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2)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1.殷、周:朴素的囿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3.西汉山水建筑园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1. 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2.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1.北宋山水宫苑
2.元、明、清宫苑。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1)1.园林的含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2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纽约“中央公园”。

其作者是FL奥姆斯特德3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园林。

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

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这个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对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与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有着直接关系的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另外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平衡的关注4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5“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者英国学者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在《明日之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的设想6熟习一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7中国古典园林定义是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同一阶段上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
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的区别在于山与海的区别。
1
2
3
2.从昆仑神话到神仙思想、蓬莱神话
秦皇、汉武的求神与
“一池三山”园林形式的确立
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多次东临大海,大规模遣船入海去蓬莱求仙药,并派专人守候在海边以望蓬莱之气。当然,结果不言而喻。
《世纪·秦始皇本纪》: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未央殿)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 , 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1.昆仑神话(神山信仰、神木信仰)
战国(BC475-BC221)之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联系的显著增多而在中原各国流传开来。西方的昆仑神话传到东方后,东方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神话系统——蓬莱神话。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汉武帝的陵墓 茂陵
城内
城外
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公元68年)时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4、东汉宫苑、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三)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一池三山”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演讲人姓名
殷商的版图 六回迁都,定都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甲骨文
西周的版图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Part 01.
最早建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 14 -
三明学院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 福海居于中央)。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 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 群。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 意组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一百多座,园林景区一 百四十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 宫还多1万平方米。圆明园是三园中面积最大的,前后共有四十八景,每景中又可 分若干景,园中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 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等。
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1-
三明学院
-2-
三明学院
-3-
三明学院
-4-
三明学院
一、生成期(建筑宫苑大发展)16CenB.C.——220年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先秦、两汉。
二、转折期(220-589)自然山水园兴起: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589-960)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与发展: 相当于隋唐。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8-
三明学院
四、成熟时期——两宋、清初(960-1736)
△经济: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 经济空前繁荣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文化: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 细节的自我完善市民文化兴起
△园林发展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 地
-9-
内倾淡雅
三明学院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末叶(1736-1911)

14第七章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下2)园林 343片 57.8MB

14第七章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下2)园林 343片 57.8MB

文 津 阁
⑷.山岳区:山庄西北部,自南 向北山峦起伏,有松云峡、梨树 峪、松林峪、榛子峪等通往山区。 这里原有许多园林建筑和大小寺 院,均已损毁。现存的“锤峰落 照”、“南山积雪”、“四面云 山”三亭是后来修复的,三亭控 制了山庄的北、西北、西三面的 山区。
南山积雪亭
山地建筑多变化,依山就 势,错落有致,园景宏大,又 远借外八庙风景,更是此园成 功之处。
第二部分
智慧海
石舫
画中游
佛香阁
宝 排云殿转轮藏殿 云 阁 长廊 728m,273间






排云殿
智 慧 海
转轮藏殿
长廊 728m,273间 060531止于此
智慧海
颐和园排云殿
长 廊 (直)
长 廊
画 中 游
第三部份:万寿山后的后湖、 喇嘛庙、苏州街、谐趣园等; 但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后, 很大一部分一直未能修复,直 到“文革”的后八十年代才重 建。

热河泉

雨 亭

金 如山

意阁 洲




行 宫
行 宫












承德行宫鸟瞰
水 心 榭 远 景
水心榭
金山 上帝阁
烟雨楼
⑶.平原区:湖泊区北岸分布着 “莺、啭、乔、木”四座亭,是湖 泊区与平原区的过渡,其北曾是古 木参天、绿草如茵的平原;“试马 埭”原是摔交场和赛马地方;“万 树园”是蒙古牧场;平原西侧山脚 下是仿照宁波天一阁建造的“文津 阁”,为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曾 珍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 书》各一部。

《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一、总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到来的背景(为何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于宋代?)●1.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2. 政治●国势羸弱,人们处在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中,沉溺享乐,从而兴造园林●3. 科技●科技迅猛发展●(1)建筑技术的发展:形式功能多样化,李明仲(李诫)的《营造法式》,喻浩的《木经》●(2)园艺技术的发展:栽培技术提高●(3)叠石技术的发展:出现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如吴兴“山匠”、苏州“花园子”●4. 社会●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文官执政,文人园林兴盛●5. 文化●文化空前繁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开始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补充●李诫的《营造法式》:古代世界内容最完整的建筑著作之一,总结了历代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为以后建筑业制定了楷模●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品种的观赏花木●郭熙林泉高致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苏轼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式的艺术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完全确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倡以“泊、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宋代品茶有斗茶和分茶两种方式●描述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东京、临安●1. 东京都城规划●(1)三重城垣●宫城(大内)、内城(旧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2)都城规划●沿袭北魏、隋唐以来的皇都模式,以宫城为中心,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3)中轴对称格局●御街——宫城——御苑●(4)街巷制●居住区取消坊里制采用街巷制●(5)水系●蔡河、汴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流贯穿东京城●2. 临安都城规划●(1)前身为杭州,是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2)采用“倒骑龙”布局●(3)西湖风景区形成,“西湖十景”南宋时形成●三、宋代的皇家园林●1. 东京 ·延福宫(大内御苑)●(1)前宫后苑格局●(2)以植物造景为特色,按不同种属的植物造景来分景区●2. 东京 ·艮岳(大内御苑)●园林类型●(宋徽宗)人工写意山水园●建园目的●放怀适情,游心赏玩●总体布局●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左山右水)●筑山●形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万岁山居于主位,南面的寿山居于宾位●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上建介亭,与万松岭上的巢云亭呼应成对景●理水●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艮岳最大的水面是雁池●置石●以太湖石、灵璧石为主,大量运用单块特置●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充当“点景”与“观景”的作用●植物●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如孤植、对植、丛植、混交等●总结●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补充●花石纲: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交通运输名称,“纲”是宋代水路运输的组织,一组谓之一“纲”●3. 东京 ·琼林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称为“西青城”●4. 东京 ·金明池(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略近方形●水操演习的地方——>龙舟竞赛斗标表演●5. 东京 ·玉津园(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仅有少量建筑、环境幽静●6. 东京 ·宜春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相当于皇家园圃●7. 临安 ·后苑(大内御苑)●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为宫中避暑之地●以植物景观为特色,花木繁盛,仿效东京艮岳的做法●8. 临安 ·德寿宫(行宫御苑)●其后苑按景色不同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景区(四分地)●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南区为文娱活动场所,北区建置各式亭榭●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缩移写仿西湖风景,故又名“小西湖”●大假山名为“飞来峰”,模仿西湖灵隐的飞来峰,孝宗誉为“壶中天地”●9.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更加精致●受私家园林影响,较少皇家气派,更多诗情画意与意境的含蕴●四、宋代的私家园林●(一)中原●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记录了19处园林,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分类●花园●以观赏花木为主,如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宅院●连接宅邸的园林,富郑公园、环溪、湖园●游憩园(别业类)●休息宴游和宴会娱乐只用,如独乐园、刘氏园、从春园、松岛●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特点●园内一般有较广阔的群众性的回旋余地●以时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园中划分一定区域作为“圃”●筑山仍以土山为主●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1. 富郑公园●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呈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南北轴线●大水池南岸“卧虎堂”与“四景堂”隔水呼应成对景,形成园林的南北轴线●园内观景与借景●“梅台”和“天光台”借园外之景●2. 环溪●特点●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总体布局●南北为水池,环绕着中间的一块大洲●3. 湖园●湖北岸“四并堂”,出自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洛阳名园记》给予很高评价: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4. 独乐园●是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非常朴素●园林意境●造园特色在于园林意境表达●园内建筑物名称与古代哲人、名士、隐士有关系,如《钓鱼庵》为严子陵,《见山台》为陶渊明●园林布局●中央部位建读书堂,南面为“弄水轩”,北面为大水池、中央有岛●5. 归仁园●原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宅院●是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6. 李氏仁丰园●是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二)江南●1. 吴兴: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南园以太湖石特置而闻名,北园在城北门奉胜门外●南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园以水景之秀取胜●2. 平江(苏州):沧浪亭●3. 浙江绍兴:沈园●陆游,爱情故事●文人园林的兴盛(特点)●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兴盛与宋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园林的成熟后期(2)避暑山庄位于承德。

乾隆时期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

丽正门澹泊致敬殿松鹤斋正宫与松鹤斋建置在山庄南端的小台地上,最后一进院落以北地势徒然下降约6米,万壑松风恰居陡坡之巅,举目北望,苑林区的湖光山色尽受眼底,景界极为开阔。

这是从封闭的宫廷区甫进入苑林区而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组景手法,巧妙地利用局部地形特点因而收到动人的观赏效果。

湖泊景区,即人工开凿的湖泊及其岛堤和沿岸地带,面积大约43公顷。

如意洲水心榭芝径云堤水心榭湖泊景区的自然景观是开阔深远与含蓄曲折兼而有之,虽然人工开凿,但就整体而言,水面形状、堤的走向、岛的布列、水域的尺度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能与全园的山、水、平原三者构成的地貌形势相协调,再配以广泛的绿化种植,宛若天成地就。

局部的处理都以江南水乡河湖作为创作的蓝本,通体显示出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尺度十分亲切近人。

热河泉湖泊景区集中了全园一半以上的建筑物,乃是山庄的精华所在。

以金山亭为总绾全局的重点,以如意洲作为景区的建筑中心。

整个湖泊景区内的建筑布局都能够恰当地与水域的开合聚散、洲岛桥堤合绿化种植的障隔通透结合起来。

不仅构成许多风景画面作为在特定的位置和景点上作固定观赏(定观)的对象,而且还创作了循着一定路线的游动观赏(动观)的效果。

景区内共有三条游览线:附: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别名:金莲花、旱莲花金莲花科金莲花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

烟雨楼文津阁文津阁假山平原景区南临湖、东界园墙、西北依山,呈狭长三角形地带。

它的面积与湖泊景区约略相等,两者按南北纵深一气连贯。

起伏延绵的山岭自西而北屏列,绾结于平原的尽端。

山的浑雄,湖的婉约,平原的开阔,三者在景观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平原景区的建筑物很少,大体上沿山麓布置以便显示平原之开旷。

莆田丛樾莺啭乔木水流云在永佑寺万树园试马埭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磬锤峰(俗名棒槌山)双塔山山庄内天然风致之突出、植物景观所占比重之大,这与建园之初就注意保护天然植被和后期的计划种植都很有关系。

避暑山庄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荟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

蜿蜒于山地的宫墙犹如万里长城,园外有若众星拱月的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

园内外的这整个浑然一体的大环境就无异于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的缩影,它的象征寓意可谓与圆明园异曲同工。

普乐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普宁寺(大佛寺)大雄宝殿创设这样一个园内外的大环境,也正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渲染政治活动的气氛;而作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的创作意图,又是藉助于造园的规划设计加以体现,并与园林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

清漪园清漪园(颐和园)清漪园为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明代,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原名西湖。

它们与玉泉山之间山水联属,三者在景观上互为借资的关系十分密切。

瓮山与西湖的位置虽具有北山南水的态势,但两者的联属关系却并不理想,甚至是尴尬的。

没有熔融在一起。

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扩建工程完工后,乾隆明白昭告“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设苑囿,斯则深契联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

但事隔不久(乾隆十六年),另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破土动工了。

乾隆之所以甘冒自食其言的非议而兴建清漪园的原因:1 西湖和瓮山作为建园基址,具备着北京西北郊先已建成的皇家诸园所没有的优越的地貌条件。

2 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3 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诸园大抵都是因就于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的规划难免或多或少地要受到以往既定格局的限制。

而瓮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促成建园的直接原因(借口):1 乾隆十六年建寺为母后祝寿同年改瓮山为“万寿山”。

2 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指乾隆十四年(1749)进行的一次旨在开源节流的大规模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

乾隆十五年改西湖之名为“昆明湖”。

昆明湖湖面经过开拓、改造之后,构成山嵌水抱的形式,万寿山仿佛托出于水面的岛山,完全改变了原西湖与瓮山的尴尬的山水联属关系,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地貌基础。

西北郊的水系经过这一番规模浩大的整治之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

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了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同时也为清漪园的建设作出先期的地形整治。

乾隆十六年(1751),“清漪园”的名字正式公诸于世。

中国自西汉以来都很重视把皇家的宫苑建设与首都的水利建设相结合,清代的北京西北郊也是这样,宫苑与水系的关系十分密切。

而清漪园的建成则意味着这个水系的枢纽部位的建成和最终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很大的,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相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范例。

园内的建筑物和建筑群,按照其性质和内容可以归纳为13类。

其中以游赏为主要功能的占着极大的比重。

而寺庙建筑所占的比重亦不小。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漪园园工全部完成。

全园占地面积大约295公顷。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是以杭州的西湖作为蓝本。

勤政殿(仁寿殿)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建筑群构成纵贯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得中轴线的地位更明确、形象更突出。

这个序列上的建筑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山形地貌因势利导地一气呵成,仿佛一个起伏跌宕而节奏强烈的乐章。

中央建筑群之于前山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建筑点染,意在弥补、掩饰前山山形过于呆板、较少起伏的缺陷,同时也起到了作为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

夕佳楼大石台阶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是十分突出而明确的。

在其两侧分别有两条次要的轴线。

这五条轴线的安排具有两个意图:一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同时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

二以自中心而左右“褪晕式”的渐变过程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

由于五条轴线的如此安排,也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群的立面也有几何对位关系的经营。

建筑群中的建筑大都控制在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的几何关系中。

这些几何关系仿佛是许多无形的脉络和纽带,把整个建筑群的立面串缀为一个类似金字塔那样稳定的整体,从而求得立面形象的庄严性。

同时,造园匠师利用前山坡势比较陡峭的特点,把建筑群的平面布局上的五条轴线所形成的由近及远、由强及弱、由严整而自由的褪晕式渐变关系,全部反映在立面形象上面。

从而创造了寓变化于严谨的造型效果,以适应于园林造景的需要。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布局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点景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它的观景的条件,是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的绝好场所。

【园林中舫的文化含义】中国园林里面,有水就有舟。

因为舟是石头做的,所以不用担心会象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系着。

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

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真是中国文化下最妙的绝句之一。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一想,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

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昆明湖广阔的水面,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水域。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

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

“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

醉鱼逐侣翻银浪,野鹭迷群伫绿蒲。

”颐和园昆明湖畔的西侧,这里稻田棋布,桑叶葳蕤,男耕女织,鱼跃鸢飞,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极富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乾隆皇帝将之命名为——耕织图。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为清漪园时期具有江南水乡耕织情调的景区,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

主要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组成。

在玉河斋左右廊壁间镶嵌有摹刻元代画家程棨的《耕作》、《蚕织》二图卷,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这里改建为水操学堂。

澄鲜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泛舟玉河往来玉泉山途中驻跸休憩的码头之一。

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现已复建。

延赏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耕织图景区的主体建筑,为乾隆当年观赏农耕景象的重要观景建筑。

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现已复建。

耕织图石刻绘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帝王、官府劝民勤农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0年),乾隆组织考辨订正了元朝画家程棨绘制的《耕作》图21幅、《蚕织》图24幅,加御题识跋共48幅,双勾阴刻上石,历三年完成。

乾隆曾以此为盛事,召王公重臣举行盛大的茶宴联句活动。

石刻图画精美,书法流畅,艺术性地展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

蚕神庙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现已复建。

清漪园时期,每年农历九月,织染局在此祁祀蚕神。

清漪园之摹拟杭州西湖,不仅表现在园林的山水地形的整治上面,而且还表现在前山前湖景区的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之中。

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清漪园不同于杭州西湖的地方:西湖的环湖景观的景点建筑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而清漪园则于天成的自然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经营。

杭州西湖呈现为以湖面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较强的封闭度。

而清漪园则不然,万寿山屏列于北,前湖横陈于南,成北实南虚之势。

湖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着更远处的西山群峰。

南面和东面的虚景一直往东,往南延伸而消逝于天际。

景观的开阔度很大,外向性很强,为园外借景创设了极优越的条件。

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

按阿含经所说,人间有四个天下,亦即四大部洲。

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

在须弥山四方的咸海之中。

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