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导言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六章脑系病证 第七章脾胃系病证
第八章肝胆系病证 第九章肾系病证
第十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十一章肢体经络病 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附多寐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六节痫证
读书笔记
只是罗列古籍➕症状➕用药甚至连个原理解释和药方配比都没有最奇葩的自己硬生生造了许多词。
这本《中医内科学》内容很不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核心课程。按照书中的介绍,治疗常见的 普通疾病,效果还是不错的。
目录分析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思路与
原则
第一章导言
第三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概要
感谢观看
第一节痹证 第二节痉证 第三节痿证 第四节颤证 第五节腰痛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 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章肺系病证 第五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附反胃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码:1050101A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目的要求【熟悉】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1、 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 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 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第七节 厥 证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17学时
第一节 胃 痛(附:吐酸、嘈杂)3学时
第二节 痞 满2学时
第三节 呕 吐2学时
第四节 噎 膈(附:反胃) 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呃 逆以自学为主
第六节 腹 痛2学时
第七节 泄 泻3学时
第八节 痢 疾3学时
第六节 肺 痨2学时
第七节 肺 胀2学时
第八节 肺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二章 心系疾病15学时
第一节 心 悸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 2学时
第四节 癫 狂2学时
第五节 痫 病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2学时
第五章肾系病证7学时
第一节 水 肿3学时
第二节 淋 证(附:尿浊)2学时
第三节 癃 闭精(附:早泄)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15学时
第一节 郁 证2学时
第二节 血 证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2学时
第九节 便 秘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18学时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 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 1. 全面分析病情 2.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内伤杂病
•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 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 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Fra bibliotek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 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上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 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 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至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 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 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 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产生于本病, 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1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1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15学时。

各论介绍51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6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14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75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授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等。

中医内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病因与病机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了解病因与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表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证候诊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手段,针灸推拿对于缓解症状、调理身体也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合理的饮食可以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

五、预防与康复
预防和康复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主要是通过调理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康复则是通过中医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六、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学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科)

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科)

发展史
1.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 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3.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 主攻邪;李东垣初次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分形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现代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 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 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 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性质:中医/临床专业课/主干课程。
⒍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疾病命名
(一)分类 主要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伤寒六经病证,瘟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2.内伤杂病: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此外还有病机分类、脏腑分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力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 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二)命名 主要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特征为依据,但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 本书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归为七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家重视,统筹规划,中医内科学科学发展 ➢ 百家争鸣,学科分级,中医内科学繁荣发展
18
➢ 新技术、新方法使用,中医内科学迅速发展 ➢ 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H1N1
四个省,11家医院 年龄19(15-69) H1N1病程34.5h(18-48)
疗程: 5天 主要指标:退热时间 次要指标:病毒转阴;症状积分 测量时点:4h/次,测6次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虽然不如硝酸酯类药物 速效、强效,但作用缓和、持久,一般4周后可达到 明显疗效 没有硝酸酯类药物的头痛、颜面潮红、心悸等副作 用及,且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心功能,诱导 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力,提高 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等作用
23
通心络干预PCI术后无复流研究
11
3. 丰富阶段(两晋至唐宋时期)
➢ 中医内科学理论、诊疗水平充实提高(医学著作) 病因学:《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病、瘿病等病因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等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分类
12
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784条症状,淋证症状描述
《外台秘要》——消渴的症状描述 传染病症状学论述:伤寒、疟疾、肺痨等 内伤杂病症状学论述:中风、痹病、心痛、虚劳等
5
一、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及范围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 运用 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阐述 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 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6
性质:
➢ 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 床医学等专业的主要课程
➢ 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开门课,是中医 临床各科的基础
➢ 反映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7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 范围:
脏腑病证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脑系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8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萌芽阶段:商、周时期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五个阶段
丰富阶段:两晋至宋、唐时期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发展阶段:现代
0.12
0.1
1h 2h 6h 12h 24h
25
治疗组 对照组
24h ST段完全回落率
70
65.74
P<0.01
60
50
50
40.74
40
29.73
34.23 38.74
42.34 45.95
30
34.26
通心络明显改善PCI术后24h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和完全 回落率,减少心肌无复流
不同时间点ST段回落幅度分析
0.3
0.27
0.28
P<0.01
0.26
0.22 0.24
0.24
P<0.05
0.22
0.21
0.2 0.19 0.18 0.16 0.14 0.15
P<0.05
0.治疗学: 《备急千金要方》——苦参、槟榔、谷皮的使用 《肘后备急方》——青蒿、海藻、昆布的使用 政府颁布内科方书: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
14
➢ 医学流派形成,学术理论创新(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东垣
火热病机 主汗吐下
重脾胃
寒凉派 攻邪派 补土派
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退热时间
空白组: 奥司他韦: 中药组: 奥司他韦+中药:
26h,[24,33] 减少34%* 减少37%* 减少47%*
*与空白对照比P<0.001
Ann Intern Med. 2011;155:217-225.
复方丹参治疗心绞痛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
心电图改善结果 (ECG improvement)
纳入30个临床试验 患者共 3974人
复方丹参方治疗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与硝酸酯类相比在改善心绞痛症 状、心肌缺血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伴发症状等方面显示出一 定的优势 不良事件(胃部不适)少,且较轻微,耐受性较好
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 Ⅱ期临床研究结果
22
复方丹参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特色和优势
“无复流仍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巨大挑战。” “目前没有一种单一药物能够预防或治疗无复流。”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8,29:1795)
血管支架
冠脉再通≠心肌灌注
? 通心络
24
微血管损伤
心肌组织无复流发生率37%-43%
左室扩张、心衰、猝死等
Ku DD. Science, 1982. 218: 576-578 Refflemann,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2,283:1099-1107 circulation,1999.100: 451-456
15
4.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 医学著作: 《内科摘要》:最早用“内科”命名的著作 以内科为主体的医学著作繁多:《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医宗金鉴》……
16
温病学派形成: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吴 鞠 通
•叶天士《温热论》 •吴鞠通《温病条辨》 •薛生白《湿热病篇》 •王孟英《温热经纬》
5. 发展阶段(现代)特点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一般处理原则和抢
救原则 了解重点疾病的研究现状 掌握学习、研究方法,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临床科研
的能力。
4
主要内容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及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方法 四、中医内科学疾病辨治方法 五、 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介绍
9
1.萌芽阶段(商、周时期) ➢ 甲骨文:疾首、疾身、疾足、风疾、疟疾、蛊等; ➢ 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 医学进行分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
10
2.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医学著作: 《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散在记载 《黄帝内经》:200多种内科疾病因机、治则、预后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完备,辨治体系完整
LOGO
中医内科学 总 论(上)
1
学习目的 ➢了解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发展简史 及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 ➢领会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学习要点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
3
学习要求
根据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遵 循“早临床,多临床”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