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名言
对横渠四句的认识和理解

对横渠四句的认识和理解
横渠四句是北宋儒学家张载的著名名言,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
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担当和使命,因此被广泛传颂和传颂不衰。
第一句话“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人应该为天地树立心灵,体现出人对于天地宇宙的敬畏和责任感。
这种心灵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出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热情。
第二句话“为生民立命”,意味着人应该为百姓确立生命的价值观,体现出人们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种价值观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进而建立起一个和谐、公正、善良的社会。
第三句话“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人应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
这种传承和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句话“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人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人们对于社会和平和发展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贡献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的本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横渠四句表达了人对于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责任感和担当,体现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和平的精神。
这四句话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张载名言

张载名言张载名言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张载名言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
绊已不出入,一益也。
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
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
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
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
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此天地之仁也。
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书须成诵。
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
不记则思不起。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
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
所知多则不自强满。
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
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
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是指张载的《西铭》中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表达了张载的儒家思想,强调了读书人的使命和责任。
关于这四句前后的一些句子,以下是《西铭》全文的一部分:
“横渠先生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行之而成,谓之事业。
事业者,立于天下,为天下国家致太平,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所谓事业也。
”
这段话中,张载进一步阐述了横渠四句的理念,强调了为人君、臣、子、父以及与国人交往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这些句子之后,张载还提到了事业的概念,认为事业是立足于天下,为国家和人民谋求太平,延续往圣的学问,为万世开创太平的基础。
这些观点都与横渠四句密切相关,体现了张载的儒家道德观和政治理想。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
出自《横渠语录》,原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横渠四句”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二十二个字但蕴含了庞大的思想学问,经历代传颂而不衰。
其实张载的一生并不算如意,当时王安石打算推行变法,希望张载能够支持他,张载虽然赞同王安石的做法,但不愿参与其中。
此后王安石便对张载产生反感之情,张载的弟弟因为变法之事遭贬,张载担心自己也遭牵连,于是决定主动辞官。
也正是因为张载辞官回乡后,他才有精力将自己的思想不断完成,成为关学的创始人。
1、得范仲淹点拨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出生于长安,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宋仁宗庆历元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通军略)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
范仲淹是一位随时随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士林领袖,襟怀坦荡,光明俊伟。
“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南北重镇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都曾得到他的直接指导和关怀。
范仲淹点拨了一句话,这句话深刻影响了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本分是研习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博取功名,并且因材施教,勉励张载研读儒家学说中最富于哲学色彩的《中庸》。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张载名言名句

张载名言名句导语:张载名言名句1、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
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2、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1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16、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7、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
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
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
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名言
张载名言
1、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张载《正蒙》
2、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
两故化,推行于一。
——张载《正蒙》
3、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
——张载《正蒙大心篇》
4、“气质”语出宋代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
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
——张载
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张载
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张横渠《张子「四言」》
7、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
8、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 ——张载《正蒙》
9、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张载《正蒙》
10、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张载
11、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
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张载
12、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13、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张载
14、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
——张载《正蒙》
15、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张载《正蒙》
16、上达则乐天,乐天则不怨;下学则治己;治己则无尤。
——张载《正蒙》
17、由象识心,徇象丧心。
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张载《正蒙》
18、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
——张载《正蒙》
19、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张载
20、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张载《正蒙》
21、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张载
22、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张载
23、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
(平日偶然戏谑的话本是出于心中的思想,平时偶然戏谑的举动本是出于心中的谋虑。
)——张载《正蒙·乾称》
24、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25、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张载《正蒙》
26、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张载
27、学者学所以为人。
——张载
28、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张载
29、仁通极其性,故能致养而静以安;义致行其知,故能尽文而动以变。
——张载《正蒙》
30、“天人合一”——张载《正蒙·乾称》
31、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张载
32、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
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张载
33、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形诸明,养诸容载,遂乎说润,胜乎健,不匮乎劳,终始乎止。
——张载《正蒙》
34、人多是耻于问人。
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张载
35、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张载《正蒙》
36、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张载《正蒙》
37、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伪不思而得也。
——张载《正蒙》
38、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
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伪不相似。
——张载《正蒙》
3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中》
40、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
41、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42、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
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张载
43、书须成诵。
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
不记则思不起。
——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