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 歌剧《白毛女》选段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 歌剧《白毛女》选段 课程教学设计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白毛女》歌剧选段,了解白毛女并聆听不同体裁、形式的《北风吹》《扎红头绳》,感受音乐情境的美,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及创造力。

2、技能目标: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使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歌剧的兴趣和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歌剧不同表演形式的欣赏感受程度,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

因此,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白毛女》选段不同艺术家的表演,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一同感受“中国歌剧”艺术的魅力!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唱《北风吹》、表演《扎红头绳》,体会其情境。

2、了解歌剧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由哪些艺术形式构成。

教学难点: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懂得情感体验及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师生问好、相关音乐知识介绍一、开始部分1、师生问好2、音乐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欣赏课,不过在欣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歌剧”?——(“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了文学、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周遭的小缩影。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歌剧《白毛女》选段。

活动2【讲授】欣赏、学唱《北风吹》、《扎红头绳》二、基本部分1、时代背景歌剧《白毛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诞生的第一部新歌剧。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它究竟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吗?2、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时期,贫农杨白劳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

人教版初中音乐 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 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设计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熟悉有关歌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指出人物声音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特点,并用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

创新能力目标——学生以模唱、表演歌剧片段的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他们大都进入了变声期,喜欢聆听不喜欢自己演唱歌曲,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让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音乐歌曲,尝试做音乐老师来教同学唱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教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我不会像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教学生学完歌曲就行了,我会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肢体表演来展示歌曲的内涵,结合“说、唱、跳、演、人声伴奏”等形式进行,做到完整音乐剧表演,全面开发学生的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特的艺术感觉。

3重点难点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懂得情感体验及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并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鉴赏对比《北风吹》{过渡语}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几个著名片段,你能在刚才的歌曲中找一找歌剧需要具备的要素吗?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北风和扎红头绳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要素?下面由同学们来一起分组讨论:曲目速度力度音色演唱形式表达情绪音乐特点《北风吹》中中弱女高音女声独唱天真、期盼下行休止符运用《扎红头绳》快中女高音对唱欢快、活泼旋律跳进,节奏密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选用合适的音乐为故事配音的活动,更深刻地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师:刚从我们的小演员的表现中我们所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天真期盼、欢快、悲恸。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湖南省慈利县一完小朱彩云教材版本:湘版义务教材第十二册教学内容: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曲教学目标:1、掌握音乐知识--------歌剧,了解我国歌剧的发展史。

2、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剧情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3、学会唱其中的《北风吹》和《扎红头绳》,并能跟着《扎红头绳》的音乐,模仿杨白劳和喜儿的表演动作。

教学重点:了解歌剧,感受它的魅力、教学难点: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听赏与谈话相结合,模仿与表演教学准备:CAI、二胡、红头绳、电子琴教学过程:一、音乐知识: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上一堂欣赏课,不过在欣赏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歌剧”?(CAI出示:歌剧的概念。

)1、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提问:歌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那如果一台戏它不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演员的对话来表现得,你觉得那应该是什么剧?(舞剧)3、揭题:对!戏剧的种类很多,不过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话剧、歌剧、舞剧。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歌剧方面的知识。

(板书:歌剧)4、自学音乐知识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歌剧通常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教师解释:咏叹调、宣叙调)②中国歌剧的前身是什么?(引用外国人的话进一步证实:京剧是我国的早期歌剧)③中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作品?小结:对!真正的歌剧要从“五四”说起,特别市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外国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

代表作品有:《江姐》、《洪湖赤卫队》……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歌剧《白毛女》选段。

(板书:《白毛女》选段)二、欣赏教学1、时代背景(CAI出示)歌剧《白毛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哥们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第一部新歌剧。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第二课时《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
的方式较之低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本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
注意嗓音保护。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
教学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感。

音乐课上,只有通过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理解作品,达到共鸣的效应。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歌剧的美,我把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从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展开全课,首先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边看剧照边听,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情绪,也避免了由于视频而分散了学生地听觉体验,因为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艺术。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直接模仿唱段的方法,只是在难点处稍作指导,这样就很。

欣赏 歌剧《白毛女》选段-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欣赏 歌剧《白毛女》选段-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歌剧和白毛女主题,并理解歌剧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2.学生能够理解歌剧音乐的结构及其呈现的情感效果。

3.学生能够学习集体协作、合作,即使在各自分部中精细打磨。

4.学生能够欣赏这段歌剧并试图自己唱出这段歌剧。

5.学生能够欣赏这段歌剧的艺术性,发挥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歌剧的基本结构和音乐风格。

2.如何欣赏这段歌剧并学习唱歌。

难点:1.理解歌剧的戏剧性和情感表现。

2.呈现歌剧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常见的流行音乐多是快节奏的音乐,在音乐节奏上较为自由。

因此,学生在理解歌剧上,需要注意歌剧的音乐性质、戏剧性和表现性。

一些表现技巧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也可能难以理解与表现。

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歌剧、白毛女主题以及这部作品代表的意义,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段歌剧。

2. 学生合唱•引导学生听这段歌剧,并分析其音乐结构和节奏。

•为学生分配唱词和角色并组织他们进行合唱练习。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唱出这段歌剧,以便在实际演出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3. 学生分组•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指定演员和配乐团队员。

演员和配乐团队员需要合作完成他们各自的任务。

•每个小组的演员都可以练习唱歌、演绎角色。

每个小组的配乐团队员可以练习演奏乐器、指挥和调音技巧。

4. 小组演出和交流•学生可以把他们的表演独自完成。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为小组表演进行交流和评判。

这些分析和反馈可以协助学生完善他们的表演技巧。

5. 课堂总结•老师可以向学生简明地介绍本节课的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在本节课上所取得的成就。

•还可以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以便于以后的分析和反思,或者将学生的表演向其他班级演出。

五、教学评估•老师可根据学生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在欣赏和表演歌剧方面取得的实际成绩。

•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估彼此的表演,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三单元 欣赏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欣赏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剧中人物情感,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欣赏歌剧选段,理解作品情感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是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歌剧《白毛女》选段的音频文件,以及相关的教学PPT。

2. 搜集与歌剧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介绍。

3. 安排一个适合欣赏的环境,如音乐教室或安静的教室角落。

4. 提前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剧《白毛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剧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2. 介绍歌剧《白毛女》背景及选段背景:介绍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以及所选片段的情节和角色特点。

3. 欣赏歌曲:播放所选片段,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和音乐特点。

4.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 演唱歌曲:组织学生学唱所选片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6.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经典歌剧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7.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歌剧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歌剧作品。

五、教学反思: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歌剧欣赏与音乐教室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演唱《白毛女》选段,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增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歌剧的基本观点和特点,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教案

歌剧白毛女教案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理念:音乐形象思维是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的,经过集中概括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同时伴随着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认识音乐的思想意境,所以情感体验是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

音乐音响是由几个重要的音乐要素组成的,即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在欣赏教学中加强对这些要素的音响感知及理性的分析,将大大助于提高学生音乐形象思维能力。

《白毛女》一课以音乐要素为主线,通过分析乐曲中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音乐段落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材分析: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由延安鲁艺文学院集体创作,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是以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为依据创作的。

该剧通过杨白劳及喜儿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

全剧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反映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和反抗精神,歌颂人民军队发动群众进行了解放斗争的胜利。

音乐采取了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对比法、参与体验法、表演法、听赏法、情境教学法、设问法、分析法、归纳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使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白毛女》一课以音乐要素为主线,通过分析乐曲中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音乐段落表达的不同情感。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第二课时《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低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本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反思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感。

音乐课上,只有通过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理解作品,达到共鸣的效应。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歌剧的美,我把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从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展开全课,首先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边看剧照边听,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情绪,也避免了由于视频而分散了学生地听觉体验,因为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艺术。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直接模仿唱段的方法,只是在难点处稍作指导,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学生欣赏的兴趣。

还有,在分析歌曲时,不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挖掘它的内涵,从最平常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作品,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感受歌剧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欣赏----感受----参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叠进,同事又营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2.通过欣赏和学唱《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感受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以及独唱和对唱这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
3.能够对中国歌剧《白毛女》的剧情有一定了解,能够初步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重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钢琴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现场演奏《北风吹》乐曲。

问题:1.这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
二、作品介绍
1.剧情介绍
河北省西北部有一个“白毛仙姑”民间传说:1935年的除夕夜,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外出躲债回家过年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喜儿抵债,喜儿受尽虐待,逃进深山,三年煎熬使她成为了“白毛女”,当地传说为“白毛仙姑”。

1938年,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救出了喜儿,获得了翻身。

2.作品介绍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2年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共有5幕组成,1945年首演于延安。

《北风吹》《扎红头绳》是其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三、作品剖析
(一)《北风吹》唱段
1.初听乐曲
问题:这个唱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
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角色什么样的心情?
(《北风吹》是歌剧《白毛女》中的第一幕第一场,表达了喜儿等待父亲回家过年的迫切心情,表现出了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开朗的性格。


2.复听乐曲
(体验利用音乐要素塑造人物迫切的心情)
3.分析乐曲(教师边演唱边引导学生分析)
演唱形式:女声独唱
拍子:3拍子(想起父亲的喜悦,用3拍子这种跳跃性的拍子来表现想要见到父亲的迫切心情)
节奏:四分节奏、二分节奏为主,总体舒缓
旋律:整体线条宽广(暗示故事矛盾没有开始,教师演唱利用旋律线分析)
音区:低音区5 ---中音区6,叙述性
乐器:长笛、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亲切感
创作手法:采用同样旋律进行三遍演奏(强调角色作用)
4.作品赏析
观看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视频(天津歌舞剧院版本)
5.表现作品
师生合作,学生演唱前两段,教师指挥
(二)《扎红头绳》唱段
(在带领学生分析《北风吹》唱段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本收曲目)
1.初听乐曲
问题:这个唱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
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角色什么样的心情?
(《扎红头绳》是歌剧《白毛女》中第一幕第二场的内容,成功塑造了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提示:红头绳是杨白劳带给女儿的第二件过年礼物。


2.复听乐曲
(体验利用音乐要素塑造人物特点的作用)
3.生生合作,分析乐曲
演唱形式:对唱,男女两个角色
拍子:4拍子(拍子的变化,暗示了父亲回家来,喜儿迫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节奏:以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为主,跳跃感强
旋律:与之前相比较,起伏较大(暗示了心情的激动,借助旋律线分析)
音区:音区跨度大,从低音区5 ---高音区2
乐器:杨白劳角色采用大提琴表现,喜儿角色采用板胡表现
创作手法:(难度较大,教师补充)
4.作品赏析
观看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视频(天津歌舞剧院版本)
5.表现作品
师生合作对唱,学生喜儿角色,教师杨白劳角色
(三)唱段对比
四、拓展
歌剧《白毛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且中间的融合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的音乐素材,可以说,作品《白毛女》是西方歌剧手法和中国地方音乐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时至今日,喜儿的形象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1.观看谭晶、孟广禄版《白毛女》;
2.发展至今,《白毛女》突破了歌剧领域,发展到了电影、芭蕾舞剧、交响乐等领域。

观看交响乐版本《白毛女》。

五、课堂小结
《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型的新歌剧,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
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它的影响下,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闪烁着中国民族色彩的新歌剧,像《洪湖赤卫队》等。

除了《白毛女》,还有更多优秀的歌剧需要我们去学习。

类似于《北风吹》《扎红头绳》这样经典的唱段还很多,以后多听,多看,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丰富自己的音乐内涵,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演唱形式
拍子
节奏
旋律线
音区
乐器
创作手法
歌剧《白毛女》学情分析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的内容。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
夜》的内容,一提到歌剧,很多同学会想到西方歌剧中一些著名的片段,如《我的太阳》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模仿演唱一两句,但是,对于中国的歌剧作品,我们了解的却是比较少的。

歌剧《白毛女》效果分析
总体来讲,整节课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效果较好。

1.完成了音乐要素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2.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感知去体验作品。

3..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默契。

学生能够在教室的引导下,尝试着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作品。

4.拓展了歌剧《白毛女》的范畴。

歌剧《白毛女》教材分析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2年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共有5幕组成,1945年首演于延安。

《北风吹》《扎红头绳》是其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其剧本取材于河北省西北部有一个“白毛仙姑”民间传说:1935年的除夕夜,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外出躲债回家过年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喜儿抵债,喜儿受尽虐待,在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进深山,三年煎熬使她成为了“白毛女”,当地传说为“白毛仙姑”。

1938年,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救出了喜儿,获得了翻身。

歌剧《白毛女》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以河北等地的民歌素材及地方戏曲音调作为剧中主要任务音乐主题的音调,使音乐与剧
情结合紧密,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成功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北风吹》是歌剧中刻画喜儿基本性格的主题音调。

歌曲为徵调式,四三拍,音乐节奏舒展,旋律亲切流畅,优美动听,表现出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开朗的性格和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心情。

《扎红头绳》是杨白劳和喜儿的一段对唱,表现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了他对喜儿的疼爱,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贴门神揭示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简单的要求。

歌剧《白毛女》中知识点测试
1.《扎红头绳》的演唱形式是()。

2.《扎红头绳》中作曲家使用的是()拍子进行的创作,与《北风吹》相比,用此拍子创作暗示的是喜儿心情的什么变化?
3.《扎红头绳》的创作主要使用的()音符。

4.《扎红头绳》在表现杨白劳和喜儿两个角色的时候,分别采用了什么乐器?
5.《扎红头绳》中杨白劳从给了喜儿三件过年礼物,这三件礼物在演唱的时候使用了相同的旋律,这种创作手法称为()。

歌剧《白毛女》教学反思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的内容,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迄今为止,这个作品已经突破了歌剧的领域,在电影、交响乐等领域皆有了一席之地。

1.本节课的信息量比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的讲解,是本节课的难题。

既需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时间的分配上需要严格控制。

2.如何运用音乐元素分析作品。

《北风吹》《扎红头绳》两个作品都是歌剧中的经典选段,如果脱离了歌剧本身来讲解,毫无意义,需要将选段与整个作品结合起来分析,确定哪些音乐要素,符合理顺元素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歌剧与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需要将歌剧的高雅与学生的现状结合起来,缩小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歌剧《白毛女》课标分析
歌剧是欧洲17世纪以来一种社会影响较大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中国新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剧目。

歌剧音乐是向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教材,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歌剧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吸收欧洲格局音乐艺
术手段,表现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风貌。

通过学习歌剧《白毛女》,让学生充分了解格局的剧情及人物性格定位,熟悉刻画主人公基本性格的主题音调,并分析两段唱段在旋律、节奏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对营造音乐氛围、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