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
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

产业链的形成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钧瓷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还带动了运
输、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03
钧瓷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知名度,还促进了企业
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社会效益
弘扬传统文化
钧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钧瓷产业品牌建设
1 2
企业品牌建设
禹州市的钧瓷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果,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XX品牌”、“XX 品牌”等。
产品创新
为了提升品牌竞争力,禹州市的钧瓷企业不断进 行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新品。
3
市场推广
禹州市在市场推广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举办 展览、参加国内外展会等,以提高禹州钧瓷的知 名度和美誉度。
钧瓷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效应
禹州市的钧瓷产业形成了较为明 显的集聚效应,企业之间相互协
作,共同发展。
产业链完整
禹州市的钧瓷产业链较为完整, 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
销售、物流等环节。
区域品牌建设
禹州市在钧瓷产业领域积极推动 区域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展览、 加强宣传等方式,提升禹州钧瓷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岭土和瓷石主要分布在禹州市 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
02
这些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为钧瓷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 障。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禹州市的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得到了充 分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的钧瓷产业 提供了稳定和优质的原料来源。
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钧瓷产业的快速 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钧瓷 产业的健康发展。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一、钧瓷业发展概况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
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
钧窑瓷器产地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它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晚期,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它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镇概况神垕镇的主要特色是钧瓷文化及千年古镇。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
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神垕,其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而早在1979年,神垕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近年又被许昌市确定为三大旅游品牌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神垕实际,禹州市提出了“以钧瓷文化为品牌,以神垕古镇为载体,以钧瓷产业为集群,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努力把神垕打造成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区”,全面展现“千年古镇,钧瓷文化”的风采。
近年来,神垕镇以钧瓷为依托,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建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五个专业市场,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
镇区区位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
1961年先后称神垕镇,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至今。
神垕镇素有“钧都”美誉,它作为自唐宋以来驰名世界、独步天下的钧瓷艺术发祥地。
神垕镇北与文殊镇相连;西与磨街乡毗邻;东与鸿畅镇接壤;南与郏县安良镇分界。
钧瓷简介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禹州神后古镇钧瓷简介

禹州神后古镇钧瓷简介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有一个地方可真是让人心动,那就是禹州神后古镇。
这儿可不是一般的古镇,嘿,它可是个盛产钧瓷的地方。
说到钧瓷,咱们就不得不提这瓷器的历史,简直是美得让人窒息,谁见了都会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在阳光下闪着光,走在上面,脚下的感觉就像是在走进一幅画里。
两旁的老房子,那墙面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无数的故事,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细细品味。
走着走着,忽然闻到了那股独特的陶土味,哎呀,这可是钧瓷制作时的标志性香味。
小摊上,师傅们正埋头苦干,手中的泥土在他们的指尖翻飞,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瓷器。
那些陶瓷,颜色丰富得像是调色盘,蓝的、红的、黄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天蓝色,简直就是让人一见倾心,仿佛能把人心都融化了。
你瞧,师傅们的手艺可真不是盖的,十指灵活得就像在跳舞,一下子就把土变成了艺术品,太厉害了!得给大家讲讲钧瓷的魅力。
钧瓷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瓷器,它在历史上可是有着无比光辉的地位。
早在宋朝,那可是皇宫里的珍品,只有贵族才能用得上。
如今,它不仅是收藏家的心头好,还是送礼的绝佳选择。
你想啊,朋友生日送一件钧瓷,保准让他羡慕得直流口水。
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泥土的气息和工匠的心血,简直就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古镇里转悠,还能碰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可都是土生土长的禹州人,个个都热情得像阳光一样。
他们常常会和你聊起镇里的趣事,听他们说,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他们的笑声、故事,就像是一首首动人的乐曲,萦绕在耳边,让人不禁想跟着一起笑。
小镇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到你能听见时光的脚步声,慢到让人觉得,心里的一切烦恼都可以暂时抛开,轻轻松松享受生活。
神后古镇还有美食啊!光说瓷器可不够,还有那些香喷喷的地方小吃。
想想就让人嘴巴发痒,饺子、包子、还有那热乎乎的豆腐脑,哎哟,简直是一绝!走在街头,忍不住被那些小摊的香味吸引过去,吃一口,那个味道啊,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完全停不下来。
禹州钧瓷用途

禹州钧瓷用途禹州钧瓷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对今天的陶瓷制作和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禹州钧瓷主要用于装饰和实用,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其用途。
首先,禹州钧瓷在装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禹州钧瓷成为了古代宫廷和寺庙的珍贵收藏品。
它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器物,如花瓶、碗、盘、壶等,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具备了艺术性。
禹州钧瓷的器物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通常以青绿、青蓝、乳白等色彩为主,搭配不同的纹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贵族和富人喜爱的摆设或收藏品。
其次,在宗教仪式中,禹州钧瓷也经常被使用。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陶瓷器物被视为神圣而纯洁的,禹州钧瓷作为高质量的陶瓷产品,具有迷人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被视为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禹州钧瓷制作的香炉、佛像、神龛等,常常被用作祭祀或供奉之用,以表达尊敬和虔诚。
禹州钧瓷的特殊质地和色彩给人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感觉,能够增加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性。
再次,禹州钧瓷在建筑和园林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由于其耐候性和装饰性,禹州钧瓷常常被应用于建筑物的外观装饰,为建筑物增添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
在传统园林中,禹州钧瓷制作的花盆、石磬、亭台等,常常被用于园林的布置和装饰,使整个园林更加富丽堂皇。
此外,禹州钧瓷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禹州钧瓷制作的餐具和茶具,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具备了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常常被用于正式的宴会或高级餐厅中。
禹州钧瓷的瓷杯、瓷盘、瓷碗等,材质洁白细腻,可以展现食物的颜色和质感,使整个用餐过程更加美观和享受。
而禹州钧瓷制作的茶壶、茶杯等茶具,不仅可以保持茶水的温度,还具备了独特的触感和视觉效果,使饮茶过程更加愉悦和饱满。
最后,禹州钧瓷还具有艺术收藏和投资价值。
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珍贵的历史价值,禹州钧瓷的价格较高,并常常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宠爱。
钧瓷的来历

钧瓷的来历钧瓷是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
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唐钧”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 靖康之变”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北宋初年禹州以盛产钧瓷闻名于世,徽宗皇帝赵佶曾在这里设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故窑以古迹取名,窑名“钧窑”,瓷名“钧瓷”,这就是“钧窑和钧瓷”得名的真正起因。
故有人赞日:“禹州夏时古钧台,钧瓷名声袭此来,宋时扬名中内外,推陈继往出新材。
禹州钧瓷历史小作文

禹州钧瓷历史小作文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个叫做禹州的地方,这里蕴藏着一段如彩瓷般绚丽多彩的历史——钧瓷的历史。
钧瓷,那可是瓷器中的瑰宝,就像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精灵,带着岁月的痕迹和神秘的魅力。
说起钧瓷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唐朝。
当时的钧瓷啊,还只是初露头角,像是个羞涩的小姑娘,模样虽然质朴,但已经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到了宋朝,钧瓷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宋朝,那可是个文化艺术极度繁荣的时期,钧瓷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禹州的窑厂里,炉火熊熊燃烧,工匠们汗流浃背地忙碌着。
他们用粗糙而有力的双手,精心塑造着每一件钧瓷。
那泥土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点点地变成了精美的瓷器胚胎。
钧瓷的烧制过程那可真是讲究得很呐!先要选取上好的泥土,这泥土可不是随便哪里挖来就行的,得是禹州当地特有的那种,富含各种矿物质,才有资格成为钧瓷的“原材料”。
然后就是揉泥,这就像是给泥土做按摩,得把它揉得均匀细腻,没有一丝气泡和杂质。
接下来就是塑形啦,工匠们凭借着心中的想象和多年的经验,把一块泥巴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瓶瓶罐罐,有碗碗碟碟,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塑形完成后,就到了关键的烧制环节。
把做好的胚胎放进窑里,用高温烧制。
这火候的掌握可太重要了,差一点都不行。
温度太高,瓷器可能会烧变形;温度太低,又烧不出钧瓷那独特的色彩和质地。
在烧制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神奇的窑变。
本来普普通通的釉料,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和纹路。
有时候会出现如梦如幻的紫红色,有时候是深邃神秘的蓝色,还有时候是犹如彩霞般的绚丽多彩。
每一件钧瓷的窑变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我曾经有幸亲眼见到过钧瓷的制作过程。
那是在一个小小的窑厂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工匠师傅们专注地工作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钧瓷的热爱和敬畏。
我看到一位老师傅,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双手却依然灵活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州钧瓷一、钧瓷业发展概况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
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
1963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和河南省手工业合作社到神垕指导恢复宋朝艺术风格的钧瓷,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和造型。
生产出接近宋代艺术风格的多色釉钧瓷,并小批量生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钧瓷生产遭到破坏,只有少量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以手拉坯为主,后以注浆成型居多,年产量1万件左右。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
产品造型在继承传统造型上又有创新,以瓶类为主,制造出150厘米高的“蛟龙闹海”等特大型瓶。
釉质釉色上出现了新的品种如玉白、宝石红、钧花釉等。
创新钧瓷造型近300种,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产量达40万件。
8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化,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各大厂在更新设备、改进技术、研究烧制方法、扩大规模、人才培养、产品推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国内各院校的著名专家如韩美林、刘开渠、刘焕章、周国桢、王合内、高庄、梅建鹰、罗名遥、王麦秆、王家斌等相继到神垕瓷厂实地创作,使钧瓷的造型达到了350多种,其中以雕塑类钧瓷为主的现代艺术造型已融入传统的钧瓷行列中。
1981年钧瓷产量达到22万件,1983年禹县钧瓷一厂在釉中加入还原剂在氧化气氛的推板窑内烧制成功了新的钧瓷品种——新工艺钧瓷,成品率高达60%,很快推广到其他窑厂,并大批量生产。
后因其缺乏钧瓷乳浊釉的基本特征,受市场经济和宣传形式的影响,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1984年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分别在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为“宝光”、“宇宝”、“瑰宝”牌钧瓷。
90年代,禹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大对钧瓷保护和开发力度,弘扬钧瓷文化,在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
组织最优秀的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科研、生产、弘扬、保护工作。
1994年引进景德镇液化气烧制钧瓷技术,建成液化气梭式钧瓷窑炉并试烧成功,烧制时间由传统煤窑的20小时缩短到10小时左右,成品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70%左右。
产品具有釉色丰富、变形及瘕疵少、污染小、劳动强度小等优点,很快推广普及到禹州瓷区。
液化气钧瓷窑炉的试烧成功,改写了千年来木柴、煤烧制钧瓷的历史,标志着钧瓷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6年11月19日,神垕镇人民政府在香港举办“中国钧瓷珍品展暨香港国际研讨会”,国内外44位知名陶瓷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1997年6月,“中国钧窑珍品展”在日本举行,同年,由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烧制的特大钧瓷珍品“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被安放在香港会展中心。
1999年4月8日,《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正式发行。
各项展评、研讨及钧瓷邮票的发行,有效地提高了钧瓷的工艺水平,宣传了钧瓷文化,推动了钧瓷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000年后,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用于精神领域的消费开始增长。
钧瓷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卷入了大众收藏和投资的热潮中,给钧瓷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在购买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以孔家钧窑、荣昌钧瓷坊、金堂钧窑、苗家钧窑、星航钧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私营窑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制作钧瓷的厂家和作坊达80多家,年产钧瓷数百万件。
呈现出了现代化工艺、机械化生产为主,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为附,柴窑、煤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和煤气混合窑并用的格局。
钧瓷器形和釉色种类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装饰手法更加多样,镂空、贴塑、堆塑、印花、镀金等层出不穷。
钧瓷釉料的配方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在吸收其它瓷种和采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出现了更多具有现代风格的新釉种,拓宽了高温颜色釉的发展空间。
2002年2月,禹州市人民政府为加大钧陶瓷行业的管理力度,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形势,成立了陶瓷工业局,专司钧陶瓷行业管理。
同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钧瓷河南省地方标准》,并从2002年8月1日实施。
2003年7月,“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
2004年2月,禹州市钧瓷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委员会(简称钧管委)成立。
禹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禹州市钧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
2004年9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制订的《钧瓷艺术质量标准》(讨论意见稿)出台,钧瓷生产及质量管理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2004年,禹州市举办了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选出钧瓷珍品90件、精品636件,实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恢复钧瓷生产以后由权威机构进行的首次钧瓷级别评定。
2005年11月18日至23日,禹州市人民政府首次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期间开展了钧瓷精品展评、中国钧瓷名窑评选、钧瓷窑炉烧成工艺展示和陶瓷手工成型技能大赛等活动。
同年11月22日至25日,由禹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协办的“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召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王莉英、张浦生、李辉柄、李知宴等专家悉数云集禹州,瑞典、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钧窑的起源和历史”、“钧窑的窑变和烧制工艺”、“钧窑的发展和创新”等问题,从钧瓷艺术的历史成就、发展趋势、规范管理、技术革新等层面,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
2006年11月,禹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钧瓷文化周”更名为“钧瓷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开展了中国五大名瓷作品展评、中国钧瓷创新作品评定、钧瓷行业发展研讨暨座谈会、河南省工艺旅游品设计大赛、许昌市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钧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钧瓷文化艺术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07年,禹州市委、市政府成立钧瓷发展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李英杰任主任,负责对全市的钧瓷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在钧瓷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禹州市在西工业园区建立“钧瓷产业园”,在东区建立“钧瓷文化园”。
神垕镇政府在加强古镇建设,开发旅游的同时,筹建“钧瓷博览城”和“钧瓷大师园”。
11月,第四届钧瓷文化节召开,文化节以“传承、创新、提升”为主题,以“文化交流、精品展评、经贸合作”为重点,共有200多家钧瓷企业进行展示交易。
江西省人大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执行理事蒋仲平、河南省人大原副主任贾连朝以及1000多位陶瓷专家学者、企业家、收藏家与会交流。
全国美术陶瓷专业委员会在文化节期间举行了成立大会,禹州市委书记周庚寅被推选为全国美术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同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杨志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8年,第五届钧瓷文化节如期召开,河南省人大副主任贾连朝及国际陶瓷专家珍妮特等参加了开幕式。
文化节期间举行了钧瓷展评、手拉坯大赛、钧瓷研讨等活动。
一批钧瓷骨干企业也为推动现代钧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被评定为“中国钧瓷名窑”的孔家钧瓷、荣昌钧瓷坊、星航钧窑、苗家钧窑、王府钧窑、建军钧窑等成绩显著。
钧瓷资源(一)、坯胎资源禹州境内已经探明可用于制作钧瓷胚胎的重要矿物资源超过10种,总储量约为78230万吨。
1、高岭土禹州境内主要分布于阎庄、仝庄、老庄、大涧、华沟一带以及扒村、浅井、党沟、庄沟等地,已探明储量约为1200万吨。
2、碱石(焦宝石类)禹州境内碱石(焦宝石类)主要分布在梨园、华沟、侯沟、刘家山、方山、扒村、朱屯、李楼等地,矿体厚度平均2米以上,已探明储量约为3000万吨。
3、富山土禹州境内富山土主要分布在富山、大涧、侯沟、大石头沟、菜坪山、尚沟一带,矿层厚度一般为1.5米,已探明储量约为550万吨。
4、岘口红土禹州境内主要分布在鸿畅、岘口、赵洞村、扒村、浅井及缸瓷窑一带,已探明储量约为1200万吨。
5、紫木节紫木节禹州俗称“黑毛土”、“干子土”。
据产出地不同,可分为北山毛土、西山毛土和南山毛土三种。
北山毛土产于浅井、扒村一带,属碱性粘土,可塑性强,但杂质多;南山毛土产于三峰山一带,属半酸性粘土,可塑性较北山毛土差,含杂质少;西山毛土产于磨街乡的黑沟、孙庄一带,属酸性粘土,可塑性最差,但杂质含量低。
已探明储量约为1500万吨。
6、平顶山砂石禹州境内矿体主要分布于白塔山至大刘山以及云盖山、五旗山、官山、杏山坡等地,已探明储量约为4亿吨。
7、石英岩禹州境内主要产于浅井以北的书堂山和赵庵附近的灰灰菜沟,已探明储量约为2亿吨。
8、石英粉砂岩禹州境内主要分布于神垕、官山、方山等地,已探明储量约为1500万吨。
(二)、釉资源钧釉配制一般需用天然矿物和化工原料相混合。
天然矿物主要采用瓷石、高钾铝页岩、碗药石、方解石、白云石、孔雀石、红斑花、黄斑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