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品读”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品读艺术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品读艺术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准确、最传神地表达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
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培养语感。
在各处教研教改百花齐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还语文教学本色。
语文教学就是品读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
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品读艺术呢?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二、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手法具有独特的个性。
教学一篇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字字句句细细咀嚼、揣摩,这没有必要,时间也不允许。
要抓住精要处、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一个精彩的片断,几个动人的句子,甚至几个精妙的词和标点,引导学生细细琢磨,力求一课一得,长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定会加强。
学生有品读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一、关于品读所谓品读,就是鉴赏性的阅读。
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理解意义,培养语感。
品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反复地、比较性地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
一是带学生品析文本的情感和意境,要抓住文本中的具象,还原文本所提供的场景,从而推敲,这些具象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
如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起码要根据文本,组接出一幅秋郊羁旅图:夕阳西下的秋日黄昏,荒凉古道,游子伴一匹日渐消瘦的马,踽踽独行于西风中,另外,我们还要品味出苍凉的背景中那一股浓浓的哀愁:枯藤老树上的昏鸦有家可归,小桥流水人家何等静滥,这些却没有为游子提供些许的慰藉,其肠岂能不愁结?二是带学生品析语言,在看似平淡处感受语言的张力,在语言华彩处感受语言的震撼力,在语言蓄处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
如教《散步》,既要带领学生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熟”字进行欣赏,还要让学生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进行品味。
如教温庭筠的《望江南》,就要引领学生对“梳洗罢”的“罢”与独倚望江楼的“独倚”的欣赏,这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何其短暂呀,表现思归急盼相见的迫切心情,与词最后所表现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更体现了主人公那真切的思念之苦,感人至深。
总之,品读的阅读方法,就是提倡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更为拉近,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更为相融。
二、品读的方法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
“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强化“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意”。
品与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方法如下:(一)品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家所运用的意象与作家情感的有机统一体。
意象就是作家观照外界客观事物所运用的形象。
《语文园地三》教案二:文学鉴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在语文学科中,文学鉴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正常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更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
文学鉴赏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任务,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语文园地三教案中,文学鉴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被重点介绍,帮助教师和学生顺利完成文学鉴赏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晰地明确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目标的明确,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明确所需达到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和顺畅。
教学目标既包含知识目标,也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目标指的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文学作品;而能力目标指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学鉴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则是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品质。
二、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学鉴赏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让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讨论和分析活动。
2.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文学作品剧情分析、人物分析、文学风格鉴赏等活动。
3.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文学作品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带来的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为了使文学鉴赏教学更具有效性,教师还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1.解读法:阅读文学作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和主题,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展示法:通过展示文学作品的画面、音乐等辅助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受体验。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学生文本品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其他文本作品时,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从中获得知识、启发和感悟的过程。
学生文本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文本品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
下面将从四种常见的形式来进行浅谈。
第一种形式是经典文本品读。
经典文本包括文学经典、历史经典、科学经典等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通过品读经典文本,学生可以领略到经典之美,感受到经典之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红楼梦》、《论语》等经典文学著作,感受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领悟人生道理。
通过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风貌,感受到古代人的生活状态。
经典文本品读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种形式是学科文本品读。
学科文本是指各种学科领域的教材、论文、研究报告等专业性的文本作品。
学生通过品读学科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题目、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解析等,都是学科文本品读的对象。
通过品读学科文本,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到学科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向。
学科文本品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
第三种形式是新闻文本品读。
新闻文本是指各种新闻报道、社论评论、专题报道等新闻类的文本作品。
通过品读新闻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
新闻文本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品读一些重要的新闻报道,了解到国家政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从中培养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品读新闻社论评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通过
浅浅
教学
能力
运用
进行
语文
语文
学生 老师
学科
之间
方法
案例
语言文字
深入
目的
之间
内容摘要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内容摘要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这本书的目录体现了肖培东 老师对于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
作者简介
这是《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同时,他也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互动式和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书中,肖培东老师还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案例涵盖了小学、初中、 高中的各个学段,涉及了各种类型的文本和话题。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品读,读者可以深入了 解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肖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强调语文教学要“深入浅 出”,即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教 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学养,更需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能力。肖老师也注重培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谢谢观看
在肖培东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这门学科。他强调语文学习的实 践性,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实际价值。
语文教学论文:让情感在品读课题中升华――《荔枝》一课中的三次读题

让情感在品读课题中升华――《荔枝》一课中的三次读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实,作为“文眼”的课题,通过品读,也能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荔枝》一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是作家肖复兴写的一篇包含真情、亲情的怀念性文章。
课文记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
在教学《荔枝》一课时,我尝试着让学生三读课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眼中荔枝,抒喜爱情。
初读《荔枝》,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荔枝那玲珑剔透、水灵灵、皮白肉嫩、惹人喜爱的外表,已经升腾起喜爱之情。
再进入文本,引导学生品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那份爱怜,通过表演、朗读,体会“不停地爱抚”、“划破”、“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等词语蕴涵的思想感情。
这时,引导学生读课题,喜悦之情刹时在教室里荡漾。
从学生悦耳清晰响亮的朗读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眼中的荔枝是那么的可爱。
二读心中荔枝,激爱母情。
文中描写母亲对儿子倾注了无限爱的语句很多。
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虽然只是一些处理的沙果,但每一个都让母亲处理得晶莹透亮,可以看出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当家里来客,面对着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自尊心和虚荣心齐头并进而不知所措时,是母亲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
母亲虽然很喜欢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让给“我”吃。
当有了小孙子后,又把荔枝让给了小孙子……从这一系列事情中,我们领悟到了母爱那份无私,那份长久。
母亲的浓浓的爱早已融入了这一颗颗水灵灵的荔枝之中。
此刻,读课题。
学生心中的那份荔枝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那般真切、深情。
三读忆中荔枝,表遗憾情。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把一生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子孙。
一直到去世了很久,作者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留给了她的小孙子了,这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可挽回的痛楚。
古诗教学“五读”法

古诗教学“五读”法标签:语文教学;古诗;初读;细读;品读;美读;诵读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浓浓的深挚情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
古人常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诗歌的无尽之美。
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朗读教学,应通过形式各异的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占诗的艺术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训练了想象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初读解诗题通读全诗,以“指名读”、“自由读”为主。
读悟目标是生字新词的认读、诗题的理解以及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应没法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查阅作者的一些资料,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对写作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理解诗意、品味意境定下感情基调。
如,李白诗的淡泊名利、高洁自重:杜甫诗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辛弃疾词的请缨无路、壮怀激烈,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如果能在了解他们人生境遇的基础上去读古诗,便能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情感。
二、细读明诗意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比较辨析,从而透析重点词句在古诗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紧扣重点,咬文嚼字,细细揣摩,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倾注在一个个简单的字符中。
当学生通过反复咀嚼,体会到渗透在语言文字之外的无穷意味时,整首古诗的大意便会呼之欲出,对古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也就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初步领会。
如,《竹石》中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就恰当地体现出竹子坚定和顽强的品格。
教学中,教师可随机换用“靠”、“挨”、“立”等字眼,通过引发学生比较辨析感受除“咬”字外,换用其他字眼都不能形象地表现出竹子的坚定品格。
再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到”、“过”、“入”等,最后又选定了“绿”字。
语文教学艺术报告听后心得体会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艺术报告听后心得体会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在听完语文教学艺术报告和观摩了语文课后,我对语文教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语文教学艺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观摩的语文课中,老师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语文教学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报告中,老师强调了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设置。
观摩课中,老师灵活运用了各种提问形式,如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语文课堂的互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此外,语文教学艺术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在报告中,老师提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核心价值观。
观摩课中,老师通过选取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作文和诗词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品位和情感。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语文的魅力,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它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思考和情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艺术
作者:裴先英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3年第0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读” 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62-01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许多手段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应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品读课文的内在美。
一、品读景物之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要注意理解、分析课文,品读文中描绘的景物之美,以便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欣赏课文的美。
如在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学得轻松自如,让学生将文中描绘的美景尽收“眼”底,笔者抓住景美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自由品读,读出自己认为美的景物。
学生在自由品读中感受春的魅力,在品读和联想中拓展思维空间,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然后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春景图,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从更高层次去品味文中描绘的美景。
二、品读语言之美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
对课文深入的挖掘和品读就应该抓住课文的字词,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在品读中深刻感受不同课文的语言之美。
例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周庄水韵》一文时,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让学生首先从语感上体悟本文特具的语言美,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挖掘文章的语言美。
如写第一次到周庄,作者对其印象“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冬天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对照鲜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巧妙地运用比喻将两次不同的印象形象地描绘出来。
更为巧妙的是,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周庄的滴水声和流水声写活了,“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一句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缠绵动人。
教学中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地揣摩,简直就像是在啜香茗、饮琼浆,只觉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三、品读结构之美
初中课文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幅虽短但构思却极为巧妙,别具一种玲珑剔透之美,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这类作品值得细细地品读。
如笔者在执教《木兰诗》时,根据此诗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指导学生进行品读。
如文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胡骑鸣叫声,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战情;一边是思家之情,一边是卫国之情,对此木兰毅然服从后者,勇敢奔赴前线。
爷娘唤女之亲切、熟悉、深情与黄河流水、胡骑鸣叫之陌生、凄厉、颤悚形成鲜明对比,深刻细致地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不闻”与“但闻”对照鲜明,充分表现了木兰忠心报国的精神。
短短几句诗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足见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
类似这样的构思《木兰诗》中还有多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挖掘品读,充分感受作者构思之精妙。
四、品读情感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场景)与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才会形成独特的意境美。
如《小石潭记》一文,作者在游小石潭山水时看到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欢乐地玩耍,这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水中鱼儿的欢乐情景,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文章赋予鱼人的灵性,令人感到鱼与游者同乐,把作者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后来坐于潭上,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环境描写触发了作者的情弦,表达他因被贬而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寄情山水寻乐却经凄凉环境触发忧伤,悲凉心情又流露出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此情此景,应注意感受作者心中忧伤、悲凉的情感。
五、品读文章的“空白”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或个性化认识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品味。
如在品读《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组语句时,可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的家人迎接木兰回来的热闹场面,进一步想象一下文中未提及的其他人又是怎样迎接木兰的?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品读和想象充实文章的“空白”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
语文的美奇异多姿,值得品读之处很多,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品读的技巧,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经常性的品读,形成一定的品读能力。
(责编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