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经络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经络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经络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经络的概念较确切的是下列哪一项?()A、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气血运行的通道C、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D、感应传导的线路2、脾的经脉名称是:()A、手太阴B、足阳明C、足太阴D、手厥阴3、肝的经脉名称是:()A、足厥阴B、足太阳C、手太阴D、手阳明4、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足阳明胃经B、手少阳大肠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阳小肠经5、足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A、心包B、胆C、三焦D、胃6、手太阴经脉所络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7、手太阳经所属的脏腑是:()A、小肠B、膀胱C、肾D、心8、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足正经不足作用的经脉是:()A、十五别络B、奇经八络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9、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哪一项?()A、手太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阴维与阳维D、任脉与督脉10、足太阴经所络的脏腑是:()A、胃B、肾C、脾D、膀胱11、足太阳经属何脏腑?()A、肾B、胃C、膀胱D、脾12、手足阳明经交接的部位在:()A、食指端B、小指端C、目内毗D、鼻翼旁13、上行到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14、行于头面及头后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厥阴肝经C、督脉D、足少阳胆经15、绕阴器,抵小腹的经脉是:()A、脾经B、肾经C、胃经D、肝经16、十二经脉中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际的是:()A、脾经B、肝经C、肾经D、胃经17、阳明经脉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A、头后部B、前额部C、头顶部D、头侧部18、有加强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作用的是:()A、经别 D、经筋 C、孙络 D、浮络19、心经的终点是:()A、中指端B、无名指端C、小指外侧端D、小指内侧端20、大肠经的起点是:()A、中指端B、食指端C、中焦D、拇指21、分布于躯干胸腹面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22、手太阴肺经行于上肢的部位是:()A、外侧前缘B、内侧前缘C、内侧中线D、外侧后缘23、在手小指内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以上都不是24、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不属于肝经循行的部位?()A、巅顶B、少腹C、乳房D、外踝25、三焦经在肢体的循行部位是:()A、上肢外侧中线B、上肢内侧中线C、上肢外侧前缘D、上肢内侧前缘26、膀胱经在四肢循行的部位是:()A、上肢外侧后缘B、下肢外侧后缘C、上肢内侧前缘D、下肢内侧前缘27、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A、胃经B、小肠经C、胆经D、膀胱经28、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A、肺经B、小肠经C、三焦经D、大肠经29、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内侧正中线的是:()A、心经B、心包经C、肺经D、三焦经30、足厥阴经的起点与何经的终端相接?()A、足少阳经B、足阳明经C、足太阳经D、手太阴经31、手阳明经的起端与何经的终端相接?()A、手少阴经B、足少阳经C、手太阴经D、手厥阴经32、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胸腹D、以上都不是33、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34、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胸走足B、从头走足C、从手走足D、从足走头35、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胸走手C、从足走腹 D从腹走胸36、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腹B、从胸走足C、从头走足D、以上都不是37、头痛部位在头侧者与哪条经有关?()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阳经38、头痛位于前额属:()A、少阳经B、阳明经C、太阳经D、以上都不是39、下列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的?()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B、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C、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阴→D、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40、根据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肾经之后接:()A、膀胱经B、小肠经C、心经D、心包经4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肝经之前接;()A、胆经B、胃经C、膀胱经D、小肠经42、循行于腹腔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心经B、任脉C、督脉D、胃经43、十二经脉中手阴经与足阴经交接之处是:()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腹部44、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45、不是纵向循行的经脉是:()A、冲脉B、督脉C、任脉D、带脉46、起于胞中的三条经脉是:()A、冲、任、带B、任、督、带C、冲、任、督D、督、冲、带47、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任脉B、督脉带脉C、阴维阳维D、阴跷阳跷48、下列经脉中哪一条经脉是“主胞胎”的?()A、督脉B、带脉C、冲脉D、任脉49、称为“十二脉之海”的经脉是:()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50、具有“血海”之称的经脉是:()A、任脉B、冲脉C、督脉D、足厥阴肝经二、多项选择题1、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A、冲脉B、任脉C、脾经D、肾经E、肝经2、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是:()A、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的途径B、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C、津液输送的途径D、感应传导的途径E、内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3、循行于背部体表的经脉有:()A、膀胱经B、肾经C、督脉D、冲脉E、肝经4、十二经脉中,阴经和阳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指端B、胸中C、足趾端D、头面部E、腹部5、属于经脉的是;()A、十二经筋B、十二经脉C、十二经别D、奇经八脉E、浮络6、十二经脉中循行于面额部的经脉:()A、胃经B、小肠经C、大肠经D、膀胱经E、肺经7、十二经脉中,连目系的经脉有:()A、脾经B、心经C、肾经D、肝经E、肺经8、分布于胸腹的经脉有:()A、任脉B、肝经C、胃经D、脾经E、肾经9、从腋下走出的经脉的有:()A、肺经B、心经C、心包经D、脾经E、肝经10、下列几对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A、手少阴,手太阳B、手厥阴,手太阳C、足太阴,足阳明D、足厥阳,足太阳E、手阳明,手太阴11、任脉的生理功能是:()A、调节十二经气血B、孕育胎儿C、维系诸阴经D、总任一身之阴经E、同妇女带下有密切关系12、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有:()A、阴器B、小腹、C、胁肋D、下肢内踝后缘E、巅顶13、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肝经B、任脉C、冲脉D、带脉E、督脉14、经络的生理功能有:()A、调节气机升降B、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C、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调畅情志 E、感应传导调节各部分机能活动三、填空题1、经络学说,是研究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五章经络一、选择题型题(一)A1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A 《十四经发挥》B 《难经》C 《扁鹊心书》D 《吴医汇讲》E 《内经》2.正经是指()A 督脉B 冲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脉E 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学说B 卫气营血理论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E 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 阴阳五行脏腑B 内外脏腑五行C 手足五行阴阳D 手足阴阳脏腑E 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 肺经,大肠经,胃经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 心经,膀胱经,肾经E 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 奇经八脉B 经筋C 皮部D 络脉E 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 阴经B 带脉C 奇经D 阴维脉E 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B 手足C 胸腹D 上肢E 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 食指端B 小指端C 鼻翼旁D 目内眦E 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 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 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 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任脉B 肝经C 阴维脉D 脾经E 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 任脉B 督脉C 肾经D 膀胱经E 冲脉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 丰隆B 内关C 大包D 公孙E 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阳明胃经 C.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 直线贯注B 循环贯注C 手足贯注D 左右贯注E 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 胃、大肠、胆经B 心、脾、胆经 C.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小肠、三焦经 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 带脉B 冲脉C 任脉D 督脉E 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 冲脉、任脉B 冲脉、督脉C 任脉、带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 少阳经B 阳明经C 太阳经D 厥阴经E 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 少阳经B 少阴经C 阳明经D 太阳经E 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任脉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足少阳胆经(二)B型题1A 足厥阴肝经B 足太阴脾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阴心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督脉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阴跷脉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能约束纵行诸脉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 足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阳明经D 手太阳经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 内脏之间的联系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 经脉之间的联系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阴经D 足太阳经E 足阳明经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冲脉D 带脉E 阴维脉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 肾经B 膀胱经C 任脉D 督脉E 胃经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 任脉B 督脉C 胃经D 冲脉E 脾经7.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 局部用药B 药物归经C 按摩D 针灸E 推拿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 离B 散C 入D 出E 合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 手太阳小肠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E 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 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基础猜谜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就是整体观念,二就是辨证。

2.如何认知整体观念?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3.如何理解辨证论治?辨证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奠定证候,论证其治则辨证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方剂,就是在重新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奠定证候的过程,即将四内科(盼、言、问、乌)所搜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含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展开分析、综合,分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归纳、推论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就是当一一种病,由于发作的时间、地域相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相同,或病人的体质存有异,充分反映出来的证候相同,因而化疗也就有别。

例如哮喘病可以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相同而存有风寒、风热、风湿、天鼓、气虚等相同的证候,因而存有辛温解表中、辛凉解表中、辛润活血、益气活血等适当的辨证。

异病同治就是指几种相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需用大致相同的辨证和方药去化疗。

例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内膜、脱肛等相同的炎症,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能将发生大致相同的“中气塌陷”的病理机制,整体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均需用补益中气的方法去化疗。

5.为什么说道事物的阴阳属性就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四分法、五分 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 潜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二、体质的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型、 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 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 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 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 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 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 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 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 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 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行为特 征的差异。同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 境条件不同,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 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
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04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目推荐
主流教材介绍及特点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教材,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 。
《中医古籍选读》
该教材选取了部分中医经典古籍进行介绍和解读,有助于 学生了解中医古籍的精髓和特点,提高中医理论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 讨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制度完善
实验室设备更新与升级
购置先进的中医学实验设备,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满足实践教 学需求。
实验室安全管理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和 培训,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实验室开放与共享
鼓励实验室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时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形式和要求说明
形式
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学 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说明
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难度适中,以检验学 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和评分标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和准确性。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
诊法的基本内容
介绍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及其在中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阐述辨证施治的含义、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分析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
01
02
03
04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体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体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体质一、A11、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A、邪气亢盛B、正气受损C、正气虚D、邪气损正E、正气抗邪2、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A、质势B、从化C、病势D、趋向性E、可测性3、“从化”是指A、病情随体质而变化B、体质随病情而变化C、体质随环境而变化D、环境随体质而变化E、体质随社会而变化4、体质的构成正确的是A、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B、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机体状态C、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个人因素D、形态结构、心理机能、后天因素E、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人因素5、关于体质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先天遗传性B、差异多样性C、不稳定性D、群类趋同性E、后天可调性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

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3、【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体质的特点包括: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和后天可调性。

病因一、A1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出血量多B、出血不畅C、出血夹有血块D、出血伴有疼痛E、出血量少2、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A、肝经湿热B、心肝火旺C、肠胃积热D、肺胃热盛E、肺胃津伤3、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致A、流注经络,气机阻滞B、停滞胃腑,失于和降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D、阻滞肺气,失于宣降E、留滞脏腑,升降失常4、痰饮痹阻心脉,可见A、恶心呕吐B、胸闷气喘C、肢体麻木D、胸闷心痛E、胸胁胀满5、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6、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纳气功能E、运化功能7、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结C、气下D、气上E、气消8、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陷C、气上D、气结E、气收9、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E、火邪10、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1、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易伤阴位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E、为阳邪,其性炎热13、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A、风邪C、暑邪D、湿邪E、火邪14、“行痹”主要是由何种邪气引起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15、多夹湿邪的邪气是A、暑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6、易袭阴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火邪的致病特点的是A、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B、火热易伤津耗气C、火热易生风动血D、火热易扰心神E、火性干涩,易伤津液1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A、为阳邪,其性炎热B、为阳邪,其性开泄C、为阳邪,伤津耗气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E、为阳邪,其性炎上1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B、黏滞C、数变D、重着E、升散20、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体现风性A、为百病之长B、轻扬开泄C、善行而数变D、主动E、以上皆非2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不包括A、外感性B、季节性C、传染性D、地域性E、相兼性22、疠气与六淫邪气的主要区别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2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伏而后发B、高热持续不退C、易伤津耗气D、扰动心神E、传染性强24、劳力过度,临床多见A、健忘,早衰B、心悸,失眠,多梦C、腹胀,便溏,消瘦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25、劳神过度,常见临床表现是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E、以上均非二、B1、A.气上B.气乱C.气缓D.气结E.气消<1> 、情志为病,过思则A B C D E<2> 、情志为病,过惊则A B C D E2、A.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B.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C.二便失禁,昏厥,遗精D.纳呆,腹胀E.心悸,惊恐不安<1> 、暴喜可引起A B C D E<2> 、过度悲伤可引起A B C D E3、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2>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4、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具有耗气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2> 、具有凝滞收引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5、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1>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2> 、具有易袭阴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6、A.汗出恶风B.四肢困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1> 、湿邪致病可见A B C D E<2> 、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 B C D E7、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B C D E<2> 、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A B C D E8、A.火邪B.湿邪C.暑邪D.燥邪E.风邪<1> 、六淫邪气中,易损伤人体阳气是A B C D E<2> 、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因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逸脉外而见出血色紫黯,或夹有瘀血块。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二、多项选择题: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A. 阴阳交感B. 阴阳对立C. 阴阳互根D. 阴阳消长E. 阴阳转化2. 可用阴阳互根理论来解释的有:A. 阴损及阳B. 阴中求阳C. 阳损及阴D. 阴病治阳E. 阳病治阴3. 下列可归属于“金”的有:A. 爪B. 皮毛C. 发D. 鼻E. 大肠4.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 益火补土B. 补肺滋肾C. 滋水涵木D. 佐金平木E. 补脾益肺5.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 益火培土B. 壮水制火C. 佐金平木D. 抑木扶土E. 补脾益肺三、判断题:1.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就是因为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气郁质E.阳虚质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阴虚质E.气郁质(二)B1型题A.体格B.体型C.体重D.体姿E.性征1.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2.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为()A.甘寒凉润B.补气培元C.健脾芳化D.清热利湿E.温补益火3.体质偏阴者治宜()4.体质偏阳者治宜()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传化5.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6.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三)X型题1.体质的构成要素包括()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B.生理功能的差异性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D.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E.发病的倾向性2.体格反映了人体的()A.生长发育水平B.营养状况C.锻炼程度D.体姿E.性征3.偏阳质者()A.易感风、暑、热邪B.易感寒湿之邪C.耐寒D.耐热E.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4.偏阴质者()A.易感风、暑、热邪B.易感寒湿之邪C.耐寒D.耐热E.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5.偏阳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阳亢B.阴虚C.痰湿D.痰火E.阳虚6.偏阴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阳虚B.阴虚C.阳亢D.痰湿E.水饮二、词语解释1.体质2.体质学说3.体格4.体型5.偏阳质6.偏阴质三、填空题1.体质是通过人体()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

2.体质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

3.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等的差异。

5.理想体质的标志也反映了()的标志。

6.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7.()是形成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8.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

9.理想的体质应是()之质。

四、简答题1.体质构成要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在体质的构成要素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3.体质具有哪些特点?表现形式如何?4.父母素质强壮,其子女体质也一定强壮吗?为什么?5.饮食因素对体质的形成有何影响?6.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体质的影响有何不同?7.情志因素是怎样影响体质的?8.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体质的?9.疾病对体质有何影响?五、论述题1.试论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2.试述人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的形成。

3.试述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4.简述男、女、老、幼的体质特征。

5.试述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试述体质与证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B 答案分析: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

2.D 答案分析: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

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3.A 答案分析: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4.C 答案分析:体质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和机能活动之差异,是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5.D 答案分析:《内经》较系统地论述了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体质的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的关系等,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

6.E 答案分析:体质禀承于先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

7.A 答案分析:体质得养于后天,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均可对体质形成影响,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8.C 答案分析: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故健康之人应为阴阳平和之质。

9.B 答案分析: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故易形成痰湿体质。

10.C 答案分析:偏阳质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1.B 答案分析:偏阴质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2.E 答案分析:小儿由于未发育成熟,故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体质特点,但生机旺盛,蓬勃生长,故代谢并不缓慢。

13.C 答案分析:老年人由于内脏机能活动的生理性衰退,体质常表现为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脏功能减退、代谢缓慢、气血郁滞等特点。

14.D 答案分析: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邪多从体质而燥化。

16.C 答案分析: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其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强。

17.A 答案分析: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

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面色多略偏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出汗,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

18.B 答案分析: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或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食量较小,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二)B1型题1.A 答案分析: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体姿、性征等,体格反映了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是反映体质的标志。

2.B 答案分析:体型是体格的主要内容,故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3.E 答案分析:体质偏阴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气虚弱,脏腑功能偏衰,水湿内生,故治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4.A 答案分析:体质偏阳者,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日久必有耗阴之势,故治宜甘寒、酸寒、咸寒、凉润之品,忌辛热温散伤阴之品。

5.B 答案分析: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故受邪后多从热化。

6.A 答案分析: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故受邪后多从寒化。

(三)X型题1.A B C 答案分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2.A B C 答案分析: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3.A C E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寒,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4.B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热,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5.A B D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阳气偏亢,并易化燥伤阴,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性体质。

6.A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阳气偏弱,易致阳气虚弱,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故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性体质。

二、词语解释1.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3.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4.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

5.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6.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三、填空题1.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2.生理特殊性3.大小比例4.人格、气质、性格5.健康6.《内经》7.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8.藏象9.阴阳平和四、简答题1.答: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表现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的强弱差异;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2.答: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也是产生生理功能的基础。

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

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又是产生心理特征的基础,特定的形态结构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而心理活动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