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细说这种绝对吃心的遗传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及治疗方法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及治疗方法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FH患者易患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FH的遗传机制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由位于较长臂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引起。
正常情况下,LDL-C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被代谢,但FH患者由于该基因突变无法正常代谢血液中的LDL-C,导致其在体内积聚。
人类LDLR基因有18个外显子,其中Exon 3和Exon 4是最常见的突变点。
FH患者的LDLR基因缺陷可以分为两大类:未完全丧失功能的突变和完全丧失功能的突变。
前者包括部分缺失、单一氨基酸突变和剪接异常等,虽然导致LDL-C水平增高,但其效应常与后者相比较弱;后者则包括非义突变、极性氨基酸突变、以及在LDLR基因内含子区内的巨重复突变等。
FH的诊断和治疗FH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液中LDL-C水平的测量和家族史的调查。
由于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患者,则其他家庭成员也可能患有此病,应当进行LDL-C的测量。
治疗FH需要以降低LDL-C为目标的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FH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有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福氏脱脂菜油和PCSK9抑制剂等。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肝脏内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LDL-C水平。
胆酸螯合剂通过与肠道内胆固醇结合,促使其被排泄。
而福氏脱脂菜油则通过抑制肠道吸收LDL-C来减少LDL-C水平。
PCSK9抑制剂可以使LDLR基因外表达,从而促进体内LDL-C的代谢和排泄。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节、体育运动等。
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减少LDL-C的积聚。
此外,对于极端高LDL-C水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血液净化或LDL-C分离技术等方法。
结语F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其遗传机制是由于LDLR基因突变导致。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和降脂治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和降脂治疗一、引言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有高度患病风险和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降脂治疗方法。
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1. 基因突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在LDLR(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基因上。
这些突变导致LDL受体在细胞膜上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无法被有效清除,致使体内LDL水平升高。
此外,APOB和PCSK9基因也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
2. 遗传方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方式分为两种:自发性遗传和家族聚集型。
前者是由于新生突变导致,通常在家族中较为罕见;而后者则是经典的家族聚集现象,基因突变通过垂直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3. 突变类型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杂合子缺失。
这些突变不仅影响LDL受体表达及功能,还可能与其他脂质代谢调控相关基因相互作用。
三、降脂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采用的降脂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福泊若定等。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而降低总胆固醇和LDL水平;福泊若定则可通过抑制PCSK9蛋白来提高LDL受体表达并促进LDL清除。
此外,还可以联合应用胆酸螯合剂、贝特类药物等进行综合治疗。
2.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降脂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
建议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纤维素、植物甾醇等健康食材的摄入。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被认为可能成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简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分类•7ICD号•8流行病学•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o9.1Ⅰ类突变o9.2Ⅱ类突变o9.3Ⅲ类突变o9.4Ⅳ类突变o9.5Ⅴ类突变•10发病机制•1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表现•1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并发症•13实验室检查o13.1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o13.2血LDLC呈持续性增高o13.3LDL受体功能测定•14辅助检查o14.1B型超声仪o14.2冠状动脉造影•1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o15.1单纯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依据o15.2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6鉴别诊断•17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o17.1饮食治疗o17.2降脂药物o17.3血浆LDL分离法o17.4中药•18预后•1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20相关药品•21相关检查•附:o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药物1拼音jiā zú xìng gāo dǎn gù chún xuè zhèng2英文参考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3概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并发冠心病的比例明显增高、发病早、程度重,预后差;此外还有主动脉(降主动脉、颈动脉等)广泛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等。
需要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相鉴别的是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
目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尚无很好的预防办法,要加强防治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本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要主动接受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H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TC和LDL-C水平,且TC水平通常不受 饮食影响;患者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且病情进展迅速。
发病率和分布
发病率
根据不同的遗传背景和地理区域,FH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分布
FH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患病率也存在差异。
遗传方式与基因突变
眼耳鼻喉并发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发生眼耳鼻喉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听力损失等。预防措 施包括定期检查视力、听力等。
疾病进展与预后
进展迅速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很快出现动脉 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预后不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较高,预后不良。积极治 疗可改善预后。
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
04
相关疾病与并发症
相关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概率 较高,可累及冠状动脉、主动脉、脑动脉等,导 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脑卒中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多在 成年后发病。
贝特类药物
通过增加脂肪酸氧化,减少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 合成,改善血脂水平。
其他药物
如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药物等,可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选择。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
01
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
和纤维素的摄入。
运动锻炼
02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跑步等,增加能量消耗,
降低血脂水平。
05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建议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具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的胆固醇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脂蛋白血症。
与某些遗传缺陷有关,属常染体显性遗传。
可能由于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陷或功能丧失,无法反馈性抑制羟戊二酸甲酰辅酶A(GMG-CoA)还原酶合成胆固醇,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增加;同时由于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增高,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等吞噬大量低密度脂蛋白降解的胆固醇,造成胆固醇在组织中积累。
在本病纯合子病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下降90%;而对杂合子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功能下降约50%。
其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正常人的2倍,而纯合子病人约为正常的4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杂合子病人在英美人群中约为1/500~2/500。
在成年早期的杂合子病人皮肤上可出现扁平黄色瘤,并且过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40岁时男性发生动脉硬化者>40%,女性>20%。
在纯合子病人,多在10岁前出现黄色瘤,20岁前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损害。
本病的诊断可参考有关家族史,亦可作饮食试验,如进食无胆固醇饮食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至5%~15%以下,往往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陈晨【摘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临床特征为血总胆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沉积于组织,形成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早发冠心病.FH的发病机制为LDL受体(LDL receptor,LDLR)或apoB基因突变引起LDL受体途径功能缺陷,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患,具有基因剂量效应;部分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机制为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 1,LDLRAP1)失功能型突变,导致LDL内化活性降低.罕见的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发生功能型突变也可引起严重的FH表型.PCSK9通过降解LDLR蛋白间接下调LDL受体途径,其失功能突变可致血浆LDL水平下降.因此PCSK9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is characterized by raised seru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levels, which result in excess deposition of cholesterol in tissues, and then lead to atherosclerosis and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utations of LDL receptor or apoB play main roles in this disease. FH results from defects in the uptake and degradation of LDL via the LDL receptor pathway. FH is primarily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ith a gene-dosage effect. An autosomal recessive form of FH caused by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 1 (LDLRAP1), which encodes a protein required for internalization of the LDL receptor ( LDLR). Rare 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cosegregate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one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ly severe FH phenotype. Expression of PCSK9 normally down-regulates the LDLR pathway by indirectly causing degradation of LDLR protein, and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CSK9 result in low plasma LDL levels. Thus,PCSK9 is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hypolipidemic drugs.【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9)002【总页数】5页(P207-211)【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作者】陈晨【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6.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以血浆低密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外周组织黄色瘤、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早发冠心病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综 述 ·
2008年柴 晓文 (天津大港油 田总医院检验科 ,天津 300280)
[摘要】家族性高胆 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该病 的发病机制是细胞 膜表 面低密度脂蛋 白受体基因突变 ,导 致 LDLR缺如 ,低密度脂蛋 白代谢障碍 。过量 的 LDL-C沉积于细胞 中,形成黄色瘤和粥样斑块。本病的特征性 临床表现为血 LDL-C水平增高 、黄色瘤 、角膜 弓和冠心病 ,主要是血胆固醇升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特别是心血管方面 的症 状 。对 FH有效 的预防重 点是查 出携带者 ,早期 治疗 ,对家系成员 进行婚育 指导 ,并 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检测 。 【关键词】家族 高胆 固醇血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低密度脂蛋 白 一胆 固醇 [中图分类 号】R589.2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O1(2oo8)24-52一o2
在人 的染 色体 中有两个 一样 的编码 LDL受体 的基 因片段 , FH患者 的一个基因片段功能发生 障碍 ,称 为异 型接合体 FH,这 些患者有一半的 LDL受体不能正常运 作 ,剩下 的一半 功能正常。 如果患者 有两个失 常基 因 ,那么他所有 的 LDL受体都没有 功能 , 这种情况称为 同型接合 体 FH。异型接合体 FH常见 。多数人群 中
血液里的胆固醇有两个来源 。一部分来 自食物 ,其他 的则 由 身体 自己合成 。胆 固醇 是一种蜡状的物质 ,它 不能溶解于血液 中。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 ,人体把胆 固醇 、蛋 白质和其他脂肪打包 , 形成各种 能溶解 于血液 中的颗粒 。其 中一种颗 粒 (低密度脂蛋 白)—— 就是胆 固醇的重要载体 ,当细胞需要胆 固醇 的时候 ,细 胞表面 的 LDL受 体从 血流中将 LDL拉入细胞 中 ,如果这些受体 不 能 正 常 运 作 ,LDL将 长 时 间 的逗 留在 血 液 中 ,这 样 LDL就 有 可 能进入动脉壁 ,或者其他不欢迎 LDL的地方。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回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回事高胆固醇血症,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回事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也是家族遗传病的一种,所以特别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的特征,一般有这个病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所引起的,如果严重的话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性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回事。
1.高脂血症杂合子血浆胆固醇浓度通常是正常人的2~3倍,纯合子则较正常人高6~8倍。
前者介于300 mg/dL~400mg/dL,而后者介于600mg/dL~1,200mg/dL。
但也有些杂合子患者LDL-C增高不明显。
2.黄色瘤血浆LDL-C水平增高促使胆固醇在身体其他组织沉着。
沉积在肌腱者称肌腱黄色瘤,以跟腱和手部伸肌腱多见,为FH的特有表现;在肘部和膝下也易形成结节状黄色瘤;眼睑处可形成扁平状黄色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腱黄色瘤更常见。
3.角膜弓胆固醇在角膜浸润则形成角膜弓。
纯合子在10岁以前即可出现,杂合子多在30岁后出现。
角膜弓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
4.动脉粥样硬化纯合子FH多在10岁左右就出现冠心病的症状和体征,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易发生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心瓣膜和心内膜表面也可形成黄色瘤斑块,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血管疾病。
受体缺如的纯合子预后更差。
男性杂合子30~40岁就可患冠心病,女性杂合子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10年左右。
5.其他FH患者常出现反复性的多关节炎和腱鞘炎,主要累及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抗炎药物不能抑制。
以上的介绍就是针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回事儿的原因,这个病如果想得到一定的治疗,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在正常必须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生活中的饮食也要注意,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患者要进行肝脏移植的手术,这样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细说这种绝对吃心的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作为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多部位皮肤黄色瘤形成,以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该病其实并不罕见,但患病率却一直被低估;虽然降脂治疗在不断发展,但该病的治疗率却非常不乐观。
FH患者终生受累于高水平LDL-C的困扰。
早筛查、早治疗可以降低FH患者早发ASCVD 的风险,改善存活率。
本期将从临床表现、筛查诊断以及治疗等各个方面带你认识这种绝对'吃'心的遗传代谢性疾病:FH。
一.概况FH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所致,可以分为杂合子(HeFH)、纯合子(HoFH)、复合杂合子和双重杂合子这四种类型,以杂合子型最为常见。
杂合子型FH在总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137,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5倍,较非FH患者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5倍;在早发心肌梗死患者中FH的患病率高达7.1%。
纯合子型FH则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病,患病率在1/100万到3/100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早更快,可在儿童及青年期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并于20~30岁之前死亡。
FH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使血清LDL无法在肝脏得到有效清除,进而导致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浓度升高,并在组织内过度蓄积,最终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症状。
目前已检测到的致病基因包括编码LDLR、载脂蛋白B(Apo B)、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PCSK9)、LDL 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等多个基因。
其中以LDLR基因突变最为常见,该基因突变直接导致LDLR表达缺失及功能障碍。
Apo B是LDLR的主要配体,该基因突变将阻碍LDLR与血清LDL正常结合。
PCSK9基因突变会导致LDLR被过度降解以及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加速合成。
LDLRAP1是LDLR的衔接蛋白,该基因突变会导致肝脏摄取及运载LDL发生障碍。
从遗传学角度讲,除单基因突变致病外,部分FH患者也可能是多基因突变的叠加效应所致。
二. 临床表现FH患者的发病呈家族聚集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 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杂合子型FH患者或纯合子型FH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分别为同一家系内未患病者的2倍和4倍。
国外研究显示,未治疗的杂合子型FH患者血清LDL-C大多在5.0 mmol/L(191 mg/dl)以上,纯合子型FH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则常高于13.0 mmol/L(500 mg/dl)。
我国FH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脂性角膜弓胆固醇在角膜周边浸润则形成脂性角膜弓(图1),但角膜弓并非FH的特有表现,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
约30%的FH患者有脂性角膜弓,45岁以下的患者一旦出现脂性角膜弓,则是诊断FH的重要提示。
图1. 脂性角膜弓及眼睑处黄色瘤3. 黄色瘤血清LDL-C水平增高促使胆固醇在身体其他组织沉着。
沉积在肌腱者称肌腱黄色瘤,以跟腱和手部伸肌腱多见,在肘关节和膝关节伸侧也易形成,为FH患者的特有表现;眼睑处可形成扁平状黄色瘤(图1、图2)。
图2. 黄色瘤4. 早发ASCVD早发ASCVD是FH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其中早发冠心病是常见的临床表型。
纯合子型FH多在10岁左右就出现冠心病的症状和体征,主动脉、肾动脉和颈动脉也可受累,心脏瓣膜和心内膜表面也会形成黄色瘤斑块,若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血管疾病。
部分患者会出现主动脉瓣瓣叶和主动脉根部以及其他动脉钙化,有的还可出现主动脉瓣狭窄等。
杂合子型FH男性患者在30~40岁就可患冠心病,女性的发病年龄较男性一般晚10年左右。
三. 筛查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对重点人群进行选择性筛查。
临床上哪些患者我们需要怀疑FH,从而进一步筛查?下面对FH可疑人群进行盘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需进一步筛查FH。
(1)早发ASCVD(男性<55岁,女性<65岁);(2)除外继发高脂血症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成人空腹血清LDL-C水平高于190 mg/dl(4.94 mmol/L);(3)未经治疗的空腹LDL-C水平高于以下界值者,有80%可能是FH患者:•≥30岁者LDL-C≥250 mg/dl(6.5 mmol/L);•20~29岁者LDL-C≥220 mg/dl(5.72 mmol/L);•20岁以下者LDL-C≥190 mg/dl(4.94 mmol/L)。
(4)40岁以下出现脂性角膜弓;(5)有皮肤/腱黄色瘤;(6)有早发ASCVD家族史;(7)有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
对可疑人群进行血LDL-C水平检测是进一步筛查的基础。
尽管基因检测是诊断FH的金标准,但基因诊断并不是确诊FH的唯一依据,未发现基因突变并不能除外FH,根据临床诊断标准确诊FH同样可行。
根据中国人群血LDL-C水平和FH的特点,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成人符合下列标准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FH:(1)未接受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清LDL-C 水平≥4.7 mmol/L(180 mg/dl);(2)有皮肤/腱黄色瘤或<45岁的人存在脂性角膜弓;(3)一级亲属中有FH或早发ASCVD,特别是冠心病患者。
儿童FH的诊断标准:未治疗的血LDL-C水平≥3.6 mmol/L(140 mg/dl)且一级亲属中有FH患者或早发冠心病患者。
FH与非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相比,两者在病因等多个方面均有不同,表1对两者进行比较。
表1. 比较非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与HF四. 治疗方法FH患者的治疗应该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包括鱼类、全谷类、蔬菜、植物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有助于降低LDL-C,控制血压、运动、戒烟同样对降低LDL-C至关重要。
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石,治疗中还需考虑以下几种方案。
1. 药物治疗降低LDL-C水平的药物主要是通过上调LDLR或降低LDL-C合成速度使LDL-C达标,其中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就是通过上调LDLR 来发挥作用。
由于这些药物的疗效与残余LDLR的活性相关,因此它们治疗纯合子型FH的效果相对较差。
有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也可减少脂蛋白血浆置换后肝脏LDL-C的合成,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可使纯合子型FH患者LDL-C水平降幅达40%。
一项纯合子型FH患者的生存分析提示,应用他汀类药物在降低死亡率及延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时间等硬终点上能够获益。
因此,纯合子型FH患者的标准治疗应包括最大耐受剂量的强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现阶段有4种新药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治疗FH,包括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与阿莫罗布单抗(Alirocumab)、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小分子抑制剂洛美他派(Lomitapide),以及Apo B反义寡核苷酸合成抑制剂米泊美生(Mipomersen)。
目前国内仅有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PCSK9抑制剂能直接阻止PCSK9与LDLR相结合,减少LDLR分解,从而加强其对LDL-C的清除能力。
依洛尤单抗与阿莫罗布单抗在杂合子型FH中具有强效降低LDL-C的疗效,而依洛尤单抗也可用于纯合子型FH患者。
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对联合调脂治疗仍不达标的FH患者应加用PCSK9抑制剂。
目前尚有一些研究旨在通过独立于LDLR的手段来为治疗FH提供新的降脂策略。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安塞曲匹(Anacetrapib)可降低LDL-C约30%。
REVEAL研究已证实在非FH 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安塞曲匹可进一步降低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主要不良事件风险。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单克隆抗体(Evinacumab)是一种脂代谢调控蛋白ANGPTL3的单抗抑制剂,在一项有4例纯合子型FH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中,Evinacumab与标准疗法联用可使LDL-C降幅高达55%,目前该药物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载脂蛋白A1(ApoA1)模拟颗粒已被证明可以减少FH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其机制是模拟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使得胆固醇向ApoA1颗粒的转运增强,进而有效清除血清胆固醇,降低LDL-C水平。
2. 脂蛋白血浆置换脂蛋白血浆置换是一种类似于肾透析的方法。
患者静脉血被取出,经过过滤、吸附或预处理去除低密度脂蛋白,再回输到循环系统中,整个治疗过程约需3小时。
脂蛋白血浆置换是通过物理方法来清除LDL以及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
该方法在一项纯合子型FH患者与未治疗亲属配对比较的研究中已证实能够改善预后。
脂蛋白血浆置换已用于4岁或体重至少14 kg的儿童,所需治疗量要以患儿体重为基础。
研究显示,该方法较他汀类药物治疗更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主动脉根部粥样硬化的发展。
脂蛋白血浆置换的治疗标准是将每周治疗前的LDL-C水平降低65%~70%。
一项针对29例平均LDL-C水平为7.0 mmol/L的纯合子型FH患儿的研究显示,每两周进行一次脂蛋白血浆置换时仍有30%的患儿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这提示纯合子型FH患者应至少每周置换一次,使LDL-C降至更低水平,方能达到预防粥样硬化发生的效果。
3. 肝移植肝脏是清除血胆固醇的主要器官,通过肝移植纠正肝细胞上LDLR、PCSK9与Apo B等基因缺陷,降低LDL-C水平。
在美国已有1/3的纯合子型FH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
尽管与脂蛋白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相比,早期肝移植是否能提高生存率尚不明确,但肝脏移植和更好的免疫抑制已经得到改善,来源于杂合子父母的活体肝源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治疗HoFH。
如果要对FH患者进行肝移植,应在发生不可逆的心血管系统损伤之前进行,但受病情的紧迫性和供体的可用性等诸多因素限制,使肝移植难以成为FH的主要治疗手段。
4. 治疗策略选择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是治疗成人FH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依洛尤单抗与阿莫罗布单抗等PCSK9抑制剂作为新的FH治疗药物,适用于联合调脂治疗后仍LDL-C不达标的FH患者。
对于纯合子型FH患者,在儿童期进行肝移植、定期进行脂蛋白血浆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全球公众健康面临着FH的严峻挑战,国际学术界将每年的9月24日定为FH日(The FH Awareness Day),呼吁各国医生及患者加强对FH的重视。
我国关于FH的文章近年来逐年上升,但仍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而我国承受的遗传负荷较重,潜在的患者数以百万计,但对FH患者的规范化临床管理尚在起步阶段。
当前的首要目标为早期筛查和有效治疗,制定可扩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FH治疗策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FH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同时建立FH基因检测及产前基因诊断平台,帮助FH纯合家系生育相对健康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