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

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

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3、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4、对于班超部分,使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因为是小字部分,可以让学生大体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1.1 西汉的建立1.2 汉武帝的开拓政策1.3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第二章:西域的地理和历史概况2.1 西域的位置和范围2.2 西域各民族的分布和生活方式2.3 西域的历史发展和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第三章:张骞出使西域3.1 张骞的背景和使命3.2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和困难3.3 张骞的使命完成和对汉朝的影响第四章:丝绸之路的开通4.1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商品4.2 丝绸之路对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作用4.3 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第五章: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和管理5.1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措施5.2 汉朝对西域各民族的统治政策5.3 汉朝对西域的开发和建设第六章: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6.1 汉朝文化传播到西域的方式和内容6.2 西域文化对汉朝的影响6.3 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第七章:汉朝的军事活动与西域的稳定7.1 汉朝在西域的军事部署7.2 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军事合作7.3 西域的稳定对汉朝西部边疆安全的意义第八章: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治理8.1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背景和过程8.2 西域都护府的治理体系和政策8.3 西域都护府在汉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作用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与事件9.1 著名商人和旅行家如郑和、马可·波罗等9.2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城市和商业中心9.3 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贡献第十章: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影响10.1 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10.2 对西域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10.3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贡献和意义第十一章:西汉对西域的经济社会开发11.1 西汉对西域的农业开发11.2 西汉对西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11.3 西汉对西域的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建设第十二章:汉朝与西域的宗教交流12.1 汉朝的宗教政策与西域宗教文化12.2 佛教传入汉朝与西域的关联12.3 汉朝与西域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第十三章:丝绸之路与汉朝的对外关系13.1 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关系13.2 汉朝与印度的关系13.3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与影响第十四章: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局限性与启示14.1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局限性14.2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启示14.3 对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成就15.2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5.3 对未来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

丝绸之路完美版ppt课件

丝绸之路完美版ppt课件

古楼兰城遗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角,许多 前去考察的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 的宝地”,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今天, 面对着这些残垣断壁,我们依稀可见楼兰古城的辉煌。
古楼兰城遗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角,许多 前去考察的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 的宝地”,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今天, 面对着这些残垣断壁,我们依稀可见楼兰古城的辉煌。
(这句话还与课文第一段相呼应。文 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 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 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 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 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 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 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 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 交流的路。
这样,我国从长安向西,出西域,经过中 亚、西亚到欧洲的道路开通了。沿着这条古道,葡 萄、石榴、核桃、胡萝卜以及孔雀、大象、骆驼等 大量流入我国中原地区;我国精美的丝织品,也沿 着这条道路运向西方,所以,这条道路被称作“丝 绸之路”。
核桃
石榴 蚕豆
黄瓜
况。
张骞出使西域 第二次: 时间
目的 出使的结果
公元前119年
发展汉与西域各 国的友好关系
沟通了西汉与西 域的联系,双方 的经济文化交流 开始了。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 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 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 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 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 (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 人)给汉武帝。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的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冲动、不遵守纪律、注意力转移快。

(二)好奇心强、敢冒风险、独立意识强。

因而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张骞做出的贡献、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探究。

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又是重点的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讲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讲义
2 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 A 西汉时期 B 秦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东汉时期
3 汉朝时期一个满载丝绸与瓷器的驼队,从长安出发到大秦去,这个商
队必须要经过的地方是(按顺序排出)( D )
①玉门关 ②河西走廊 ③安息 ④鄯善 ⑤于阗
⑥塞琉西亚 ⑦葱岭
A ③⑥⑦②④⑤
B ①②⑦⑤③④⑥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 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 来完成学习。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一个人物
两条路线


















对比秦汉两朝的疆 域,你发现有什么 不同?
西行路线
情景一
我们坐上列车,来到敦煌(今甘肃敦煌), 看到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 出使西域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教材地位
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 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 代。西汉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 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本 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 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一 张骞通西域
5.张骞通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04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 评价
政治评价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两汉时期,通过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有效维护 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扩大了疆域。
巩固边防安全
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和合作,有助于巩固边防安全, 减少外部威胁。
提升国际地位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影 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丰富了中华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 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对中国文化传播
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与西域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 化圈。
两汉时期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西域 诸国也派遣使者来华,带来了各自地区的特产和文化。
与南亚、中亚的交往与贸易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进行贸易往 来。
通过陆路交通,两汉与南亚、中亚开展了丝绸、铁器、漆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些地区也向中国出口了象牙、宝石等珍贵物品。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两汉时期与匈奴的交往频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虽然张骞被匈奴 俘虏,但他最终逃脱并完成了使命,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如河西走廊、辽东等地区。战争的结果 往往是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两汉在战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还涉及到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影响等。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课稿我的听课内容是由虞老师教授的七年级历史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这是一节常态课,整节课体现了虞老师一贯的启发教学,故事教学的特色,展现出虞老师张弛有度、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虞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知识扎实,上课语言清晰,有条理,态度和蔼亲切。

整节课先以提问的方式对第15课内容进行复习,在提问过程中引入打分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复习过后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通过上下知识间的联系引出新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前后知识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虞老师就长城、汉武帝时期经济、匈奴等具体知识点提问已学知识,新旧串联,关注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整节课中不时有相关的问题提出,学生都积极回答发言,虞老师也适时引导和点拨。

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养成,展现出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课堂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过程中的圈点勾画和尝试罗列知识结构。

教学关注自主学习,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采用板书这一手段为主,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同时也充分利用书本和填图册的资源,看似普通的手段结合虞老师的生动的口述补充和精彩的小故事便能起到寓教于乐,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效果。

大月氏和匈奴结怨的故事和张骞出西域的史料补充等,给学生注入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这种教学手段较适应现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在讲丝绸之路时如结合地图动态展示,效果也许会更好。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过渡自然,教学反馈和校正及时,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虞老师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用“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形容西域的自然条件,文史结合,贴切易懂。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

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的了解。

第三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7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 、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