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框架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最全的中国园林史资料集(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含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主要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其中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的历史沿革西晋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东晋陶渊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之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一统体。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从“园”与“庭”或“院”区别如下所说:园“以人工的方法或种植花木,或堆山叠石,或引水开他,或综合引用以上各种手段的组景造景,从而具有观赏方面的意义,简言之就是赋予景观价值。
中国园林史纲要

6
4.6.1.2. 郊野别墅园 (别业·山居) ① 北方 · 西晋石崇的“金谷园” ② 南方 · 东晋谢灵运的庄园——《山居赋》
4.6.1.3. 私家园林特征 4.6.2. 皇家园林
① 邺城 · 三国 铜雀园 · 后赵 华林园(北齐 仙都苑) · 后燕 龙腾苑 ② 洛阳 · 曹魏 芳林园(西晋 华林园) · 北魏 洛阳城市建设 ③ 建康 · 东晋至陈 华林园 · 宋乐游园 · 玄武湖 ④ 皇家园林特征
萌芽(生成)——形成(转折)——繁荣(全盛)——成熟——总结—— 终结 ① 商周囿 ② 春秋战国苑 ③ 秦汉宫苑 ④ 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 ⑤ 隋唐写意山水画 ⑥ 宋元苑园 ⑦ 明清园林 中国园林特征 ① 自然 ② 诗情画意 ③ 建筑美 ④ 意境
3. 园林的萌芽期(商周——秦汉)
概念
囿、苑、圃、园、庭院
19
·香山行宫 ·避暑山庄 7.2.3.2 私家园林 ① 特征 ② 江南
杭州 扬州 ③ 北京 · 纪盷的阅徽草屋 · 李渔的芥子园、半亩园 7.2.3.3 寺观园林
7.3 明至清初文人园的发展
7.3.1 背景 7.3.2 特征 ① 求雅 ② 效雅 ③ 模式化 ④ 影响其它类园林
7.4 名师名著
7.4.1 背景 7.4.2 计成的《园冶》 7.4.2.1 计成 7.4.2.2 内容与观点 ① 第一卷
9
宫城、皇城、大城 坊里制 行道树、水利工程 · 禁苑(三苑)(大内):禁苑、西内苑、东内苑 · 大明宫(大内)——南宫北苑 · 兴庆宫(大内)——北宫南苑 · 华清宫(离宫)——宫廷区、苑林区 · 九成宫(行宫) ③ 洛阳园林 ·洛阳城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1.绪论首先来看绪论部分,第一需要了解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对于各分类下的园林类型概念需要熟练辨别和牢记,能够列举出相关代表园林并展开叙述。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最后是四个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理解这四个特点的内涵并能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相关论述。
2.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这一时期主要了解囿(为了狩猎)、台(为了求仙)、园圃(为了生产)的形成,三大意识形态因素的概念,“一池三山“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重点记忆兰池宫——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建章宫——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3.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由于该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有识之士厌倦官场的黑暗,纷纷选择筑园隐居于山林,促进了南方山水园林的开发。
关于这个时期首先一定要把时代背景了解清楚,这是影响该时期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后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几个类型中去学习该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了解其起源、园林特点、布局规划,以及造园代表人物和他们的造园思想。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要重点关注这方面造园活动的成就。
4.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该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完全形成,皇家园林已趋于规范化,重点了解唐长安城“三大内”宫苑布置的格局和特点。
另外,唐时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园林开始兴起,要掌握浣花溪草堂、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几个重点园林。
同时也要关注在佛道盛行的背景下寺观园林的发展和特点。
5.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宋代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园林史_基本知识概述

梅/瑶华境界 竹/翠玲珑 木犀/清香馆
园林的成熟期(1)——宋
宋代私家园林 2 沧浪亭 园林立意
园林意境
梅/瑶华境界 竹/翠玲珑 木犀/清香馆
(2)、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年)
一、历史背景 1、时局不稳,战乱频繁 2、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消极悲观 3、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成为社会时尚——魏晋风流
二、思想文化艺术概况
1、对自然审美的趋向 a、从前期的“君子比德”——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 对之亲诉真感情 b、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 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 c、标志: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 d、代表人物: 宗炳:南朝著名画家 谢灵运:东晋文人 登山木屐、游江南群山万水 陶渊明:东晋山水诗人 王羲之:兰亭序(修契),我当以乐死
3、建筑艺术的发展
a、木构架的梁架、斗拱一趋完备 b、屋顶形式较多,屋顶的举折和起翘增加 了建筑的轻盈感,丰富了建筑的形象。 c、夯土台榭被木构建筑所取代,建筑层数 不尽有一层,还有多层的楼阁,并出现大 量的木塔 D 、石工技术精致
4、植物的欣赏与栽植技术
王羲之 ——不可一日无此君——竹 嵇 含——《南方草木状》(晋) 贾思勰——《齐民要术》 (北魏)
——建筑与山、水、植物彼此协调,互相补充 相对的实例:法国规整式园林与英国的风景式 园林 手法:化整为零、内外空间流动
江苏南京瞻园曲廊
何园月亭
沧浪亭
网师园\半亭\竹外一枝轩
(3)、诗画的情趣
“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造园如作文章”——前奏、起始、主题、 高潮、转折、结尾
狮子林\探幽洞门
怡园\白墙为底的山水画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反应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
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王母居所)和“悬圃”(皇帝居所),均在昆仑山上;文字记载的“囿”、“圃”。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

1
2
3
2.从昆仑神话到神仙思想、蓬莱神话
秦皇、汉武的求神与
“一池三山”园林形式的确立
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多次东临大海,大规模遣船入海去蓬莱求仙药,并派专人守候在海边以望蓬莱之气。当然,结果不言而喻。
《世纪·秦始皇本纪》: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未央殿)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 , 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1.昆仑神话(神山信仰、神木信仰)
战国(BC475-BC221)之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联系的显著增多而在中原各国流传开来。西方的昆仑神话传到东方后,东方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神话系统——蓬莱神话。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汉武帝的陵墓 茂陵
城内
城外
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公元68年)时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4、东汉宫苑、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三)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一池三山”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演讲人姓名
殷商的版图 六回迁都,定都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甲骨文
西周的版图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Part 01.
最早建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园林史精华版绪论

2、农耕时期
古代亚洲的一些地区首先发展了农业,人类随之而 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这个阶段大体上 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人们对自 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的加以开发;大量耕 作农田,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开采矿山和砍伐森 林。这些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 风光”,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 坏。总的来看.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
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 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受到“天人 合一”哲理潜移默化的士人们,发现了大自 然山水风景之美。受到“天人合一”哲理潜 移默化的士人们,发现了大自然山水风景之 美。“寄情山水”的思想影响及于文学艺术, 促成了山水文学、山水画的大发展。山水文 学包括诗、词、散文、题刻、匾联等,诗与 散文则为其中的主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 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1)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 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 然山水风景所以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 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 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 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 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 利导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 的地段条件和造园要求而有所不同。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 典园林也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其中的主 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 园林。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隶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史框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一)背景:1。
狩猎为主2。
群聚3。
感性适应4。
原始公社(二)进入园林的萌芽状态二.第二阶段:(一)背景:1。
自觉开发自然2。
理性适应3。
城市集镇出现(二)特点:1。
服务对象2。
造园主流:封闭的内向型的3。
造园目的4。
造园者(三)此阶段园林的概念(四)早期园林1.园林文字字源:囿、圃2.神话传说:宗教经典(1)“瑶池”、悬圃(2)圣经:伊甸园(3)佛教:极乐世界(4)伊斯兰教:天园3.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4。
造园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经营(五)独特的园林体系(六)按四要素分类:1。
规整式园林2。
风景是园林三。
第三阶段:(一)背景:1。
农业——工业2。
亲和——敌诉3。
改良学说(二)改良学说:1.F.L奥姆斯特德——城市园林化思想(1)1857年与C。
沃克斯纽约“中央公园”2。
活化的“田园城市”设想(三)特点:1。
公共园林2。
内向型——外向型3。
造园目的4。
造园者四。
第四阶段:(一)背景(二)特点:1。
出现“园林城市”2。
区域性大地景观规划3。
跨学科的综合性与公众参与性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园林基址(一)人工山水园(二)天然山水园二.按园林隶属关系(一)皇家园林周文王灵台灵沼1.大内御苑2.行宫御苑3.离宫御苑A。
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皇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园4.承德避暑山庄(二)私家园林形式:(1)宅园(2)游憩元(3)别墅园:A。
别业:唐。
王维,辋川别业东晋,石崇,河阳别业B。
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三)寺观园林(四)其他园林:传统名胜区陵园:坛庙绿化三.按地方风格与特点分(一)南方类型扬子江(二)北方类型黄河(三)岭南类型:珠江四.其他规和:(一)规则式(二)自然式(三)混合式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分期1.生成期:殷周秦汉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两宋到清初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6.第四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无为,有为,水之用舟,山之用索,因高为田,因低为池二.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西方是法国规则式和英国风景式。
中国古典园林:思维建筑形象和木构架细节三.诗画的情趣:(一)诗情(二)画意以花如园因画成景1。
假山2。
植物配置3。
线条四.意境的含蕴:(一)意境的含义(二)已经的表达1。
缩移摹拟2。
宇摄主题3。
根据物镜点题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第一节起源一.雏形:公元前11世纪园台的结合二.三个源头:(一)园(二)台(三)园圃三.影响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二)意识形态1。
天人合一2。
君子比德3。
神仙思想第二节先秦宫城室建筑的发展一.周代综述:1。
规模小、设计更精密2。
神仙,世俗题材3。
宫廷造园取法民间、曲水流觞4。
皇家园林称“宫”、“苑”5。
筑水、理水、写实——写景6。
大内御苑规范化二.私家园林有近郊和远郊之分(一)城市私园A:1。
北方私园:张伦的宅园2。
南方私园(1)南齐文惠太子的玄圃(2)湘东王萧铎,湘东苑B:城市私园的特点:(1)设计精致的趋向(2)规模小型化的趋向(二)庄园别墅园:1。
西晋时崇的金谷园2。
潘岳的庄园3。
陶渊明的庄园三.寺观园林四.其他园林——兰亭(公共园林)五.小结(一)规模:园林造景创造方法(二)规划设计(三)园林功能(四)私家园林(五)寺观园林世俗化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略)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一.皇家园林(一)隋炀帝的西苑:1.规模2.行宫御苑3.规划特点:(1)“一池三山”的规划模式(2)园中园的小园林建筑集群(3)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4。
唐代改名为东都苑(二)华清宫:1。
离宫御苑,设在宫外,风景优美地段2。
规划特点:(1)前宫后苑A。
宫有北南之分B。
苑:a.山麓小园林生产基地b.山腰:自然景观c.山顶:点景、观景(三)九成宫(唐代):1。
原名:仁寿宫(隋朝)2。
离宫御苑(性质)3。
规划特点(1)有两重城垣(2)分为宫廷区与苑林(四)大内御苑:1。
东内明宫2。
西内太极宫3。
南内兴庆宫4。
禁苑(三苑)二。
私家园林:(一)城市私园1。
白居易履道坊宅园(1)布局:前宅后园(2)造园目的(二)郊野别墅园:1。
唐朝统称:别业、山庄、庄2。
建置情况:(1)单独建于近郊:浣花溪草堂(杜甫)(2)单独建于风景名胜区内:庐山草堂(白居易)三。
文人园林的兴起四。
寺观园林五。
其他园林小结:1。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2。
私家园林的艺术有所升华3。
“园林寺观”长足发展4。
公共园林长足5。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6。
诗画情趣开始形成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一。
东京临安城规:(一)东京城(北宋)(二)临安城(南宋)二。
皇家园林(一)艮岳1。
建园目的2。
特点:(1)左右山水格(2)人工山水园艮岳:1。
突破“一池三山”形式,从典型山水创作为主题,在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7.构图规律:先在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供伏”“至山始尊”。
8.天下山脉发源于昆仑山,西北为首,东西为尾。
(二)金:明池三.私家园林:(一)中原(洛阳名园)1。
花园:归仁园2。
宅园:(1)富郑公园(2)环溪:水景借景(3)湖园:水景3。
别墅园:董氏西园、山林4。
特点:(1)山水园形式(2)因高位山,因低为池(3)建筑依景而设散漫自由(4)借景(5)很少叠石(二)江南(吴兴园林)1。
北沈尚玉园:水景2。
南沈尚玉园:置石3。
俞子清家园:假山4。
赵氏菊坡园5。
赵氏苏湾园6。
特点:(1)追求精炼(2)在小境城内模拟自然(3)假山叠石(4)选址依山靠水四.文人园林: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五。
寺观园林六。
公共园林七.小结第六章园林成熟期一.大都北京二。
元、明皇家园林明代思想(压制前期)1.轴线向南拉长(8公里)2.景山——万岁山大内御苑——西苑(明)第七章园林成熟后期颐和园一.离宫别院:略史1.1151年金完颜亮建行宫,称金山2。
元郭守敬见瓮山泊(西湖)3。
明建园静寺4.1750年乾隆圆静寺——大报恩延寿寺瓮山——万寿山西湖——昆明湖5.1764清漪园6.1898 颐和园二。
建园原因:(一)仿杭州西湖(二)建庞大的园林集群(三)原始地貌三。
规模(一)S=245公顷水/陆=4/1(二)湖长=1930m 宽=1600m(三)湖山高60m 长1000m(四)水廊728m 273间(A)宫廷区1.布局:南前宫后寝,西横轴两纵轴2。
植物配置(1)东宫门(2)仁寿殿:龙爪槐西府海棠牡丹台(3)玉兰堂:白皮松,西府海棠龙堂(4)宜共馆:玉兰、梧桐(5)乐寿堂:玉兰、西府海棠、牡丹台(B)前山前湖景区1。
前山景区布局:(1)5轴线(2)2网络(3)建筑群里面的几何对位关系:a。
等腰三角形b。
退晕式渐变(4)建筑群布局的作用:a.弥补前山山形呆板b。
作为构图主体和重心c。
点景d。
观景2。
前湖景区布局:(1)一池三山:昆明湖,南湖岛(2)昆明湖(C)后山后湖景区:1.北宫门圆明园一.表现主题:(一)江南风景:如:“垒石临流”仿绍兴兰亭,曲院风荷(二)前人诗情画意“夹镜鸣琴”李白:两水夹明镜(三)神仙境界:方壶胜境(四)标榜儒家:儒家伦理:九州清晏鸿慈永佑(五)标榜重农爱民多嫁如云二。
规划设计特点:(一)以山水为骨架划分景区,使之各具特色(二)出现罕见平面形状“之”“口”“田”字形(三)采取风景点小区建筑群和景区结合的集景方式。
避暑山庄:一.史略:(一)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河北围场建木兰围场(二)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热河上建避暑山庄(热河行宫)二。
布局:(一)占地560万平方米(二)前宫后苑(三)分区:1。
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2.苑林区(1)湖泊景区——浓郁的江南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