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015介之推不言禄

背景-介子推简介
•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636 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的也没有,不 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 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 公子重耳的家里。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晋献公 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 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 四处逃窜,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逃跑,还一路追随重耳。逃窜的日子很是可 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介子推挺身而出,为了不让公子重耳 饿死,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维持重耳的性命。
• 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 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 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 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 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 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 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 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 遂为寒食节。
背景
重耳在国外颠 沛流离了19年, 辗转了8个诸侯 国,直至62岁 才登基做国君。
重耳在狄居住12年后离去。途 经卫国,卫文公不以礼遇。离 开卫国经过五鹿,重耳因饥饿 而向郊野百姓乞讨食物,郊野 百姓将土块装在器具中进送给 他。介子推割肉给晋文公。这 时重耳55岁,大约时间是公元 前642年。
重耳逃亡路线图
说文解字
介之推不言禄
①主人公
②事件
①介之推 :重耳的奴仆。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 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便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简析】
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凡事天定说,更是荒谬可笑。人们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努力时,还只是说:“尽人事,听天命。”就算是宿命论,起码还强调要尽到人们自己的努力啊。不懂《古文观止》收录这段的理由。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作品介绍】
《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习题1. 解释文中的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1. 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 A3. ①之(介子推)②其③此(这个)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议介子推不言禄(吕祖谦)原文

议介子推不言禄(吕祖谦)原文原文: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
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旱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
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
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
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
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
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
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
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
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
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
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
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
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
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
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
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
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
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内外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蒙:欺骗。
怼(dui):怨恨。
尤:过失,罪过。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私田,封地。
8:置:立.9,诬:欺骗 10,文:花纹,装饰。
11、志:记载。
12、旌:表扬,表彰。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w ū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h é亦求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前置)以死,谁怼du 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r ǔ偕xi é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j īng
善人。
” 一: 要掌握的字词及意思。
(拼音标注)
上下相蒙 文 志 旌 盍 怼 尤而效之 天实置之
二:(文化链接)寒食节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纪念人为由设立的节日) 寒 食(唐 韩翃hóng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典故: 足下 悲乎,足下!
三:练习:
1 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B 禄亦弗及 弗: 没有
C 能如是乎 是:这样
D 以志吾过 志:志向
2 翻译句子:
(1)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不食其食。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作者:唐惠忠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8年第01期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
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提示]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
本文表现了介之推与母亲清廉自持的节操。
同时,介之推的话语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于天命的迷信。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从亡者:随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
晋献公死,子吾、子圉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绵上:地名,在今山西境内。
[牛刀小试]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内弃之弃:厌弃。
B. 不亦诬乎诬:欺骗。
C. 是求显也显:显达。
D. 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禄亦弗及/盍亦求之;(2)罪又甚焉/焉用文之。
A.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 身将隐C. 介之推不言禄D.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4. 对文章写介之推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_介子推不言禄翻译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_介子推不言禄翻译文言文《介子推不言禄》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介子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叙事简明生动,严谨有法,富于故事性,很有文采。
它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特色。
记言委婉含蓄,典美博奥,尤其所记外交辞令,婉而不晦,显而不露。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称赞它“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左传》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翻译】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谈俸禄,俸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orG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是上天安排的,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荒谬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就叫做他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很难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俸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子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仿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
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
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
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
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
注
①禄:俸禄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③诬:荒谬
④怼:怨恨,不满
⑤尤:责备,谴责
⑥文:装饰,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记住
⑨旌:表彰,发扬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
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
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
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
2.A
3.①之(介子推)
②其(他们)
③此(这个)
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
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
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
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
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赏析
本文记叙了介子推不贪求利禄的言行。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由于
宫廷内乱,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登上君位。
晋文公即位后就功论赏跟他一起逃亡的人。
在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
求利禄,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介子推的言论,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
受于天的思想,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求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这段文字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
不同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因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
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学习这个语段的重点。
对“天实置之”、“上下相蒙”、“是求显也”等几句话加以理解,也有助于把握
人物的性格。
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
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
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
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
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
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
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