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殊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影响2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其中文化人类
学着重研究各种人类文化的特点、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
中的10个重要理论观点:
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
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象,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观念体系。
2.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
化和发展的,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
流构建起来的,人们通过共享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来建立意义和
理解。
4.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结
构的主要因素,文化规范和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5.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强调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来塑造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
6. 性别研究:性别研究关注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性别差异对于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7.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研究个体与特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对于人们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8.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
9. 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适应和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
10.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探讨文化对于人们的知觉、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10大理论观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文化相对主义述评

文化相对主义述评流行于后现代文化讨论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性、文化系统的独立性,反对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衡量评价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在揭示和批判人文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它本身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偏失。
本文主张划分不同的文化范围用多元的标准进行不同文化间的考察和比较,以辨证的方法克服跨文化障碍,促进跨文化传通。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思想背景文化相对主义是就如何考察、比较、看待和评价异质文化而提出的一个观念,可以概括为“文化是相对的”这样一个命题。
“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亦即没有稳定的规定性,与“绝对”相反。
文化相对主义所谈的文化的相对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某一文化的整体或它的方方面面都不是绝对必然如此的,其它文化更不必绝对如此。
这种相对性在有异质文化相比照的情况下才比较明显。
另一种指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为不存在一个适合于所有文化的、客观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1)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发展过程,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所决定;人们在这种文化中生活,同时也以自己的交流和创新行为丰富着这种文化。
(2)一种文化的内容只能放在这种文化的整体中来理解和评价,只能在它本身的价值体系内用它本身的价值标准来衡量1。
文化相对主义的讨论主要是在人类学领域内展开的,但其理论已经渗透到很多人文社会学科,成为一个文化相关研究,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文化相对主义在二十世纪成为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世界走向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的一个属性,人类又是以族群的形式在世界各地聚居的,所以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随着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而诞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早在人类文明社会之初就形成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欧洲文化这四大文化体系。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1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的行为就因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弗朗兹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
露丝本尼迪克特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
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
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西伯利亚人拥有好几个冰鹿群时,每群需要一个老婆照管;拥有大块天地的非洲黑人也需要几个女人耕种;土人们决不把多妻当做耻辱,通常第一个老婆愿意她的丈夫多几个老婆,倘若她的丈夫不肯给她买几个助手,妻子会嘲讽他贪财忘义--《文明与野蛮》美罗伯特路威三联书店。
文学史知识: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启示和影响

文学史知识: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启示和影响相对主义文化观是一种在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文化观念,其理论基础是相对主义哲学,从而被引入到文学领域中。
相对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思想是任何文化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或价值观,而是取决于各个文化背景中的经验、传统和社会环境。
这个观点起源于人类学研究,它认为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于人们在世界中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启示在于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不再强调绝对的标准和规范,比如道德、审美和文艺等。
相对主义文化观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文化,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和分歧。
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在于它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的普遍理念。
作家们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写作,将不同文化的独特特性尽可能地呈现出来,从而为读者提供充分的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机会。
相对主义文化观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冲破文学创作的传统限制,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文学体裁和风格。
相对主义文化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它鼓励作家们兼容并蓄不同文化的元素,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体系不仅包含了原有文化的特点和特征,而且吸纳了其他文化的成分,进一步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出现,使评判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的标准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并强调了文化和学问的相互通融与交流,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这种相对主义文化观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复兴,让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互相理解。
总之,相对主义文化观是在当代文化和文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其启示和影响之大,已经超越了文艺领域,影响到了人类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邃。
这个新的文化观不仅提醒我们,不能轻易地对文化进行评价,还要深入了解和理解文化的根源,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文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站在文化的高度,不断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

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旨在理解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相对主义观点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取向,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评判不同文化的优劣。
本文将探讨文化相对主义观点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应用。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是以其自身的特定背景、历史、社会和环境条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信仰体系、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演化和适应需求。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我们在评判一种文化时,应该避免将其与我们自身的文化标准进行比较,而是要站在该文化内部的视角去理解和解读。
具体来说,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无法用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衡量。
例如,对于某些文化而言,某些行为可能是被接受和认可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良行为。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
2. 文化的相对性: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相对的,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文化标准。
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因此,文化相对主义主张在研究和理解其他文化时,应该了解当地的背景和语境,并尊重其独特性。
3. 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相对主义也提供了一种解决文化冲突的观点。
它认为,对于文化冲突的解决,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和交流,让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以缓解文化冲突的程度。
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在文化人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地理解其他文化,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这有助于建立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其次,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也为解决文化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博厄斯

博厄斯的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放在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
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他坚决反对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纳入到进化论简单的“单一进化模式中”,他认为:“文明世界的各种经济大多相似,以至于如果不依附于建立在个体化和历史之上的文化,我们就有可能陷入一种文化需求和水平一致性的境地。
这会使我们丧失从不同文化形式的互动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促进因素”。
文化发展的理论在假定单一原因的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
很容易指出两种理论夸大了确在人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两个因素,它们只是诸多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他认为: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过去许多历史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历史,因此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
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都必须首先依据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所属文化的价值系统等的关系加以解释和判断。
“甚至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要获得相同的环境是极其困难的。
每一户人家、每一条街道、每个家族集团和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性,是不易估定其价值的”。
“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似乎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知道环境是独特的,并剧烈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
“只要我们突破现代文明的局限,去看看别的文明,就会发现争取最大利益的困难大大加强了。
中非黑人、澳大利亚人、爱斯基摩人和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与我们的非常不同,他们赋予人类行为的价值观是不可比较的,如一个民族认为好的常常被另一个认作是坏的”。
博厄斯一再强调,不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因为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这种观点实际上暗示寻求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努力,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除了最规范化形式的法则,发展的一般法则都不能被建立,也不能预测发展的详细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考研真题(01_12年)

2001年人类学理论一、简答: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二、论述: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
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001年人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1、整体论2、文化相对主义3、意义( meanings )4、儒化5、人类学包括分支6、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 3 种为限)二、简答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 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 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2004年人类学概论一、填空1、弗思(Raymond Firth)是___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2、_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3、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4、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人文化.二、名词解释1、<西太平洋航海者>2、亲属称谓3、核心家庭4、成丁礼5、“船货运动”6、摩尔根7、语言的谱系分类8、图腾信仰三、简答题1、什么是古典进化论?2、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什么是生态人类学?4、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四、论述题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2004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原始文化>2、莫斯(marcel Mauss)3、许烺光4、多线进化论5、《文化的解释》二、简答题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三、论述题1、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2、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2005年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认知人类学2、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3、《古代社会》4、社会学年刊派5、多线进化论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民族学产生的三个标志是什么?2、何谓埃及中心论?3、何谓基本人格?4、何谓文化相对论?5、博厄斯对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持什么态度?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心理学派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学术思想。
历史理论的名词解释汇总

历史理论的名词解释汇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在的历史,都对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理论作为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观点体系,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框架。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历史理论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演化论(Evolutionism)演化论是一种通过观察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历史发展的理论。
演化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社会形态会经历从“原始”到“文明”的演变。
这一理论在19世纪普遍流行,但后来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片面。
2.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且具有特定的功能。
在历史理论中,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和结构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所起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解释社会中各个阶层和职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
然而,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它忽视了社会冲突和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3.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标准。
因此,历史也应该被理解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和制度来解释历史和社会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制度是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对个体的影响,对于研究社会规律和历史趋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5. 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是一种追求客观、可验证的知识的方法论,它认为只有通过实证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在历史理论中,实证主义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主观的解释和推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姓名张云鹤学号20101010245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民族学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博厄斯、克鲁伯、罗维、萨丕尔等人;主要理论建树: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克鲁伯超有集体的文化观,文化形貌等。
本文将探索该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简要阐述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特殊论历史研究法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目录(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二)文化相对主义(三)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四)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故又称博厄斯学派,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1)主张各个民族,文化集团有其具体的历史,有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研究重点应是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事件特点和规律,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2)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历史方法”,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与比较方法对立(3)主张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此理论反对进化论,但赞同拉马克学派的生物进化论,而不是达尔文的(即环境与种族的改变是互动的),反对单线平行的进化,认为不同社会的文化特质是他们各自的历史的,环境的结果,必须放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特质才能被理解,不同的社会被不同的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对文化现象的最佳解释需要研究社会的历史发展。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作者用反证法来否定古典进化论的“平行发展”“独立发明”“心智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历史特殊论,“平行发展的理论如果有任何意义的话,则需要证明:人类的所有支系中发明创造的历程起码大体上应该遵循同一次序,而不应该发现有重大的间隔。
然而我们迄今所知的事实却完全与此相反。
”我们发现,在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相当先进,但却从未发现过陶器——文明进步最基本进程的标志之一……这样,实际情况是:美洲西北部相当先进的部族没有陶器,而陶器的有于无看来与地理位置的关系与一般的文化原因更紧密。
【1】此外作者还举了金属的利用,农业和动物人工驯化的发展,属于不同种族的工业类型的发展等例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看来,我们不能肯定处于先进文明阶段的所有民族定然经历了发展的每一阶段——据说这一发展可以通过调查世界所有类型的文化而得以了解。
”【2】“人类进化具有广泛统一性的论断是否正确决定于这一假设,即同样的起因定会永远导致同样的文化特征,而所有的变异形态在进化这一宏观的一致类型中是微不足道的。
换言之,这一论断的逻辑基础是假定同样的起因永远造成同样的种族现象.”【3】作者对此用母系制度并不一定发生在父系制度前,关于未来生活的观念并不一定都是从梦境和幻觉中发展而来等例证来表明进化过程始于不同发端而汇聚于同样的成果.前文写到历史特殊论的研究方法与比较方法对立,博厄斯曾这样说过:“在我看来,妨碍我们研究这些现象并取得进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所研究的这些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种族现象的相似性上,而不顾及个人不同的特点,在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后者时,马上会看到种族现象的同一性并非普遍确定的现象,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然而对不同社会群体精神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心智状况正相反。
”【4】比如把来世观念当做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心理必然性的观念之一,博厄斯通过一组最为错综复杂的资料来否定这个论断,又如“图腾制度”,不仅是单一心理问题,还涉及多种多样的其他心理因素,比如一地区他们相信他们是保护了自己的动物的后代,另外一地区有可能是某一动物或其他事物与社会群体的祖先有过交往,并应允成为他们的保护人,而动物与祖先建立的友谊传给了后代等,对道德标准的研究这些材料都表明不同的习俗入信仰都有向类似的形式汇聚的特定趋势,为了正确解释这些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我们还有必要调查他们的历史发展,只有在不同的地区历史发展是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把这些有关的现象相互联系起来。
从这一观点看,文化接触的事实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这就反对进化论中的独立发明,较倾向于传播论的观点,而不是文化活动链条的某个环节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文化并不总是一个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而在很多方面,有两种趋向交叉发展,即从简单向复杂和从复杂向简单发展的过程,证明此观点最重要现象之一便是语言的发展,其总趋势是消除较为微细的差别,从复杂形势开始而以简单形式告终。
此外现今一些完全不同种族的代表在参与最先进文明形式的建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种与文化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二文化相对主义从上述可以看出博厄斯如此强调历史特殊论是与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文化相对论是该学派最具特色的文化观之一,认为种族,文化,语言并没有相互联系在一起,兴盛于二战前后,特点是:反本文化中心主义,允许“异己文化”,反思本文化,寻求进一步对话;其原则是:一旦理解了文化的内部逻辑,文化便超越了任何对它的智力和道德价值的外部评价;其内容是:(1)坚决主张研究每一民族,每一种族的文化发展史(2)由于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3)没有普遍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文化。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人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有学者认为18世纪德国哲学之父黑格尔所提出的尊重所有文化共同体的独特价值,是近代之后文化相对主义论调的渊源。
文化相对主义是作启蒙时代产生的文化普遍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学界出现了对文化和社会理论的重新思考,不在热衷于对全人类的历史观察,转向从社会和文化的内部分析构造理论,承认非西方文化的客观合理,否定文化的高低比较方法,在这新一轮文化思潮中,又以美国历史特殊学派的文化相对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该学派还提出“文化区”研究的理论,克鲁伯是此理论的重要发展者,他认为文化区研究的重点不在地理区域,而在文化内容,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文化的发展过程或文化历史;文化区域虽与自然环境相关,但不是决定因素;每个文化区都有文化高峰,即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并向四周释放;强调文化特征的相似性,基本上不涉及传播的过程和轨迹;此外文化区无绝对边界。
克鲁伯作为该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发展了历史特殊论,提出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这与博厄斯主张个人研究应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相对立,文化完全可以不受个人影响而独立发展,以妇女服饰的周期变化,绘制周期曲线图来应证此观点,此外他还提出了文化形貌(基本形貌和次级形貌)。
该学派其他重要人物还有罗维,萨丕尔等。
作为文化相对主义的信奉者,罗维探讨了物质文化与社会组织观念文化的评价问题,他认为前者前者容易评判优劣,比如铁斧比石斧耐用,锋利,可以做出客观评价,但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范围内,评判标准就复杂的多。
【5】三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上该学派的历史特殊论,文化超有机体论,文化区理论,历史研究法以及对不同群体文化的考察研究结果都为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奠定了学术理论基础,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很快荡涤了充斥美国学术界的“种族优越论”的气氛,并因此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以致使该学派成员众多,人才济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类学界一统天下,而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被后世公认为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的典范之作。
随着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在西方,横向看,以人类学层面为基准,依次表现为:以反对“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生态伦理主义”,以反对“白人优越论”为特征的“种族平等主义”,以反对“西方中心论”为特征的“民族平等主义”层面和以“反现代主义传统”为特征的后现代反叛及其“价值多元主义”,在东方其主要表现是面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对东方文化的歧视,出现了各种自我文化保护,包括文化复兴意识,文化保守主义等,本世纪后期又出现了文化讨论中的“文化不可通约论”和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的文化论证。
文化相对主义在当前的国际政治领域也有所表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6】可谓文化相对主义使历史特殊学派在文化人类学界大放异彩,但同时也招致各种批判。
曾有学者提出文化相对主义最可贵之处就是反“本文化中心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赞同“他文化中心主义”,但文化相对主义的特质,恰恰也蕴藏了重重危机:(1)过度强调文化间的差异性,容易导致极端种族主义(2)伦理道德上与普遍人性的矛盾之处(3)过度强调文化为独立的实体,并不符合全球化浪潮的背景。
坚持人性普同的学者经常用“人性”来抨击文化相对主义的论调,他们始终相信人类应该有一种独立于“场景脉络”的“人性”存在:跨时空的文化多样性可以说是相对于另一种相对永恒的根本现实的表象,这一现实就是基于人性的一系列健康或病态状态。
【7】文化相对主义在二战以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一时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都极力避免与“相对主义”一词沾边而受牵连,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格尔茨提出一种基于“深描”的解释范式,他认为人类学家并不是要追求人类最低公分母,而是应当在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当中“寻求系统的解释”,把目前不同研究领域党中关于文化与人性的理解整合起来。
人类学家最应当做的工作就是“批判现存常识”,以推动的学科前进。
【8】四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从上可以看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对历史特殊学派,整个文化人类学界,甚至国际政治,全球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我的角度来看,很感谢文化相对主义让我在思考问题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性格上的转变,不再那么顽固地去和别人争执“有的没的”事情,在对待和我们相当不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时,有了一颗更宽容,平静的心态,但同时也绝不会把绝对性美德附加到他们头上。
诚然,文化相对主义有种种优点:(1)反对文化霸权,承认文化差异,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谐发展(2)用这种相对的心态更利于解决国际问题,避免冲突,战争(3)反种族主义,民族歧视,宗教偏见等,尊重其他文化。
(4)提倡平等、尊重个体,追求合理民主,否定绝对中心主义与自由主义.但它并不是万能主义(1)我非常讨厌在讨论问题时一句“文化相对主义”完事,我觉得这显得那些人好痴呆,不去思考,也没有正确错误的标准,这是无限的“相对主义”,如果对“杀婴”“活祭”“性虐”这些习俗还是持这种包容的态度,我觉得人就失去道德伦理了,没有同情心,更有甚者会使一些极端民族打着“保护本文化”的旗号而放肆乱为,就像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大肆屠杀犹太人那样,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而是消灭其他文化,过分保护本文化,使得这些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