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宣公八年》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公羊传:《桓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八年》原文译文【原文】八年气春,正月,己卯,悉。

柔者何?冬祭也。

春曰祠,夏曰构,秋曰尝,冬曰黑。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亚也。

哑则默,默则不敬。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默。

疏则怠,怠则忘。

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悉。

何以书?讥鱼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不时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

遂者何?生事也。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

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译文】鲁桓公八年,春天,正月,己卯这天,“蒸”。

“熏”是什么意思?就是举行冬祭。

春天的祭祀叫“祠”,夏天的祭祀叫“构”,秋天的祭祀叫“尝”,冬天的祭祀叫“熏”。

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谴责鲁桓公祭祀的次数太多了。

祭祀的次数太多就会轻慢鬼神,轻慢就会不恭敬。

君子的祭祀是恭敬而不轻慢鬼神的。

祭祀的次数太少就会松懈,松懈就会忘记,这也是不行的。

士大夫如果因公赶不上这四季的祭祀,那么冬天就不敢穿裘皮大衣,夏天也不敢穿凉爽的葛衣。

周天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访问。

夏天,五月,丁丑这天,鲁国举行冬天的祭祀。

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作者谴责鲁桓公祭祀太频繁了。

秋天,鲁国军队攻打掷娄国。

冬天,十月,下雪。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现象。

有什么怪异呢?这时下雪不合时令。

祭公来鲁国,随后到纪国迎接王后。

祭公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三公之一。

为什么不说派遣呢?因为在婚礼中是不称呼主人的。

“遂”是什么意思?就是制造事端。

大夫并没有制造事端,这里为什么要说“遂”呢?因为成全祭公使命的是鲁国。

为什么说成全祭公使命的是鲁国呢?因为周天子派鲁国去做媒人,如果做媒成功了,祭公就可以到纪国去迎娶王后。

女子在自己的国家应该称女,这里为什么称她王后呢?因为对于周天王来说,是没有国外的,所以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公羊传:《成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成公八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尤为今⽂经学派所推崇,是今⽂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经学家都常⽤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具。

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下⾯是分享的公⽺传:《成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年,春,晋侯使韩穿来⾔汉阳之⽥,归之于齐。

来⾔者何?内辞也。

胁我使我归之也。

曷为使我归之?寨之战,齐师⼤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

晋侯闻之⽈:“嘻!奈何使⼈之君,七年不饮酒、不⾷⾁,请皆反其所取侵地。

” 晋亲书帅师侵蔡。

公孙婴齐如莒。

成公宋公使华元来聘。

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晋杀其⼤夫赵同、赵括。

秋,七⽉,天⼦使召伯来锡公命。

其称天⼦何?元年,春,王正⽉,正也。

其余皆通矣。

冬,⼗⽉,癸卯。

祀叔姬卒。

晋侯使⼠燮来聘。

叔孙侨如会晋⼠燮、齐⼈、朱肠娄⼈伐郑。

卫⼈来媵。

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译⽂】 鲁成公⼋年,春季,晋景公派遣⼤夫韩穿到鲁国来通知:要把汉阳的⼟地归还给齐国。

来鲁国通知是什么意思?这是鲁国的说法。

实际上是威胁鲁国,要鲁国把汉阳的⼟地归还给齐国。

为什么要鲁国把汉阳的⼟地归还给齐国呢?在寨这个地⽅的那次战役,使齐国⼤败,齐顷公回国后,吊唁战死的将⼠,探视受伤的兵卒,七年来不饮酒、不吃⾁。

晋景公听说这件事后,很感慨地说:“唉J为什么要使别⼈的国君七年不饮酒,不吃⾁呢?请诸侯都退回他们所获得的齐国被侵占的⼟地吧。

” 晋国⼤夫栗书率领军队进犯蔡国。

鲁国⼤夫公孙婴齐到莒国去。

宋共公派遣⼤夫华元来鲁国访问。

夏季,宋共公派遣⼤夫公孙寿来鲁国为宋共公订婚纳聘礼。

送聘礼是不记载的,这⾥为什么记载呢?为了记载伯姬。

晋国杀了⾃⼰的⼤夫赵同、赵括。

秋季,七⽉,周天⼦派遣召伯来鲁国赐予鲁成公爵服等赏命。

这⾥称周天⼦是什么意思呢?⼀位天⼦即位,第⼀年的春季,写“王正⽉”,称“王”是正规的⽤法。

其他时候称王、称天王、称天⼦都可以。

公羊传:《昭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八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命运,曾经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度兴盛,⽽中间却消沉了⼀千多年,⼏近绝迹。

下⾯是分享的公⽺传:《昭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年①,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偃师。

夏,四⽉,⾟丑②,陈侯溺卒。

叔⼸如晋。

楚⼈执陈⾏⼈于征师杀之③。

陈公⼦留出奔郑④。

秋,蒐于红⑤。

蒐者何?简车徒也⑥。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

陈⼈杀其⼤夫公⼦过⑦。

⼤雩。

冬,⼗⽉,壬午⑧,楚师灭陈。

执陈公⼦招,放之于越。

杀陈孔瑗⑨。

葬陈哀公⑩。

【注释】 ①⼋年:鲁昭公⼋年(公元前534年)。

②⾟丑:四⽉初三。

③⾏⼈:使者。

于征师:陈国⼤夫。

④公⼦留:陈国公⼦。

⑤蒐:检阅。

红:鲁国地名,在今江苏萧县西南。

⑥简:检阅,查检。

车徒:战车和步兵。

⑦公⼦过:陈国公⼦,陈哀公之弟。

⑧壬午:⼗⽉⼗⼋⽇。

⑨孔瑗:《左传》、《穀梁传》作“孔奂”,陈国⼤夫。

⑩陈哀公:即陈侯溺,陈成公之⼦,国乱⾃缢,在位三⼗五年。

【译⽂】 鲁昭公⼋年,春季,陈侯的弟弟公⼦招杀了陈国太⼦偃师。

夏季,四⽉,⾟丑这天,陈侯溺死了。

鲁国⼤夫叔⼸到晋国去。

楚国拘捕了陈国的使者于征师,并杀了他。

陈国⼤夫公⼦留逃亡到郑国去。

秋季,鲁国在红这个地⽅“蒐”。

“蒐”是什么意思?就是检阅战车和步兵。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概是检阅军队的事太少就记载下来。

陈国⼈杀了⾃⼰的⼤夫公⼦过。

鲁国举⾏⼤规模求⾬祭祀活动。

冬季,⼗⽉,壬午这天,楚国军队灭亡了陈国。

拘捕了陈国⼤夫公⼦招,把他放逐到越国。

楚军杀了陈国⼤夫孔瑗。

安葬陈哀公。

扩展阅读:《公⽺传》⼗句名⾔ ⼀、易⼦⽽⾷之,析骸⽽炊之。

——《公⽺传.宣公⼗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

围困⽇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为⾷。

百姓不忍⼼杀⾷⾃⼰的孩⼦,就彼此交换孩⼦,杀了作为⾷物,再把解剖后的⼫骸当柴⽲烧了来做饭。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宣公元年》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

讥丧娶也。

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青甲父于卫。

放之者何?犹日无去是云尔。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弃冕,服金革之事。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闵子要续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

孔子盖善之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就子赤之赂也。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

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

伐郑。

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译文】鲁宣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宣公即位。

继承被弑杀的宣公国君的君位是不说即位的,这里说即位是什么意思?是为了揭示鲁宣公的心意。

公子遂到齐国去迎接齐女。

三月,遂迎接鲁宣公夫人妇姜从齐国回到鲁国。

公子遂为什么不称公子呢?同一件事这人出现两次,就直接称呼名字。

鲁宣公夫人为什么不称为姜氏呢?这是贬责她。

为什么贬责她呢?谴责在丧期中婚娶。

在丧期中婚娶的是鲁宣公,那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

既然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因为夫人与宣公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这里称宣公夫人为妇是什么意思?这是有婆家的说法。

夏季,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晋国放逐自己的大夫肯甲父到卫国。

放逐肯甲父是什么意思?就好像说不能离开卫国。

宣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宣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宣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九年①,春,王正月,公如齐。

公至自齐。

夏,仲孙蔑如京师。

齐侯伐莱。

秋,取根牟②。

根牟者何?郑妻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亚也③。

八月,滕子卒④。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息⑤。

晋荀林父帅师伐陈。

辛酉⑥,晋侯黑臀卒于息。

启者何?晋之邑也⑦。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卒于会,故地也。

未出其地,故不言会也。

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⑧。

宋人围滕。

楚子伐郑。

晋谷巧缺帅师救郑。

陈杀其大夫泄治。

注释:①九年: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

②根牟:国名。

在今山东沂水县南。

③堕:何休注:“鱼,疾也。

属有小君之丧,邾娄子来加礼,禾期而取其邑,故币不系邾娄也。

”即在鲁国安葬文公夫人熊氏时,邾娄子曾派人来参加葬礼。

但事情过了还不到一年,鲁国却占领邾娄国的根牟。

所以说太急了。

④滕子:指滕昭公。

昭公卒,滕文公立。

⑤息:晋国邑名,在今河南原阳县西。

⑥辛酉:日月有误。

⑦晋之邑:《春秋三传》注:“杜氏预以启为郑地。

故有卒于境外之说。

《公羊》以息为晋地,与郑伯卒娜,宋公卒曲棘,皆以为封内不地。

而各自立义,似较杜氏为长。

考《竹书纪年》:晋出公二十二年,河流绝于息,意者肩本郑地而后入于晋乎?今故从《公羊》而删杜氏焉。

”⑧癸酉:十月十五日。

郑:卫成公的名。

卫成公是文公子,在位三十五年。

当初出奔楚,复归。

晋人执卫文公,,春季,周历正月,宣公到齐国去。

鲁宣公从齐国回来。

夏季,仲孙蔑到周朝国都去。

齐侯卫人立公子瑕为君,成公杀公子瑕而立。

何休注:“不书葬者,杀公子瑕也。

”译文:鲁宣公九年率兵攻打莱国。

秋季,鲁国军队夺取根牟这个地方。

根牟是什么地方?是邻娄国的一个城邑。

为什么不挂在邾娄国名下呢?是避讳夺取根牟太急了。

八月,滕国国君去世。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息这个地方会晤。

晋国大夫荀林父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辛酉这天,晋成公黑臀在息这个地方死了。

启是什么地方?是晋国的一座城邑。

公羊传:《宣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十三年》原文译文《宣公十三年》原文十有三年①,春,齐师伐卫。

夏,楚子伐宋。

秋,螺。

冬,晋杀其大夫先毅②。

【注释】①十有三年:鲁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

②先毅(hu胡):又称原毅、氦子,先轮的后裔。

那之战,因其刚腹自用不听主帅指挥而败于楚,后又招赤狄攻打晋国。

晋国人在追究都地战役失败责任时,都归罪于先毅,于是杀了他,并杀掉他的全部族人。

【译文】鲁宣公十三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卫国。

夏季,楚庄王率兵攻打宋国。

秋季,鲁国发生虫灾。

冬季,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先毅。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

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

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

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

此即的公羊三世说。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左传》(春秋左氏传)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左传》(春秋左氏传)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简介《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隐公·隐公元年》原文【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宣公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宣公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宣公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二年,春,王二月生帅师,战于大棘①。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秋,九月,乙丑,冬,十月,乙亥,
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宋师败绩。

获宋华元②。

卫人、陈人侵郑。

晋赵盾弑其君夷捧③。

天王崩④。

注释:
①二年: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

壬子:二月壬子,日月有误。

华元:华督的曾孙,为宋国右师,前后执政四十年,经历了文公、共公、平公三个
国君。

大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拓城县西北。

②获:古代往往把活捉、杀死都叫获。

这里是俘获。

③乙丑:九月二十六日。

夷狰:二传作“夷皋(QO。

高)”。

晋灵公的名。

晋灵公是晋襄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十四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④天王:即周匡王,在位六年。

乙亥:十月初六。

译文:
鲁宣公二年,春季,周历二月,壬子这天,宋国大夫华元率领军队和郑国公子归生率领军队在大棘这个地方交战。

宋国军队溃败。

郑军俘获宋军主帅华元。

秦国军队攻打晋国。

夏天,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联合侵袭郑国。

秋季,九月,乙丑这天,晋国大夫赵盾就杀自己的国君夷捧。

冬季,十月,乙亥这天,周匡王驾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宣公八年》原文译文《宣公八年》原文
八年,春,公至自会。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

至黄乃复。

其言至黄乃复何?有疾也。

何言乎有疾乃复?讥。

何讥尔?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⑧。

辛已,有事于太庙。

仲遂卒于垂。

仲遂者何?公子遂也。

何以不称公子?贬。

曷为贬?为献子赤贬。

然则曷为不于其就焉贬?于文则无罪,于子则无年。

壬午,犹绎犷。

万入去青。

绎者何?祭之明日也。

万者何?干舞也咏。

青者何?篇舞也。

其言万入去篇何?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

,存其心焉尔。

存其心焉尔者何?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

戊子必,夫人熊氏薨。

晋师白狄伐秦如。

楚人灭舒要介。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

既。

冬。

十月,己丑。

,葬我小君顷熊。

雨不克葬。

庚寅芯,日中而克葬。

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

而者何?难也。

乃者何。

?难也。

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城平阳。

楚师伐陈。

【译文】
鲁宣公八年,春季,宣公从盟会的地方回到鲁国。

夏季,六月,公子遂到齐国去。

走到黄这个地方就返回来了。

这里说走到黄这个地方就返回来是为什么?公子遂生病了。

为什么不说公子遂有病就返回来了呢?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大夫奉国君的命令出使,即使听到父母的丧事也只能慢慢向前走。

不能返回。

辛巳这天,鲁国在太庙举行祭祀。

仲遂在垂这个地方死了。

仲遂是什么人?就是公子遂。

为什
宣公么不称他公子?为了贬斥他。

为什么要贬斥他?为了他曾经弑杀了太子赤而贬斥他。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在他弑杀太子赤时贬斥他呢?因为公子遂在文公的时代没有罪,不能在那时贬斥;太子赤又没有年号,也无法记载,因此只能在他死时贬斥他。

壬午这天,犹“绎”。

“万”进去,而取消“篱”。

“绎”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大祭的第二天再举行祭祀。

“万”是什么意思?就是手执盾牌表演的一种舞蹈。

“篱”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着篱表演的一种舞蹈。

这里说万舞进去表演,取消篱舞是为什么呢?是取消有声的表演,不想让人们听见;保留无声的舞蹈,把音乐的旋律保留在人们心中就行了。

把音乐的旋律保留在人们心中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祭祀时大夫死了,为了致哀而取消音乐,知道这是不可以的,却这样做了。

“犹”是什么意思?是全部都可以停止的意思。

戊子,鲁国夫人熊氏去世。

晋*队和白狄人攻打秦国。

楚*队灭亡了舒寥这个小国。

秋季,七月,甲子这天,发生日食。

是日全食。

冬季,十月,己丑这天,安葬鲁国夫人顷熊。

因为下大雨没有安葬。

庚寅这天,中午时才下葬。

顷熊是谁?是鲁宣公的母亲。

“日中而克葬”的“而”是什么意思?是很困难的意思。

下文定公十五年九月“日下吴,
乃克葬”的“乃”是什么意思?也是很困难的的意思。

为什么有的地方用“而”,有的地方用“乃”呢?用“乃”字时,表示更困难。

鲁国在平阳这个地方筑城。

楚*队攻打陈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

歌,唱、吟叹。

饥饿的人咏叹他得到的食物,劳动者歌咏他所从事的工作。

此言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2.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出自先秦《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君子褒扬好人好事是长久的,憎恶坏人坏事是短暂的;憎恶坏人坏事只停留在坏人自身,褒扬好人好事却要延及他的子孙。

3.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子女可以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而变得非常尊贵,母亲也可以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子女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子女之间,会因一方的尊贵身份或是出众的能力等因素,而受到他人尊敬的事实。

4.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出自先秦《公羊传·定公四年》。

迿:争拗。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而不应该相互争拗。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治理*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没有什么能够《春秋》一书的。

6.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春秋》为尊贵的人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能的人避讳。

7.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人陷入了困境,便会心生怜悯之心。

而小人看到了别人陷入困境,便会幸灾乐祸。

8.*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为了保全自己就毁灭别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