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流体运动学(课件)

由于流线不会相交,根据流管的定 义可以知道,在各个时刻,流体质点不 可能通过流管壁流出或流入,只能在流 管内部或沿流管表面流动。
因此,流管仿佛就是一条实际的管 道,其周界可以视为像固壁一样,日常 生活中的自来水管的内表面就是流管的 实例之一。
图3-13 流管
3.2流体运动的若干基本概念
2. 流束
流管内所有流体质点所形成的流动称为流束,如图3-14所示。流 束可大可小,根据流管的性质,流束中任何流体质点均不能离开流束。 恒定流中流束的形状和位置均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3.2流体运动的若干基本概念
3.2. 6.2非均匀流
流场中,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各点流速都随位置而变化的流动称 为非均匀流,如图3-21所示。 非均匀流具有以下性质:
1)流线弯曲或者不平行。 2)各点都有位变加速度,位变加速度不为零。 3)过流断面不是一平面,其大小和形状沿流程改变。 4)各过流断面上点速度分布情况不完全相同,断面平均流速沿程 变化。
3.2流体运动的若干基本概念
控制体是指相对于某个坐标系来说,有流体流过的固定不变的空 间区域。
换句话说,控制体是流场中划定的空间,其形状、位置固定不变, 流体可不受影响地通过。
站在系统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流体的运动及物理量的变化是拉格朗 日方法的特征,而站在控制体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流体的运动及物理量 的变化是欧拉方法的特征。
图3-1 拉格朗日法
3.1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同理,流体质点的其他物理量如密度ρ、压强p等也可以用拉格朗p=p(a,b,c,t)。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拉格朗日法实质上是应用理论力学中的 质点运动学方法来研究流体的运动。
它的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晰,直观性强,理论上可以求出每个流 体质点的运动轨迹及其运动参数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5.2关节运动-膝区-运动学基础精品课件

关节运动--膝
本次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膝关节功能解剖 第二节 膝关节运动学 膝关节与运动障碍
髌骨 脱位 骨关 节炎 ACL断 裂 半月 板损 伤 髌骨 软化 病
胫骨 平台 骨折
风湿 性关 节炎
滑囊 炎
副韧 带损 伤
构成的骨骼
髌底
髌骨
外侧髁 腓骨头
髌尖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髁
髁间隆起
腓骨颈
胫骨粗隆 胫骨体
外踝
后交叉韧带(PCL) 附于胫骨的髁间后区,向 内上连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 面。PCL限制胫骨在股骨上 的后移位(后屉征)。健康的 大学生在屈膝90°的后屉试 验中,移位的平均值男性为 0.6-1.0mm,女性为1.2— 1.9mm。
AC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从练习中找问题
44
大腿肌 后群
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 长头:坐骨结 节 短头:股骨粗 线 腓骨头
伸髋关节、屈 膝关节并微外 旋 坐骨神经L4-S2
45
大腿肌 后群
半腱肌 semitendinosu s HQ3 半膜肌 semimembranos us 坐骨结节 HQ2:胫骨上端 内侧面 HQ3:胫骨内侧 髁后面 伸髋关节、屈 膝关节并微旋 内
韧带
髌韧带 胫侧副韧带 腓侧副韧带
功能
前方加固和限制膝过屈 内侧加固,防过伸,防胫骨外展和 旋转 外侧加固,防过伸,防胫骨内收和 旋转
损害机制
髌骨脱位 外翻力量 膝过伸 内翻力量 膝过伸
膝关节囊内韧带
前交叉韧带(ACL) 附着于胫骨的髁间前区, 向外上方连于股骨外侧髁的 内侧面。切断这韧带允许胫 骨在股骨上向前脱位(前屉 征)。健康的大学生屈膝 90°时,前屉试验平均值 为1.2-2.7mm。ACl还能限 制内、外旋转。
本次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膝关节功能解剖 第二节 膝关节运动学 膝关节与运动障碍
髌骨 脱位 骨关 节炎 ACL断 裂 半月 板损 伤 髌骨 软化 病
胫骨 平台 骨折
风湿 性关 节炎
滑囊 炎
副韧 带损 伤
构成的骨骼
髌底
髌骨
外侧髁 腓骨头
髌尖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髁
髁间隆起
腓骨颈
胫骨粗隆 胫骨体
外踝
后交叉韧带(PCL) 附于胫骨的髁间后区,向 内上连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 面。PCL限制胫骨在股骨上 的后移位(后屉征)。健康的 大学生在屈膝90°的后屉试 验中,移位的平均值男性为 0.6-1.0mm,女性为1.2— 1.9mm。
AC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从练习中找问题
44
大腿肌 后群
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 长头:坐骨结 节 短头:股骨粗 线 腓骨头
伸髋关节、屈 膝关节并微外 旋 坐骨神经L4-S2
45
大腿肌 后群
半腱肌 semitendinosu s HQ3 半膜肌 semimembranos us 坐骨结节 HQ2:胫骨上端 内侧面 HQ3:胫骨内侧 髁后面 伸髋关节、屈 膝关节并微旋 内
韧带
髌韧带 胫侧副韧带 腓侧副韧带
功能
前方加固和限制膝过屈 内侧加固,防过伸,防胫骨外展和 旋转 外侧加固,防过伸,防胫骨内收和 旋转
损害机制
髌骨脱位 外翻力量 膝过伸 内翻力量 膝过伸
膝关节囊内韧带
前交叉韧带(ACL) 附着于胫骨的髁间前区, 向外上方连于股骨外侧髁的 内侧面。切断这韧带允许胫 骨在股骨上向前脱位(前屉 征)。健康的大学生屈膝 90°时,前屉试验平均值 为1.2-2.7mm。ACl还能限 制内、外旋转。
流体力学第二章 流体运动学基础

整理课件
5
2.1.1拉格朗日方法
流体力学第二章
✓ 拉格朗日方法是着眼于流体质点来描述流体的运动状态. 如何区别流体的质点呢?
➢ 质点标识----通常是用某时刻各质点的空间坐标(a,b,c) 来表征它们。
➢ 某时刻一般取运动刚开始的时间.以初始时刻流体质点 的坐标作为区分不同流体质点的标志.
拉格朗日方法的一般表达:
流体力学第二章
第二章
流体运动学基础
2021/6/29
整理课件
1
第二章 流体运动学基础
流体力学第二章
✓ 流体运动学是运用几何的方法来研究流体的运动,通常不 考虑力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 流体运动学是用几何学的观点来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是 流体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本章的学习目标:
➢ 掌握描述流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及欧拉法), 结合迹线,流线,流管,流体线等显示流动特性的曲 线研究流动特性。
Vr
Vr r
V r
Vr
Vz
Vr z
V
2
r
ddVt
V t
Vr
V r
V r
V
Vz
V z
VrV r
dVz
dt
Vz t
Vr
Vz r
V r
Vz
Vz
Vz z
可得平面极坐标中加速度的表达式
Vz 0
ddVtr
Vr t
Vr
Vr r
V r
Vr
V
2
r
dV dt
V t
Vr
V r
V r
V
VrV r
2021/6/29
整理课件
2
流体力学第二章
第一章 人体运动学总论ppt课件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可以合成和分解,遵循平 行四边形法则。
精选ppt课件2021
18
人体转动的空间物理量
角位移:人体整体或环节 围绕某个轴转动时转过的 角度叫角位移。 它是矢量,大小为转过角 度的大小,方向由物理学 中的“右手法则”判定。 通常规定逆时针转动的角 位移为正,顺时针转动的 角位移为负值。角位移的 单位以弧度表示。
质点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后者在运动中比较多见。
曲线的运动方向始终在变化,具有矢量性。曲线 运动又常分为圆周运动和斜抛物体运动:斜抛物 体作为质点,在运动中形成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精选ppt课件2021
11
2.刚体
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 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 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 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 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精选ppt课件2021
3
运动学(kinesiology)是理论力学的一个 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 物体的运动,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 规律。
运动学为动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学)提供理 论基础,也包含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多个学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物体的 运动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精选ppt课件2021
22
人体的面与轴
人体的运动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额状面:与身体前或后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 两部分; 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部 分。 人体的运动有三个轴: 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行的轴) 纵轴(额状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 正中的轴) 矢状轴(与地平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 平方向上前后贯穿人体)
精选ppt课件2021
18
人体转动的空间物理量
角位移:人体整体或环节 围绕某个轴转动时转过的 角度叫角位移。 它是矢量,大小为转过角 度的大小,方向由物理学 中的“右手法则”判定。 通常规定逆时针转动的角 位移为正,顺时针转动的 角位移为负值。角位移的 单位以弧度表示。
质点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后者在运动中比较多见。
曲线的运动方向始终在变化,具有矢量性。曲线 运动又常分为圆周运动和斜抛物体运动:斜抛物 体作为质点,在运动中形成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精选ppt课件2021
11
2.刚体
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 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 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 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 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精选ppt课件2021
3
运动学(kinesiology)是理论力学的一个 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 物体的运动,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 规律。
运动学为动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学)提供理 论基础,也包含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多个学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物体的 运动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精选ppt课件2021
22
人体的面与轴
人体的运动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额状面:与身体前或后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 两部分; 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部 分。 人体的运动有三个轴: 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行的轴) 纵轴(额状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 正中的轴) 矢状轴(与地平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 平方向上前后贯穿人体)
基础知识—运动与心肺功能(人体运动学课件)

• 在用力吸气过程中,膈肌变 平,并且可能下降6~10cm。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最为重要的吸气肌肉,在
吸气过程中60%~80%的功是 由它执行的。 • 主导作用:在垂直、内外 和前后直径增加胸腔体积 的能力导致。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当下肋稳定时,膈肌初始收 缩导致它的顶部下降、变平。
每分钟的通气量(VE) 摄氧量(VO)
安静时机体从24L左右的通气量中才能 摄取到1L的O2。 不超过50%VO2max的运动时,呼吸当量 保持恒定不变。 超过50%VO2max的运动,每分通气量的增 加将明显大于每分摄氧量的增加, 机体 要从30~35L的通气中才能摄取1L的O2。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 动生理学上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 最佳呼吸效率点(POE)。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肺通气的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后安静状态下,潮气量和肺 扩散不变、呼吸频率通常降低、肺通气 量基本不变或稍下降。在亚极量或极量 水平运动时,表现为潮气量增大、呼吸频 率加快、最大通气量增加、肺扩散增大 的幅度提高,但动脉血氧含量基本保持不 变。这些运动作用说明,耐力运动有利 于提高和改善肺功能。
1
心脏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运动时心脏功能随机体代谢的 需要增加做功,增加心输出量。 决定心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运 动引起心率的变化、心肌收缩 速度和强度的变化等。
2
运动与心率
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min。 运动中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 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强度和机体 的代谢水平。 在运动中常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的 强度和间歇时间,心率变化也反映 运动生理负荷量、功能状态及心储 备功能等。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最为重要的吸气肌肉,在
吸气过程中60%~80%的功是 由它执行的。 • 主导作用:在垂直、内外 和前后直径增加胸腔体积 的能力导致。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当下肋稳定时,膈肌初始收 缩导致它的顶部下降、变平。
每分钟的通气量(VE) 摄氧量(VO)
安静时机体从24L左右的通气量中才能 摄取到1L的O2。 不超过50%VO2max的运动时,呼吸当量 保持恒定不变。 超过50%VO2max的运动,每分通气量的增 加将明显大于每分摄氧量的增加, 机体 要从30~35L的通气中才能摄取1L的O2。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 动生理学上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 最佳呼吸效率点(POE)。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肺通气的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后安静状态下,潮气量和肺 扩散不变、呼吸频率通常降低、肺通气 量基本不变或稍下降。在亚极量或极量 水平运动时,表现为潮气量增大、呼吸频 率加快、最大通气量增加、肺扩散增大 的幅度提高,但动脉血氧含量基本保持不 变。这些运动作用说明,耐力运动有利 于提高和改善肺功能。
1
心脏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运动时心脏功能随机体代谢的 需要增加做功,增加心输出量。 决定心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运 动引起心率的变化、心肌收缩 速度和强度的变化等。
2
运动与心率
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min。 运动中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 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强度和机体 的代谢水平。 在运动中常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的 强度和间歇时间,心率变化也反映 运动生理负荷量、功能状态及心储 备功能等。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物理运动学》课件

刚体的特点
刚体具有无限多的自由度,其运动状态完全 由其质心位置和相对于质心的角速度决定。
刚体的平动和转动
平动
刚体的平动是指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质心 沿某一确定直线作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同 时刚体上任意一点都跟随质心以相同的方式 运动。
转动
刚体的转动是指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上任 意一点都绕着某一定点作圆周运动,而该定
伽利略变换定理
当两个参考系之间的相对速度恒定时,时间和空间的 关系是线性的,即变换是线性的。
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交通工具的运动
在交通工具上观察到的运动,如 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相对 运动的应用实例。
天体运动
天体之间的运动,如行星绕太阳 旋转、卫星绕行星旋转等,也是 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THANK YOU
= frac{Delta v}{Delta t}$。这些公式和定理是描述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实例
总结词
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如汽车的启动和制动、物体的自由落体等。
详细描述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实例很多。在交通领域,汽车的 启动和制动可以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影 响汽车的启动和制动时间。在航空航天领域,火箭的发 射和卫星的变轨也可以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控制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火箭或卫星的运动轨迹。 此外,自由落体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上的物体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下落时,可 以视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位移和速度
位移描述
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用矢量表示,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定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正逆运动学求解基础知识课件

(3) dn+1 :移动关节移动变量,dn=偏置量; (4) n:转动关节变量。
7) 一个移动柱关节和一 个转动关节相互平行;连杆 参数ln=偏置量;关节轴线方 向是z向;x方向由z轴确定, y方向由右手定则;转动和 移动关节变量为 n和dn+1。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柱轴方向线) (2) Xn-1、:xn -1=zn-1×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 (2) Xn-1:xn -1=zn-1 →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
(2) 两关节轴扭角 n: zn-1 → zn绕xn的转角, 90°;
0
Sn1Cn1 Cn1Cn1
S n1
0
Sn1S n1 Cn1Sn1
Cn1
0
an1Cn1 n1Sn1
dn1 1
以此类推,总的变换矩阵为:
R T HA 1A 2A 3 A n
D-H参数表 通过原理图确定各参数,制定D-H参数表如下: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柱轴方向线) (2) Xn-1、:xn -1=zn-1×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两轴相交0;
(2) 两关节轴扭角 n: zn-1 → zn绕xn的转角,-90 ° ;
7) 一个移动柱关节和一 个转动关节相互平行;连杆 参数ln=偏置量;关节轴线方 向是z向;x方向由z轴确定, y方向由右手定则;转动和 移动关节变量为 n和dn+1。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柱轴方向线) (2) Xn-1、:xn -1=zn-1×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 (2) Xn-1:xn -1=zn-1 →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
(2) 两关节轴扭角 n: zn-1 → zn绕xn的转角, 90°;
0
Sn1Cn1 Cn1Cn1
S n1
0
Sn1S n1 Cn1Sn1
Cn1
0
an1Cn1 n1Sn1
dn1 1
以此类推,总的变换矩阵为:
R T HA 1A 2A 3 A n
D-H参数表 通过原理图确定各参数,制定D-H参数表如下:
坐标系及其相关参数确定: 一、坐标系确定 (1) Zn-1的确定(转轴轴线、柱轴方向线) (2) Xn-1、:xn -1=zn-1× zn (3) Yn-1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二、参数确定 (1) 连杆长度ln:zn-1 → zn沿xn-1的距离,两轴相交0;
(2) 两关节轴扭角 n: zn-1 → zn绕xn的转角,-90 ° ;
运动学基础ppt课件

4
骨折
•
第一阶段 远端主动运动Biblioteka 近端静力性收缩动静结合
重建
第二阶段 主动与负重
骨结构改造
整体统一
肢体功能 恢复
局部与
5
运动形式与分类
功能位与解剖位
所有关节运动 环绕3个相互垂 直的轴心,沿 着3个相互垂直 的平面进行单 一或者复合运 动。
垂直轴
冠状轴 矢状轴
6
运动形式
环节 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关节 ;
学习观点与方法分析制定骨结构改造重建局部与整体统一骨折第一阶段远端主动运动近端静力性收缩第二阶段主动与负重肢体功能恢复动静结合2020110运动形式与分类所有关节运动环绕3个相互垂直的轴心沿着3个相互垂直的平面进行单一或者复合运功能位与解剖位冠状轴垂直轴矢状轴2020110运动形式环节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关节
辅助运动 肢体肌力达2级以上,借助外力(可以是自身的 健侧肢体或他人帮助)做的运动。 作用:逐步增加肌力。
18
运动类型
主动运动 肌力达到3级能抗重力时,可由骨骼肌主动收 缩完成肢体的运动。 作用:提高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抗阻运动 肌力达4-5级时,能克服自身重力和外来阻力 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作用:有效增强肌力和耐力、改善关节活动和神经系统的 协调功能 。
19
运动类型
肌 力
4-5级 3级 2级以上 0-1级
抗阻运动 主动运动 辅助运动 被动运动
20
总结
人体运动规律 康复基础理论
指导
康复治疗实践 分析
康复
回归家庭与社会
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恢复
运动障碍
21
感谢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知识回 顾
整体水平研究
• 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人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动时,
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各系统、器 官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如:研究人体运动时肌肉工 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内分泌机 能、物质和能量代谢等的变化,以及它们对运动的适应程 度。
人体系统
1 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 2 回心血量增加: (1) 心肌收缩力↑→ 回心血量↑ (2) 运动时肌肉收缩使静脉受到挤压,回心血量增多.(肌肉泵) 3 影响外周阻力改变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 力血管口径的改变,等张运动时,骨骼肌阻力血管口径变大,使外 周阻力下降,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等张运动表现及原因
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 脉和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的升 高更加明显.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就加快,如果外周阻力的变化不大, 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 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有 利于把复杂的整体生命活动 化整为零地分别进行研究, 如: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机 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 为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升 高。对引起这些指标升高的 因素和变化特点的研究,就 是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泵组成:右心将血液泵入肺循环;左心 则将血液泵入体循环各个器官.每侧心脏均由心房和心室组 成.心房收缩力较弱,但其收缩可帮助血液流入心室,起了初级 泵的作用.心室收缩力强,可将血液流入肺循环和体循环.心脏 和血管中的瓣膜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只能以单一方向流动.
知识衔接
2 心动周期: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即心脏每收 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和收缩形式 • 了解其余部分的内容
背景知识回 顾
人体运动学:研究机体活动时各系统生理效应变化的科学, 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和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是力学,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相互渗 透的学科,是康复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 :研究运动中人体各系 统和脏器生理效应规律的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实验方法为主导(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一般说来,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是从人体整体、器官和系统 、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的水平进行的。
知识衔接
(3)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输出量
每搏量↑←心舒末期充盈量↑←静脉回心血量↑
心肌收缩力↑
心 率↑
←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分泌↑
Hale Waihona Puke 1 循环调节等张运动(动力运动)表现: 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外周阻
力下降,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变和心 肌摄氧量增加.
等张运动表现及原因
运动学基础
运 动 学(kinesiology)基础
• 运动的生理基础 • 长期制动(long-term immobilization)对
机体的影响 • 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 • 肌肉的生物力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运动的主要生理效应 • 掌握制动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 掌握杠杆原理;应力对骨关节的作用;肌肉类型
人们在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搏出量可成倍增加,而此
时心脏舒张期容量(前负荷)和动脉血压(后负荷)并不明
显增大,即此时心肌收缩能力的变化并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
改变。
知识衔接
(2)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又称每分输出量或 心排血量
•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 心输出量(心排血量)=每搏量(SV)×心率(HR)
神经体液调节
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心血 管系统,血管紧张素中最重要的是血管紧张素II,他是已知的 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可以引起全身微动脉血管的收 缩,动脉血压升高。
运动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管内血液充盈↑ →回心血量↑
2 骨骼肌的挤压: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对静脉回流起着泵 的作用,称为肌肉泵。
运动时骨骼肌血管床扩张,血液灌注增加,肌肉收缩时,静脉受 挤压,使血液流向心脏;其后肌肉舒张时,静脉重新充溢,如 此循环,防止血液的淤积。
• 3运动时,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 在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 吸力量也就较大.因此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心脏收缩力 ↑→ 回心血量↑)
因此,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 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或不变。
运动时,由于毛细血管密度增大,心肌中的血流量增大,使心肌对氧 的提取增大。
等长抗阻运动(静力运动) 表现:血压升高,心肌摄氧量增加.心率加 快,心排出量中度增加,每搏量和外周阻力 变化不大
神经体液调节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如果心率↑,则心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 其中缩短最显著的是舒张期。
3 心泵功能的评定:
知识衔接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肌收缩
能力,以及后负荷(动脉血压)的影响。
背景知识回 顾
背景知识回 顾
细胞、分子水平研究
• 器官是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群所组成,细胞、分子水
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运动时细胞内各亚微结构的机能,以及生 物分子的特殊理化变化过程。有关运动时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 ,收缩蛋白的结构和代谢水平变化,线粒体、生物膜、酶系统 等机能的变化,就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对理解其它层次的生理活动过程具 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的生理基础
一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三 运动对肌肉和关节的影响 四 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 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六 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一: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关知识衔接 •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 2 心动周期 • 3 心泵功能的评定
知识衔接
1 心脏的泵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