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叹农业后继乏人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后继无人乎

中国农业后继无人乎
视 界
一 一 . 一 一 一 —. — .+
・ 3 5
— — . — — . .— 后继无人乎
臻 《 经济观 察笔记 》 王 东京 著
祖 祖 辈 辈 都 种 地 , 自 己 出 身 农 民不 可 能 不 关 心 农业 。 当 下 的 困 我 曾到 豫 东平 原 做 过 调 查 ,那 里 的农 民说 ,政 府 给 种 粮 补 贴 ,意 天 。去 农 村 看 看 吧 ,今天 的年 轻 人 还 有 多 少 在 家 务 农 ?难 怪 前 几 天 农 业 部 总 经 济 师 陈 萌 山先 生 也 发 此 感
去种 地 岂不是 发 神 经 !
食多 了补贴休耕 ,让粮食紧供应 ,
而粮 食 少 时则 放 开 价 格 。
起 米 倒 是 个 难 题 。不 过 想 深 一层 ,
路大体对 ,我赞成。但我认为返乡
民工 未 必 能 成 为未 来 农 业 的 主 力 ,
他 们 的 年 龄 会越 来 越 大 .而 且 也 不
此事说难也不难 ,现在国家一年给 农 民的补贴 近8 0 0 亿元 ,若 政府放
开 粮 价 ,用 这 8 0 0 亿 元 去 补 城 里 人
法 :一 是要 从 娃 娃 抓 起 ,在 中 小 学
大家皆大欢喜 ;否则三方都会输 , 而且 会输得惨 。何 去何从 ?看来政 府得 审慎考量才行 。
我 一 贯 的 观 点 , 中 国不 该 缺
植 入农 业 内 容 , 引导 学 生 对 农业 的 兴 趣 ;二是 要 对 青 年 农 民进 行 职业
慨 :中国未来 “ 谁来种地 、谁来养
猪” ! 人 无 远 虑 必 有 近 忧 。 于 是 有
得不偿失。三年前在云南曾与农 民 座谈 ,会上有人算账 :目前 国家给 的种粮补贴 ,直补加综合补贴 ,满

农业后继劳动力来源堪忧

农业后继劳动力来源堪忧

龙源期刊网 农业后继劳动力来源堪忧作者:春风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2年第05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实现了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迈进,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职业转换。

现在各大城市中都有大量的农民,这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了。

农村里的空巢现象同样是极为普遍,农家院中老少留守护家看院,中青年人都在城镇经商和打工多年,到了农忙季节开着车从城市里回家去收获,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这种天经地义的传承似乎受到了挑战。

随着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增多,农地抛荒现象凸显,而留守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多为“386199”留守部队(“38”指留守妇女、“61”指留守儿童、“99”指留守老人)。

中国农村已严重空心化,这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至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男性占64%。

留守的妇女主要是照顾老人和孩子,不能外出,留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留守的老人大多是因为没有外出打工经历,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在家中种地。

中国目前有2.5亿左右的农户,耕种了约18亿亩土地,平均每户不到半公顷耕地,平均每个农户每年也就能得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

加之粮食收购价涨幅远低于种植成本涨幅,种地利润低、收入少,农民种粮积极性已经下降,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再种粮。

有关部门在对河北某乡镇中学学生进行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该中学9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当农民,仅有4%的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农村;“厌农”、“轻农”的意识在当地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农业后继劳动力的来源让人担心。

严峻的现实,令人急呼:未来谁来种地?春风。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

中央发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后,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绝大部分农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

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也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对全国17个省(市、区)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近1/3的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率都在80%以上。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高达2.1亿左右。

2007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60多万人,同比增长了8.1%。

“价格是关键”。

在一个已经可以自由流动的中国社会,决定是在农村种粮还是进城打工,更接近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城市与乡村收益比较,是决定农民选择的原因。

《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农民增收部分主要来源于工资性(务工)收入,对增量的贡献率为60.2%。

在打工比较收益较高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

第一,劳动力性别失调,女性占据主要地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64%。

其实根据各地的数据显示,实际应该大于这一数值。

据全国妇联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达73.4%。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男女失调的局面,女性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第二,年龄失调,中老年是主体。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离开农村,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中,中老年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第三,劳动负担失调,女性承担起了发展重任。

湖南农村调查报告

湖南农村调查报告

湖南农村调查报告--------------------------------------------------------------------------------一、担忧:耕作难以为继民以食为天。

粮食生产关系到我国亿万人吃饭问题。

记者最近深入湖南农村采访调查,在感受近几年接连丰收的喜悦的同时,发现土地流失、种田收益太低、公共水利设施损坏和废弃等,给耕作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粮食生产存在隐忧。

土地流失严重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改革开放27年来,该镇规模急剧扩张,几乎是27年前的3倍。

长乐镇长新村九组1979年93口人,田地66亩,人均0.72亩,到2006年人口增加到131口,由于征地和宅基地占地,田地减少到52.4亩,人均只有0.4亩地。

长新村一组、六组、十组的田地则基本上被征光,人均耕地只剩下一两分。

初步估计,整个长新村因征地和宅基地扩建占地减少田地近六百亩,减少一半以上。

土地流失的另一个问题是抛荒。

抛荒的原因一个是农民外出打工无人耕作,其次是由于污染或水利设施损坏、废弃而无法耕种。

长新村九组有3户人家的田地因无人耕作而长期抛荒。

种田收益太低,农民失去积极性汨罗市天井乡长岭村八组农民李永康曾经跟记者算过一笔账:一亩田按双季稻计,需化肥157元,农药70元,种子74元,农机水电70元,农膜等杂费30元,总计需付出成本(不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401元。

在风调雨顺不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双季稻亩产平均为1600斤,收入为1120元,减去成本,纯收益为719元。

按36个工作日计,农民每个工作日创造收益也不足20元。

而一个农民外出打工,月工资一般在800元以上。

因此,一个农民哪怕种十几二十亩田,也不如出去打工划得来。

去年当地稻飞虱虫灾十分严重,长乐镇长新九组傅银霞两亩田打了190多元钱的农药,农药支出上升了40%,从而收益更低。

有农民之所以还在种田,用傅银霞的话说“就是为了混点口粮”。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
天若有情天亦老,穷叟当嗟叹。

皇天不责农夫辛,谁知盘中餐。

苦工汗流裹著身,狡兔死走狗烹粑。

谁将无酒也劝一杯,复习昔日稚笑苦。

小村四周田野秀,采石行歌声此间休。

数声耆老泪沾襟,落日孤标愁思无穷。

《悯农》赏析: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作品,从古老的乡村生活中萃取出的文字,奠定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里程碑。

这首诗描绘的是农人的辛苦生活,虽然他们苦苦辛劳,但却始终没有得到乐趣。

皇天既不责怪他们,又没有奖赏,却仍然不懈地勤劳着,由这令人动容,又让人感叹天会有情。

诗中还描写了农民穿裹着衣衫,不分昼夜地砍柴,耕种田地。

此外,还有耆老流着泪,感叹自己年迈无力,以及夜色下孤身招待落日,沉浸在无尽思念中的场景,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最后,这首诗通过描写农人的日常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文中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对农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它把农民在辛勤劳作中的汗水和思乡之情化作了一
种百感交集的深情,为我们注入了激发梦想的动力,让我们付出努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悯农》全文与赏析

《悯农》全文与赏析

《悯农》全文与赏析《<悯农>全文与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短短二十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传达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浪费粮食行为的批判。

先来看诗的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以极其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画面。

“锄禾”指的是给禾苗除草,这本身就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而“日当午”,则强调了时间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太阳高悬,酷热难耐。

在这样的高温下,农民们依然在田地里劳作,汗水不停地滴落,融入到脚下的土地中。

每一滴汗水都代表着他们的辛勤付出,每一滴汗水都诉说着劳动的艰辛。

这两句诗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却通过简单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的劳苦。

再看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句是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发出了疑问:有谁真正知道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们用如此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呢?这是一种对人们不珍惜粮食行为的质问,也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呼吁。

“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付出。

这句诗不仅仅是在说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要懂得感恩和尊重劳动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它以朴素的语言,反映了社会底层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广大农民却饱受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这首诗无疑是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一种批判和抗争。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两句描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后两句则是对人们浪费粮食行为的反思,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粮食的珍贵和劳动的价值。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直接描绘出农民劳作的场景,不加修饰,却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悯农》原文2、作者信息3、诗句翻译内容4、翻译方法和特点5、诗句分析角度6、表达的思想感情7、诗歌的艺术特色8、对后世的影响11 《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1 作者信息《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112 诗句翻译内容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113 翻译方法和特点翻译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直译以忠实反映原文的字面意思为主,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直接翻译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意译则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意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悲惨境遇。

翻译的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12 诗句分析角度121 主题与思想这两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

其一通过描绘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景象,与“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

其二着重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122 艺术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其一“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人们的浪费行为形成对比,增强了警示效果。

同时,语言质朴平实,却极具感染力,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

123 意象与意境诗中选取了“粟”“田”“锄禾”“汗滴”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意象,营造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悲苦的生活境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浅谈我县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县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的原因及对策

打造桂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对桂阳县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现状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34年来,桂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现出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太少、素质过低的问题,现探其原因,并谈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训机制2012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最终要靠农业科技人才。

那么桂阳县的农业科技人员现状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桂阳县的洋市、樟市、正和及方元等乡镇。

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村科技人才除乡镇农技干部外,其余为农民农业科技人才。

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多分为知识技能型、生产经验型、社会组织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强、田间操作经验丰富等特点。

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就是典型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一般表现的形式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协会合作社领头人和骨干。

这些农民科技人才与市、县农业专业技术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掌握的良种、农药、实用技术等一系列农业科学均多于一般普通的农民群众。

这些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先人一步的农民生产者,一般对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都有典型引路的作用,是联系县级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从事田间劳动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着零差距的作用,是农业适用技术应用的主体。

然而,当今农村的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34年来,桂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现出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太少、素质过低的问题,现探其原因,并谈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桂阳县与全国一样,人们形象地把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人口称为“3860”部队,这与国家提出发展社会主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明显不相适应,尤其是农村农业适用技术人才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呈现出“一老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叹农业后继乏人:80后不会 90后不谈
职业农民种田困惑: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
村里不见年轻人谁来接替种地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

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的农民。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调研,采访了众多新型职业农民。

他们表示,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的新形势下,农业是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也可以是体面的职业。

但在经营中,他们却遭遇了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困难,需要国家加大扶持。

同时,由于当前农村留守种田的农民仍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回乡种田,他们也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种田”,农业依然后继乏人。

“基础设施不完善,种田依旧很苦很累”
种粮大户凌继河说,现在农田分散在一家一户,流转制度又不健全,很难做到集中连片,而且基础设施也很薄弱,机械化水平难以提高,种田依然很苦很累。

凌继河是江西省南昌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目前共承包了18000多亩农田,聘请了127名农民。

他告诉记者,在成为种粮大户前,他曾是当地有名的农民老板,开过酒店,卖过建材,做过手机批发,在返乡种田前,他原本设想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的今天,种田应该很轻松,但几年下来,他发现种田依旧很苦很累,而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太薄弱。

“现在农机这么发达,理论上种田可以完全机械化,但现实就是实现不了。

”凌继河以水稻收割为例说,现在一些大型收割机自带空调,而且可以一边收割一边把稻谷直接打到拖拉机里,但这种机械在我们这些小田块里根本施展不开,现在我们用的还是小型收割机,需要边收割边把稻谷装袋,然后还要人力扛到拖拉机上,非常辛苦。

南昌市安义县西路村农民刘高美为凌继河管理了1000多亩田,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外打工的侄子见他种田赚钱,执意要回来种田,“一年下来也挣了六七万块钱,但今年就不想再种了,因为七八月农忙时三四十度的高温,他们受不了”。

“如今,通过规模化经营,一些职业农民获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但要想让农民真正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收入,还需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凌继河说。

记者在中部某农业大县发现,当地60%以上机耕道建设滞后,且农田不规则、落差大,机械化操作不方便,降低了机械使用率。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农业部门的调查也显示,当地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机化程度偏低。

交通不便、道路不畅、排灌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沟渠严重淤塞等成为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种田依然“很苦很累”,一些职业农民虽然自己通过规模化种田获取了可观的效益,但他们普遍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继续种田,即便种田的收入比打工更高。

江西省南昌县兰新乡农民万茂华从2011年开始大规模种田,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他28岁的儿子在南昌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

虽然儿子挣的钱远没有自己多,但万茂华却不想带儿子一起种田。

他说:“种田太苦太累,不想让他们再吃这个苦。


“困难多风险大,希望有更多扶持”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农民袁松松告诉记者,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遇到很多困难,亟需政策扶持,比如当前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土地承租关系不稳定,银行贷款难办,职业农民都不敢做中长期规划和投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袁松松以前在深圳公安局光明分局从事秘书工作,2008年12月底,袁松松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女儿回到星子县承包了数百亩农田种植水稻,成为一名职业农民。

袁松松告诉记者,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遇到很多困难,亟需政策扶持,比如当前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土地承租关系不稳定,职业农民都不敢做中长期规划和投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贷款方面也有困难。

”袁松松说,职业农民流转土地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现在一百亩田一般要四五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不少的,可现在银行贷款很难,农民又没有可抵押的财产,职业农民梦在最开始就被扼杀了。

对于贷款难,湖北省武汉绿发源绿色时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松也深有体会。

他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以来,虽然顶着不少光环,但真正从银行贷的款不到200万元,而且还是用自己的房产和车子做抵押,现在他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靠私人借贷,利息比银行高一倍。

“职业农民一般都需要融资支持,但银行都是嫌贫爱富。

我这里来的领导多,银
行行长一面跟政府领导承诺支持新型职业农业,要给贷款,但转过头又对我们说银行风险控制难,贷不了款。


另外,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影响大,职业农民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规模效益”易变为“规模亏损”。

江西省九隆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兵春告诉记者,去年7月,江西出现持续强降雨,合作社里有5000亩稻田被淹。

这5000亩稻田中有2000亩之前已投过保险,但另外3000亩还没来得及投保,就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

“种田利润不高,但亏损起来却很厉害,即使买了保险也没用。

”黎兵春说,农业投保金额低,最多赔付两三百元一亩,这连我们买种子的钱都不够,相对每亩1200元的前期投入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许多职业农民表示,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保险制度尚未健全,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他们“几年的辛苦钱都要搭进去,甚至不还够”。

相对于普通农户而言,他们承受着更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但享受的扶持政策却不对等,反而更少。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镇种粮大户周金来说,按照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都是给原来承包土地的农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反而享受不到国家的这项惠农政策。

“希望国家能针对职业农民在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周金来说。

“等我们种不动了,以后谁来种田”
相比在经营中遇到的“近忧”,当前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新生代农民不愿种田,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更让一些职业农民感到担心。

今年55岁的陈茂盛是江西省萍乡市远近有名的职业种粮农民,2013年种了3000多亩水稻。

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里年轻人不愿种田,农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就拿我们村来说,现在留在家里种田的基本上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和没有什么文化的妇女,而且7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80%左右,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当前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过不管怎样,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在务农农民年龄偏大,即使在职业农民中,50岁以上的也占主导,呈现出“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的现象,农业生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湖北省2013年就职业农民调查发放问卷一万份,问卷对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回乡青年、参加过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的学员、大学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者、种养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

调查显示,88.93%的农户家里的孩子没有学农或者从事农业生产,
69.08%的农户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当职业农民。

形势很不乐观。

农业生产“后继无人”,从长期来看将导致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障,而从短期来说则直接推高了农业用工成本的飙升。

“现在种田请人一年比一年难。

”从2002年就开始大规模种田的江西省新建县联圩镇职业农民孙祖升告诉记者,他刚开始种田时,几十块钱一天别人抢着干,但这几年工价涨的太快,“2010年,我开出的工价还不到100元一天,而今年高的已经超过了200元,价格翻了一倍,但人还更难请,贴烟贴酒不说,工作时间还不能太长。


对于当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凌继河也深有体会。

他告诉记者,往年春耕前,许多人都会到他那里抢田种,但今年一个也没有,相反还有很多人上门来主动要把田租给他,而且田租还降了一些。

田租下降本该是一个好消息,但凌继河却高兴不起来。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种田了,以后我找谁来帮我种田就是一个问题了。

”凌继河说,以前他最担心的是土地问题,“怕包不到田”,而现在最担心的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