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与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概述 - 复习题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1.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有:(C )A.粉尘、烟、雾和气溶胶B.原料、中间产物、辅助材料和成品C.气体、固体、液体或气溶胶D.原料、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E.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2.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下列说法中除了哪一项外都有重要的意义:(D )A.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B.评价毒物的毒作用C.制订相应的防护策略D.中毒的诊断E.选择空气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3.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粒子直径在0.1~10µm的固体微粒称为:(C )A.雾B.烟C.粉尘D.气溶胶E.可呼吸性粉尘4.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B )A.液滴B.固体微粒C.烟D.雾E.细菌5.烟、尘、雾中的烟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D )的固体颗粒。
A.100µm B.10µm C.1µm D.0.1µm E.0.01µm 6.气溶胶是以下列哪种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毒物:(E )A.雾、粉尘、气体B.固体、气体、蒸气C.气体、蒸气、烟D.蒸气、烟、雾E.粉尘、烟、雾7.气溶胶是指:(A )A.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的统称。
B.漂浮在空气中的气体、蒸气和雾的统称。
C.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蒸气和雾的统称。
D.漂浮在空气中的气体、蒸气、烟和雾的统称。
E.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气体和蒸气的统称。
8.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是:(A )A.呼吸道B.消化道C.呼吸道和消化道D.皮肤E.消化道和皮肤9.影响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C )A.脂/水分配系数B.毒物分子量大小E.毒物的颜色C.血/气分配系数D.毒物的蒸汽压10.影响毒物经皮吸收的因素不包括:(C )A.毒物的脂溶性B.毒物的水溶性C.血/气分配系数D.毒物的分子量E.皮肤角质层厚度11.哪种条件下毒物经皮吸收率较大:(B )A.水溶性B.脂、水两溶性物质C.易挥发D.脂溶性E.腐蚀性12. 具有哪些特点的毒物经过皮肤吸收的速度比较快?:(D )A.毒物的分子量小、水溶性高、角质层薄B.毒物的分子量小、水溶性低、角质层薄C.毒物的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角质层薄D.毒物的分子量小、脂、水溶性两溶性、角质层薄E.毒物的分子量大、脂、水溶性两溶性、角质层薄13.具有哪些特点的毒物经过皮肤吸收的速度比较快?:(D )A.毒物的分子量大、水溶性高B.毒物的分子量大、脂溶性高C.毒物的分子量小、脂、水两溶性,脂、水分配系数大于1D.毒物的分子量小、脂、水两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1 E.毒物的分子量大、脂、水两溶性,脂、水分配系数小于1 14.储存库内的毒物对蓄积部位往往相对无害,故认为储存库对什么中毒具有缓冲作用:(C )A.慢性中毒B.迟发性中毒C.急性中毒D.亚急性中毒E.毒物远期效应11.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D )A.氧化B.还原C.水解D.电解E.结合15.发生慢性职业中毒的物质基础:(A )A.生产性毒物的蓄积作用B.生产性毒物的剂量C.生产性毒物的作用时间D.生产性毒物的选择作用E.工人个体的差异16.影响生产性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A )A.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剂量、联合作用和个体易感性B.个体状态C.毒物的溶解度D.毒物的剂量E.环境条件17.职业中毒可分为几种临床类型:(B )A.急性、亚急性两种B.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C.急性、慢性两种D.轻度、中度、重度三种E.轻度、重度两种18.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A )A.急性中毒B.慢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亚慢性中毒E.职业中毒19.毒物少量长期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B )A.急性中毒B.慢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亚慢性中毒E.职业中毒20.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C )A.急性中毒B.慢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亚慢性中毒E.职业中毒21.职业中毒诊断的主要依据资料是:(C )A.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现场卫生调查B.实验室一般检查、特殊检查C.职业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D.接触有毒物质的种类、程度、时间E.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工种、工龄、现场劳动条件22.下列哪项不是职业中毒的实验室诊断指标:(E )A.器官病损指标B.毒物接触指标C.毒作用指标D.毒物吸收指标E.空气中毒物浓度监测指标23.下列因素引起的中毒中,除哪种外,均可诊断为职业中毒:(C )A.原料加工引起的中毒B.金属熔炼时引起的中毒C.误服农药引起的中毒D.运输毒物过程中引起的中毒E.喷洒农药时引起的中毒24.抢救急性职业中毒的首要措施是:(E )A.对症治疗B.加速体内毒物的排出C.使用特效解毒剂D.支持治疗E.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25.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治疗原则是:(E )A.调离作业,对症处理B.药物治疗C.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D.使毒物不再进人体内,排毒E.脱离现场,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排毒,对症治疗26.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D )A.加强个人防护和通风排毒措施B.加强技术革新和职业卫生服务C.加强安全卫生管理和通风排毒措施D.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E.加强技术革新和安全卫生管理27.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E )A.以无毒代有毒,低毒代高毒B.工艺改革,卫生保健措施C.机械化,自动化,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D.合理安排生产过程,加强通风排毒E.技术革新,通风排毒,建筑布局,个人防护及卫生保健工作28.雾和霾最主要的区别是:(A )A. 成分B. 水汽C. 离子尺度D. 厚度E. 边界29.气溶胶是以哪种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E )A.雾、粉尘、气体B.固体、气体、蒸气C.气体、蒸气、烟D.蒸气、烟、雾E.粉尘、烟、雾。
常见有毒气体与中毒案例

第二部分 常见有毒有害气 体的特性和防护救护
2、二氧化硫的物理特性 二氧化硫的化学分子式为SO2,在化学分类上
这是钻井液中硫化氢的主要来源
第二部分 常见有毒有害气
体的特性和防护救护
2、硫化氢的物理特性 硫 化物化,氢常的用化的学名分称子有式:为硫H化2S氢,、在氢化硫学酸分、类二上氢属硫于。无机硫 通常物理状态为:无色气体,比空气略重,容易聚集在
低洼处。分子量:34.08,自燃温度:260℃。沸点:62.0℃。熔点:-82.9℃。 可爆范围:空气中蒸气体积分数4.3%~46%。 溶解度:易溶于水生成氢硫酸,亦溶于乙醇、汽油、煤 油和原油,溶解度随溶液温度升高而降低。 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生成二氧化硫。 气味和警示特性:硫化氢有极其难闻的臭鸡蛋味,低浓 度时容易辨别出。但由于容易很快造成嗅觉疲劳和麻痹, 气味不能作警示措施。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与职业中毒案例
吉林油田职业病防治所 梁德君
二00九年四月
经验分享1 经验分享2
汇报提纲
第一部分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 第二部分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的特
性和防护救护 第三部分 职业中毒案例
第一部分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之一,同 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通常情况下,空气的 主要成分按体积可以分为: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 它气体和杂质0.03%。然而,空气中气体所占 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外,任何事物都有它 的两面性,空气中的各类气体也都表现出了它 的两面性:有些气体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主要 化工原料,但是对人体却是有害的,特别是通 过呼吸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3.汞中毒

19
4、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 可在体内逐渐积累,此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accumulation)。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 质基础。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 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 若蓄积部位并非其毒作用部位时,此部位又称该毒物的 “储存库”(storagedepot),如铅蓄积于骨骼内。在储存 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故此种蓄积在一定程度 上属保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但在某些生理条 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 库内的毒物又可释放至血液中,而成为潜在的危害。 20
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 健康损害
公共卫生系 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教研室 熊伟
1
第一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毒物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 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 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生 产 性 / 职 业 性 毒 物 (Industrial/Occupational Toxicant) :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的可能 对人 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
13
毒物从皮肤入体,需通过几道屏障。
角质层,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般不易透过。 颗粒层,脂溶性物质可透过,但能阻碍水溶性物质进入。 真皮层,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扩散入真皮乳头层中的 毛细血管。 故经皮吸收的毒物往往是脂、水两溶的物质;所以,了 解其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partitioncoefficient) 有助于估测经皮吸收的可能性。
职业性中毒(一)

精选完整ppt课件
22
(三)消化道
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 的事例甚少。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 入体内。
毒物透过表皮屏障进入真皮 此阶段取决于毒物的脂溶性,毒物的脂溶性越强, 则越易进入。
分子量<300、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
➢第二阶段(吸收相):
毒物在真皮被吸收入血 此阶段取决于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大则易于被吸收入血。
精选完整ppt课件
21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 经皮吸收的毒物往往是一类既具有脂溶性,也具有水溶性 的 物 质 。 即 脂 水 分 配 系 数 (lipid /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指毒物在脂肪中和水中溶解度的比值 (脂肪中的溶解度/水中溶解度)。
结合临床征象和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精选完整ppt课件
28
⑵呼吸道: 气态毒物经呼吸道排出。
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肺泡呼吸膜内
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②通气量。
⑶消化道:肝脏是毒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①排泄如铅、锰等②生物转化③肠肝循环
⑷其它途径 :
唾液腺;乳腺如铅、锰、苯等;胎盘屏障如铅;头 发和指甲如铅、砷等;汗腺;月经。
精选完整ppt课件
29
4、蓄积(accumulation):
定义: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
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 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表2-3)表2-3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毒物名称理化性质主要毒副作用急救要点CO氢氰酸、氰化钠硫化氢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密度0.967g/cm3,微溶于水。
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4.2%为氰化氢的水溶液,无色而有苦杏仁的特殊气味。
氰化钠常呈白色粉球状,遇酸发生氰化氢气体,该气体比重0.94,易溶于水可燃性无色气体,有臭蛋味,密度 1.19g/L,易溶于水。
空气中爆炸极限4.3%~45.5%,自燃温度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轻者头痛、眩晕,重者昏迷,呈去皮质综合征和痴呆等。
接触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成正比。
接触浓度115mg/ m3,120min即可引起轻度中毒。
急性中毒表现出氰化物的特异作用,抵制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
氰化氢可经皮肤吸收。
接触5~20 mg/ m3时有人即感头痛、眩晕急性毒性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即可引起对呼吸道及眼黏膜的局部刺应立即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注意保暖。
或给予氧气吸人。
一般轻度中毒者吸人新鲜空气或氧气后,即可好转皮肤污染用水冲洗;洗眼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并应用常备急救药品亚硝酸异戊酯供吸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新鲜空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260℃本类化合物大多展于沸点高、挥发性较低的液体或固体,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态存在于空气中,可经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激作用;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
接触极高浓度1000mg/ m3以上时,可发生"电击样"中毒,数秒钟后立即倒下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失去携氧能力,出现发钳。
损害肝脏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可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
损害神经系统。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
本类有些毒物如三硝基甲可引起白内障。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二、工业毒物的毒性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 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 浓度。是将动物实验所得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的。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中有个别动物死亡的 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 浓度。 上述各种“剂量”通常是用毒物的毫克数与动物的每千克体重之比(即 mg/kg)来表示。“浓度”常用每立方米(或升)空气中所含毒物的毫克或 克数(即mg/m3、g/m3、mg/L)来表示。 除了上述的毒性评价指标外,下面的指标也反映了物质毒性的某些特点。如: (1)慢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多次、小剂量染毒而导致慢性中毒的最小剂量 (或浓度)。 (2)急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而导致急性中毒的最小剂量(或浓 度)。 (3)毒作用带:是指从生理反应阈剂量到致死剂量的剂量范围。
(3)毒物的联合作用 ①相加作用 ②相乘作用 ③撷抗作用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如高温条件可促进毒物的挥发,使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增加;环境中较高的湿度,也会增加 某些毒物的毒性 劳动强度大,则呼吸量也大,能促进皮肤充血,排汗量增多,吸
。 收毒物的速度加快 。
(5)个体因素
人体对毒物的耐受性不同 。未成年人由于各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抵抗力弱,故不应参加 有毒作业;妇女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增强。 按职业禁忌症的要求分配工作。
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
三、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及器官的损害 1、神经系统 (1)神经衰弱症候群 (2)神经症状 2、血液和造血系统 (1)血细胞减少 (2)血红蛋白变性 (3)溶血性贫血 3、呼吸系统 (1)窒息 (2)中毒性水肿(3)中毒性支气管炎、肺炎 (4)支气管 哮喘 (5)肺纤维化 4、消化系统 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毒物可直接刺激、腐蚀胃粘膜产生绞 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5、肾脏 出现蛋白尿、血尿、浮肿等症状 6、皮肤 皮肤接触毒物后,由于刺激和变态反应可发生瘙痒、刺痛、 潮红、癍丘疹等各种皮炎和湿疹
版预防医学职业中毒总论及各论七年制2

二、职业中毒的毒理学
(一)、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Absorption)
1. 呼吸道
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 吸道迅速进入人体,大部分生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毒物均由此
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中毒。 特点:
毒作用快; 毒物吸收受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
强度等影响。
(一)、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Absorption)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2. 生物转化或代谢(Metabolism)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
四类反应。 一般为解毒,但是BaP、芳香胺经生物
转化后反而活化。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3. 排出 (Excretion) 肾脏 呼吸道 消化道 其它途径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联合作用 个体易感性
三、职业中毒的临床
(一)临床类型
• 急性中毒 (acute poisoning):毒物一次或短 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如急性 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 :毒物长期少 量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如慢性铅中毒。
中性粒 出血倾向 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相对
白血病
苯所致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致癌物
其它---皮肤脱脂、干燥、皲裂、过敏性湿疹
四、诊断
慢性苯中毒应根据较长时间密切接 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 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 气中苯浓度的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改变,按照 国家颁布的慢性苯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 (GBZ68-2002)进行诊断。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

急性中毒者应脱离现场,给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肺水肿发生。皮肤污染和灼伤,可用大量水及时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涤。眼灼伤也应早期用水冲洗
患者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静卧,保温,及早给予吸氧,予2%碳酸氢钠溶液洗眼
中毒患者应迅速移离现场,更换衣服,并用大量稀氨溶液或清水冲洗皮肤,或以10%碳酸氢钠溶液擦洗身体,冲洗越早越彻底越好
毒物名称
理化性质
主要毒副作用
急救要点
溴
四氟乙烯
苯、甲苯、二甲苯或含苯混合物
暗棕红色发烟液体,具有独特的窒息感臭味,密度3.12g/ cm3,沸点58.5℃,在室温时易挥发,蒸气密度3.187 g/L。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二硫化碳等溶剂,也溶于盐酸、氢漠酸和漠化钾溶液中
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失去携氧能力,出现发钳。损害肝脏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可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损害神经系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本类有些毒物如三硝基甲可引起白内障。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
应立即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保暖。或给予氧气吸人。一般轻度中毒者吸人新鲜空气或氧气后,即可好转
可燃性无色气体,有臭蛋味,密度1.19g/L,易溶于水。空气中爆炸极限4.3%~45.5%,自燃温度260℃
本类化合物大多展于沸点高、挥发性较低的液体或固体,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态存在于空气
中,可经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
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轻者头痛、眩晕,重者昏迷,呈去皮质综合征和痴呆等。接触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成正比。接触浓度115mg/ m3,120min即可引起轻度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水溶性: 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 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毒物易进入呼吸道 深部。 5.其它影响因素:劳动强度、呼吸深度和 频率、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 境中的气象条件等。
• 六.职业中毒的临床
• • • • • (一) 临床类型 (二) 临床表现 (三) 职业中毒的诊断 (四) 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 (五) 职业中毒的预防
• (一) 临床类型
• 1.急性中毒 ( acute poisoning) 毒物一 次或短时间 (几分钟至数小时 )大量进入人体 而引起的中毒。 • 2.慢性中毒 (chronic poisoning) 指毒物 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 3. 亚急性中毒 (subacute poisoning) 发病 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
• (二)毒物的剂量、浓度和接触时 间
•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 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 毒物浓度高低和接触时间长短,决定毒 物进入体内的量。
• (三)联合作用 • • 毒物的联合作用
• • 生产环境物理因素与毒物的联合作用 劳动强度
• 1、毒物的联合作用 • 在生产环境中往往同时存在许多毒 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 体所引起的毒作用,称为毒物的联合作用。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 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 理、包装,作业人员清理反应釜、输 送管道,废料的处理和回收。
• 三、生产性毒(一)呼吸道
•
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 的主要途径,气体、蒸气及气溶胶 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 毒物经呼吸道可直接进入体循 环 ,其毒作用发生较快。
•( 1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action) 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其 作用方式、途径、部位不同,对 机体产生的影响互不关联,此混 合物的毒性是各个毒物毒性的相 加。
• (2)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混合物中各种毒物在化学结构上属 同系物、或结构相近似或作用靶器 官相同,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 •
4.吸收状态 ( poisons’ absorption )毒 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 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呈亚临 床状态,称毒物的吸收。 迟发性中毒( delayed poisoning )脱离 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出中毒 的临床病变,称迟发性中毒。
• (二)临床表现
• 1、神经系统 • 类神经症、精神障碍、周围神 经病变、中毒性脑病和脑水肿。
• (二) 皮肤 • 1、经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 • 2、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 或汗腺进入真皮。 • 3、具有腐蚀性的毒物,如酸、碱,重铬 酸盐等可通过被腐蚀的皮肤糜烂面进入 人体。 • 经皮吸收的毒物直接进入大循环。
• 皮肤吸收的过程 • 脂、水两溶的物质,其吸收要经历 两个不同时相和过程。 • 第一步是穿透相 即毒物通过被动扩散, 透过角质层以及整个表皮层的过程,通 过速度与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量大小 成反比(分子量大于 300的不能通过)。
•呼 吸 道 利 于 毒 物 的 吸 收 :
1. 吸收面积大,成年人肺脏的总面积可高达 50~100M2; • 2.肺脏的毛细血管丰富; • 3.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组成的呼吸膜薄, 仅为1.5μM; • 4. 通透性高,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 都具有高度通透性。
• 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 (气态毒物 )
• 7、生殖系统 • 毒物对生殖系统的毒作用涉及对接 触者本人及其对子代发育过程的不良 影响. •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 8、皮肤 •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职业 性痤疮,皮肤黑变病,职业性皮肤 溃疡,皮肤肿瘤等。 •
• 五.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 • • • 毒物的特性 毒物的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联合作用 个体感受性
• (一)毒物的特性
• 1.化学结构 毒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 其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其 毒性。 • 2.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 机体的机会及其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影 响。分散度、挥发性、溶解度等和毒作 用有关。
• 3.症状与体征 • 急性中毒:因果关系明确; • 慢性中毒:临床表现是否与所接触毒物的 毒作用相符。注意各种症状发生的时间 和顺序及其与接触生产性毒物的关系。
• 4.实验室检查
• (1) 接触指标: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 物。 • (2)效应指标: • ①反映毒作用的指标。 • ②反映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
•
• 呼吸道
• 气态毒物可从呼吸道以原形排出。排 出的方式为被动扩散。 • 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肺泡呼吸膜内 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
• 消化道
• 肝脏与肠道也是排泄毒物的重要器 官,许多毒物的代谢产物,可直接排入 胆汁随粪便排出。 • 有些毒物进入肠道后可被肠腔壁重吸 收、重返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毒物从 肠道排泄速度因此而减慢。
•(
生 物 转 化 进入机体的毒物在体内酶作用下, 参与体内生化过程,其化学结构发 生一系列的改变,称为毒物的生物 转化(biotransformation) 。
二 )
解毒(detoxication) :毒物经过转化后, 变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解毒。 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可概括为氧 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类反应。
• 9、其它
• • • 眼部病变 骨骼改变 金属烟尘热
•
( 三 ) 职 业 中 毒 的 诊 断 职业史; • 现场劳动卫生调查; • 相应的临床表现; •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 1.职业史 • 包括工种、工龄、毒物种类、操作 方法、防护措施及既往的工作经历。
• 2.劳动卫生现场调查 • 生产工艺过程 , 空气中毒物浓度、 预防措施等。
•第二步是吸收相 即毒物达到真皮 层并透过毛细血管壁吸收入血的过 程,吸收速度与水溶性大小有关。
• 皮肤吸收的影响因素
•
的溶解度之比),脂/水分配系数接近1 的物质最易经皮肤吸收。 • 毒物的浓度,接触皮肤面积,生产环 境的温度和湿度,均可影响毒物经皮吸 收。
coefficient)(油脂相中的溶解度与水相中
•储存库
• 毒物蓄积的部位称该毒 物的储存库(storage depot)。
• 储存库对急、慢性中毒有不同作用 • (1)对急性中毒的保护作用 储存库 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它减 少了达到毒作用点的毒物量,故此种 蓄积在一定程度上属保护机制,对毒 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2)慢性中毒的毒物来源 在某些 生理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 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储存 库内的毒物又可释放至血液中,又 使它成为体内毒物的来源,其结果 是脱离接触期血浆中毒物浓度保持 相对稳定。
活化(activation)。 :毒物经过转化后, 变成毒性更高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活化。
• (三)排出
• 毒物可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从 体内排出。 • 排出途径: 肾脏
• • • 呼吸道 消化道 其它排出途径
• 肾脏
•
尿中排出的毒物或代谢物的浓度常与 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所以测定尿中 毒物或其代谢物水平,可间接衡量体内 负荷情况;结合临床征象和其它检查, 有助于诊断。
• 其它排出途径 • 唾液腺
• • • • 乳腺 月经 头发 指甲
• (四)蓄积 •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 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在体内 逐渐积累,此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 积(accumulation) 。毒物的蓄积作 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 蓄积形式
• (1) 物质蓄积 毒物或其有毒代谢产物 在体内逐渐积累。 • (2) 功能蓄积 因毒物代谢迅速,在体 内很快就检测不出;但因每次接触产生 的损害恢复较慢,损害在反复接触中逐 渐加重,形成功能蓄积。
•
• 2、呼吸系统 • 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肺气肿等呼吸道病变;严重时,可产生 化学性肺水肿、过敏性哮喘、窒息及成 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甚至引起 肺部肿瘤。 •
• • • •
3、血液系统 低色素性贫血; 急性溶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 贫血、白血病; • 凝血因子合成抑制,毛细血管壁损伤; •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 ( 3 )加强作用( potentiation ) 两 个或两个以上毒物同时存在,一个毒 物可加强另一个毒物的毒性。 • 相加作用和加强作用可以统称为协同 作用(synergistic action)。
• (4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毒物同时存在,一个毒 物可减弱另一个毒物的毒性。
2、来源 原料 中间产品(中间体) 成品 夹杂物 辅助原料
3、存在形态 气体(gas):是指常压、常温下呈气 态的物质。 蒸气 (vapor):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 发(挥发)而成。 雾 (mist):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 微滴,多由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
烟 (smoke) :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直径 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 粉尘(dust):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直径为 0.1~l0μm的固体微粒。 气溶胶(aerosol):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 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 (三) 消化道 • 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或毒物污染食物时, 毒物也可从消化道进入体内 • 2、被呼吸系统清除至咽喉部时,也能从 咽部进入消化道 • 3、进入口腔,可被口腔粘膜吸收 • 经消化道进入的毒物 ,大部分经肝脏转化 解毒后,才进入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