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最新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探析-精品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探析历史的发展是在矛盾对立和矛盾解决中不断进行的过程,期间不仅体现着和谐与和平的社会正义,也伴随着剥削压迫与战争杀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持和运用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和对待历史,使人们摆脱了以往历史观念和史学方法的困惑,实现了人类思想认识的伟大变革。
在认识和对待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重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和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人民立场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价值导向的观点,不仅提供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演进历程、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自觉选择和基本路径。
上述四个维度是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重要界限。
以此为依据,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出种种否认中国近代历史主线、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抹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丑化党的领袖和历史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事件的真实与虚构、历史过程的正向与反向、历史人物的崇高与丑陋等重大问题上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结论的目的。
一、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实事求是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与以往思想家的根本区别在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主张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作用是以客观世界的第一性为前提的,并因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和历史演进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把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作为认识历史和把握规律的前提。
以往思想家在梳理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中,以人的主观认识为出发点,描绘了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多种图景,但这种“头足倒置”的认识方法把客观存在的历史演进涂上了虚无的图景,最终把人们带入依赖上帝、天才或其他非人力因素实现人的理想的虚幻境地。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认识历史并探寻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解释了历史的由来、现实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都是以人的活动为根本的自然历史活动。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其中没有任何保留和继承,从而将否定和肯定截然对立起来。
它消解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导致否定一切,使事物失去向前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及其包含的永恒价值,进而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颠倒是非、美丑、荣辱的标准,使人11们丧失对外来文化基本的判断能力与抵御能力。
政治表现:主张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
历史虚无主义对一切国家政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它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建立所谓“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
这种思潮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
无政府主义倡导极端民主化,反对工人阶级有组织、有领导的革命斗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创造力量,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在我国现阶段,无政府主义通过否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竭力贬损和否定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历史,着力抹黑和解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伟大事实,诋毁和嘲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是虚无所有历史,而是只虚无他们想要虚无的历史,他们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及对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贡献,不遗余力地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就是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历史虚无主义并非是一种短暂的社会思潮,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廓清思想迷雾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与伟力。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心得体会: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最新)

心得体会: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最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国际学术界进入衰退和分化时期,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后现代思潮在今天的中国,犹如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的西方学术界,尚在发展中,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就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后现代主义毕竟是从西方传来,要让它沉淀下来,使人们认清其本质,总需要时间。
尽管后现代主义已是强弩之末,但其影响却不可轻视。
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认真剖析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
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主义出现几十年了,其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但有一点基本上已形成共识,那就是“后现代”今天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是对19世纪后期出现的反理性主义哲学潮流的继承,又在不少方面有所超越。
后现代主义不仅在哲学,而且在艺术、影视、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人类学、地理学,以及建筑设计和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都产生广泛影响,在欧美和东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正是在这个“广泛的全球性文化变迁”的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思潮也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新的文化扩张。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所信奉的“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成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共识。
他晚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虚无主义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没有目标,没有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并认为这是19世纪的主要问题。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概念、范畴和历史叙述等方面,但首先表现在历史观上。
具有虚无主义性质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核,也是后现代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构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他认为符号、单独的个体更能够反映真实,“解构”在理论层面上可以用于任何学科,历史学自然也包括在内。
除尼采哲学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摘要: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那么当前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历史观是什么呢?那么这种历史观有哪些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划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界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起点。
因此,对最近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爬梳。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一种思想右倾的思潮,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进行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有四个重要的内容,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方面发展出来的: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
认为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不应该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开始总是选择暴力革命的办法,并把它视为唯一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后遗症太大。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宣扬革命只具有破坏作用,没有建设性,对革命进行诬蔑性的描述,在《告别革命》中对“革命”进行大肆地“批判”,“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
“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第二是主张利用现代化史观来重写历史。
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发布时间:2021-07-05T03:06:33.5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左奇[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泛起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潮。
其中歪曲甚至不乏否认中国的历史,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说成一无是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这种不尊重历史,贬低甚至否认历史的思潮需要我们了解并抵制。
北京工商大学 100048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泛起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潮。
其中歪曲甚至不乏否认中国的历史,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说成一无是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这种不尊重历史,贬低甚至否认历史的思潮需要我们了解并抵制。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辨证法(一)正确认识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总书记多次阐述并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以重新评判为名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遗余力否认并歪曲“四史”。
表现主要包括否认革命,宣扬反帝国反封建革命没有发展意义,只有资产阶级的“启蒙”才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误入歧途”;佯称中国没有资格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只会是空想;认为党的历史是错误的。
从根本上来讲,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要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讲道理并给予批判。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在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必须辩证的看待,坚持用唯物史观进行总体性分析。
不能歪曲甚至否定历史,对待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防范和抵制的态度。
否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失去团结的凝聚力,失去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就会失去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根基。
当然,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要深入学习理解其主要特点以及表现,以便更好的应对。
(二)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点以及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在部分文学、影视等文艺领域的作品,影响和危害巨大且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意义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及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歪曲、淡化、否认和篡改的思想。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丧失历史记忆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历史事实,歪曲历史真相,导致人们丧失了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甚至无法获得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丧失了历史记忆。
2. 伤害国家形象和民族自尊心历史虚无主义者根据政治需要或个人目的篡改历史真相,丑化国家形象,伤害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
这将对国家和民族信仰造成严重破坏。
3. 破坏社会正义和良知历史虚无主义者篡改和淡化历史事实,渲染错误的历史观点,导致人们对民族精神、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等价值观产生偏差,甚至失去正常的社会良心和公正判断能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规模的历史教育活动中国政府借助历史教育的力量,通过历史文物展览、历史纪念馆、红色旅游等大规模的历史教育活动,向广大民众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2. 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批判和纠正之前所犯的历史错误,力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例如,对1957年反右运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坦诚的反思和批判,向广大民众展现正确的历史观。
3. 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行制约和打击中国政府将历史虚无主义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打击和制约。
例如,对公共场所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进行惩戒,取缔相关出版物和网站等。
三、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意义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批判具有重大的意义:1. 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国政府的批判行动有利于建立广大民众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促进全社会正常的文化交流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2. 保护国家形象和民族自尊心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挽回历史虚无主义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恢复他们的形象和工钱。
媒体解读《中共党史》第二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媒体解读《中共党史》第二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书写党的历史——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未停止过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即使在发生严重失误的岁月里也是如此。
如今,在风雨锤炼中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周年诞辰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开辟之前艰辛探索的历程,对我们今后继续求索的漫长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党史》二卷坚持党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判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实现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党史研究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科学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党性、政治性,与现实有密切联系。
随着党史研究的日渐繁荣,不同意见的学术分歧越来越多。
这是学术深入发展所必需的。
同时也不能不警惕,一些片面歪曲、全盘否定党的历史,进而否定共产党领导、质疑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这对于社会稳定、政权巩固是不利的。
所以,党史工作者要自觉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认识和做好党史工作,要遵照中央关于“党史姓党”的要求,站在党和人民立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党史》二卷正是这样一部立场正确、很好地坚持了党对重大历史问题基本判断的著作。
二卷的时间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对这29年历史进行总体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六条“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即“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倾向,它常常出现在特定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背景下,试图篡改历史记载以符合其自身利益或意识形态的需要。
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和错误认识,还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的重演和重复。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出发,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生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
它强调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于其否认历史事实和真相,试图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意识形态来改变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
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准确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历史事实应该根据可靠的证据和研究方法来确定,而不是基于个人意识或主观臆断。
历史研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原历史现实的真相。
要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条件和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共同决定的。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矛盾和斗争等方面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
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和载体,应该在具体历史背景中进行评价和解读。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要摆脱主观臆断和片面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陷阱,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作用和意义,发扬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
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和传播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背景,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然而,近期以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被歪曲、被篡改、被“恶搞”,甚至对其进行颠覆,扰乱人们视听,混淆是非观念,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谈一下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一、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我认为,任何人触及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历史从字面意思来看,历是经历、历法,是时间概念;史最早指的是记事者,后来的史官,引申为被记录的事情、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狭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一般意义上讲的历史,就是后者。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科学 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流传下来了丰富的历史着作和史料,也有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严格说来这样的历史学还不成其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戏说历史、解构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是否定历史结论、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等错误的观点和严肃言论,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历史真相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历史真相”是个伪命题。历史本身就是真相,它是客观的,是过去时,过去的事是不可逆、不可假设,也是不可复原的东西。所以,“历史真相”就成了一个认识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的时候,会凭着他自己的感官印象和所接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裁剪整理,这就导致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历史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大家都知道,“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他在位的时候攘夷拓土、国 威远扬,大汉国力蒸蒸日上,开辟丝绸之路,简直就是历代汉族皇帝的典范,虽然他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总体看来,应该有不低的历史地位。“史圣”司马迁,大家也都知道,他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但司马迁写汉武帝,满打满算给了5000字不到,其中一多半都是揭露汉武帝的暴行、丑行、恶行,至于汉武帝一生53年,干了那么多的好事大事,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百家讲坛纪连海说“你要是看了司马迁记录的汉武帝之后,你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糟糕啊,他那些成功的事就是一个偶然啊。”辛亏,我们的祖先还给我留下了《汉书》,让我们可以相互对照,相互印证,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帝。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就连同时代的专家都不可避免的,按照主观对待历史,那我们今天讨论“历史真相”,更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不能单纯的相信网络,不能盲目的迷信什么专家和权威,必须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和站位,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毛主席《实践论》),才能尽可能的靠近事实。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是考据难。古代的历史大多数非常简单,比如孔子的《春秋》,18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基本 上就是一笔带过。孔子还创造了春秋笔法,注重定性不注重记录,那时候还没有标点符号,怎么理解全靠自己揣摩,能不难吗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就算如此,还是非常难。中国尚且如此,世界其他各国的传统史学更是无法比拟,整个欧洲史、印度史等等简直就是编造的,欧洲中世纪是神学的世界,印度纪年就是从佛经里推算出来的,个人观点。 二是多主观。而且多数历史都是官方记录的,讲究“曲笔”,讲究“修史”,很多真相就在“一曲一修”中面目全非了。现在大家印象里,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格外昏聩无能,明朝的大臣为什么尽是贪官污吏,明朝的统治为什么尤为黑暗腐败,一方面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也少不了清代统治者的故意“抹黑歪曲”,只有这样才能衬托自己的统治多么顺应天意民心,多么合理合法。 三是易苛求。不能苛求古人,不能拔高、改铸古人,更不能只做简单类比。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一方面他既严酷镇压革命党,让革命党人“咸欲食其肉寝其皮”;另一方面,他率舰巡视西沙,在伏波岛勒石,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至此”,升旗鸣炮,宣示主权,对明确中国在西沙群岛的主权地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他所着《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也成为证明我国对南海拥有 主权的有力证据。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具体、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就永远不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复杂的,探究真实的历史,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坚持具体的观点,把所研究的历史现象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分析;坚持发展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放在历史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做动态分析,避免简单的、僵化的、停滞的静态分析;坚持联系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中去分析,避免孤立的、片面的解释。 当下很多人看待历史,就是凭借自己的认识,简单把历史看得非黑即白,而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不仅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和错误,还容易轻信、误信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和抹黑。 二、当前历史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识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但是,不可否认,在一部分人当中也存在着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历史实用主义。 科学的历史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认识现实、发挥启示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中国人历来都重视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末梁启超也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 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这两位都是主张发挥历史功能的,也基本代表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的观点。历史实用主义也主张的利用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所用,在古今中外,都大有市场,且容易被人们接受。 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说:“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表达了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需要或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需要和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 郭沫若是现代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44年3月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大将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在史料使用,郭老使用了很多“传说”和“假设”资料。这是否就完全正确呢其实在当时就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结合《甲申三百年祭》创作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了。传言,这篇史论文章有四个文眼:一是提醒中央保护周恩来;二是映射国民党统治腐败政权必亡;三是暗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胜利;四是提醒共产党引以为戒革命胜利后戒骄 戒躁。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可见,上述四人在目的上都注重“借鉴”、注重“实用”,但是前两位在方法上主张“尊重事实”,而后两位更注重“创造事实”,他们有着本质区别。历史实用主义虽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这些优秀因素,也成为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留给人类的优秀财富和精神食粮。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实用主义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信奉“有用就是真理”,按现时的需要和兴趣来思考和理解历史,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了现实需要而扭曲、改造甚至创造所谓的“历史”。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国有,外国也有。韩国申遗事件、日本购买钓鱼岛、否认慰安妇和修订教科书事件、俄罗斯为斯大林翻案等等,都是出于各种现实目的和现实需要而扭曲、改造甚至创造“历史”的典型。韩国历史学家考证,他们“最古老”的祖先建立的桓国,疆界涵盖了中国大陆。所以他们研究后得出结论:整个中国大陆都应该是韩国的领土。他们还研究发现:孔子的祖先是韩国人,所以孔子理所当然的也是韩国人,确定无疑。所以,韩国人说咸菜是他们发明的,书法是他们的,端午节是他们的,等等,都不难理解。在国内,现在有一种倾向,为了抹黑、攻击党和政府,罔顾事实,任意掩盖、扭曲、编造所谓的“历史真相”,都是披着实用主义的“画皮”。 第二种倾向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中的糟粕。 相较于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危害性要更强。原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殿仁将军系统总结了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错误观点和惯用手法,认为主要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无限夸大历史枝节、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的事件、把探索中的不同认识说成是个人之争、披着学术的外衣谋求政治诉求、利用文学艺术否定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集中攻击党的重大事件和领袖人物、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碎片化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等等。它往往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但又不仅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一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并且在网络世界中大量传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 历史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并不是简单的互相分离和独立的,很多时候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呼应,或摇旗呐喊,或推波助澜,或同流合污,通过宣扬错误的历史观和掩盖历史本来面目来实现他们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