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出题重点
中国园林史复习重点

园林史复习填空题选择题平面图简答题主观论述题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以下为老师提到的内容)第一个时期(起源、生成期):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狩猎)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通神)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商周园林:沙丘苑台(殷纣王)、灵台灵沼灵囿(周文王)、姑苏台(吴王夫差)、章华台(楚灵王)秦汉皇家园林:兰池宫(大咸阳规划,池中筑岛求仙之用)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建章宫采用大内御苑模式,一池三山)秦汉私家园林:梁孝王的兔园(土石假山)、梁冀王的苑囿(私家规模最大,分为园圃和菟园,其中园圃将真山仿于园林)第二个时期(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邺城(曹操,其中有铜雀园,分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洛阳(中轴线北端,芳林园又叫华林园)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北:张伦宅园南:玄圃(元圃)魏晋南北朝郊野别墅园:石崇(金谷园,“文因景成,景因文传”)、谢灵运(始宁墅)、陶渊明(归园田居)魏晋南北朝公共园林:兰亭(首次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第三个时期(全盛期):唐朝皇家园林:大内御苑(三大内,分为最大的西内太极宫、最豪华的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行宫御苑(隋西苑)唐朝私家园林:白居易,第一个文人造园家,《太湖石记》1、牛僧儒归仁里园2、履道坊宅园(白居易)3、庐山草堂4、辋川别业(二十个景点)唐朝寺观园林、其他园林(绛守居园林平面)、公共园林(多以亭为中心)第四个时期(成熟期):宋代园林:艮岳(主山万岁山,侧岭万宋岭,余脉芙蓉城,宾位寿山)成就:筑山、置石、理水、植物配植、建筑(形式多样,山顶建亭、水畔建台榭、山坡平地建楼阁),突破一池三山格局金明池平面设想图1、富郑公园平面图(见书)2、环溪公园平面图记于《洛阳名园记》中独乐园(司马光)文人园的特点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疏朗——景物数量求多整体性强雅致——出于仕而脱俗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契合其他园林:浙江楠溪苍坡村根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体现耕读思想元明清初故宫御苑平面图第五个时期(成熟后期):清离宫御苑康熙二十三年畅春园(江南上水画家叶洮参观规划,张然主持叠山工程)清私家园林扬州影园平面图无锡寄畅园平面图(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中心水池称锦汇漪)造园理论著作:《园冶》计成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山,选石,借景“兴造论”泛指营园要旨,是全书总纲,好的园林评价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细节(4篇)两个规划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旁地宅,江湖地。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打印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史: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含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
园林: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德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2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狩猎社会园林,自然从属型;人对自然处于感性适应阶段。
人与自然呈现亲和关系。
为园林萌芽状态。
所先出的园林雏形处于生产目的。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园林,顺应型;人对自然变为理性适应阶段。
仍保持亲和关系。
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趋于兴旺的过程。
园林特点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人所私有;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没有自觉地体现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园林征服;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
两者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
园林特点:除了私人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
向公众开放的公众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即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即社会效益;由现代型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园林;又回归到亲和关系。
园林:私人所有的园林、城市公共园林。
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称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
3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史各题型重点整理

园林史各题型重点整理题型类型及分值:填空题:76个x0.5分;共38分名词解释:6个x1分;共6分简答题:6个x6分;共36分论述题:2个x10分;共20分总分:100分一、填空题2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自序中讲到,写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而弘扬以往的辉煌业绩,更重要的在于揭示发展规律而烛照未来。
对园林体系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那么在创造新园林的过程中就可以较为自觉的把握传统与创新的源流关系,明确哪些应该扬弃否定,哪些能够继承发展,从而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3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名著《园冶》。
4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期1)幼年时期——商、周、秦、汉(建筑宫苑大发展)2)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兴起)3)全盛时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起与发展)4)成熟前期——北宋、难宋(诗画山水园)5)成熟中期——元、明、清初(文人园)6)成熟后期——清中至清末(建筑山水园)6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筑山、理水、建筑、植物、书画7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园林的孕育阶段——原始文明、奴隶社会阶段;2)古典园林阶段——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阶段;3)近现代园林阶段——资本主义阶段;4)生态园林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8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三)浓郁的诗画情趣(四)园林意境的涵蕴9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那三个层次,表达方式是什么意境追求的三个层次: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的表述方式:咫尺山林、预设主题、物境点题。
10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桥廊轩榭舫等11植物的象征意义牡丹——豪放富贵莲花——吉祥如意梅花——坚强高洁石榴——多子多福柿子——事事如意紫薇——家庭和睦12新加坡的国花是:卓锦·万代兰,象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象征13 新加坡除了有“花园城市”的美称外,还被称之为:“狮城”。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
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中国园林史出题重点解析

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 台的“游览”功能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的宫苑建筑,结合绿
化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空间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明的 “台”的结合。
其它形式的园林萌芽----圃:果园、蔬菜园 既是经济活动,又兼有观赏目的
• 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 确立
• 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特点:
•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主流是皇家园林。
• 园林的功能由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为游憩、 观赏为主。
• 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封禅活动,加之神仙思想,自然保 持着神秘性 。
• 建筑作为造园要素之一与其它造园要素无密切联系,总体 规划粗放。
出题重点
中国园林史
• 世界造园三大系统(流派):
中国系统 (日本及东亚园林) 西亚系统(伊斯兰园林) 欧洲系统(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 文艺复兴意大利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 风景园 ——近现代园林)
• 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现代文明时期
作装点,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表现一 个精练概括的自然。 • 筑山:天然山岳的提炼,真山的抽象,在小地段上展现咫 尺山林的气势。 • 理水:自然界河、湖、溪、涧、泉、瀑的艺术概括。 • 植物配置:运用少量的树木概括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为植物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拟人化地展示其象征寓意。
园墅、别业、池馆、山庄等,多数为“宅园”。 以江浙一带为代表。 3、寺观园林 --- 指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以及寺观外围的园林 绿化环境。 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林艺 术的精华荟萃。
中国园林史考题

*一、名词解释1、园林一、狭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二、广义:包括各类公园、庭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
2、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
成为中国造园山水格局的典范。
通常表现为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
“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天人合一: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运作应该和大自然协调,保持两者的亲和关系。
* 二、多选题1、中国园林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abcd )A 建筑B 山石C 水体D 动植物2、(abd )是构成园林的方式A 自然式B 规则式C 不规则式D 混合式3、按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类,下列哪些是中国古典园林(abcd )A 皇家园林B 贵族园林C 寝庙园林D 公园4、世界三大园林体系(acd)A欧洲园林B美洲园林C伊斯兰园林D中国园林5、中国四大名园(abd)A 颐和园B 承德避暑山庄C 沧浪亭D留园三、单选题1、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c)A唐代B宋代C汉代D元代*2、北宋时期的离宫别馆中(A )是以植物为主A 琼林苑B 玉津苑C 宜春苑D含芳园*3、( c )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A 《东方庭园论》B 《长物志》C 《园冶》D《造园》4、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 c )A 静宜园B 静明园C 畅春园D圆明园*5、颐和园的构图中心(B)A万寿山B佛香阁C昆明湖D十七孔桥四、判断题1、我国“园林”一词最初出现唐朝。
(错,魏晋南北朝)*2、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对)3、建章宫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中国园林史考试复习题目答案

复习大纲: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P7答: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自然山水园两大类型;按照园林的地区分,可分为北京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按照身份阶层分,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百姓园林、风景园林和陵园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P13答: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话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3、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及概念P24答:囿、台、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囿:王室集中豢养田猎捕捉到的活着的野兽、禽鸟的场所,还兼有游观的功能。
囿起源于狩猎。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台有观天象,通神明登高眺远,观赏风景的功能。
园圃:园,所以树木也(毛传);《说文解字》:“种菜曰圃。
”园圃有供应宫廷果蔬和观赏的功能。
4、秦代重要的离宫御苑有哪些?P44答:关中地区散布着秦代众多的离宫、御苑,其中比较重要且确定其具体位置的有上林苑、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等几处。
5、甬道、复道、驰道、一池三山答:一池三山:中国古代传说有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座仙山,山上住着仙人有长生不老的药方。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
为了满足皇帝求仙的欲望,在园林中引水为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山,以摹拟神仙境界。
甬道:驰道:复道:6、西汉上林苑的规模、范围及内容。
P48答:上林苑的苑墙的长度方圆大约为130公里至160公里,共设苑门十二座。
它的范围按现在的地理划分,南达终南山、北沿九峻山和渭河北岸,地跨西安市和咸宁、周至、户县、蓝田四县的县境,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内容根据考古发掘情况,综述如下:1.山水上林苑外围是终南山北坡和九峻山南坡;关中有八条大河,即所谓”关中八水”,还有天然湖泊和人工开凿的湖泊。
人工湖除了供游赏之外还兼作其他的用途,比较大的有四处: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发展史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物质因素: “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 含义------ 《诗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功能------ 豢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游乐消遣活动
尺度------ “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诗经,灵台篇》 “台”----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物 含义------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功能------ 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园林建筑雏形。
1.
2.
3.
隋唐园林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臻于全盛,主 要成就: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规模的宏大, 总体布局和局部处理上更完善,予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已经形成大内、行宫、离宫三个类别及各自特征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 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文 人园林兴起 宗教世俗化使得寺观园林普及,同时又促进了宗教和宗教 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公共交往中心;郊 野寺观---点缀、开发风景名胜
皇家园林的特点
面积规模较大(颐和园300公顷、承德避暑山庄 760公顷)。
立意命题“天人合一”、“政教一统”,形成“前宫后苑 ”的规制。 园林创作手法 --- 再现自然、模仿江南园林、名胜
园林景观气势雄伟壮观
园林水体布局遵循“一池三山”的传统手法。
园林建筑色彩鲜明。
私家园林的特点
二、按园林的隶属关系分类
1、皇家园林 --- 属于皇帝、皇族特有,又称苑、宫苑、苑囿、 御园等。 2、私家园林 --- 属于民间的官僚、地主、富商。古籍又称园、 园墅、别业、池馆、山庄等,多数为“宅园”。 以江浙一带为代表。 3、寺观园林 --- 指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以及寺观外围的园林 绿化环境。 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林艺 术的精华荟萃。
• • •
6、小结
宋代古典园林发展完全成熟的境地,是承前启后的阶 段,造园成就归纳为五个方面: 私家园林造园活动突出,文人园林兴盛,成为古典园林达 到成熟境地的重要标志。 皇家园林受文人园林的影响,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 园林进一步文人化。公共园林更为普遍。 园林技术: 叠石、置石技艺高超; 理水能够模拟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构成 全园骨架 观赏植物品种丰富,成林、片植、孤植 园林建筑形态种类完备,对成景起重要作用
1. 2. 3.
4.
5.
园林创作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向写意转化,“画理”介入 造园,园林呈“画化”、“诗化” 两宋园林的艺术性和创造力,达到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 境地。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 (元、明、清)
皇家园 林集中 于北京 西北郊、 承德两 地,代 表宫廷 造园艺 术精华: 香山静宜园
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 台的“游览”功能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的宫苑建筑,结合绿 化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空间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明的 “台”的结合。
其它形式的园林萌芽----圃:果园、蔬菜园 既是经济活动,又兼有观赏目的
• 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 确立 • 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出题重点
中国园林史
• 世界造园三大系统(流派):
中国系统 (日本及东亚园林) 西亚系统(伊斯兰园林) 欧洲系统(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 文艺复兴意大利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 风景园 ——近现代园林)
• 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现代文明时期
圆明园 玉泉山静明园
万寿山清漪园
畅春园
“三山五园”空间结构关系图示
3、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1. 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 人工山水园----横向面积广、纵向起伏小, “集锦 式”的规划方式。 • 天然山水园----对原始地貌进行改造,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兼具,“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 2.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 建筑成为许多景区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 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化,包罗了古建的全部个体、 群体形式 • 建筑布局重视选址,亲和于山水
3. 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 引进江南园林的造景手法---大量使用江南常见的 园林建筑形式、造园细部、叠山技法,驯化南方 植物 •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 变体 • 具体仿建名园---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作为蓝本 4. 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 利用形象和布局作为象征艺术手段,表现皇权至 尊的观念和政治寓意。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
的境界,天人和谐的境界。----造园的哲学、美学,传统木构 建筑本身的特性 • 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 • 化整为零,个体组合群体。
三、诗画的情趣----景物的“静观”和“动观”,时、空
综合的艺术。 • 诗情----诗文的境界、场景具体复现 运用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点题 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 • 画意----园林把山水画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于现实生活中。 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四、意境的蕴涵----意,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客观的
生活、景物。----创作者把自己的理念、感情熔铸于客观 的生活、景物中,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园林中意境表述的三种方式: 1. 借助于人工叠山理水把广阔的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 尺之间 2. 预先设定意境主题,借助于物境表述主题,传达给观赏者 以意境的信息。 3. 园林建成之后,根据物镜的特征做文字的“点题”——景 题、匾额、石刻、楹联等
皇家园林:
洛阳----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 更为明确,规划完备。大内御苑“芳林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规模比较小,规划设计更加趋于精致---筑山---选用稀有石才,用石堆叠为山 理水---形象多样,与园林小品相结合,创造特殊水 景 植物配置---多为珍贵品种 建筑---内容多样、形象丰富,“亭”开始引入宫苑, 成为园林建筑
四、中国古典园 林的成熟时期 (宋代)
宋代皇家园林:
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 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 内容更接近于私家园林 艮岳----东京宫城东北 处,宋徽宗亲自参与营 建,占地750亩,具有 划时代意义。耗费大量 财力、人力、物力 (“花石纲”)
文人园林的兴盛----私家造园主流,影响皇家园林、寺观园
面积一般较小 ---小型的在0.5公顷以下(200平方米的残粒 园) ,大型的为3公顷以上(拙政园)。 立意命题具有较强的个人政治色彩。(个园、退思园。) 建筑数量多、所占比重大可达50%以上。 建筑小巧玲珑、精致典雅。 空间处理灵活多变。 建筑色彩淡雅。
寺观园林
•靠近水源 •背风向阳 •薪材、副食基地
园林的四大基本要素:
地形 ---- Landform
水体 ---- Water
植物 ---- Vegetation 建筑 ---- Architecture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
园林的生成期
园林的转折期 园林的全盛期
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
园林的成熟后期
藏经楼
大雄宝殿
天王殿 钟鼓楼 山门
中国佛教寺庙基本格局
寺观园林
生活供应区 (香客落)
生活供应区 (僧房)
中国佛教寺庙基本构成
过渡区(山 门、香道、 牌坊、放生 池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
• 林。风格特点更为明显,四个特点: 简远: 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对大自然的提炼与概括,创作趋 于写意的表现,是北宋艺术的普遍风尚。意境的深化,借 助于题署的“诗化”,更为深远。 疏朗: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总体上,虚大于实。 雅致:不甘心于沉沦,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雅趣,成为精神 寄托 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 ---- 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 ----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4.
5.
6.
公共园林更多见于文献记载----长安城区内六条岗阜(原) 分布各类公共园林;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近、 远郊及关中平原的绿色景观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 筑山: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天然山脉,表现“有 若自然”; • 理水:注意从园外引用活水,显示水体的动态美; • 植物:更为多样化 • 建筑:个体形态、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门类互相渗透---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园林体系已经成形,影响亚洲文化 圈
六、总
结
1. 宋代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2.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 3.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是园林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上古奴隶社会---台、囿、圃 秦、汉---大型皇家园林(上林苑)
三、中国古典园 林的全盛时期 (隋、唐)
皇家园林:
唐代--- “长安” 世界上 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 的繁荣都城。 大内御苑: 大明宫----南宫北苑的 格局,地形利于军事防 卫,小气候适宜居住
依附于庄园----文人官僚所经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以 文会友,促进“田园诗”的发展 輞川别业----陕西蓝田 于天然山水地貌、地形、植 被加以整理,形成二十多处景点。建筑形象朴素、布局疏 朗。輞川别业、《輞川集》、《輞川图》同时问世。
• • • 作装点,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表现一 个精练概括的自然。 筑山:天然山岳的提炼,真山的抽象,在小地段上展现咫 尺山林的气势。 理水:自然界河、湖、溪、涧、泉、瀑的艺术概括。 植物配置:运用少量的树木概括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为植物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拟人化地展示其象征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