负荷特性网络结构电源组成及水火电站的特性调峰要求供电经济指标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本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作用(2)论证确定本水电站供电范围设计负荷水平和设计保证率等基本依据5.1.2综合利用要求根据工程任务分别对各项综合利用要求加以说明(1)防洪防洪对象洪灾状况现有防洪工程设施及其标准和对本工程的要求防凌及减淤和对本工程的要求(2)灌溉上下游灌区现状和规划灌溉发展面积引水方式引水高程引用流量设计保证率及需水量年内分配和对本工程的要求(3)治涝有关地区的治涝现状和标准及对本工程的要求(4)城镇和工业供水现状和规划需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保证率要求取水口的位置和高程(5)通航及过木航道及运输量现状和规划(包括流向)通航和过木(竹)季节流量船只(船队)及木筏的型式尺寸和吃水深度对水库放水时上下游水位变化和变率及保证率的要求施工期间及初期蓄水期间通航和过木(竹)的要求(6)渔业有关鱼类的种类习性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必要的解决措施以及库区养殖要求(7)旅游利用水电站或综合利用水库结合附近的名胜古迹风景区发展旅游事业对本工程的要求(8)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本工程的要求5.1.3水利和动能5.1.3.1径流调节计算(1)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计算用的水文系列径流调节时段和代表年的选定用水过程及其对各部门用水的满足程度(2)说明本水库及有关水库群径流补偿调节方式和成果兴利与防洪共用库容的分析成果汛后回蓄的分析成果(3)抽水蓄能电站尚需说明水源可靠性调节周期上下库水量平衡若水源不足时尚应落实补水措施5.1.3.2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1)说明所采用的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地区洪水组成下游河道和梯级水库电站的防洪标准安全泄量或安全水位等情况的选择和论证成果(2)说明本工程洪水调节方式洪水调度原则和泄洪方式(3)选定泄水建筑物尺寸防洪库容及相应特征水位(汛期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及校核洪水位)5.1.3.3正常蓄水位的选择(1)说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必要时予以复核(2)必要时对分期提高蓄水位进行论证5.1.3.4死水位选择(1)说明选择死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及生态环境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等方面对最低水位的要求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提出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成果结论以及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意见(2)如近期与远景需分别采用不同死水位应进行论证5.1.3.5装机容量选择(1)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装机容量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如设计条件无明显变化可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确定装机容量(2)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与上下库的蓄能库容一并复核说明底谷剩余电量和负荷特性可能的变化对装机规模的影响及其分析结论。
涝河水库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

第 3 总第 19 ) 期( 6期 20 0 8年 8月
山西水 利科 技
S HANXIHYDRo TECHNI CS
N . ( oaN . 9 o 3 T t O1 ) l 6
Aug2 08 .0
1 0 — 1 9 2 0 )3 1 — 2 0 6 83 (0 8 0 — 2 0
底 高 程 为 50m, 力 池 底 板 高 程 为 5 1m。 5 消 2
成 9。 0 的挑 流消能 , 挑距 比较 近 , 最远 的约为 1 挑射水股 5m。
前、 、 、 后 左 右摆动较 大 , 在海漫 上形成高 低相问 的不稳定水 股 , 动 比较大 , 紊 水流挑起 后落在海 漫上造 成很大 的动水 冲 击力 , 在海漫上 的接触 流速达 l . /, 漫上 的平 均流 落 1 9m s海 6
能工采用 3 0年一 遇洪水标准 , 相应泄量 17m3 。溢洪道泄 7 / s 水人峪头沟后 又泄人涝 河主河道 , 溢洪道主线 与峪头沟 的夹 角 约 7 。 出 口消能采用 底流 消能方 案 , 0, 溢洪 道总 长 4 0m, 5 由进 口段 、 控制段 、 泄槽段 、 消力池及海 漫防 冲段组 成 , 口 进
灌溉为主 , 顾供水 、 兼 养殖 及旅游等综合利用 的中型水库 。 涝河水库溢 洪道位 于大坝右 端 , 开敞式 溢洪道 , 计 为 设
流 量 20m / P 2 )校 核 流 量 为 94m/( = .% ) 根 据 6 ( = % , s 1 3 P 0 1 。 s
? . 肖能 海漫上 流态稳 定 , 流速分 布 比较 均匀 , 大流速 3m s 最 /
型, 节省 了工程量 , 少了投资 , 减 为设计提供 了科 学的参 考依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水利水电工程水工模型试验报告115349763.doc目录.................................................................... ...................................................... 1 1. 概述1.1 工程简况 ..................................................................... .. (1)1.2 试验资料 ..................................................................... .. (1)1.3 试验目的及研究内容 ..................................................................... (2)2 模型试验设计和制作 ..................................................................... .. (5)2.1 模型试验主要依据 ..................................................................... . (5)2.2 模型要求 ..................................................................... .. (5)2.3 模型量测仪器及设备 ..................................................................... (6)3. 设计方案试验成果 ..................................................................... .. (7)3.1 泄流能力 ..................................................................... .. (9)3.1.1 泄洪放空洞泄流能力...................................................................... .. (9)3.1.2 溢洪道泄流能力...................................................................... .. (11)3.2 泄洪放空洞水力特性简述 ..................................................................... .. (13)3.3 溢洪道水力特性简述 ..................................................................... . (13)4. 优化方案I ...................................................................... . (14)4.1 体形优化 ..................................................................... (14)4.1.1 泄洪放空洞体形优化...................................................................... (14)4.1.2 溢洪道体形优化...................................................................... .. (21)4.2 泄流能力 ..................................................................... (24)4.2.1 泄洪放空洞泄流能力...................................................................... (24)4.2.2 溢洪道泄流能力...................................................................... .. (26)4.3 泄洪放空洞洞身水力特性 ..................................................................... .. (28)4.3.1 水流流态...................................................................... .. (28)4.3.2 水深、流速及洞顶余幅...................................................................... .. 294.3.3 压力及水流空化数...................................................................... . (32)4.3.4 掺气空腔特性...................................................................... (37)4.4 溢洪道沿程水力特性 ..................................................................... . (38)4.4.1 水流流态...................................................................... .. (38)1115349763.doc4.4.2 水深及流速...................................................................... . (39)4.4.3 压力及水流空化数...................................................................... . (48)4.5 水舌特征及下游河道水力特性 .....................................................................544.5.1 流态...................................................................... . (54)4.5.2 出口水舌特性...................................................................... (56)4.5.3 下游岸边流速...................................................................... (59)4.5.4 下游岸边水面线...................................................................... .. (63)4.5.5 下游河道冲刷...................................................................... (70)5. 初设阶段推荐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泄流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泄洪放空洞洞身水力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 水流流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 水深、流速及洞顶余幅........................................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3 压力及水流空化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4 掺气空腔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溢洪道沿程水力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 水流流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 水深及流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3 压力及水流空化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4 掺气空腔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水舌特征及下游河道水力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1 流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2 出口水舌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