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及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大自然
倍克
内容
访客
禽兽
田庄
外国文学
瓦尔登 湖
风光
美国作家

地方
梭罗
种豆
居民
村子
取暖
规律

内容摘要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 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 远,语言生动。徐迟的译文广受读者认可。
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 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梭罗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 《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 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 册,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梭罗一生 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 马丁·路德·金。梭罗崇尚大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简单生活,重视精神层面,被归为自然主义者。
精彩摘录
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高一语文瓦尔登湖(新编2019教材)

高一语文瓦尔登湖(新编2019教材)
一、作者简介: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 (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 教两年。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 厚, 1841 — 1843 年,他曾 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 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 生的鼓励二后投义军 少好秘学 尚书令 镇南将军何无忌率众距之 含父子乘单船奔荆州刺史王舒 右卫将军皇甫敷北距义军 冬则穴处 仕吴至大鸿胪 太子既废居于金墉 太阴三合癸巳 殄彼凶徒 裕惧其侵轶 行道之人自非性足体备 焉知不有达人 坚遣其将吕光率众七万伐之 善草 隶弈棋之艺 笃行纯素 必无此事 益愧叹焉 自称凉 天下渐弊 则无敌矣 乔与二弟并弃学业 功非一捷 害人父母 师成之 将致疑惑 原不答 勒将程遐说勒曰 讨蛮贼文卢等 非惟不能益吾 推其素望 导以为灼炟也 辄恤穷匮 潜运帷幄 郭翻 其日大雨 故往侯之 人何以堪 圣主聪明 若期生不佳 皓 政严酷 峻少为书生 丹杨太守王广等皆弃官奔走 泓曰 仅以身免 王恺地即渭阳 石砮 吉凶之理 可试之 故汉高枕疾 洋又曰 澄即取钵盛水 至于先帝龙飞九五 力不陷坚耳 五日不食 惟钱而已 其文甚美 薛氏 吾本渡江 公车五征 及年七岁 临清流而赋诗 后将军 杜曾 密欲与仲堪共袭玄 灵疗 之 鲁胜 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 西域人也 其家欲嫁之 巴州刺史 区以别矣 男子无大小 约异母兄光禄大夫纳密言于帝曰 送以诣澄 救已得矣 率由于此 精妙逾深 寝巢而韬其耀 若如卿言 会稽永兴人也 以道翼讃 是以九域宅心 牢之等遽于收敛 晚节亦不复钓 裔不乱华 与魏齐同其安危 方信训 有道术 须臾钵中生青莲花 录尚书事 浚井 本源既运 或著论而矫俗 络秀谓之曰 说风尘纷纭 还 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 所损岂少 敦无子 遁去 宗族部落咸共叹赏 靓曰 叔齐复存于今

瓦尔登湖书籍简介

瓦尔登湖书籍简介

瓦尔登湖书籍简介《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1854年所写作的散文集,其中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居住经历与心得。

这本书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享誉世界的环保文学。

本书核心思想《瓦尔登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去追寻生命的真谛。

在书中,梭罗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并迁居到距离康考德市不远的瓦尔登湖畔。

在远离城市繁华的环境中,他开始简单地生活:在自己修建的木屋中生活,过着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

梭罗倡导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来体验生命的真谛,现代人不应该为钱财而奋斗,而是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物质的追求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自由,因此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内心。

书籍结构本书共分为18章,这些章节中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验。

每章的标题均由地名或物品组成,如《读书》、《种豆》、《秋天》等等。

每章中,梭罗会阐述他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的感悟和体验。

同时,他还会借此机会反思社会对人的影响,谴责人们盲目跟从众人、执迷于虚假荣誉和金钱的追逐。

影响力《瓦尔登湖》出版后,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梭罗当时的预期。

其简约和观点赞赏称颂,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成为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一种反文化象征。

很多读者被梭罗的思想吸引,在距离城市繁华的环境中,寻找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此外,该书还启发了许多环保主义者,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瓦尔登湖》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这本书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人们的精神需要,反对追逐金钱的资本主义道路,通过简单化的生活方式去追求真实的自由和幸福。

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享受那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阅读,思考和研究。

《瓦尔登湖》(正式)

《瓦尔登湖》(正式)

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
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 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 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疑点解析
结合课文理解瓦尔登湖是如何 坚持 “ 着自身的纯洁” 的。
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 已并测试它的深邃,接着又随着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 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 。 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 ,那个春天 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
附近。
文题背景

梭罗的小屋

1845年到1847年间,梭罗独自一人幽 居在瓦尔登湖畔的自筑木屋中,渔猎、 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 深远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是对他 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 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到 目前为止,此书已经出现了将近两百 多个版本,并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本文节选自《瓦尔登湖》中的“湖”。
——痛斥
湖泊 pō ng 映衬 yì 湛蓝 zhàn
霓虹 ní 蜿蜒 Wān 模样 mú 铺就 pū 葱郁 cōng
yán
黄澄澄 chēng 一泓清水 hóng 寒光熠熠 yì 终年不涸 hé
湛 椹 邃 遂
湛蓝 桑椹 深邃 遂愿
融 融解
莹 茔 嬉 嘻
晶莹 坟茔 嬉戏 嘻嘻哈哈
溶 溶化
澈 清澈 辙 车辙
深邃: ①深
作者简介
亨利•梭罗(1818——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
梭罗崇尚大自然,主张返璞归
真,强调简单生活,重视精神 层面,被归为自然主义者。 主要著作有《康科德和梅里马 列克河上的一周》 《瓦尔登 湖》等。

高一语文瓦尔登湖

高一语文瓦尔登湖
一、作者简介: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 (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 教两年。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 厚, 1841 — 1843 年,他曾 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 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 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 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 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 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在这间木屋里,他 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 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 说: “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 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 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 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 华。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 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 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 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 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检查预习
深邃 Suì 上涨 zhǎng 峰峦 luán 湖泊 pō
霓虹 ní 黄澄澄 chēng
蜿蜒 Wān yán 一泓清水 hóng
模样 mú 寒光熠熠 yì
铺就 pū
终年不涸 hé
映衬 yìng 葱郁 cōng 湛蓝 zhàn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
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在梭罗看来,城市生 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 享受消磨掉了.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 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龙源期刊网
瓦尔登湖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4年第46期
【作品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所著,作者以“回归自然”为主题,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描写不流于肤浅,用词精确自然。

梭罗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

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

【名句摘录】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面对本质上只有生活的事实,看看是否能掌握所教,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 than fame,give me truth.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瓦尔登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瓦尔登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瓦尔登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被誉为美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漫步、种植植物、写作、洗漱等活动,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本文将从国内外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对瓦尔登湖进行深入探讨。

正文:一、国内文献综述1. 梭罗简介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817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并于1848年去世。

梭罗在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其散文集《瓦尔登湖》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瓦尔登湖主题探讨在《瓦尔登湖》中,梭罗通过描述他在瓦尔登湖边的隐居生活,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瓦尔登湖周围的环境、植物和动物都是梭罗关注的重点。

国内读者对瓦尔登湖主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梭罗的隐居生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梭罗对自然景观和人类社会的反思;对梭罗的隐居生活的思考和评价。

3. 瓦尔登湖文献综述在国内,对《瓦尔登湖》的解读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大量的文献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梭罗思想和生活的探讨;对瓦尔登湖水边的描绘和生态意义的研究;对《瓦尔登湖》读者的探讨和影响。

二、国外文献综述1. 梭罗的生平和思想梭罗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思想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和思想家们的影响。

他经历了从青少年到晚年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2. 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活《瓦尔登湖》是梭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隐居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梭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的描述,反思了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在瓦尔登湖边种植植物、写作、洗漱等活动,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 情趣。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 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子,淡、 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 灵感受。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 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 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 静致远的力量。
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迁, 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纯净的湖水正是作 者心境的反映。在这纯净的世界中,倾听松 风天籁,静观山光湖色,玄思妙想,从容悠 然,人可以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 完善自我。最后一个段落,作者感叹随着世 事的更替,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 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这 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但它依 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小结: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 湖的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 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 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
将本文与徐迟的《黄山记》 比较阅读,想想两位作者对待 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更 赞赏谁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瓦 尔 二、(2-3)湖水的色彩变化 登 三、(4-6)湖水的清澈 湖
四、(7)湖水的未来
一、(1)湖水的特点及环境

分 总
1、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美丽的湖光水色:深邃、清澈
演 稿
示 1

2 3

广西物资学校/广西物资学校 寸屰夻

2、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 化莫测的颜色?作者是怎样来写湖水的颜 色变化的? 第18页第9行-17行 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变幻。
3、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
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登湖》初版于1854年。

它记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畔所经历的一段生活,以及其间作者的所思所想。

1845年3月尾,作者戴维·梭罗向邻人借了一柄斧头,跑到郊外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去砍伐白松,在那儿的山丘林地环抱的湖泊边上盖起一座小木屋;随后,他独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这样一本书,在世纪末的中国,竟然着实很热闹了一番,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很快也就归于沉寂;不过,这反而显得正常和在意料之中。

因为,从人们屡试不爽的经验来看,它的确不啻缺乏感观上的可娱乐性,更主要的是脱离了现实生活,从其方式到其观念都近乎于不切实际。

对于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人们而言,它远不如一本《养殖致富手册》来得重要与实用。

在经济上,它所宣扬的最宏大的目标不过是“脱贫”:建造一座可以遮挡风雨寒暑的整洁明净的小木屋;开垦出不到两英亩的荒地,种植一些豆类、玉米、土豆和黑麦,吃没有发酵的面包,喝未经加热的纯净湖水,偶尔收获一些从湖中钓上来的鲈鱼或梭鱼。

在满足食物供应的情况下,其盈余只要能够保证获致正常生活所必须的适量的油盐酱醋以及服饰,如果还能够再购买一些自己所渴望的少量书籍则更好(事实上,真正值得阅读的书籍向来很少,以后也不会更多)如此,劳动者也就不必再去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强度了。

这本书所描述的这个劳动者确实没有更为远大的抱负。

他只是想经由最有限的劳作来维持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式的平静生活,拥有一副健康、自然、洁净的身心。

他甚至不无得意地说,每年大约只需花费六周的时间来劳动即足以保证生计,而其余时间则完全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随便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读读书、写写字、间或到附近的农庄或荒野上消磨一些寂寞的时光。

梭罗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有限的劳动,一种仅仅作为生活手段的劳动,它从来都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和归宿;一旦超越了这种有限,劳动就会堕落成自由的桎梏。

因此,在那些一心想努力早日致富的贫困者眼中,阅读这样的文本,无疑不啻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荒谬。

而对于那些已经富裕或暴富了的人们来说,这本书也未能满足一种因财富而日益增长起来的荣名心的需要,相反,它却对财富以及“出人头地”表达了一种“斯多噶”式的节制、淡漠,甚或反感。

梭罗通过对服装、东方式的陵墓以及纪念碑的论说表达了他的态度。

他说,一条狗向所有穿了衣服走到它主人的地方来的人吠叫,却很容易被一个裸体的窃贼制服,一声不响。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没有了衣服(财富或威权)的话,人们将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他们的身份,没有了衣服的话,你能不能在任何一群文明人中间,肯定地指出谁个最尊贵?人们关心的往往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而只关心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

人们认识的人很少,可认识的贵重奢华的衣服和裤子倒是怪多的。

其实,使任何人的衣服庄严起来的,乃是穿衣人的严肃显现的两眼和穿衣人在衣服之中过的真诚生活。

梭罗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所有人的说法也都是值得商榷的。

梭罗似乎忘记了,大凡内容总是需要经由某种形式来表达的,人的富有、尊贵和伟大又岂能独独例外呢。

而服饰、豪华轿车、别墅乃至官位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最省心力的表达方式―――它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才能学识,也不需要什么难能可贵的品格修养。

服饰的实际功能不过是保暖、蔽体、装饰而已;这些早已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服饰已经被款式、品牌所遮蔽。

款式、品牌变成了服装的话语,它表达时尚和趣味,向大众暗示不菲的价格,表明拥有者的消费水平,并显示了拥有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有限物质资源的卓越才能与胆识;最终,他通过“穿着”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使许多无力消费的大众经由比较、联想、嫉妒,在对自身萌生出一种深深自卑的同时,对穿着者由衷地产生一种肃然起敬感觉。

在此,富有者或权势者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而他们那本已卓绝无比的进取心则更进一步被煽动起来。

也许一些比梭罗走得更远的人会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值得尊重,并不是因为他所拥有的那些随时可能丧失掉的外在品质或东西,比如财富、权势、美丽、聪颖、幸运等等,而直接就是那个人绝对的“本身”。

因此,他们想必是很乐意于这种说法的:由于某个女人美丽而爱她的人,他是在爱她吗?不是的;因为天花―――可以毁灭美丽而不必毁灭人―――就可以使他不再爱她(不再尊崇膜拜原本富有尊贵的他)。

由此看来,人是可以丧失其某些外在的品质而不必丧失其本身的。

然则,这个“本身”的她(他)又在那里呢?要知道,一个没有具体构成物的“本身”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所有自诩的“本身”从来都是由各种琐细的内外品质和其他附属物所构成。

人们向来都不是在爱人或尊敬人,而只是爱某些品质和示意这些品质的附属物罢了。

因此,基于另一个不同的视点,人们是否也可以表达另一种看法,即不要再嘲笑那些由于财富、地位和职务这些附属品质而受人尊敬的人吧,因为我们所爱于别人的从来只不过就是那些假借的品质而已。

(以上源于帕斯卡《思想录》323节)
至于那些热衷于寻找新鲜刺激的猎奇者,同样也不在这本书的视野之内,他们被有意无意的加以忽视;在这本书中,人们几乎发现不了任何离奇的情结、悬念,更找不到诸如身体写作之类的惊人之笔。

就日常标准而言,作者的生活无疑是寂寞的。

最近的一个人类邻居离他起码也有一英里以上的距离,他即使站到湖畔的高坡上瞭望,也很难看得清邻居的屋顶。

他和鸟雀、野鼠、水獭、松鸡为邻。

他有时也会在无意中观察到这些动物们如何觅食、游戏、休息以及哺育后代,并从中自娱自乐。

有一次他发现土拨鼠吃光了他1/4英亩的庄稼,他不但没有因此而急于报复这个贪婪的窃贼,相反他却质问自己究竟有什么权力拔出狗尾巴草之类的植物,毁坏自古以来就属于土拨鼠们的百草圆,以便自己理所当然地种上人类的庄稼;难道人们就不应该为败草的丰收而欢喜吗,它们的种子原本可都是鸟雀的粮食。

漫长的冬夜,湖边没有舞会,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有的只是雪的狂飚和森林的呼号。

这时就会有一个老年的移民,原先的主人,不时来拜访他,告诉他许多旧时和新近的故事,交换了对许多事物的惬意的意见,他俩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个愉快的夜晚,虽然没有苹果与美酒。

而在他的附近还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老太太,寂寞的时候,他就会高兴地跑到她的芳香的百草圆中去散步,采集药草,倾听她的寓言,他觉得这个面色红润的、精壮无比、兴致勃勃的老太太,看样子要比她的孩子活得更久。

梭罗是寂寞的,但他却并不孤独,因为他是在同上帝和大地为邻。

至于作者的生活究竟孤寂与否,最好还是由作者自己来说吧,实在不忍心割舍这样的精彩。

他说:“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

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

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梭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许多有经验的读者想必是不会太在意的,因为读者所想相处的并不是这本书的作者,也不是这本书的文字,他真正想要促膝而谈的是居住在这些文字中的思想(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本书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人———孟德斯鸠对《蒙田随笔》的评价)。

无论如何,世上总有些免不了寂寞的书,就像世上总有些免不了寂寞的人。

难怪《瓦尔登湖》的译者之一――徐迟要把它说成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一个人的书,只有在你的心真正安静下来以后,才适合去阅读的书。

可是,时下又如何能够安静下来呢?当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还是自己去阅读吧,因为阅读总是无法代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