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及影响。

2.秦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秦汉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三、课堂讲解1.两汉经营西域(2)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影响: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秦汉对外关系(1)特点:以和亲、通关、互市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了解了这方面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吗?”S(学生):“因为想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和西域的联系。

最新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doc

最新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doc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建议地位分析: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

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优选PPT课件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优选PPT课件


二、张骞出使西域
0
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 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 的统治之下。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汉初的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 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小 结
单击序号继续
一、汉初的西域
楼 兰 古 迹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 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现在新疆地区 和更西的地方,称 为西域。
玉门关遗址
西劝 出君 王 春羌 王 阳更 之 风笛 维 关尽 涣 无一 不何 故杯 度须 人酒 玉怨 门杨 唐 关柳

三、丝 绸 之 路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 路


四、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路线-结果--
投笔从戎
班超出使西域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公 元 97 年 , 甘 英 出使大秦。

公元 166 年,大秦 安敦王朝首次派使 臣来到东汉--这 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直接友好往来的开 始

五、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1、汉和朝鲜 的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 技术传到朝鲜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键入文字]
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 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及其意义。

2.掌握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2.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难点】1.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预习相关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二、两汉经营西域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西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讲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等。

3.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4.学生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三、秦汉对外关系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讲解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如白登之围、马邑之围等。

3.分析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4.学生讨论: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两汉如何经营西域以及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扩张与发展至关重要。

2.两汉经营西域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关于西域的地理位置描述。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 总结
秦汉对外关系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 、张骞出使西域(两次)
①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年 未完成使命) (未完成使命) ②公元前119年,加强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 年 公元前60年 设立西域都护( 公元前 年,设立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 属中央,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属中央,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张骞(西汉) 张骞(西汉) 两汉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 班超(东汉) 班超(东汉) 大秦 秦汉对外关系 朝鲜 日本
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新疆及以西) 、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新疆及以西)
张骞出使西域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第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北京市第中学王明录(一)教学目的.基础知识: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

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

丝绸之路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张骞通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功绩,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学生回答后指出:汉武帝能打败匈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为西汉提供了匈奴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情况,使西汉做到知己知彼。

.导入新课前面提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那么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是指我国现在什么地方,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如何?下面我们讲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悬挂《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一汉初的西域(板书).西域的含义(板书)西汉时期,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统称西域。

但就狭义来说,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和葱岭(帕米尔)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边讲边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范围,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

).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板书)西汉初年,西域共有国,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面。

这些国家,人口很少,一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

龟兹(今新疆库车)有万人口,人口最多的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也只有万,最小的只有几百人,但大多筑有城郭,国王以下设有简单的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士兵。

这些地方的居民都从事农业,也有从事畜牧业的。

农业盛产稻麦葡萄。

畜牧业有驴马骆驼,大宛(今苏联中亚安集延一带)的汗血马远近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文件] c1s18.doc
[标题]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内容]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汉武帝两次派出使西域。

(二)单项选择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治的标志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C.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丝绸之路开通是在( )
A.张骞出使西域前
B.张骞出使西域后
C.班超出使西域前
D.班超出使西域后
5.秦汉时期,我国向西最远到达波斯湾的人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堂邑父
6.赠给日本倭奴国王金印的汉代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和帝
(三)多项选择
7.下列物品中,属于汉朝时西域传入内地的有( )
A.葡萄
B.良马
C.核桃
D.西瓜
8.汉朝时传入朝鲜的技术有( )
A.铸铜技术
B.制漆技术
C.冶铁技术
D.丝织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