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最励志的80后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一李一航电子垃圾创业: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到年赚400万他的父亲在深圳街头卖甘蔗,母亲沿街乞讨。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他却偏偏不去,后来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

从捡垃圾到收破烂,最后他竟年赚4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讲述李一航电子垃圾废品收购的励志创业故事: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为生到年赚400万!1、母亲寄来学费,他却放弃读大学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以苦力养家,母亲早年残废不能行走。

2003年的一天,父母托堂叔捎来了学费。

打开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旧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

堂叔告诉他父母在深圳乞讨赚钱,他一听就哭了。

高考发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

但想到辛苦赚钱的父母,他决定,不读大学,到深圳赚钱。

2、3元闯深圳,连吃面都不够还完学校同学的302元债务,加上160元的车票钱,李一航将仅有的3元积蓄藏在了底裤里,就这样出发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奔驰而过的车子、生硬难懂的粤语,让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好不容易凭口音找到一家老乡的面馆,叫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地吃完。

才发现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贵的一碗面:5元钱。

吃完面后,他等了很久,主动帮老板收碗。

老板看他提着一个袋子,应该是刚从农村出来,就没有收钱。

倔强的李一航把3元钱压在碗底,说声谢谢后离开了。

走出面馆的李一航,身无分文,反而让他释然了。

于是,他开始睡大街,宝安区的流塘天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住所。

3、捡垃圾为生,碰到母亲在乞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捡垃圾,晚上在天桥上的修表摊成为他的第一个职业,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饭票的问题,却因交不起管理费又被城管赶跑了。

有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此时的母亲跪在地上,向路人乞讨。

八零后经典创业成功故事

八零后经典创业成功故事

八零后经典创业成功故事不知不觉, 80后已经长大。

80后 ,在不少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往往与享乐、游戏、足球、时尚等词汇有关,他们的性情往往与幼稚、骄纵、浮躁、桀骜不驯有染。

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有许多80后却以自己的果断、坚持和创新,走向了创业之路。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篇1:——80后张文学:名震印度的中国“山寨王”国内手机市场,半数以上早已被苹果、LG等洋品牌瓜分。

但在有12亿人口的印度,一种名为“基伍”的中国手机却相当“牛”,不仅宝莱坞明星代言的广告销天盖地,两年前它就打败三星和摩托罗拉等巨头,以每年2000多万部的销量在印度独占螯头。

如今,这个在国内市场上几乎没人知道的手机品牌,已经成为一匹黑马挤进全球前十名。

谁都不会想到,它的老板竟是一名80后。

这名昔日的模具工,是如何在异国赚取亿万财富的?敢想敢干,小小模具工自己造手机张文学在大学学的是模具专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湖南一家电缆厂做模具技术员,每月收入800元。

当地房价都要2000元一平米,钱太少了,所以他仅干半年就炒了老板鱿鱼。

接着他去了深圳,当时手机行业的暴利令人“触目惊心”。

一套成本价仅为30元钱的手机外壳,在批发市场售价可达500元。

张文学曾蹲守在一家手机外壳批发店门外观察客流,估算的结果令他震惊:这家店每天可销售300多套外壳,获利高达10万元。

他决定以模具入手,从事高仿机或者改制机外壳研制。

2003年,张文学筹钱和朋友一起在深圳布吉区开办了一家做手机壳的工厂,承接一些手机厂商的配件订单。

短短两年,张文学就淘到了第一桶金。

2005年,看到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手机市场正在兴起,做技术出身的小张决定做更能赚钱的整机生意。

先后投资数千万自行研发三款手机,这些手机由内至外包括主板均由他自己一手完成。

事后证明张文学远远低估了制造手机的难度,包括主板、屏幕、按键在内的诸多零部件均隐患重重。

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

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

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如今八零后已经是这个社会的支柱,他们的成功创业故事会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欢迎阅读!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篇1、赵李昆开中餐馆、摆摊做夜啤酒、销售手机、办餐厅、做毛皮供货商、转行机械加工与制造,这6次创业经历都发生在一个名为赵李昆的璧山小伙身上。

为了替父还债,他18岁辍学开始创业,如今26岁的他已成为百万富翁。

目前他正恶补大学课程,并准备通过电子商务将事业做大。

为父还债走上创业路赵李昆家住璧山县青镇,18岁那年他正在来凤中学读高中,准备实现大学梦时,却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去世。

“我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去世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300元。

”赵李昆回忆,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笔债务,当时经常有人到家里要债,甚至还有人为追债尾随他上下学,他不得不辍学创业来维持生计。

听说学厨师赚钱比较快,于是赵李昆到小天鹅学习完厨艺后,利用家里底楼的三个门面,开起了饭馆,做当地流行的来凤鱼。

没有创业经验的赵李昆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虽然店铺位于车流量较大的青镇白云大道,但由于类似的饭馆太多,其中不少饭馆都是已经开张十多年的“老字号”,他的店根本没有多大的生意。

半年后,赵李昆的第一次创业以餐馆的关张而结束。

到全国做创业尝试赵李昆随后开始到全国各地做创业尝试。

他了解到做夜啤酒生意利润最多可达50%,并且投入少风险小,不需要门面,于是他利用夏天的三个月时间,到石柱新县城开了家夜宵摊。

夏天结束后,夜宵市场高峰也结束了,赵李昆利用赚到的钱,先后到河南、新疆等地做手机、皮毛的物流生意。

他说,在新疆一张价值500元的皮毛,卖到璧山的深加工厂商时价格可达1000多元,他因此赚了5万多元。

就在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时,赵李昆委托的一位中间商却在接到买家货款后卷钱逃走,赵李昆为此损失了两万多元,相当于他两年的积蓄,他一度心灰意冷。

转行做机械加工制造在璧山,有不少为各地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械加工厂,赵李昆调查发现,它们效益普遍不错,而且流程技术并不复杂。

80后草根创业成功励志案例

80后草根创业成功励志案例

80后草根创业成功励志案例创业的过程是无比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为自己树立信心,并努力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成功机会。

那么,你知道哪些80后草根创业的成功励志案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80后草根创业的成功励志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0后草根创业的成功励志案例(一)200多次求职失败后创业年收入超10万27岁的何志雄是武汉市第四届自强模范、2008年武昌区创业明星,2008年曾代表中国残疾人创业者出国参加《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高峰论坛。

何志雄出生时患上小脑偏瘫。

别人1岁能走,他3岁仍在学爬;别人走10分钟的路,他要走1个小时;他说话口齿不清,握物松软无力,穿衣服要花10多分钟,连写字也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

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读完小学、中学,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并通过专升本考试,就读武汉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何志雄从大学即将毕业就奔走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找工作,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7月,他投出200多份简历却一无所获。

求职屡次受挫之后,何志雄决定“当不了员工我就当老板”,凭借自己的特长创业。

2006年8月,何志雄用母亲给的1000元钱在小区内开办了电脑维修店,凭着头脑灵活和讲求诚信,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几个月后,他又在广埠屯电脑城和青山开出了两家分店。

在开办了7家连锁维修店后,2008年何志雄又办起了电脑维修培训班。

学员两个月学技,一个月店内实习,成绩优秀者由何志雄协助开办加盟店或者留店工作。

两年多来他的电脑维修培训班共培训300多人。

2007年,国际慈善组织隆纳济世负责人坦妮娅·拜伦到何志雄公司考察,称他为“中国残疾人创业的典型”,并为他提供1万元无息贷款。

2008年5月,何志雄应邀参加了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高峰论坛,并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今年1月29日,在团省委、湖北卫视等单位主办的《创业最光荣》电视大赛上,何志雄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训超市”项目夺冠。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鞍山岫岩80后小伙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80后王征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朋朋修脚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开业,这是其在鞍山地区的第十家分店。

这一天,对来自辽宁鞍山岫岩的80后小伙王征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用9年多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有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一把柳叶刀,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艰难开局1985年出生的王征来自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曾经做过押运员,也在街头发过传单。

后来王征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

凭借这股勤奋劲儿,他成了班里的思想教员。

退伍之后,王征曾纠结是回家乡养鸡,还是走出去干一番事业。

“我曾患过脚疾,很痛苦。

后来经过治疗,康复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修脚这个行业了。

但在家人看来,修脚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听说王征要靠“摆弄脚丫子”挣钱,乡里乡亲的闲话可是没少说。

2007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开修脚店。

“虽然他们是不赞同我的,但还是给我凑了3万块钱。

”王征说,带着这3万块钱他只身来到鞍山,租下一个不起眼的门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5元、10元、20元……这是当时王征平均每天能挣到的钱。

近一年时间下来修脚店只盈利500元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连续数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

后来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入不敷出的状态让王征几度想要放弃。

“那时候亲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电话,就怕我跟他们借钱。

”王征苦笑着说。

第一桶金支撑王征坚持下来的,是一次难忘的修脚经历。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想让他上门修脚。

那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因患严重的甲沟炎已经连被子都无法盖严。

八零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八零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八零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零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零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篇185后小伙身残志坚开微店创业做微商自食其力拥抱幸福他是一名“85”后大男孩儿,阳光,爱笑,喜欢自拍;他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只能靠板凳和轮椅行走;他还是一名坚强、乐观的父亲,凭借着一双巧手和辛勤的付出,开起了微店,自食其力地养育着3岁的女儿。

他叫赵海利,今年26岁。

2015年3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新疆库尔勒市香梨大道华誉怡景苑小区附近的一户出租屋内,见到了赵海利,他正用剪刀细心地剪着一幅“羊”,一旁,3岁的女儿彩依乖巧地依偎在父亲身旁。

“今年是羊年,这些羊像比较受欢迎,所以就多剪些。

”赵海利边说,边用手机浏览微店上的客户订单记录。

一起来看这位80后小伙身残志坚的励志创业故事身残志坚巧手编织幸福生活赵海利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2010年跟随父母来到新疆库尔勒靠打工为生,一出生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停止发育,自此他只能依靠板凳和轮椅行走。

虽然没有一对健康、可以正常行走的腿,但他却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十字绣、串珠、剪纸样样拿手。

“从记事时起,我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特别是走出家门,许多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时,我心里特别难受,是制作这些小手工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也慢慢有自信了。

”赵海利说,2008年起,他开始接触剪纸,并被剪纸多样的形态所吸引。

于是,赵海利买来剪刀、刻刀等剪纸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按照书本上所教的,开始自学起剪纸来。

“剪纸是一项技术活,剪重了会剪成豁口,整叠纸就会报废。

剪纸也是一个细致活,复杂一点的要剪一个晚上。

”赵海利说,渐渐地,从最初简单的“囍”、“福”,到现在的雷锋、《红楼梦》中等人物造型,自己的剪纸水平也日趋成熟。

“你瞧,这个喜羊羊、灰太狼是给我女儿剪的;这些福字、喜字是送给亲朋好友的。

创业80后的故事

创业80后的故事

创业80后的故事创业80后的故事弘达的创业80后的故事,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创业80后的故事一:80后农村小伙卖LED创业,两年销售额突破到2亿元对于80后的农村小伙梁荣华来讲也是如此。

尤其当这个行业已经趋于成熟且竞争相当剧烈和残酷。

不过,他却能够作为电商行业里仍然在奋力打拼的小伙伴们励志的典范。

80后梁荣华用仅仅两年的时间就从0销售额突破到了2亿元。

2021年双11当天,品一照明销售额到达了600多万。

而2021年这位80后励志哥的销售目的是3000万,全年的销售额是2.4亿。

我们再来回首一下这位80后创业者的励志创业故事,看看梁荣华创业成功的经历。

自创品牌从B2B转型B2C2020年以前,梁荣华也在通过网络做LED灯的生意,不过那时候的销售形式是网上B2B。

那时候正好是网商红利期,能够讲是B2B的高速发展期。

2020年开场,梁荣华感到网上B2B销售形式开场出现下滑的趋势,B2C日渐繁荣,凭着80后的敏感,梁荣华决定放弃在中山的工厂,创立一个新的品牌,转型做B2C的生意,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

2021年他本人出资100多万创立了品一照明这个品牌。

最初他的团队仅有6个人,要负责所有的事务。

真的很辛苦。

梁荣华表示。

要想在成千上万个网上商城里打造出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舍得花大量宣传费投放直通车外,梁荣华的另外两大利器是打造爆款和首推两年内包换的服务。

根据大数据赔本打造爆款首先要做好定位,销售何种产品,定价怎样,服务怎样等等,淘宝的数据魔方则为他提供风向标。

根据一些大数据分析,来确定产品的款式、价格,做出适宜的网络产品。

梁荣华解释讲,公司会从中选择几款商品出来打造成爆款。

一定要打造爆款,至少要排行榜前四名。

梁荣华坦言,创业80后的故事的消费者在天猫搜索时只会看首页或者是前几名的产品,而爆款是店铺最好的广告。

为了打造爆款,梁荣华也是蛮拼的。

在其店铺里有一款LED灯售价9.9元,包邮,事实上它的成本价是售价的2倍多,差不多要20元。

分享4个关于创业的励志温暖小故事

分享4个关于创业的励志温暖小故事

分享4个关于创业的励志温暖小故事故事一:热*小贩温暖提示:一个人看待生活的方式,决定了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悲观的人会遇见结果,而且不幸很巧合,也会如期降临,而乐观的人,则能够走过寒冬,最后迎来春天的温暖。

故事:话说一个男人做热*生意。

最初很顺畅,热*很快就销售一空了。

一星期过去了,他很快就成了一个业绩斐然的小贩。

一天,他的几个儿子从大学回到家中,给他一些建议:“爸爸,你不了解现在做生意的行情吧?实话说,现在行情很糟,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商业萧条期。

”父亲颇感惊讶,“是这样啊?我看我得削减一下热*的供应量了。

”他果然这么做,当他减少了供应量的时候,很多顾客都是失望的走了,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不再来,他的生意也开始变得惨淡,当他关掉自己的生意的时候,他打电话告诉他读大学的儿子:“儿子,你的预见真准啊,我们果然是处在商业萧条期!”故事二:开错窗户温暖提示:创业的道路很多,就好像有很多的窗户一样可以打开选择,但是如果你开错了,就会看见不想看的风景,结果也会不好,或者你会失落,但是只要你重新选择打开另一扇,或者风景就不一样,选择很重要,创业不要气馁,要学会变通,人生而不完美,人生也不会尽善尽美,人生面临诸多的选择。

不断打开,总会有一扇窗户是对的那一个。

故事:一个小女孩打开了窗户,看见了自己心爱的小*被埋葬的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这时爷爷走过来,把这扇窗子关上了,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子,女孩看见了美丽的风景,不一会就忘记了悲伤,开心的笑了起来。

爷爷托住女孩的下巴:你只是开错了窗户。

故事三:翻土得金温暖提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付出了*苦和努力汗水,才能够收获最终的硕果。

故事:从前有一个农夫病重得就要死去时,他把两个儿子都叫到身边来说道:“我就快要死了,我只有一份遗产送给你们。

我将那些金银财宝埋藏在家后的那块葡萄园下。

等我死后,你们就轻轻的翻一翻土,就可以找到它了!”当*死后,儿子们到处挖都没有找到金银财宝,但是在他们不断的翻土过程中,庄稼却长的很好,最后收成很棒,所以他们也开始顿悟,父亲说的翻土得金的真正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最励志的80后的创业故事
当前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有4人:高燃、李想、戴志康、茅侃
侃!Mysee直播网总裁高燃跟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李想、北京康盛创想(北京)公司CEO戴志康、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架构师茅侃侃。

高燃、李
想和戴志康生于1981年,茅侃侃生于1983年。

李想的泡泡网2005年底营收达2000万,利润50%%,按通行的市
场收购标准,即以20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占公司绝对股份的他,身家
已过亿。

去年7月,戴志康已经收到风投给的几百万美金,身家也过了亿。

高和茅正处于刚创业阶段。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四位80后富豪的
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之一、高中生李想放弃高考创亿元身家
5月21日,中关村鼎好电脑城。

李想公司内间隔开的每组办公桌
之间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坐着的人都在忙碌。

泡泡网今年规模几经扩展,人数从不到50人到80人,又到100人,当前超过了110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80人。

700平方米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公司的发展也到了需要注意商务形象的阶段。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
服务的网站。

六年前,在石家庄某中学读高三的李想没有对未来做过
多谋划,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参加高考。

李想第一次接触电脑在初一,立即着了迷。

到了高一,李想终于
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花了8000多块,并且是按自己要求的配置攒的一
台机。

当时只能拨号上网,李想的月均上网费用为七八百块,花的都
是自己的钱。

这个钱是他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得的稿费。

高三,李想搞了“显卡之家”的网站,每天花费7-8小时,更顾
不上课程学习。

不读书后的第一个月,一个广东老板说要给李想寄推
广费,他没当真,结果对方真寄来了6000多块钱。

当时他还没构思好如何实行网站的商业化运作。

到年底,他赚到
10万块。

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三个月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2003年底,泡泡
网的业务翻了3倍。

80后创业故事之二、大学生戴志康发明软件掘起第一桶金
同样生于电脑时代的戴志康比李想早两年接触电脑,小学五年级。

戴父是大庆石油学院的博导。

在父亲的指引下,他迷上了电脑编程。

戴读初二时,市场上有了瑞星防毒软件。

经过琢磨,戴发现了其中的
技术瑕疵。

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后,戴志康想找点事做,为将来事业发展打
基础。

一天,很偶然地,戴去到一个电影论坛,发现那里竟然有10万
注册用户。

他想:如果有一种软件,能在一个社区论坛的服务器上装
一个,光一个用户就带来10万人,100个是1000万,1000个就是1亿,这样完全是几何级的发展模式。

戴决定搞这样的软件,将它命名为Discuz。

一年多后,这个软件
因为支持用户习惯,迅速为网上用户所接受。

做了两年后,他意外地收到香港一家公司的报酬,这才发现自己
的劳动完全能够转化为实际价值。

他准备将产品商业化。

2004年初,戴怀揣挣到的第一桶金,从哈尔滨跑到北京。

他先花
七八十万买了间公寓做办公室,便开始注册自己的康盛公司,这时,
他还是在校大学生。

截至2005年,公司销售月均增长50%
80后创业故事之三、“小崽儿”茅侃侃一条短信萌发金点子
2005年以前,四个人中年纪最小的茅侃侃也没有闲过,从最初的
红旗中文2000公司,到后来的“起劲地折腾”。

一系列的跳槽是茅刻
意而为,他曾干过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等工作。

因为手快,他负责的工作通常会比别人早完成。

Majoy的创业点子来源于茅一次出差收到的短信:四川移动通信欢迎您!这条很多人都会收到的短信,使他突然联想起如果将传统的电脑
网络游戏或者单机游戏方式挪到现实中,把手机或者PDA之类的移动
终端和各种通讯方式的后台技术整合起来,不是能制造另一种更数字
化的真人实景游戏方式么?
返回北京后,茅挨个咨询所理解的人,调研后,他认为将网游搬
到现实场地中,由真人扮演角色,通过大量移动终端(PDA和手机)和电子化道具,来掌控游戏是一个既基于传统娱乐形式又突破传统娱乐形
式的创新模式。

80后创业故事之四、财经记者高燃从报社步入IT界打天下
1998年,高燃有半年在东莞樟木头的一家厂里打工,那时他是中
专毕业。

半年后,他考上清华大学时,村里有乡亲激动地评论:“高
燃将来肯定能当中央委员!”2003年,阴差阳错地,高燃错过了南方报业集团的最后一轮面试,后来他在《经济观察报》做了财经记者,还
被报社评为当年新记者。

8个月的记者生涯后,大学里对财经、IT一窍不通的高燃纵身到
IT界创业了。

正是人脉网里的清华校友,帮他现在的公司融入了一笔
美国的风险投资。

公司一下子身价上了千万。

后来,高燃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出现了。

江苏远东集团董事
长蒋锡培,在长春参加一个会议时,见着了站一夜火车来递计划书的
高燃。

蒋锡培投给了高燃100 万,高燃的电子商务计划没把这笔投入
烧出个所以然。

他开始选择另外一些项目,这时清华的同学邓迪琢磨
出了P2P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一部片子的视频直播成本从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