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 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1新人教版

《印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
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印度,主要通过: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劣势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等三个方面集中反映当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尤其突出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日本、东南亚,初步具备了学习区域的能力,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印度就简单多了。
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同时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三、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分析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资料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4.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初中地理说课稿第1篇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
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说课课件

自然考察员-水旱灾害频繁
小组交流:
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 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西南风的变化
水灾
来得早退得晚 风力强盛
旱灾
来得晚退得早 风力不足
种田能手
印度的粮食作物
印度沿海地区:咖喱炒饭
印度的北方:薄面饼“恰巴提”
水稻
小麦
自然条件考察员、种田能手
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南亚大国
你能谈谈你所知道的印度吗?
阅读材料 小资料
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 地区,称为南亚。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南 亚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称南亚次大陆。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正中央,是南亚大国。
接着引导学生 阅读印度在世 界的位置图和 亚洲地理分区 图,认识印度 是南亚面积最 大的国家。让 学生阅读的材 料,了解南亚 及南亚大国印 度的基本概况 。
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 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自然条件考察员、种田能手
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
小麦主要分布 在德干高原和 恒河上游平原
水稻主要分布
在恒河中下游
平原和印度半 岛东西两侧沿
海平原
技术员
印度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说课标
①根据地图,了解 印度地理位置。
②根据气候类型分 布图,分析热带季 风气候的特点,及 旱季、雨季风向变 化。能初步分析印 度水旱灾害频繁的 原因。
③掌握气候地形与 农业生产的关系。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5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方面。
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认识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自主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印度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国情。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印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印度的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我国接壤。
3.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地图等途径,自主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5.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人口和城市:介绍印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印度的人口众多和城市化进程。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印度的地理特征。
说课稿——《印度》

说课稿——《印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0153312号考生(重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印度》(第一课时)。
现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恳请在座的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第一方面说教材(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了解印度人口特征,理解世界人口三种增长模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数据图了解印度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对印度的影响。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学习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并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印度》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进一步为后面国家地理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并掌握印度地理占位置。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C、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传统授课与同学们多互动,通过引导同学们学习,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同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地理差异。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第二课时主要介绍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宗教、语言、饮食、服饰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人文特色鲜明的国家,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资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人文特色鲜明的国家,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宗教、语言、饮食、服饰等人文地理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印度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说课稿:《印度》说课稿

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所说的洪水和干旱和印度农业,这是从PEPA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择地理在第七章第七版第七章印度7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属于世界地理司。
印度是南亚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然条件。
本主题的内容基于对印度学生的地形和人口的了解,结合学生现有的气候知识,分析洪水和干旱灾害与西南季风之间的关系;然后谈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安排南亚季风地图和年降水量在印度,作物和矿物分布图和三个学生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能力的全面分析。
本节旨在让学生避免学习,探讨在印度水灾和旱灾频繁使用地理材料的原因,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以提高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安排还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作物和自然条件的分布,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材料来源之间的关系有关现在环境 - 资源 - 主线的人口,正确地表达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具有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知识库和认知能力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气候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了解人与地关系和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实现使用孟买温度,降水统计描述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了解南亚季风与洪水和干旱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控制印度洪水,激发学生理解自然,改变自然情感,培养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困难: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印度洪水和干旱以及西南季风之间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印度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和教学方面都很困难。
因为学生分析东西的能力较差,分析了东西缺乏全面性,所以确定印度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很难教。
总之,我把这课带一课,首先通过媒体报道印度的洪灾和旱灾,让学生从情绪上了解无情的灾难,然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小组讨论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在印度农业部分,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直观地比较了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农业带的分布,打破了教学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环节进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又是“金砖国家”,本节课选取印度人口、地形﹑气候等几个极具特色的方面来刻画印度。
为下节课农作物的分布及服务外包产业扫清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地理的学习积累方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在地图上能找到印度的邻国和临海;3.通过读图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及地形的分布特点;
4.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新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自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目标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读图归纳、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创设适当的情境,让来源于生活的地理服务于生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是根据课改的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利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学生都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一个画面,接着再展示优美的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转入新课。
新课我主要通过三次活动和两次创设情境来进行。
首先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设计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地图,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接下来印度的人口,设计活动二:多媒体列图表图像,老师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自解决问题。
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创设情境:展示我国人口统计图,展开分组大讨论“我国有哪些人口问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
最后学习印度的气候,设计活动三: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读地图、查数据﹑比风向,由浅入深的明气候知特点分旱雨季,学会用西南季风来解释水旱灾害。
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是否也水旱灾害频发,原是什么?由此及彼,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体会到学地理的用处,品尝到学地理的乐趣。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探究活动: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文明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具有相似之处,但两国在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请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件,和文化等方面讨论国和印度的同与不同,
然后上交一篇作文。
)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设计三次活动和构建三次情境来完成。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是主题老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本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力求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尤其是情境的创设,不仅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在课堂上,而且实现了地理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素材积累】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摘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