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情况。

文章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意义。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以及其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义、基本原理、起源、发展、俄国、中国、传播、国际影响、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历史贡献、当代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运行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变迁都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导致的。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的法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持。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总体上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一理论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得到验证与发展。

1.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种新兴社会形态对传统的农村社会和封建经济体系产生了冲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2.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与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阐释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任务和战略道路,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的工人运动中传播,成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3. 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的传播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事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迈入新阶段,也将其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理论影响扩大到全球范围。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将其思想引入中国,并通过新文化运动等形式广泛传播。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挑战与发展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

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应当结合当代社会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入阐述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国共产党党校、政法学院等高等党校培养干部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中国大学思政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系统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这导致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提出了帝国主义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帝国主义对全世界的意义。

他还阐述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完善。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法律问题》等著作中,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法律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兴起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源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源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源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用来分析和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与发展角度,探讨其基本原理的形成与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源流马克思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马克思主义的雏形。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研究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里程碑,赋予了工人阶级斗争新的理论武器。

2. 马克思主义的扩展阶段在马克思去世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拓展和深化。

列宁以《帝国主义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

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批判了修正主义的观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列宁还在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和革命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阶段在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

斯大林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此后,毛泽东通过中国的革命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指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无产阶级觉悟和斗争提供了理论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贡献了许多对社会科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考与合作之中。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这些著作揭示了私有制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限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作的《资本论》。

这部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通过对国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讨,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独特而复杂的历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情的变革。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调整和丰富。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探索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并对全球化、环境问题等新情况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传播与发展、中国化和当代五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社会理论和革命思想体系,它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历史沿革:1. 初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趋势。

2. 第二国际时期:20世纪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第二国际组织。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理论家和领导人,如列宁、托洛茨基等。

此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扩展,特别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问题的重要观点。

3. 第三国际时期: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它是一场有组织的国际工人革命运动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布尔什维克思想相结合,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列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于革命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改革: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出现了一些修正和改进。

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政治领导人通过实践和思考,发展了新的理论,如毛泽东思想、斯大林主义等。

当代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解析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方法。

它强调对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代社会现象。

2. 指导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在当代,它依然激励着一些社会运动和政治组织,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特征,与此同时,工人运动高潮迭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不断增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且不断发展的时期,时间的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的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复杂状况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也出现也失误但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处理好学习苏联模式和根据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加之苏联实行大党大国主义,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和冲击,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我校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

1、课程初步建设。

早在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李达等皆先后在北京高师讲授马克思主义。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了联共布党史课程,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最初模式。

1953年学校建立政治教育系,建成哲学教研室,承担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同时也承担全校公共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

1956年、1960—1962年两次举办了由苏联专家莫洛佐夫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深学者石盘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2、课程体系初步形成。

1979年哲学系成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著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

1981年、198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展开,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方案,编写了大量的课程讲义和课程资料,翻译了苏联的一些相关教材,形成了由齐振海、彭万春、曲家齐、王卫国、杨镜江、刘继岳、陈仲华、马润青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队伍。

特别是认识论的专题与教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1988年)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创新,该书的出版,引起哲学界强烈反响,被当时国家教委选定为高校哲学教材。

3、课程体系逐步完善。

1990年底,本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199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相关教研室合并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在加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价值哲学、管理哲学等一批新兴的相关课程;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师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袁贵仁主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的哲学》、《价值学引论》等一批教材;袁贵仁、唐伟教授等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实现了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围绕课程体系,到1999年学科成员先后承担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等9项国家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培养了毕业硕士研究生78人,毕业博士研究生16人,1
篇博士论文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4、迈向精品课程行列。

自21世纪初开始,杨耕、张
曙光教授的引进,一批年轻教
师的选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队伍有了新的结构性变
化。

2002年1月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前
茅。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有计划、
分步骤地将该课程作为一门
精品课加以建设。

在本课程的
指导思想的确定、课程模块的
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
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
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学科人员作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积极主持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教材的改革与制定。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本课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