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赏鉴

合集下载

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与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与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与鉴别方法汝窑瓷器,那可是瓷器界的大明星!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它的风格特点还有鉴别方法。

我记得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件汝窑瓷器,那一瞬间,就好像时间都静止了。

它静静地摆在那儿,却散发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那温润的釉色,柔和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先来说说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

它的釉色那叫一个绝,多为天青色,这种青啊,可不是那种死板的青,而是一种有着生命感的青,就像雨后初晴的天空,带着一丝清新和灵动。

而且釉质非常细腻,摸上去就像婴儿的肌肤,光滑得让人陶醉。

汝窑瓷器的造型也特别讲究,简洁大方又不失优雅。

不管是瓶、碗、盘还是尊,线条都流畅自然,比例恰到好处。

就拿汝窑的水仙盆来说吧,那圆润的盆口,矮矮的盆身,看起来普普通通,可越看越觉得有韵味。

再瞧瞧它的装饰,汝窑瓷器大多素面朝天,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

但正是这种简约,反而凸显出了它的高贵气质。

接下来说说鉴别汝窑瓷器的方法。

首先得看釉色,真正的汝窑釉色应该是自然均匀的,如果颜色过于鲜艳或者不均匀,那可得多个心眼儿。

然后看看开片,汝窑瓷器大多有开片,而且开片纹路自然细腻。

要是开片生硬粗糙,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还有重量也能作为参考,汝窑瓷器因为其特殊的材质和工艺,通常不会太重,如果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那就不太对劲儿了。

另外,观察底足也很重要。

汝窑瓷器的底足一般都比较规整,修足精细,如果底足粗糙不规整,那可能就不是正品。

鉴别汝窑瓷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

就像我那次在博物馆,盯着那件汝窑瓷器看了好久,越看越觉得里面有门道。

回去之后我就找各种资料,研究汝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慢慢地也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总之,汝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了解它的风格特点和鉴别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它的美,还能避免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弯路。

希望大家都能与汝窑瓷器来一场美丽的邂逅,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著名的窑烧精品,在收藏领域中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

汝窑瓷器多以青花、红彩、釉里红、素彩、施彩等颜色为主,五彩合一、精细多姿,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佳品。

鉴定汝窑瓷器,首先要注意的是断面的视觉效果,胎质色泽柔和,触感自然,无裂缝;其次,要注意烧制的稳定性,观察光芒的强弱,不同瓷器的发色不尽相同;最后就是色泽的特点,汝窑瓷器多以高雅的淡紫色,墨色深陷等特征着称,色泽细腻柔和,无粗犷感。

通过上述几点,即可判断其是否为汝窑瓷器,从而实现对汝窑瓷器的鉴定。

浅析汝瓷的鉴定和鉴赏

浅析汝瓷的鉴定和鉴赏

浅析汝瓷的鉴定和鉴赏摘要:汝窑是我国著名的五官窑,在诸多瓷器中,以汝窑最为著名。

许多陶艺爱好者因对汝瓷的了解不够透彻,因而在收藏中频频上当。

因此,对汝瓷研究、收藏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

笔者根据多年对汝瓷的研究经验,就汝瓷的特性和有关问题提出几点见解,以期更好地对汝瓷进行鉴定和鉴赏。

关键词:汝瓷;鉴定;鉴赏1引言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陶土质地细密,釉色似凝脂,釉面含玛瑙。

比起其他的瓷器,它的颜色要鲜艳得多。

有天青、月白等釉彩。

大部分瓷釉上的裂片纹路也各有特色,为汝瓷原有的单色器皿增添了一种自然的装饰性和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现如今,市面上存在着众多的汝瓷仿品,由此对其进行科学鉴定以及鉴赏将具有必要意义。

2仿汝瓷的鉴定2.1 工艺鉴定汝窑是我国著名的陶瓷,高丽时期就有仿造,从明朝开始,就深受大家喜爱。

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御窑厂便开始仿造汝窑。

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嘉庆时期和道光时期都有仿造。

但是,景德镇御窑厂在明清时期所用的仿汝瓷,都是仿照汝窑的釉色,并没有完全模仿它们的形体。

从80年代开始,河南省汝州市、平顶山市、宝丰等地一直在复制汝窑的瓷器。

但是到目前为止,仿制品的造型、釉质、制作工艺等方面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外形上来说。

仿制品看起来缺乏精气神。

特别是那些使用注浆机进行的制作,更是少了几分韵味。

所仿汝窑三足弦纹的小樽,常有太厚的胎身。

釉质的部分。

仿制品的釉质难以与真正的瓷胎相媲美,常有浑浊之感,一般倾向于“钧釉”,釉色多为蓝色。

釉面要么没有开片,要么没有裂片。

在制作过程中,钉子的划痕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而且颜色太白。

还有人在仿制品上鏨刻了乾隆皇帝的诗句,如果你看到真正的汝窑瓷器上镌刻着乾隆皇帝的诗词,就会知道,赝品上刻御题诗的笔迹,远远比不上乾隆时期的诗词。

而在仿制品上镶金银的,更是独具匠心,但这实际上都是鉴定汝瓷真假的关键内容。

2.2 汝瓷开片鉴定在生产中,由于瓷胎的胎釉膨胀系数的差异,在烧成和冷却时产生了作用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而瓷片的开片是陶瓷烧制中的一个特点。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鉴定汝窑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汝窑是中国四大名窑之一,因其品质和特点,受到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们的青睐。

鉴定汝窑除了得力于专业人士的帮助外,以下是最简单的几个方法:
一、看拔垃:汝窑的藏釉不同于其他窑变,瓷器抛光比其他窑变要好,色泽清晰、更有光泽,对其他颜色的变化能力也比较强,而且有很强的光照耐受性,所以鉴定汝窑的最直观标志是拔垃,具体看色泽的图案,看拔垃的清晰程度,高级拔法获取的彩料比较更加鲜艳,而普通拔法可以获得较为死气沉沉的色泽,汝窑有着明显的银闪光点。

二、看釉面:釉面是汝窑的另一个特点,汝窑釉面的色调有的釉色更加明亮,古色更加深沉,它的釉质比其他窑变的瓷瓶釉面更加细腻,拉封釉也更加细腻,出釉质量也要求更高,有一定的仿古化程度,另外汝窑瓷制品施釉时残留物不易掉落,釉荡凹线清晰,釉面有淡淡的棱角,若瓶身上多处凹痕,凹沟里大多有釉荡痕路,说明这是汝窑制作。

三、看封砂:汝窑封砂釉质细腻,质地柔软,但不易转红,质地颗粒分布均匀,耐烧性好,施封砂全花清晰,耐水性强,其配色偏深,从视觉上也能明显感受到催化剂的变色程度,如青绿渐变,棕色渐变等,另外汝窑在封砂上写字仔细,文字平整,像线状,看上去有立体感。

看上去最简单的就是看拔垃,釉面和封砂,加上专业的鉴定,才能判断出鉴定汝窑的真伪,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述三种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汝窑的鉴定工作!。

汝瓷赏析,给你点颜色看看

汝瓷赏析,给你点颜色看看

汝瓷赏析,给你点颜色看看五大名窑器物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

以汝窑、官窑、哥窑为例,虽然他们都是以青釉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现的那种美丽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窑中更具特色。

在色调上汝瓷的青色有时稍微深些,有时稍微浅淡些,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在色彩学上“天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清,又有绿色之温暖。

这种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适应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所以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冠。

本世纪初,汝窑遗址于宝丰清凉寺的民宅下被意外地发现了,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为汝窑的揭秘提供了确凿证据。

实物表明,汝瓷的胎骨比较松软、质地欠润,不及同时代越窑、临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来得质地细润、坚硬,体量亦相对较轻。

于标本上可见,汝瓷胎质干枯、发涩,断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洞,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台北故宫有一件汝窑不用支钉烧制,是用露胎的圏足支烧,类似龙泉窑的烧制方式。

所以,我们在鉴定器物时,绝对不能死背教条。

书分上中下,好书的作者叙述非常严谨,自己没见过的,绝不轻易否定,往往会客观地表明:至少我还没见过双数的支钉,比芝麻大的支痕。

如此记述就不会贻误读者。

我们来看汝窑瓷的身世。

汝就汝州,就是现在河南的汝州市。

在宋代它也叫汝州,后来撤州改县,叫临汝县。

1979年第一批县级市,就有汝州市。

汝州市的这个窑根据一般窑址命名是“窑以地名”把它叫做汝州窑。

我们说的汝窑,严格说来,应该叫“汝官窑”,传说它是艺术皇帝宋徽宗一声令下创造出来的.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通过上述考古发掘,结合所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窑具、瓷片、铜钱等,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共同确认此乃汝官窑窑址无疑,千古之谜随之揭开。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宋代汝窑瓷器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瓷器之一,它们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象征,它们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犹如今天的明珠一样受到世人的尊崇和珍视。

宋代汝窑瓷器是汝窑瓷器中最重要的品类之一,它们是中国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宋代的汝窑瓷器除了色调的丰富外,还有独特的鉴定特征。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拥有精致的细节,表现了宋代汝窑瓷器的稀有及特有的魅力。

同时,汝窑瓷器也吸引许多新生代手工艺人,他们在制作汝窑瓷器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使汝窑瓷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宋代汝窑瓷器表面拥有细腻的花纹,并具有精美的装饰,其装饰技术被称为“六合繁花”,这种技术更能体现瓷器在宋代高度完善的制作工艺。

此外,汝窑瓷器拥有浅浅的彩灰,熠熠生辉,使得汝窑瓷器显得格外精致。

再者,宋代汝窑瓷器拥有独特的色泽特征。

它们拥有靛蓝色,紫色及其他多种色彩,而淡紫色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汝窑瓷器的底色通常是米黄色,这也是宋代汝窑瓷器的特征之一,使其显得格外优雅。

此外,汝窑瓷器的装饰纹饰也很有特色,它们拥有精美的花纹,如荷花、兰花等,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

此外,宋代汝窑瓷器的制造工艺也很特别,他们的制作流程包括沾土、制型、烧成等几个步骤,最后,一般要在瓷器上return绘画,这就是宋代汝窑瓷器成为完美艺术品的过程。

宋代汝窑瓷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被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赞誉,它们是中国古代珍贵文物,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宋代古瓷艺术的精品。

宋代汝窑瓷器的鉴定特征并不十分复杂,只要熟知它们的一些主要特征,就能轻松鉴别它们的真假。

宋代汝窑瓷器的精美程度、色泽特征及其制作工艺,使其成为能够反映宋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文化遗产。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 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3. 器形: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以简洁著称。

常见的器形有碗、盘、碟、盏、盏托、洗、奁、瓶、炉、壶等日用品和陈设品。

这些器形有的属于生活用具,有的属于供奉和陈设之用。

汝窑瓷器的口部多呈直口或微撇口,底部多为圈足或平底。

器身有的呈深浅不一的弧形变化,有的器壁向下向外扩张成喇叭形等。

这些特点在鉴别时应注意观察。

4. 开片:汝窑瓷器的开片是其一大特点。

由于胎体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又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器物表层出现美丽的开片。

这些开片有的稀疏,有的密集,以至形成一定的图案或花纹。

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观察开片的形状、走向和分布等特点来辅助判断真伪。

5. 制作工艺: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胎土经过淘洗和陈腐后才用来制坯成型。

在制坯过程中采用一旋一旋的轮制技术,使器物规整而富于变化。

器物在施釉前经过仔细修坯和晾干。

釉料经过反复施涂和烘烤而成。

由于采用先进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滋润,釉面光亮莹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汝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汝瓷的特点汝窑瓷器最主要的几个特点即: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芝麻支钉釉满足、开片如蝉翼。

香灰色胎:指汝窑瓷器的胎色就像我们家里烧香时落下的香灰的颜色。

淡天青色釉:这种淡天青色釉非常难得,窑内的位置、温度和气氛都会影响最终的釉色。

虽然有一个标准,都想烧成那样完美的釉色,但事实上却不可能。

烧窑太复杂,不同的窑位,温度、气氛不一样,瓷器烧成后的釉色就会有变化。

比如说,有的器物的盖和器身分开烧成,二者釉色就明显不一样。

芝麻支钉釉满足:除了瓶、盏托等少数器类采用垫饼垫烧致使圈足底下无釉外,绝大部分器物采用的是“裹足支烧”,即器物底部满釉,这样就不可能用垫饼来垫了,否则,烧成后器物跟垫饼粘在一起就拿不下来了。

因此,就采用小支钉支在底下的方式。

支钉分两种:一种是环形,上面带支钉;另一种是饼形,上面带支钉。

支钉一般是三个或者是五个。

烧完以后把支钉敲掉,就留下细小钉痕。

支钉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状,绝大部分都不是很圆,所以叫“芝麻支钉”。

汝窑瓷器釉面普遍有开片,片纹不一,最漂亮就是那种一层一层鳞状的斜茬开片。

汝瓷釉面开片的声音非常好听,出窑的汝窑瓷器,开片声像风铃一样清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开片会不断出现,刚出窑时开的最厉害,因为窑内的温度较高,出窑后遇到常温,温差比较大。

之后,瓷器在流传过程中,遇到冷暖变化时,釉面仍会不断开裂,只不过开得没这么厉害了,如果环境特别安静,没有杂音,偶尔会听到“呲儿”一声,那就是瓷器釉面的开裂声。

瓷釉开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人很难干预控制,所以叫“自然天成”。

“火照”,测窑内温度的工具。

烧窑之前,用胎泥做一些泥片,并排插在座上,上半截挂上釉,下半截不挂釉,胎和釉都跟烧制的瓷器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汝窑瓷器赏鉴(一)默认分类2009-09-16 10:22:56 阅读1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汝窑的历史(一)民汝瓷(约北宋早期——金代)1、初创时期:北宋早期。

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

青瓷施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

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

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

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器内印花。

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

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间共20年)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

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99%以上,传世的汝瓷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

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而尖,工艺非常精细。

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

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二、官汝瓷的特征及鉴定1、胎体特征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

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

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

2、釉色特征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

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

从显微结构可以看出,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

3、造型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20余种,约40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

但也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

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4、纹饰特征有刻划、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图案以莲瓣、龙纹为主,还有鱼纹、鸟形、乳钉和弦纹等多种。

5、工艺特征不少器物内外满釉,外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支钉断面呈白色,支钉数多为3、5个,极少有4、6个的,如壶类方形器、椭圆形水仙盆等。

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盘(外裹足、假圈足、三足、平底)、碟、钵、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

碗类器物,垫烧占绝大多数,除外裹足碗皆支烧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满釉支烧,个别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烧置于圈足跟上。

瓶的种类繁多,多为垫饼垫烧,足端露胎无釉,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物上。

盏托、盏、套盒比较特殊,以垫烧为主,少数满釉者,支钉横置在圈足底面上,个别较矮套盒支烧在盒内底面上。

汝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釉面多有无色细碎开片,呈鱼鳞状或冰裂纹,另有极少部分无开片的器物,如椭圆形水仙盆等。

6、釉内气泡特征以四十倍显微放大镜察看,一种气泡大而稀疏,一种气泡若隐若现,犹如数颗水泡由水底窜升还未到水面之状,但总体为“寥若晨星”。

当然,从总体上而言,上述所有特征并不是在每一件汝瓷上都全部具备的,不能形而上学,贸然肯定或否定。

三、官汝瓷后仿品的鉴定汝瓷的仿烧始于明宣德年间,清代雍、乾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颇佳。

现代的仿烧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宝丰县的诸多民间窑场。

(一)明宣德仿品特征1、器类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鸡心碗和盘等,器型为宣德时期常见造型,与汝瓷造型相去甚远;2、只重视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不辨自明。

(二)清雍正、乾隆仿品特征1、清代仿品品种繁多,多有创造,且大小悬殊,绝大部分是高档陈设瓷和文房用具,瓶类器居多,碗、盘、盅、碟类圆形器十分少见。

雍正仿品器型主要有象耳瓶、菊瓣瓶、贯耳瓶、蒜头瓶、葫芦瓶、弦纹瓶、三系瓶、双耳扁瓶、石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斗、缸式钵、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乾隆仿品器型主要有撇口瓶、弦纹瓶、蒜头瓶、直颈瓶、葫芦瓶、观音瓶、鱼耳瓶、象耳瓶、贯耳方瓶、五孔方瓶、七孔花插、花口缸、双耳樽、水仙盆、印泥盒、桃式洗等;2、修胎规整。

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香灰胎”;3、釉面呈泛蓝透亮的天青色,清澈晶莹,釉色匀净,与汝瓷整体质感相差甚远。

开细小纹片,与蟹爪纹较为相似;4、底部圈足处理平滑圆润,露胎处全部涂以红褐色的釉水,且大多书写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仿品特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仅有少数略得神韵,看上去颇有几分相似,但绝大多数只是照葫芦画瓢,不仅釉面透亮,釉色偏蓝,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与汝瓷相差甚远。

有的新器作旧,应谨防上当。

四、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区别及鉴定(一)张公巷窑的特征1、胎釉特征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

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

其釉色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和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有的器表布满细碎冰裂纹开片。

常见以薄胎薄釉为主,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和少量浅灰色;2、器型特征器类有碗、盘、洗、瓶、壶、盏、盏托、熏炉、套盒和器盖等10余种。

3、底足特征带圈足的器物外裹足的较少,以平直圈足为主,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圆形小米粒状,分别为3、4、5、6枚。

4、工艺特征与汝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二)汝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手触有光滑感;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3或5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从3、4枚到5、6枚,单数、双数均有;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五、汝窑与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异同(一)两窑的共同点1、窑场的性质相同。

都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既烧礼器、陈设器,又有日用器;2、釉质和造型相同。

均为烧造青瓷的窑口,釉呈乳浊、半失透状。

汝窑以天青色为主,也有粉青、天蓝诸色调,老虎洞窑以粉青和米黄色为正烧品主流;大部分器物有开片,同为冰裂纹或鱼鳞状;两窑造型相同的器物主要有洗、盘、碗、鹅颈瓶、梅瓶、纸槌瓶、套盒、盏托、器盖等,不少器物用模制成型,毫无二致;3、窑具及烧制工艺相同。

均最常见的是带有5支钉的圆形薄饼状支烧,也有不少圆形垫饼和垫圈,一些大器均可能采用裸烧的方法;两窑同为两次烧成,不少器物裹足支烧;(二)两窑的不同点1、窑炉结构不同。

汝窑属北方地区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窑炉小,窑温高,便于控制火候,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纯正;而老虎洞窑为南方地区常见的长条斜坡式龙窑,窑室升温慢、冷却快,窑室气氛难以控制,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灰暗,不如汝瓷亮丽;2、产品各有特点。

(1)胎釉有差异:老虎洞窑使用当地的紫金土和黏土作原料,内含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故胎色较深,胎体都呈黑、紫或灰褐色,而汝窑则为香灰色;老虎洞窑的釉色为较深的青色,而汝窑釉色较浅,同时不见米黄色器物;(2)器类有差异:老虎洞窑的觚、鼎式炉、鬲式炉、夹层碗、穿带瓶、镂孔套瓶、渣斗式花盆等,为汝窑所不见,而汝窑的莲花碗、双鱼纹洗、荷叶座炉、六方倭角套盒等,也不见于老虎洞窑;(3)装饰有差异:老虎洞窑不重装饰,仅在少量碗、盘的器表刻有莲瓣纹,花盆唇下装饰一周附加堆花边,套瓶腹部饰上下两组缠枝镂孔花卉,而汝窑装饰种类繁多,尤以莲纹最为常见,另有龙纹、鱼纹和铺首衔环等装饰,更有鸟体、龙身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4)烧制工艺有差异:汝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支钉痕为3、5枚小芝麻状,支钉断面呈白色,而老虎洞窑除支烧和垫饼垫烧,支烧痕呈圆形且偏大,支钉断面呈黑色,支钉数量以5、6枚居多,也有7、8枚,最多可达13枚外,还有不少大件器物,如樽、盆、洗、钵类外底刮釉,使用环形垫圈垫烧;3、残次品的处理方法不同。

汝窑是将残次品打碎后就地扔掉,且瓷片碎小;而老虎洞窑则不是随意处理,是将残次品打碎后,有意识地深埋于表面覆盖有纯净黄土的专用瓷片坑,以避免向外流失,坑内瓷片基本上都能复原成完整器物。

六、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的区别“钧汝不分”是指两者之间比较接近的天青、天蓝釉品种和挂紫红斑的产品,其胎质的粗细、造型式样、釉的厚薄、釉质釉色、装饰纹样和烧造工艺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很难区分。

但仔细比较,其区别如下:1、釉的配方上:汝瓷属高铝低硅,所以施釉薄而呈色均匀,而汝钧瓷属高硅低铝,必须施厚釉才能呈天青色;2、挂斑呈色上:汝钧瓷紫斑深暗,而汝瓷红斑鲜艳且较为少见;3、工艺特征上:汝钧瓷一般为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底均刷有芝麻酱色护胎釉,烧造时多采用锯齿状的支具支烧,留有支钉痕,而汝瓷则采用外裹足满釉支钉托烧,一般为3或5个细小芝麻状支钉,也有足底露胎不上釉而采用垫饼垫烧的,这与汝钧瓷底足刷护胎釉的做法有明显区别;4、产品档次上:汝钧瓷基本上是民窑产品,造型多为碗、盘、钵之类的生活用品,只有少量的如粉妆盒一类的精品。

其在北宋早期多素面,并有细小开片,少数碗、盘皆用凸线纹将器壁分为若干等份,此为汝钧早期的装饰特点;北宋中期采用刻花装饰,以缠枝、折枝花卉加以装点;到了北宋晚期,则大量采用印花技法装饰器表,图案丰富,花纹流畅,印花规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