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经营西域

合集下载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是中国的边陲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辖。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骤:军事控制、地方设立、官员安排、考评制度以及联络机制。

首先,军事控制是唐朝在西域建立机构的第一步。

天山南北地区与外国接壤,部族纷繁,唐朝为了维持这片边疆地区稳定,必须要有军事力量进行控制。

唐代天山南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机构主要分为西州、蕃戍、五院、四镇等,是唐朝镇守这片地区的主要力量,并且起到了稳定边疆,维护地区安宁的作用。

其次,设立地方机构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步骤之一。

唐朝在天山南北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主要有安西都护府、高昌回鹘都督府、龟兹护军府等。

这些地方机构主管当地政务,处理民事纠纷、征收税赋等,是唐朝在西域边疆地区治理身份、稳定南疆的重要手段。

接着,官员安排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措施之一。

唐朝在这片地区任命的官员主要有都护、护军、军副等职称,他们有着丰富的施政经验,可以在管理、调度和军事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唐朝还通过设置布政使和行台使的机构,对于这些官员的管理和考评进行监察。

考评制度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步骤之一。

唐朝在这片地区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以选拔贤才,推行人才政策,降低地方腐败。

唐朝在设立地方机构与官员安排之后,进行的考评工作,是唐朝治理西域地区的又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检查、监察、选拔、晋升的作用。

最后,唐朝还通过建立联络机制来扩大对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范围。

在唐朝时期,隋炀帝曾经派遣僧人到西域传播佛教,在唐朝时期,官方对佛教和摩尼教态度更加开放,这对于对内取得地方民心,对外加强对于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唐朝为了维持边疆稳定,在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建设,包括军事控制、地方设立、官员安排、考评制度以及联络机制等。

这些措施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统治,促进边疆稳定,保障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 方法是什么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 方法是什么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方法是什么唐朝对西域进行治理的方法为:设安西都护府、合理安置西域原统治者、加强货币管控、加强军事配置。

唐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效仿西汉,建立了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后设立北庭都护府,以此来管理西域。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1唐朝治理西域的方法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合理安置西域原统治者保留了西域各部及中亚诸国原来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原来的酉长或国王担任都督、州剌史等实职,授与中郎将、大将军、公、王等爵衔称号。

各部落及诸国须定期朝贡和遣子入侍,其国王、可汗、酋长嗣位或有更迭,须经唐政府册封和承认,他们作为唐政府任命的官吏行使职权,其中有的部落首领,还由唐政府发给固定俸禄。

加强货币管控在货币制度方面,西域各地遵唐钱法形制铸钱流通,伊塞克湖北岸曾出土铸有突厥文、汉文合璧的西突厥货币。

加强军事配置为巩固和加强西域地区的统治,在军事设施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机构,在安西、北庭辖境内各重要地区和交通要道,设有军、镇、守捉、烽、戌等军事单位,分布于天山南北各地,“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戌逻卒,万里相继”,“边烽互相望”,负责守卫边疆及稽查行旅。

各族人民往来交通,必须持有府、州所颁发的“过所”(即通行证)。

2西域都护府的作用和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汉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它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中国唐朝(618-907)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自唐太宗李世民(588649)建立至他的儿子李治(628683)继位,唐朝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拥有着辽阔的边界疆土。

由于唐朝的幅围边界过于庞大,唐朝的政府在管理边疆的时候,比较重视边疆的管理。

因此,唐朝政府关于管理边疆的一系列措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认可。

首先,唐朝政府重视边疆防御工作。

为了增强边界的安全防御,唐朝政府在边境派遣了大量的军事力量,维持边疆的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免受外来侵略。

同时,唐朝政府还加大对可能出现的外来侵略的准备力度,定期检查边界境内的据点,加强边界境内的军事防御建设,提高预警能力,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外来侵略。

其次,唐朝政府重视边疆税收。

为了稳定边疆,唐朝政府在边疆实行政治分封,以收取边疆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民生,为边疆地区发展留出充足的财政支持。

同时,为了扩大边疆的税收,唐朝政府还曾颁布过一系列关于边疆税收的法令,规定边疆税率、边疆税收的征缴体系以及税收分配的标准等,更好的促进了边界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唐朝政府重视边疆文化建设,建立了唐朝边疆文化的特色体系,大力推进边疆文化的发展。

为此,唐朝政府投资大力发展边界地区的教育,鼓励边疆地区的精英攻读高等学府,培养精英人才,更好的服务和发展边界疆土。

另外,唐朝政府投资修建很多寺庙,整理汉藏文献,促进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丰富边疆地区的传统文化。

最后,唐朝政府重视边疆地理调查和勘测,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此,唐朝政府高度重视边疆地理调查和勘测,派遣大批科技人员前往边疆,对边疆地区的植物、土壤、水体和气候等自然资源进行各项调查和勘测,以便精确掌握边界内的地理信息,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边疆资源提供依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在管理边疆的时候既重视防御工作,又重视边疆税收、文化建设和地理调查等,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政策,有效的稳定和发展了边疆。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一唐朝如何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有何重要意义?唐太宗打败颉利可汗,西域各国纷纷依附,尊其为“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以天山为界,与安西都护府分而治之;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对西域的控制大大降低.意义: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之畅通无阻,加深了唐王朝的影响力;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建立,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的繁荣二唐代能够受到如此多的美誉,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是分不开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唐朝当权者,以开明、包容、合理的边疆政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一、羁縻统治——地区自治与中央集权的两全之法《汉官仪》中记载:“马云羁,牛云縻。

”在此处,羁指用来套住马头的网罩,縻指牵牛的绳索,合在一起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因此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也就是设置州府以笼络控制少数民族的制度。

前朝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镜”,一位好的统治者必须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家情况来制定政策。

唐朝的统治者,在经历了隋前南北朝割据、隋末五胡乱华的乱象后,深刻地意识到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性,更兼之唐朝都城地处中原,有控制少数民族以求安定的现实需要,而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就显得十分合理。

(二)现实的实践羁縻府州制度是在唐太宗平定突厥后正式确立的,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用,该制度规定:羁縻府州的官员由各个部落的首领担任,管辖民族内部事务,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中央的任命,一经任命,就必须按照中央的政策法规行事,同时,羁縻府州还要定时向中央汇报工作,履行朝贡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朝廷间接统治了少数民族,同时又不会冒犯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而引起不满,既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实现中央集权,又实现了少数民族内部自治,可谓是两全之法。

唐代在开国之初至开元年间的一百多年里,一共设置了856个羁縻府州,西北的河套、幽州地区,北部的漠北地区,西部的回纥、高昌地区,都有羁縻府州的设置,正是这些羁縻府州管辖着各个民族、联系中央与地区,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隋唐时期的西域

隋唐时期的西域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西域这段历史大约有300余年时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并且很快统一中原,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隋炀帝经营西域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开始经营西域的活动。

首先,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著名的地理学家裴矩在河西走廊一带主管与西域商人互市,并了解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等情况为再次进入西域做好准备。

裴矩把所获资料写成《西域图记》一书献给隋炀帝,供隋朝制定经营西域方略之用;其次,公元608年,隋炀帝派军队攻降伊吾,并在此修筑新城,号新伊吾。

第三,联络铁勒诸部,大败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并在其地设置四郡,其中鄯善且末两郡在今新疆境内。

第四,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一带时,大势张扬国威,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国国王或派使者,或亲自到河西晋见隋炀帝。

事后,高昌王麴伯雅还跟随炀帝到京师,并娶了隋朝的华容公主为妻子,被隋朝册封为光绿大夫、牟国公、高昌王。

第五,公元610年,隋朝政府在西域的伊吾设伊吾郡,在伊吾大兴屯田。

第六,对西突厥首领实施分化瓦解政策,以信义公主妻西突厥处罗可汗。

二、唐朝统一西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继续图谋西域。

公元630年,唐朝大军灭亡了东突厥汗国。

此举对北方和西域各部震动很大,纷纷要求归附唐朝,他们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同年,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归属唐朝。

唐朝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伊吾的归附行动在西域引起了连锁反应,西域各国纷纷表示归属唐朝。

高昌王亲往长安朝见唐太宗,王后宇文氏上书,希望加入唐朝皇家宗室。

唐太宗昭准宇文王后改姓李氏,并封为常乐公主。

接着,游牧于热海附近的契必部在首领契必何力率领下降服唐朝,唐朝政府任命契必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公元635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也率众归唐,这种形势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640年,唐拜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兵数万,进讨高昌。

唐朝的外交策略与西域的开发

唐朝的外交策略与西域的开发

唐朝的外交策略与西域的开发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自开元盛世以来,唐朝国力昌盛,国家疆域辽阔,为了更好地开拓西域和发展外交关系,唐朝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外交策略和实践。

一、唐朝的外交策略唐朝在治国之初,便积极开展外交,推行了“制度化外交”的政策,通过建立外交机构及制定外交规章制度,来维护和拓展国家的利益,推行了“和议”、“修好”、“修贡”、“封爵”等多种外交手段,以维持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1. “和议”唐朝在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边疆争端,常常采取“和议”方式处理。

在649年,唐太宗与新罗国缔结的“和议”,验明了双方领土及民族的界限,维护了唐朝对新罗的威望。

这种方式展现了唐朝的大国风范,取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2. “修好”在同突厥、吐蕃和回纥等游牧民族的接触中,唐朝需要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持零散的和平。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遣郭子仪、尉迟恭等人与回纥重新结盟,订立了“修好”条约。

这种方式是指确立外交上的友好关系,也是唐朝外交的一种方式。

3. “封爵”唐朝不仅在修筑边境、开发边疆,而且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其“封爵礼”制度也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政策。

唐朝在处理边境纷争和对付游牧民族时,非常重视“封爵”制度。

这种方式是指唐朝将外来使节和其它有功之臣,封为亲王、一个郡王或楼船使,达到维系和优化国际关系的目的。

二、唐朝的开拓西域之路唐朝开辟西域道以来,对于西域地区的开发意义重大。

唐朝的西域开发,是建筑于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民族交流桥梁,这条“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哲学、文艺、技艺等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的西域开发,可以分为“军事安置”、“绕道北疆”、“丝绸贸易”三个阶段。

1. 军事安置在玄宗时期(712-756),唐朝向西启用发兵征战的政策。

通过在西域屯田置军,同时还开辟西北军区,集中兵力与各部游牧民族冲突。

这种方式又称之为开发“邲州路”,其目的在于稳定边疆,防止外族侵扰,加强国防力量,发挥唐朝的军事实力。

唐代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

唐代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

唐代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作者:邵康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7期◆摘要:唐朝在消灭最大对手东突厥汗国后,便开始着手对西域的经略。

此后经过太宗、高宗两朝人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对西域的全面控制,先后对西域统治长达百余年之久。

虽有几次短暂的失陷,但并不影响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根基。

直至唐德宗时期,唐朝才彻底结束对西域的控制。

从唐朝对西域高度的重视和精心的经略,可以看到西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这种地位更是由其独特的战略价值所决定的。

◆关键词:唐朝;羁縻;西域;西突厥一、唐对西域的经营策略(一)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唐初,虽然要面对自北方东突厥汗国的威胁,但未影响唐朝对西域的经略。

早在贞观初年,唐朝对西域有了充分的了解。

贞观四年,唐朝正式经略西域的开始。

贞观十四年设置西州、庭州。

九月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

贞观二十二年,安西四镇至此基本建立。

唐高宗显庆二年,唐朝实现了对西域的彻底掌控。

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西域其独特的价值意义。

而西域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经济价值以及重要的军事价值。

二、西域的战略价值(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控制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首先,西域是连接中西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

并且其地势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易于防守。

绿洲密集,农业发达,是当时许多势力竞相争夺的对象。

此外,该地区北接金山(阿尔泰山),南抵昆仑,西临葱岭,东连河西。

形成了一种“袋状”的地理形势,便于唐朝直接掌控。

通过控制西域,唐朝可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来制驭周边势力。

西域对吐蕃的制衡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西域地区连接着河西、陇右,这对吐蕃形成了北部和东部两面夹击的态势,从而分散了吐蕃的国力,减轻了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

并且西域地区又可以横绝突厥与吐蕃的联合,保障河西地区的稳定。

总之,唐朝控制了西域,不仅仅可以达到“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的目的,还可以与河西走廊相连接,为核心地区的关中提供广袤的战略缓冲空间,为大唐提供天然的防御屏障,保障关中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使唐朝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周边潜在的威胁。

唐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1、进行民族融合和皇室和亲。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道宗,江夏郡王和礼部尚书,护送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从此之后,吐蕃和唐朝成为盟友,松赞干布曾派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诗书,并出兵天竺救出唐朝使者。

2、设立少数民族行政区。

通过设立都护府的方式来有效管理边疆事务。

3、消灭侵扰的少数民族政权。

对于不服从唐朝管理的边疆少数民族,唐朝也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斗争,通过直接出兵的方式来消灭这些少数民族部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如何经营西域最新文章《人民论坛》孟宪实2014-04-05 08:20我要分享∙腾讯微博∙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4[摘要]国家之间的分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文化。

英国和美国是近代以来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两个西方国家。

分析英美历史,人们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相似性,即光荣孤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相对隔绝,美国与世界重要国家的相对隔绝。

这种地理环境,为英美制定相应的“光荣孤立”政策打下基础,让英美面对世界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地按照自身的意愿去行事。

这个观察角度也可以运用到古代世界。

在古代世界,以文明古国为基础的强大帝国都集中在欧亚大陆的西方,只有中国长期孤悬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当时世界文明的基本格局,而这个格局显然有利于中华文明从容不迫地健康发展。

孤立的中国不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完全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但这却为中国的外交格局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中国间歇性受到草原力量的冲击,这为中国文明的统一性酿造了外在条件,也促成了中国外交重点以北方、西方为主的态势。

因为古代海洋的隔绝性比较强,汉代以后,中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西方,丝绸之路于是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化身与代表。

中国对域外交往的向往,一方面存在“万国来朝”的政治期望,一方面也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不过,在东方形成的“汉字文化圈”足以证明,古代中国对于周边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影响力基本上是放射性的。

“以我为主”的外交格局汉唐之际,中国的外交体制获得良好发展,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

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

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唐朝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在唐朝的观念中,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四夷”环绕着中国,而“四夷”这个观念来之久远,唐朝不过是沿用而已。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也会相配套。

比如“四方馆”,就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这些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

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

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

”鸿胪寺的长官鸿胪卿、副长官少卿也有相关的出使任务,“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

册封政治首脑,是中国皇帝(唐太宗开始也称“天可汗”)的权力,而鸿胪卿等人是执行者,即参加各国首脑的加冕仪式,表达中国皇帝的政治姿态。

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

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等位显然是个关键因素,具体而言,“三品已上准第三等,四品、五品准第四等,六品已下准第五等”。

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使者很可能没有官阶,不过唐朝也有安排,即“其无官品者,大酋渠首领准第四等,小酋渠首领准第五等。

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

级别不同,待遇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

所谓品阶,就是唐朝的官员品阶,包括职务、将军号和爵位等。

国外领袖,获得唐朝的官职,在当时很普遍,显然是双方共同遵守的一项规则。

以阿史那思摩为例,他是突厥人,在东突厥内部官职为“夹毕特勤”,没有兵权,几次出使唐朝,唐高祖曾封他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太宗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五月又册封为“怀化郡王”,将军号为正三品,而郡王品阶为从一品。

很多册封,是具有沿袭性质的,比如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高丽王为辽东郡王等。

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而接受唐朝的册封官职,应是它们外交的内容之一。

史书对于唐朝的邦交国,也称之为“外臣”。

因为唐朝主宰外交事宜,与中国交往的条件与待遇,各国或者只有接受这一种可能。

形式上的平等交往并不存在。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

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

在实力相当的大国之间,小国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不得已只好首鼠两端。

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不休,致使很多小国朝秦暮楚。

楼兰王对汉武帝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存”,获得汉武帝的同情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所以,与大国交往,小国追求的绝不是与大国分庭抗礼,而是其他实际利益。

朝贡,实质为经济贸易朝贡,看上去是附属国的进贡,在政治上主仆分明,但是现在研究表明,朝贡与其说是政治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关系,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朝贡贸易”。

唐朝对于这种朝贡贸易,有独特的语言描述。

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都是具体的“方物”。

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

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

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使者归国(称作“还蕃”),一定要赏赐(“赐各有差”),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

为什么“赐各有差”呢?之前对朝贡品的定价,在最后的赏赐环节发挥因果作用,皇帝的赏赐是有依据的,即根据进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

虽然没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质上就是交易。

唐朝皇帝对外交使节的赐物,并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纺织品,这就是“赐物”的真正含义。

不过,赐物分内外,如果是朝臣,赐物“十段”的具体内容是绢三匹(四丈为一匹)、布三端(五丈为一端)、绵四屯(六两为一屯);如果是“赐蕃客锦綵”,则“十段”为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

看来为蕃客准备的赐物更加丰富多彩。

唐朝与边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但有些物品不许用来互市。

唐朝的《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绣、织成、紬、丝绢、丝布、牦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及将入蕃”。

同是锦绫等丝织品,皇帝的赐物中有,但却不许互市交易,或许是想体现浩荡皇恩的独特性。

朝贡贸易本质上是贸易,但毕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曾经援助唐朝平乱,作为回报,唐朝除加大赏赐外,还规定以丝绢购买回鹘马,每年最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这为唐后期的双方关系带来了长期的问题。

回鹘利用互市关系,输送大量的马匹给唐朝,以换取唐朝的绢帛,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文化软实力比军事实力更重要外交活动具有能量交换的意义,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当时世界主要文化区域之间的交通大通道。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文明输入西方,都是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的。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也常常成为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文明的近似会促进双方的好感,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

汉武帝正是在张骞的介绍中了解到西域有“行国”与“城郭之国”的区别,知道后者与中国文明相近,这才对发展与西域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

古代中国,因为对本国文化拥有坚定的自豪感,所以在外交活动中对文化因素的加入采取积极开放态度。

唐朝的中央学府是国学、太学,而在这里就学的学生并不限于高官子弟,还有各国的留学生,“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史书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

开元十九年(731),唐朝发生的一个故事很有意味。

根据和亲于吐蕃的金城公主的请求,唐玄宗让有关部门抄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准备送给金城公主。

不想,朝臣于休烈上表反对,理由是《左传》是历史书,记载着很多政治军事谋略,而唐朝与吐蕃经常和战不定,这些谋略如果为吐蕃所用,将不利于唐朝。

唐玄宗要宰相们讨论。

裴光庭发言反对于休烈的观点,认为于休烈只看到了史书中的谋略,没有看到书籍中的道德,“不知忠信节义于是乎在”。

裴光庭的观点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于是一批传统经典进入吐蕃。

在这个外交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中国的主政者,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文化自信,而这种自信在外交活动中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平定高昌,此役是唐太宗外交思想的卓越表现。

高昌王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自公元502年麹嘉建立王国至此,已经一百多年,在南北朝时代,算得上是长命之国。

但是,自西突厥陷入分裂以来,一直向唐朝称臣的高昌王国,也无法摆脱西突厥的内战。

尤其是,控制了高昌的西突厥欲谷设一派,倚仗连续的胜利,并不把唐太宗的朝廷放在眼里。

高昌国被西突厥挟持,也对唐朝采取不恭敬的态度,攻打另一个唐朝的附属国焉耆,阻断唐朝的贡道,拒绝唐朝的劝阻,等等。

高昌国的不臣举动,让唐朝兴兵讨伐师出有名,但是唐太宗还是尽量给和平留下空间,使者前往,道路相望。

当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彻底丧失之后,唐朝不得已动用军事力量解决问题。

高昌国人口不足四万人,而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出兵不少于二十万。

何以如此?唐朝讨伐高昌,但把西突厥的势力计算在内,所以才会如此兴师动众。

既然采取最后手段,就不能去打无把握之战,不能怀抱侥幸希望西突厥不参战。

唐朝打击高昌的动作十分优雅,高昌王麹文泰战前去世,当唐朝大军压境之时,高昌举国发丧,唐朝指挥官侯君集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高昌首都的机会,让高昌安心发丧。

何以如此从容?因为此时的西突厥主力在欲谷设的率领下已经西逃,高昌国被西突厥临阵放弃。

高昌国国王麹氏是金城(今甘肃兰州)人,高昌国的国民以来自中原的汉人为主。

在唐朝与西突厥之间,高昌王国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高昌王麹文泰采取实用主义路线,与西突厥相配合,终于遭到了唐朝的毁灭性打击。

而高昌内部的人心所向,因为文化亲缘的关系,不希望与唐朝开战,所以战前就有童谣流传:“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高昌平定,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得以贯彻,丝绸之路东段再次回到中国的控制之中。

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

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

如此,在外交活动中,常常处于从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状态中。

外交是国际多重关系的综合展现,经济利益、军事实力和文化状态,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动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会损害外交国的整体利益。

中国信奉物极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为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损坏长期与整体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