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发声原理到底是什么

合集下载

无皮鼓原理及原理应用

无皮鼓原理及原理应用

无皮鼓原理及原理应用 11071012 杨东奇原理:利用红外传感器的原理,用电子电路模拟鼓声,利用红外发射与接收进行控制。

原来在每个无皮鼓中都装有一组激光发射器和光敏接受器组成的光电控制器。

当用手或脚作敲鼓状遮挡住光束时,接收器接收不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会驱动相应的录有鼓声的语音集成电路,发出鼓声。

有个启动按钮,就按了一下,在无皮鼓没有皮的那个地方敲了一下,就听见“咚”的一声。

“无皮鼓”虽然有一面没有皮,但是用红外线给代替了,所以,才会发出声音光电控制器是它能发出声音的最主要的原因。

激光发射器只是简单的发出可由光敏接收器接收的一束红外光。

背景知识:光敏接受器可能由光敏二极管或光敏三极管组成。

光敏二极管也叫光电二极管。

光敏二极管与半导体二极管在结构上是类似的,其管芯是一个具有光敏特征的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因此工作时需加上反向电压。

无光照时,有很小的饱和反向漏电流,即暗电流,此时光敏二极管截止。

当受到光照时,饱和反向漏电流大大增加,形成光电流,它随入射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光线照射时,可以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使少数载流子的密度增加。

这些载流子在反向电压下漂移,使反向电流增加。

因此可以利用光照强弱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光敏三极管和普通三极管相似,也有电流放大作用,只是它的集电极电流不只是受基极电路和电流控制,同时也受光辐射的控制。

通常基极不引出,但一些光敏三极管的基极有引出,用于温度补偿和附加控制等作用。

当具有光敏特性的PN 结受到光辐射时,形成光电流,由此产生的光生电流由基极进入发射极,从而在集电极回路中得到一个放大了相当于β倍的信号电流。

不同材料制成的光敏三极管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与光敏二极管相比,具有很大的光电流放大作用,即很高的灵敏度。

光敏管大体有开关作用,环境光检测作用,各种光线接收作用。

在太阳能自动跟踪控制中,做光电检测用,接受太阳光,校正方位。

光敏二级管被应用于收音机、电视、电脑等设备中,比如用LED发光二极光替代液晶显示器背后的光源,能达到节能且稳定的作用。

自制乐器鼓的发声原理

自制乐器鼓的发声原理

自制乐器鼓的发声原理
自制乐器鼓的发声原理主要涉及到两方面:振动和共鸣。

1. 振动:当我们用手或其他物体敲击鼓面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通过鼓面传递到鼓体内部。

2. 共鸣:鼓体内部空气的共振是产生声音的关键。

鼓体的材质和形状会影响声音的音色和音量。

当鼓体内的空气受到鼓面振动的刺激时,它会以特定频率振动并产生共鸣,形成声音。

具体来说,自制的鼓通常由鼓面和鼓体组成。

鼓面一般是由薄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动物皮、塑料膜等。

当敲击鼓面时,鼓面会产生振动,并将这种振动传递到鼓体内部。

鼓体一般是一个空心的圆筒体,它可以是金属、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

由于鼓体是封闭的,当鼓面振动时,鼓体内的空气也会振动。

这种振动将通过鼓体的共振效应来放大,并以特定的频率传递出来,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

因此,自制鼓的发声原理是通过敲击鼓面产生振动,然后通过鼓体内部空气的共振效应,将振动转化为声音。

不同的鼓面材料、鼓体形状和大小都会影响声音的特点和音色。

乐器的发声原理

乐器的发声原理

乐器的发声原理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2.弦乐器二胡、小提琴和钢琴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3.管乐器长笛、箫等乐器,包含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各种号也是常见的管乐器。

乐器的发声原理(一) 弦乐器:弦乐器是应用振动琴弦而发出声音,这些乐器由於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成「弓弦乐器」与「拨弦乐器」两种类型。

1.弓弦乐器:弓弦乐器的主要组成份子包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等提琴家族的四大成员。

另外今天人们称之为古提琴的维奥尔族提琴(这种古提琴兴起於十五世纪,十八世纪后被提琴家族所取代),也属於弓弦乐器。

弓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应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弦而发声,演奏者将弓与弦放成直角,再以适当的速度和压力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

改变拉弓的速度或压力,可以改变振幅而使音量产生变化。

至於音高的变化,则是靠左手按弦,改变琴弦的振动长度而达成;而其音色的控制,主要取决於弓法(运弓技巧)及左手按弦的技巧,如抖音。

2.拨弦乐器:拨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利用手指或琴拨来拨动琴弦而发声。

它的主要成员包括了吉他、鲁特琴、竖琴和曼陀林。

木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演奏者向管中吹气,以吹出的气流使管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发声。

至於高音的变化则是用手指直接按孔或操作按键来控制管身上小孔的开关,使管中空气柱的长度产生改变而发出不同的音高。

木管乐器按照吹奏方式以及使空气柱振动装置的不同,可以分「无簧」、「单簧」与「双簧」三种类型。

1.无簧木管乐器:成员包括了长笛及短笛。

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

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

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

打击乐器啊,那可真是音乐世界里的小精灵!它们能发出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

你看那鼓,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壮士,当鼓槌用力地敲下去,“咚”的一声,就好像小壮士喊出了响亮的口号,那声音能瞬间点燃整个场子。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啊,就是鼓槌敲击鼓皮,让鼓皮振动起来,从而产生了声音。

这就好比我们拍一下手会发出声音一样,只不过鼓皮可比我们的手掌大多了,所以声音也更响亮、更有力量。

再说说钹,那两片圆圆的家伙,碰在一起的时候,“锵”的一声,清脆又响亮。

这就像是两个小伙伴高兴地拍手,只不过这拍手的声音可大多啦!它的发声原理也是因为碰撞产生振动,从而发出了独特的声音。

还有三角铁,轻轻一敲,“叮”的一声,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时发出的光芒。

它是通过敲击让金属振动来发声的,那声音细细的,却能传得很远很远。

木琴也是很有意思的打击乐器,用小锤子敲击那些木条,就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这不就跟我们按不同的琴键会发出不同声音一样吗?每一根木条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歌唱家,它们一起合作,就能唱出美妙的音乐。

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看似简单,不就是振动嘛,但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敲击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就好像同样是做饭,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做法,做出来的菜味道就完全不一样。

而且啊,打击乐器在乐队里的作用可不容忽视。

它们就像是调味剂,能给音乐增添各种不同的味道。

有时候是热烈的辣椒味,有时候是清新的柠檬味,有时候又是香甜的草莓味。

没有了它们,音乐就好像少了些什么,变得不那么完整了。

你们想想看,在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中,如果没有打击乐器那有力的节奏,那该多无趣啊!打击乐器就像是音乐中的活力源泉,让整个音乐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打击乐器,它们虽然没有弦乐器那么优雅,没有管乐器那么悠扬,但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快乐,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乐器的发声原理

乐器的发声原理

乐器的发声原理
乐器是通过不同的发声原理来产生声音的。

不同种类的乐器采用不同的发声原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乐器发声原理。

1. 空气振动原理:大部分乐器都是基于空气振动原理来发声的。

例如,木管乐器(如长笛、单簧管)通过在管内吹气,使空气在管中振动产生声音。

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则是靠唇簧振动产生声音。

2. 弦乐器的弦振动原理: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大提琴)是通过拉动弦线,并用手指按下弦线来改变弦的长度,使弦发生振动。

振动的弦通过共鸣箱放大声音。

3. 鼓膜振动原理:打击乐器(如鼓、锣)的发声原理是利用鼓膜的振动产生声音。

当乐手用鼓槌敲击鼓面时,鼓膜受到冲击而振动,产生声音。

4. 键盘乐器的弹击原理:键盘乐器(如钢琴、电子琴)的发声原理是通过击打琴弦或者其他装置来产生声音。

当乐手按下键盘时,键与琴弦(或装置)连接,触发琴弦或装置振动,产生声音。

5. 电子乐器的电子信号原理:电子乐器(如合成器、电子琴)通过电子信号的处理来产生声音。

乐手演奏时,按下键盘或其他控制装置会触发电子电路,通过合成等处理手段生成音效。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乐器发声原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乐
器发声原理,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发声方式和特点。

通过了解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鼓发声的原理

鼓发声的原理

鼓发声的原理
鼓发声的原理来自于鼓面的振动。

当鼓面被敲击时,能量转移到鼓面上,使其开始振动。

这种振动产生的能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

具体来说,当敲击鼓面时,敲击物(如鼓棒)会施加力量并改变鼓面的形状。

这种力量使鼓面产生弯曲,并储存了弹性能量。

随后,鼓面会恢复原状,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系列的往复运动,使鼓面上的空气分子震动起来。

鼓面上的空气分子震动时,它们会传递这种振动给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了声波。

声波沿着空气传播,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内耳,引起耳膜和听觉神经的振动,最终被大脑解读为声音。

鼓发声的音质和音量取决于鼓面的材质、大小、形状,以及敲击的力度和位置等因素。

不同的鼓乐器在设计和制造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产生的声音特点也不同。

鼓的发声原理

鼓的发声原理

鼓的发声原理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声音。

鼓的结构通常由鼓面、鼓壳和鼓边组成。

鼓面是发声的主要部分,它由薄膜或者动物皮制成,能够产生振动。

鼓壳则是支撑鼓面的部分,它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到鼓的音色。

而鼓边则是鼓壳的边缘部分,它通常用来支撑鼓面和调节鼓的音色。

当鼓面被敲击时,会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传导到鼓壳和鼓边,进而传播到空气中,最终形成声音。

鼓的音色和音量取决于鼓面的材质、鼓壳的形状和材质,以及敲击的力度和位置。

除了振动产生声音外,鼓也可以通过共鸣膜来增强声音。

共鸣膜是安装在鼓壳底部的薄膜,它能够增加鼓的共鸣,使声音更加丰富和持久。

鼓的发声原理也与鼓面的调节有关。

通过调节鼓面的张紧程度和使用不同的鼓面材质,可以改变鼓的音调和音色。

张紧鼓面会使得鼓的音调更高,而松弛的鼓面则会产生低沉的音调。

不同的鼓面材质也会带来不同的音色,比如动物皮制成的鼓面会有更加自然的音色,而塑料薄膜则会产生更加清晰的音色。

总的来说,鼓的发声原理是通过鼓面的振动和共鸣膜的共鸣来产生声音。

鼓壳的结构和材质、鼓面的调节和材质,以及敲击的力度和位置都会影响到鼓的音色和音量。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鼓成为一种多样丰富的乐器,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演出中。

鼓的科学原理

鼓的科学原理

鼓的科学原理
鼓的科学原理是通过震动和共鸣来产生声音。

鼓由一个薄膜和一个共鸣腔组成。

当鼓面被敲击时,薄膜开始振动。

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整个薄膜上,并形成声音波。

声音波通过鼓的共鸣腔进一步放大和调节,并最终发出富有音调和音量的声音。

薄膜的形状、厚度和材料对鼓的声音特性有很大影响。

较松的薄膜会产生低音,而较紧的薄膜则会产生高音。

薄膜的材料通常是动物皮革或合成材料,如塑料。

不同的材料也会导致不同的音质。

共鸣腔是鼓的空腔部分,它在鼓面振动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共鸣腔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鼓的音调和音量。

较大的共鸣腔会产生低音,而较小的共鸣腔则会产生高音。

共鸣腔可以通过改变鼓的设计或添加振动片等辅助装置来调整。

鼓槌的材料和力度也会对鼓的声音产生影响。

较硬的鼓槌会产生较强的声音,而较软的鼓槌则会产生较柔和的声音。

鼓手通过改变鼓槌的力度和角度来调整鼓的音量和音调。

总之,鼓的科学原理是通过薄膜振动和共鸣腔的互动来产生声音。

薄膜的材料和紧度、共鸣腔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鼓槌的材料和力度都会对鼓的声音特性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使得鼓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的发声原理到底是什么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那么,在它的发声过程中,有哪些原理可寻呢?下面就让给大家介绍一下鼓的发声原理的相关内容吧!
物体的振动(也叫机械振动)可以在空气(也叫介质)中传播,振动在空气传播就是声音(也叫声波),当声音传入我们的耳内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声音。

振动的强烈程度决定声音的强弱,振动传到某一物体并引起该物发生振动时,又恰好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传来的振动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时物体振动的强烈程度会大大加强。

打鼓时鼓面振动引起鼓面下的空气也振动,由于鼓的设计使鼓固有频率与鼓面振动频率相近,引起共振(空气共振又叫共鸣),因此声音强度大大增强。

鼓的这种结构叫“共鸣腔”。

很多乐器都需要共鸣腔才能增强声音。

人的口腔也是天然的共鸣腔。

单独一张纸没有鼓敲出来的效果因为它没有共鸣腔。

鼓的演奏方式鼓身的形状既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的,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形的,甚至还有人形的。

有的鼓身上还画上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人兽,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

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

在非洲鼓上还常常增加一些装置,以获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内装一些珠子或干
的植物种子,或将金属片、贝壳,色彩斑斓的串珠装在鼓边上,当鼓手击鼓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样,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很常见,有时也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挎在肩上。

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人们在鼓的各种部位用拳头、手掌拍打,甚至还有用脚后跟击鼓,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也有用鼓锤敲击的,过去曾经用象牙、人骨做过鼓锤。

还有一种用小棍子磨擦喷有某种粉末的鼓皮而发声的磨擦鼓。

在尼日利亚有一种夹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随着手臂对鼓身皮条的压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随时变化。

鼓的简介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

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

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

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鼓的分类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
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

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帐:又名“两杖鼓”。

流行于福州地区。

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

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

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

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

堂鼓之一种。

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

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

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

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
群众性的锣鼓队。

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

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

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