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汝窑瓷器的胎都较薄,盘、碗、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等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汝窑不同。
洗、碗、盘、茶盏托的圈足均向外撇,这种做法系模仿当时同式样的金银器,是受浙江越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青瓷的启发,在其它瓷窑中比较少见。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曰:“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对照实物看,高氏说法基本正确,只是“芝麻花”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绝大多数汝窑盘、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状的五个或三个支钉痕,系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所致。
支钉等距离栽放在圆形泥饼或圆形泥圈上。
应注意的是椭圆形水仙盆例外,其椭圆形底部有六个支烧钉痕,因为不管三个还是五个支钉,在椭圆水仙盆底上都无法摆放平衡。
汝窑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烧”,其瓶、盏托、熏炉、碗等采用垫饼垫烧者,圈足底端均无釉露胎。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
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北宋汝窑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钉痕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极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现肉红色。
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
有学者认为汝窑瓷器釉内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煇撰《清波杂志》(卷五)云:“辉出疆时,见彼中所用定器,色莹可爱……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说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粉末。
有人将汝窑青釉中加玛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实并不神秘,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玛瑙,并不会改变釉的性质。
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著名的窑烧精品,在收藏领域中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
汝窑瓷器多以青花、红彩、釉里红、素彩、施彩等颜色为主,五彩合一、精细多姿,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佳品。
鉴定汝窑瓷器,首先要注意的是断面的视觉效果,胎质色泽柔和,触感自然,无裂缝;其次,要注意烧制的稳定性,观察光芒的强弱,不同瓷器的发色不尽相同;最后就是色泽的特点,汝窑瓷器多以高雅的淡紫色,墨色深陷等特征着称,色泽细腻柔和,无粗犷感。
通过上述几点,即可判断其是否为汝窑瓷器,从而实现对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真假最简单的鉴别

汝窑真假最简单的鉴别汝窑,嘿,你听说过吗?它可是中国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光是那色泽和造型就能让人爱得不要不要的。
可如今市场上,真假参半,真的是让人头疼不已。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怎么简单辨别汝窑的真伪,确保你在买的时候不会被坑了。
咱们得说说汝窑的颜色。
你见过那种青灰色的瓷器吗?哎,那可是汝窑的标志色,淡淡的青色带着一点点灰,像是湖水映着天空,透着一股优雅的气质。
不过,真品的颜色可不是随便能模仿的,尤其是那种看起来有点雾蒙蒙的感觉,真是别具一格。
假货呢,通常颜色比较鲜亮,像是用了点劣质的颜料,光滑得有点不自然,反而让人觉得像是个“镀金的草包”。
再说说汝窑的釉面。
真正的汝窑釉面,摸上去那叫一个滑溜,手感特别细腻,简直像是在抚摸丝绸。
而假货呢,往往表面粗糙,有些地方甚至会觉得像是在摸石头。
这就像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正的汝窑就像是优雅的绅士,而假货就像是路边摊的小贩,差得可远了。
接下来就是纹路的问题。
汝窑的纹路一般比较细腻,像是细微的波浪,给人一种很温柔的感觉。
仔细观察,如果你发现上面的纹路有些粗糙,或者不对称,那可就得小心了。
真品的纹路总是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像是和谐的乐章,假货的纹路就像是随便弹出的音符,听上去别扭得很。
咱们还得提到汝窑的造型。
真正的汝窑器物造型优雅,线条流畅,仿佛是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而假货呢,往往造型呆板,缺乏灵气,像是个木头人。
尤其是一些小细节,比如把手、盖子,都是判断真伪的关键。
真品的把手总是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笨重,也不会让人觉得轻飘飘的。
可能有人会问,汝窑的底部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嘿,那可是个秘密哦。
真正的汝窑底部往往有些颜色变化,像是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
假货的底部一般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变化,显得有些生硬。
这就像老朋友和新朋友,老朋友总是有很多故事,新朋友嘛,虽然也不错,但总是缺了点什么。
咱们得提一下价格。
汝窑的真品可是值钱得很,不是随便一个小摊就能卖得起的。
细说汝窑的的胎,学习汝窑瓷器

细说汝窑的的胎,学习汝窑瓷器《饮流斋说瓷》:“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
⼟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莹润,有铜⾻⽆纹者,有铜⾻鱼⼦者,有棕眼隐若蟹⽖纹者尤佳。
⾖青、虾青之⾊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
”汝窑,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瓷器窑⼝之⼀。
宋代⽂献中就有不少汝窑的记载。
北宋时《宣和奉使⾼丽图经》书中就提到“⾼丽青瓷器......越州古秘⾊,汝州新窑器,⼤概相类”。
“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饶汝”之汝就是北宋时期咏颂汝窑的诗句。
⾹灰胎任何⼀件瓷器都是由两⼤部分组成,那就是瓷胎和釉⾯,我们常见的瓷胎多为⽩⾊,⽽汝窑的瓷胎却与众不同。
汝窑的胚体事实上它是需要有⼀定的含铁量,陶⼟,是从⽥⾥挖出来的,⼤概含有3%左右的氧化铁,需要氧化铁在胚体⾥⾯让表⾯的釉药形成⼀种⽐较深沉的颜⾊,透过还原烧的⽅式,能够让釉药产⽣⼀种更蓝的⾊调,所以我们需要陶⼟的撮合。
像瓷⼟,烧制出来的青瓷颜⾊就⽐较浅⼀点,没有深沉的感觉,透明度也⽐较⾼⼀点,像这样的瓷⼟我们要让它有层次不⼀样的⾊泽的话,就必须要加⼊部分的陶⼟,甚⾄最多要加⼊60%~70%,所以瓷⼟在汝器的胚体作⽤⾥⾯,⼀般来说是起到提⾼温度的作⽤,对发⾊帮助不如陶⼟对发⾊的帮助⼤。
以灰⾊调为主的汝窑瓷器胎,均为灰⽩⾊,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灰相似,故俗称“⾹灰胎”。
⾹灰胎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珍贵汝窑瓷釉基本⾊调是⼀种淡淡的天青⾊,俗称“鸭蛋壳青⾊”,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开裂纹⽚,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俗称为“蝉翼纹”。
汝瓷胎质迎光照看,微见红⾊,胎⾊灰中略带着黄⾊胎⾊灰中略带着黄⾊,俗称“⾹灰胎”,胎呈细腻,胎⼟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灰⽩⾊,⽐其他窑⼝的胎⾊稍⽩,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釉,釉⾊呈天青、粉青、天蓝⾊较多,也有⾖绿、青绿、⽉⽩、桔⽪纹等釉⾊,釉⾯滋润柔和,纯净如⽟,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
笔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镜重复调查,30余件汝瓷,件件如此,无一例外。
现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没有气泡,因而能够这么说,但凡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无气泡瓷器,纷歧定是汝瓷。
2、宋代汝瓷的比重比现代汝瓷仿品的比重小。
任何物体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汝瓷器通过近千年的热胀冷缩,就会呈现物理学上的“膨化表象”,比重变小。
笔者通过测验,宋代汝瓷的比重在2.0-2.2之间,而现代汝瓷仿品则在3.0之上。
3、宋代汝瓷敲击时,声响消沉。
由于汝瓷是高岭土烧造的,布局不坚密。
现代汝瓷仿品敲击时,则宣布洪亮嘹亮的声响。
4、宋代汝瓷有规范的蟹爪纹。
由于螃蟹是立行,不是匍匐,在沙难上会留下一个个孤立的小洞,而宋代汝瓷立确是“汁中棕眼隐若蟹爪”。
现代仿品则看不到这种蟹爪纹。
5、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
由于汝窑釉料有红玛瑙成份,所以汝瓷釉面才干反映出淡淡的赤色。
现代汝瓷仿品,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6、宋代汝瓷器大多数是天青色。
由于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皇帝在居室看到一只天青色瓷器,非常高兴,窑厂投其所好,所以大多数汝瓷贡品为天青色,即有粉青、卵青、灰青,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
现代汝瓷仿品,还未仿出宋代汝瓷的天青色。
7、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质感而有玉质感。
这是玛恼釉的重要特征。
而现代汝瓷仿品则相反,有玻璃质感无玉质感。
北宋汝官窑青瓷研制及显微图像艺术的追寻

北宋汝官窑青瓷研制及显微图像艺术的追寻
李世旺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22(56)4
【摘要】本工作采用汝州瓷土,按北宋汝官窑瓷片化学元素含量检测结果,配制了坯和釉。
在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窑炉中烧成,并使用科学仪器检测了仿品的釉质、釉色和显微结构;并与两岸故宫的汝官窑青瓷(真品)检测结果及图片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1.仿品釉的九大化学元素含量、分光反射率曲线、显微结构与真品相吻合。
2.在显微镜下,仿品釉中的图像:似人,似物,似天象。
以此图像来追寻找到了真品的相似图片;揭示了它们不为人知的艺术魅力。
3.发现了汝窑釉中,在许多气泡的表面反射出彩虹。
它们的参与使其釉面给人们一种揣摩不透的光学特性。
即釉面呈天青色,晶莹剔透,如冰似玉。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李世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K244
【相关文献】
1.南宋官窑窑址青瓷瓷片的光学显微结构研究
2.南宋官窑窑址青瓷瓷片的光学显微结构研究
3.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4.我的翠叠纹官窑青瓷与中国南宋官窑鱼鳞纹青瓷的研究
5.汝官窑青瓷釉工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汝窑瓷器五大特征

宋代汝窑瓷器五大特征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五大特征1、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3、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
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4、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
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
汝窑瓷器赏鉴——釉色特征

汝窑瓷器赏鉴——釉色特征
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
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
从显微结构可以看出,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
传世汝窑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得显微观察
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得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
富得玛瑙粉末。
以今天科学得角度解读,玛瑙就是石英得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
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末对瓷器得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得影响。
但就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表面闪烁著若隐若现得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就是「玛瑙入釉」得现象.ﻫ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得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与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得效果。
烧制完成得汝窑,底部存留得支钉细小若芝麻。
传世盘、瓶、碗类得汝窑与稍大得洗,底部存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得洗与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
时代不同,工艺烧造得过程及使用原料得成分也就不同,各
种窑烧瓷器得釉层必然存在不同得面貌,因此瓷器得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辨认,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得显微观察就是方便又直接得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得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得入门。
ﻫ除窑址出土得破片之外,传世汝窑得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得汝窑瓷器得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得参考。
拍摄所使用得仪器就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行细部观测,特别商请厂商研磨制造
一只可调整焦距得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避免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
得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
萤幕上,方便观察。
同时,也能进行显微照片得同步得同步拍摄与存档。
摄影得方式就是先做全器得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行拍摄,选拍得
部位集中於器皿内外侧右面得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下即就是初步观察得心得。
一、釉面气泡得观察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得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得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得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得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得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
得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得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得韵动感。
气泡外层具较厚得乳白状圈痕。
在釉面得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得纹路)与裂纹,三者就是观察得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得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得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得流纹也较为剧烈。
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得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得釉面气泡与流纹得分布状况。
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得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得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得釉质)就是造成汝窑乳浊感得原因。
此现象透过显微镜得观察,发
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图7),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得气泡壁较厚白得现象。
此时气泡周围得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得周遭就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得釉质形成长条带状(图8、9),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得釉质)得流动方向.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瞧到气孔已不在气泡得中央。
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就是数个出气得来源汇合后,有足够得气源让气泡撑大得缘故。
残片断面照显示(图10),气泡长大得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得痕迹.气孔中心点就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就是最容易破裂得地方.
二、开片与流纹得观察
ﻫ瓷器烧造过程中,若温度出现改变,由高温降为低温,此时由於釉层与胎层得收缩度不同,正就是产生开片得主要原因.院藏一件「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图11)就是传世唯一一件不带开片得汝窑瓷器,藉此机会,我们对其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釉面得特征加以拍摄。
至於另一件形制相同却多处带开片得水仙盆(图12),经过显微观察后发现全器多处可见开片。
通常开片发生得部位,气泡常易破裂,裂纹因污渍得渗透呈现暗褐色(图13)。
釉面上得冰裂开片(图14),每一道冰裂纹造成得区块在光学显微镜下竟然呈现出不同亮光。
观察气泡得过程,也许可以推测出汝窑烧造时釉面上得大气泡破裂后,周围得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於熔融时间不足,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得痕迹(图15、16),图十五釉面上左右下侧各有两个较大得气泡,右侧已破裂。
如果熔融时间足够,周围得釉质随流入填补(图17),
但仍可见釉质回旋得痕迹。
图十八显示釉面上得缩釉现象,犹如黑洞般得企图吞嗜附近得气泡。
缩釉现象得原因与上层大气泡破裂,或者施釉料浓度低即缺釉得部位,产生周围缩釉而露出胎层。
厚釉处得气泡(图19、20),视觉上纵深较大,表面得气泡清楚浮出釉乳浊分相层,显得格外透明清澈。
三、铭文与支钉得观察
现藏汝窑底面常存在后刻铭款,内容包括收藏记号及御题刻铭,例如清高宗乾隆皇帝得御制诗为十八世纪得刻铭,而「奉華」、「丙蔡」之「蔡」等刻款,有以为可能早於十八世纪.「汝窑青瓷奉華碟」得底部所刻得「奉」字(图21),经显微观察,可清楚瞧出字就是烧造后才刻上,原气泡孔因刻而划呈现九十度折角缺空。
又如「汝窑青瓷碟」底部得「丙」字、「汝窑青瓷圆洗」底部得「甲」字及「汝窑青瓷丙蔡碟」底部得「丙」、「蔡」字(图22、23、24),都可观察到刻字边缘釉线较锐较直,以及釉表气泡孔因刻字而被破坏得痕迹.而乾隆皇帝得御制诗,如「汝窑青瓷圆洗」底部得「乾」字及「汝窑青瓷盘」底部得「宋瓷方就是瓷」得「宋」字(图25、26),皆表现出刻痕较浅,刻铭之下犹可见
到气泡釉层。
汝窑烧造方式以满釉支烧为主(图27、28),支钉与胎土接触点犹如芝麻粒状痕。
经显微观察,瞧到周围得釉层与支钉接触部位有不少得小黑点状(图29、30、31),原因可能就是汝窑脱去支钉时,釉层与支钉接触点表面微小气泡孔破裂得缘故
向来物以稀为贵,由於汝窑被视为稀世之珍,北宋之后亦出现相仿得青瓷作品。
相形之下,南宋「官窑葵花式碗」(图32),釉面气泡略小,数量较多,大得气泡相较减少,分相釉质得流动及气泡得清晰度皆不及汝窑.明、清后防汝窑青瓷(图33、34、35),釉层明显较厚,气泡大小略为一致,流纹较不明显,且常见气泡团簇而无层次及分散得感觉,比之北宋汝窑气泡现象有所不同,可以直接从显微照相得观察中来区分。
院藏「仿汝窑青瓷奉华尊」(图36),观察到得气泡及流纹分布情形也不如前面提到汝窑得特征,反而比较像就是南宋以后得分布情况。
五、结语
ﻫ釉流动纹路得形成,就是汝窑在烧制过程中有较长时间得冷却速度下或还原气氛下所产生液相分离,在温度过高及保温时间过长则不利於液相分离得发生。
明清仿品得釉层厚度比汝窑来得厚,而且也与汝窑厚层所观察到得有些不同,这便就是显微观察所得到得体验。
过去科技室曾仿制汝窑作品,只在外观上求其与汝窑有器型及色彩上得相似,现在利用显微观察院藏汝窑得到得经验,将有助於制作技术得研发与改良,以及进一步探究古代汝窑工艺技术得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