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文化身份解读
萧红乡土小说的文化审美空间

萧红乡土小说的文化审美空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其独特的乡土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在文学艺术形式上独具一格。
本文将从文化审美空间的视角,探讨萧红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
萧红出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当时正值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农村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身处其中的萧红则以敏感的内心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变迁。
作为一位女性文学家,萧红的创作在承袭传统的同时,也展现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萧红乡土小说的文化审美空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她以富有诗意的描绘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在她的笔下,乡村并非单纯的现实场景,而是一个饱含情感与意蕴的空间。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情,将自然的景致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中的诗意与悲剧。
萧红对细节的使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真实感。
她在描写人物的情感世界时,往往从细微之处入手,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例如,《家族以外的人》中,通过主人公对家族成员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传统家族制度的束缚与人性的冲突。
萧红的作品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她以温情脉脉的笔触描绘乡村生活的点滴,以含蓄内敛的情感诠释人性的复杂。
这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在萧红的多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她对文化审美空间的精彩展现。
以下以《呼兰河传》和《家族以外的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将呼兰河畔的民间文化融入了小说之中。
她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情,将当地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等元素巧妙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
同时,她在描绘乡村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使读者在感受乡村美丽的同时,也能看到乡村的苦难与困境。
这种对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表现了萧红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而在《家族以外的人》中,萧红则通过讲述跨越家族和时代的爱情悲剧,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审美空间。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

使 他们 藏匿起 批 判 的欲 望 , 而 为 传 统 文 化 唱起 转 了动人心 弦的挽 歌 。我们 不能 说 他们 缺乏 对传 统 文化 精神 空 间 的理 性 认 识 , 是 因 为他 们 共 同面 只
对着 中国社 会 的现 实 人生 : 他们 看 到 了劣 根 性 传
、
文 化表 征 型
・ 9 ・ 0
中 国 由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会 乃 至 后 工 业 社 会 转 型
的顽 固与威 胁 。
过 程 中 , 的 精 神 心 理 的 现 代 化 与 物 质 经 济 的 现 人
代 化之 间 产 生 了 明 显 的脱 节 。在 这 种 现 实 困 境 中, 传统 文化 对 于人 的现 代 化 而言 , 它扮 演 着 一 种 很 复 杂 的 角 色 , 以 是 绊 脚 石 , 可 以 是 拯 救 可 亦
镜 像 型 农 民 形 象 则折 射 出现 实 乡村 变 革对 于农 民传 统 文 化 心 理 的 改 变 与 塑 造 , 民与 土 地 的 矛 盾 冲 突成 为 作 农
家的 叙 事 焦 点 。 生存 喻 指 型 农 民形 象 突 出农 民 的 生存 意 识 , 显 出作 家 以 自由 自在 的 乡村 文化 心 态 和 自足 自 彰
厚 充盈 。依 据 其 自身 审 美 内涵 的 差 异性 , 民形 象谱 系 大致 可 以分 为 三 个 类 型 : 化 表 征 型 、 实镜 像 型 和 生 农 文 现 存 喻 指 型 。 文化 表 征 型 农 民 形 象 源 于作 家文 化批 判 与 重 建 的 强烈 诉 求 , 民 的 文 化 能 指 意 味 愈 趋 明 显 。现 实 农
新时 期 乡土 小说 中 的农 民形象 谱 系及 其文 化 内涵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高晓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农村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人文和价值观念,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思想特质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解析。
一、思想特质高晓声的农村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民生,关爱农民高晓声的作品深刻反映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爱。
他把农村视作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真实情感,触动人心。
他关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建设等问题,以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和尊重。
2. 弘扬家庭美德高晓声的作品中,家庭情感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塑造了一系列朴实温馨的家庭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互相扶持、共同奋斗被赋予了极大的情感价值和道德意义,展示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深厚人文底蕴。
3. 探讨道德伦理高晓声的农村小说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
他通过刻画人物的品行和道德选择,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道德困境和价值冲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和矛盾。
他善于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表现道德伦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生活关照。
二、文化内涵1. 传统文化价值高晓声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传承。
他通过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谦和、忠诚等伦理价值观,为读者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2. 地方文化表达高晓声的农村小说中,地方文化的表达和塑造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对当地民间风俗、方言语言、乡土风情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魅力。
3. 现代文化观照高晓声的作品融合了现代文化观照,既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又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审视和思考。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Mr.tang根据贾红翔讲解稿整理)今天咱们来聊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经典社会学著作。
生在中国,您知道中国的特性是什么吗?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大学开了一门乡村社会学课程,并将其讲课内容集结成一本小书出版,这便是在世界社会学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著作——《乡土中国》。
一开篇,费先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如今中国城乡二元分离十分严重,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觉得他们土气,但是费先生觉得这个“土”字用的很好,他认为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土地谋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俗话说的好,安土重迁嘛,人们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抵抗灾害,家家户户喜欢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离的村庄之间就很少往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们接触的人也是相似的,无非就是街坊邻里、同村亲戚朋友,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固定的,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对于母亲来讲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
这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家相处不需要现代社会抽象的法律和规则,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不同于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社会。
一、乡下人比城里人笨吗?知识结构不一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学家推崇平民教育,认为中国的顽疾在于平民的“愚、贫、弱、私”,通俗点儿说,就是中国老百姓愚笨、贫穷、体弱多病、自私。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乡土与城市,是现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两个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差异。
在现代文学中,乡土与城市题材常常被用来探讨人与环境、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乡土题材是指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通过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以一个乡村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阿Q的形象塑造和对农村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无奈。
相比之下,城市题材则更多地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以都市的繁华和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描绘了城市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这类作品通常反映了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进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就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他在现代都市中的迷茫和困惑。
乡土与城市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并存,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乡土题材通常强调传统文化和土地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城市题材则更多地关注现代化进程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这两种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并存,既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然而,乡土与城市题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现实生活中,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乡村地区也面临着城市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
因此,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也常常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总之,乡土与城市题材是现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乡土中国》知识讲解

统维系的。礼是传统,传统是祖祖辈辈在生存中总结
出来的经验,它存在于变动不快的社会之中,因为世
世代代尝到这些的好处,这些经验就被作为社会公认
的行为规范存留下来,人自觉服礼。
七、长老统治
横暴权力虽在乡土社会受到限制,但也并非说它就 是“民主”的。事实上,乡土社会既非基于“冲突”,也非 基于“合作”,而是基于“承继”。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 ,产生的是教化性的权力——长老统治。
主要内容
横暴权利
乡
无为政治休养生息
土 同意权利
本
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男女有别的家庭
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 差序格局
维系私人的道德 礼治
家庭以外的延伸关系
无讼社会
社会变迁
教化权力名实分离 文字可下乡 欲望到需要 血缘到地缘转变
一、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
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
十一、文字可以下乡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 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只有当社会变迁,文字的基础—陌生人社会产生 后,才有文字的必要。
十二、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直接决定行为)
是
符合生存
否
作为习惯保存
淘汰
目的性的谋求新的生存条件(需要)
久而久之即是文化
例如知识营养
十三、无为而治
在皇权社会下,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皇权
和农民个体形成各自独立不相依赖的两个部分,这时
候存在统一权力,皇权暴力没有长期好处,休养生息,
农民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对于政权才是好的。若横
新乡土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

乡土小说作为 2 纪以降中 国文学最繁盛 丰茂 的叙 0世
事文学之 一 ,从诞 生之 日起就 在城 市与 乡村两 大 文化 系 统与人生样 态相互碰撞 的历史 漩流之 中激荡 流变 , “ 城/
农式 的在揭示愚 昧 民心的 同时拌进 了浓浓 的 同情 、理解
与体谅 。包括鲁迅 自己的创作 ,也 因这一 特定 身份 背景
而呈现 出极其复 杂丰 富的面 貌。鲁迅 的论 断可 谓一 针见
乡”二元对立 的叙 事思 维是 其基 本 内核 。9 0年 代 以后 , 新乡土小说跨越 4 o年代 至 8 0年代 的 “ 农村 题材 小说 ” ,
重续此前 城/ 乡二重 奏的 现代化 旋律 ,焕发 出新 的生 机 。 新乡土小说虽然 仍 具 “ 乡” 二元 对 立 的叙 事 思 维 内 城/ 核 ,甚至其基本叙 事模式 也承 续 了已往 传统 ,但在 这看
要 “ 土气 息 、泥 滋 味 透 过 了他 的脉 搏 ,表 现 在 文 字 把 上” ,“自由地发 表那从 土里 滋长 出来 的个性 ” ,恰恰 …
在 回溯 “ 乡土文学 ” 的理论 发 端时 ,常为人 提及 的 功臣一定 会有鲁迅 、周 作人 和沈 雁 冰 ,但却 少有 人去 分 辨他 们的理论主张 中存在 的微妙而重大 的差异 。
姓才 谕
2 1 第 4期 00年 ( 总第 2 2期 ) 2
No 4, 201 . 0
THE NORTHERN F0RUM
To a பைடு நூலகம் 2 t lNo 22
新 乡土小说 的叙 事模 式及 其 文化蕴 涵
程 丽 蓉
(西华 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四川
[ 摘
南充
67 0 30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
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西方文明与传统文明、城乡文明碰撞下,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潮流。
在这个潮流中,小说家的文化身份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发展历程。
近几年来,这种文化身份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乡土小说家的身份及相应文本,探究作家的文化身份对现代乡土小说的影响与制约。
鲁迅最先以启蒙者身份拉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序幕,这一身份他曾多次阐明。
先是有关“铁屋子”的隐喻。
朋友金心异的一句话,点燃了他的救国热情:“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①由此萌发了启蒙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晚年鲁迅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仍坚持这种身份:“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启蒙者身份决定了他以乡土小说反映蒙昧人群的叙述模式。
小说《药》和《明天》,一个是用烈士的鲜血作药引,希图治愈儿子的痨病,结果却断送了儿子的生命,一个是在求了神签、许了心愿、吃过单方之后,眼见着儿子病死在怀里却无能为力。
这种描写模式是鲁迅的创造,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知识分子。
鲁彦在《菊英的出嫁》里写“冥婚”、在《赌徒吉顺》里写“典妻”,许钦文在《惨雾》里写“械斗”,蹇先艾在《水葬》里写“沉塘”等等,形成了20年代中国乡土写实的潮流,并延及30年代,引导柔石、罗淑、吴组缃等走上这一类型的创作道路,也影响了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一批作家在蒙昧乡土的叙述模式基础上创作了以“丰收成灾”为题材的小说,如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
30年代的政治社会格局使部分小说家由启蒙者变成了社会改革者,由20年代的乡土文化批判转为社会批判。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鲁迅后期创作的乡土小说叙述模式有所变化,多以回乡探亲为叙事线索,
虽然仍展示荒蛮蒙昧的乡村画面,但小说多了一个启蒙者化身“我”,内涵更为丰富。
《故乡》中的“我”回到离开二十多年的乡下,乡下在“我”的眼里竟是荒凉萧索的景象,记忆中那个生机勃勃的少年闰土如今是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
《祝福》里有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场面: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我”竟然支支吾吾、胆怯慌张。
“我”的介入,表明启蒙者理性的认识背后隐含着对故乡复杂而浓烈的情感,让我们看到启蒙者身份中的困惑与沉痛。
这时的鲁迅不只是启蒙者,在回乡的叙述中确认了自我的乡下人身份。
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一身份被沈从文发扬光大。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
”③“我是个乡下人。
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④“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⑤对乡下人身份的体认,表明沈从文对乡土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包容与认同。
有意思的是,沈从文属于被“五四”新文化思潮唤醒的作家,他从偏远的湘西走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杰、许钦文等第一代中国乡土小说家有着相似的背景,然而他并没有走上启蒙批判的乡土叙事之路。
他的乡土小说虽然也写湘西世界在外来文化的压迫下走向崩溃,以及乡土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但乡下人的身份让他念念不忘湘西的诗情画意与乡风民俗的淳朴。
他把抒情的笔触投向被其遗落在身后的湘西世界,以改造城市文化。
小说《边城》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边城的山水景致,显示了其乡土小说的田园牧歌的文化特色,又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对歌、迎娶、划龙船等习俗以及湘西人沉醉其中的人生乐趣。
当然,小说写得最多的是湘西的淳朴人情。
沈从文在山水之美、民风之淳、人性之真中尽情挥洒他的抒情笔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文化身份解读
沈琳
166
中国民族化摇滚乐的一首成功之作
———评“唱响中国”福建赛区获奖歌曲《我要去延安》
吴思富
致。
30年代的北方文坛一时间出现乡土抒情写意的潮流。
萧乾、
凌叔华、卢焚(师陀)、汪曾祺等人的乡土小说也都体现了这种赞美乡土社会的倾向。
40年代,赵树理带着一种新的身份走向文坛,乡土小说因此发展出第三种叙述模式:“裂变乡土”的叙事模式。
近年来,
有人认为赵树理的身份就是如其所说的“农民作家”,有人认为他是知识分子作家。
从赵树理的创作经历不难看出,他早年在长治师范读书的时候受过
“五四”新文学作品的熏陶,放假回乡期间曾把鲁迅的
《阿Q 正传》念给父亲及村里人听,结果受到冷遇,说明他是认同启蒙主义思潮的。
冷遇让他发现了新文学与农民之间的隔膜。
为扫除隔膜,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文摊文学家”。
曾为基层乡村干部的他看到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问题小说”。
这些小说取自“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
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⑥。
以
《小二黑结婚》为例,刘家蛟既不是鲁迅笔下的蒙昧乡村也不是沈从文笔下的诗意乡村,而是正在发生巨变的乡村。
年轻一代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代表追求自由恋爱,遭到地方恶势力和封建父母的影响,暴露出乡村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小说最为成功的人物不是小二黑和小芹,而是“二诸葛”和“三仙姑”,后来被称为“中间人物”,他们是蒙昧的老农民形象,但赵树理着力反映社会变化对他们的巨大影响,最终在乡长的教育下放弃了不合时宜的传统生活方式。
尽管赵树理一再强调其“农民作家”的身份,但从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他是集启蒙者、乡下人和基层干部三重身份于一身。
启蒙者身份延续了鲁迅文化批判
的思想,对封建迷信进行揶揄与嘲讽;乡下人身份使其选择了用农民的语言及民间文学传统来创作的方式;基层干部身份决定了小说人物喜剧化的命运结局,使小说具有了更为浓烈的宣传教育意味。
经周扬等人的宣传,这种“裂变乡土”的叙事模式在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方向,影响到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态势。
由上可见,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的文化身份呈流动变化之态,从启蒙者到乡下人再到基层干部,流动变化中不断建构,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识,推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进程。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现代乡土小说家的文化身份研究”
(2008sk162)阶段性成果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526页。
③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④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
⑤沈从文:《〈篱下集〉题记》,《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33页。
⑥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文集》第4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51页。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古老的文化根基,西方人一直认为有一种神秘感,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的风格古朴。
……我们要学习国外真正的先进技术,发挥我们的优势,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流行音乐一定流行于世界。
”这是徐沛东作为惟一的亚洲评委,在参加1994年罗马尼亚国际交流音乐节之后所撰写的一篇题为《希望与差距》的文
章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可以说表达出了他的音乐创作理念。
我们从徐沛东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我热恋的故乡》、《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爱我中华》)中,不难看出他对创作中华民族流行音乐这一理念的实践与坚持。
这次在上千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唱响中国”福建赛区获奖歌曲《我要去延安》,无疑是他在探索中国风格流行音乐创作道路上
中国民族化摇滚乐的一首成功之作———评“唱响中国”福建赛区获奖歌曲《我要去延安》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