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范文三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范文三篇教师在反思是要学会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接下来搜集了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范文,欢送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

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方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方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

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

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方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

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方法,想到的请举手。

”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

”“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

”“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方法各种各样,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缺乏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过程。

首先是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如何从数学这个角度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成了活动的第一步,体积、空间、容积等知识点很多,但适合中班幼儿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种操作活动贯穿始终,孩子或借助个别操作的方式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不断地让孩子观察、感知、理解物体体积与所占空间之间的关系。

2023最新-《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3最新-《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优秀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篇一学习课文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为家里人做了什么事?这个问题虽然简单易答,也确有孩子能列举出一两件事出来,可他们感兴趣的却是老师在生活中的事。

新课改开始后,我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大胆地问,可我却很少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结合教学适时地展示给学生,以至于面对学生的发问,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细细想来,这两年,我结婚后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块儿,平时生活成了两点一线,学校里忙工作,回家还得做家务,哪里还有心想父母,照顾父母。

我已想不出为老人做了什么?啊!这难道就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生活吗?可怕啊!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老师为人师表,应率先垂范,不光是在课堂上用书本上的内容去熏陶教育学生,教孩子做人,更应该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去感染学生。

想到这儿,我知道了下节课该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该怎么去做《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篇二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镶嵌画图片。

上课时引导孩子们从纹样、色彩上进行欣赏。

并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对彩色玻璃窗的相关知识:彩色玻璃窗镶嵌画,早在罗马式时期就开始使用,一般使用于教堂,公元1314世纪又得到长足的发展。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非常吸引人。

学生交流讨论,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彩色玻璃窗?从而引出镂空这种表现方法,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几种镂空的技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老师设计的这些镂空的图案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对称,造型奇特)通过师的示范引导学生也来设计不同的镂空技法,并到展台上进行演示。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乌鸦喝水,故事很简单,但转而变成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的制定,再到环节的,可以说是、蜕变的过程。

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如何从数学角度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成了活动的步,体积、空间、容积等知识点,但适合中班幼儿的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操作活动贯穿,孩子或借助操作的或合作地让孩子观察、感知、理解物体体积与所占空间之间的关系。

环节的设置与安排,试教时我让幼儿直接用果冻盒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然后制作记录表,总结规律,一来误差比,果冻盒是圆性的、板栗、冬枣之类的食物的形状不规则的,加大了测量的难度,重新思路,将乌鸦喝水游戏前置,由乌鸦喝水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过程中,建构和整合已经验,并借助水载体,地减小了操作的误差,最后再给乌鸦送礼物游戏,将前面整合的经验迁移到中,由观察、到操作、到运用逐渐递进的过程。

科学活动语言的组织,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严谨与缜密,教师的语言非常的精炼与简洁,试教下来,孩子的操作情况与预设有的差别,我的指令发不精确,孩子的去操作,后来仔细的`斟酌每个环节中的每一句话,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让语言通俗、简练、,就像之后的操作活动,强调与了最快之后,孩子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可以说教案在的修正,思路也在地在开阔,活动还有遗憾的地方,取与舍之间东西都了提升,这是孩子能体验的,更是执教者的我所收获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课文,寓言通常能教给人发人深省的道理,大班的学生在领悟方面的能力比较缺乏,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深层意思在我个人看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于是在第一课时前,我先出示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乌鸦的'认识,这个时候很多有一定课外知识的学生就显得尤其兴奋,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而其余的学生会带着一种钦佩的眼光去倾听,不论是讲述者还是倾听者都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1一、说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讨论交流型活动最为主要和普遍,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有效的促进幼儿思维。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活动目标内容及要求我设计了《乌鸦喝水》这一活动让幼儿在讨论交流中形成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发展幼儿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

二、说活动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以讨论交流为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向水平内投放玻璃球能使水面上升。

2.技能目标: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讨论,帮助其他小朋友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够让幼儿之间有效的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知道水位上升的原因。

难点是理解科学原理,并延伸到生活之中。

三、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准备了以下物品:玻璃球、几个相同水位的水瓶、以及乌鸦喝水的ppt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体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表达目的为本次活动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共同交流,大胆表自己观点,让幼儿与教师之间共同成长学习,并运用提问法和讲解法,实物教学法,引导幼儿达到本次活动教育目的说学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大胆的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五、说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给幼儿发水瓶(带有粉色标记)让小朋友们思考不用手去接触水瓶怎么样能喝到水瓶中的水。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篇
4、语境中识字,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识字效率,还提高了孩子们对字义的理解,对读好句子和课文也大有帮助。
5、在朗读课文,感知文意时,我让学生想象乌鸦有可能到哪里找水喝。
6、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被激发,体会到这时的乌鸦喝的难受,着急,当有人说到飞到井边,把石子投到井里时,必须让孩子明白,井是很大很深的,投石子不太现实。当孩子们看到水瓶里的水渐渐升高,孩子们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石子那么脏,水还能喝吗?是啊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家家都讲卫生,不喝生水,于是必须让孩子明白,乌鸦在大自然生活,以大自然食物为主,加上当时特别口渴,有生命危险时,可以喝。我知道孩子们在认识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我真为我的孩子高兴。
在识字教学的部分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每个字的我都做了细致的处理。“喝”和“渴”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所以用了一句顺口溜来记“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嘴。”然后又配有练习题来区分掌握这俩个字。“处”这个字我我利用它的形近字“外”来理解。“像外不是外,比外多一块”,“办”用一个谜语引出,还有利用反义词和字意来记住要求会认识的字。所以孩子学起来不是很枯燥。但是有一点就是这样处理生字会让学生感觉有点杂乱无章,有点散,因为毕竟一年级的学生归纳能力尚浅。因为平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讲解。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末,我还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多,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4
在情感上,首先我的情感没有上去,所以学生学的有点压抑了。在教学感情色彩上我还很缺乏,尤其给小孩子上课,我总是想把它们看的更懂事,更理智些。所以我也不愿意把他们当小孩,但是我却忽视了他们本来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可能改变这个年龄的天性。所以就像李姐说我的课过于理性了。是啊!我本身比较理性,讲起课来也理性了。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改进,试着多用一些儿童用语和他们交流。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15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篇一《乌鸦喝水》是部编版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小时候我上小学时就学过,今天再次读这篇课文,感觉很亲切,就这样一篇经典文章,如何用新思维、新理念来备课?课前我静静地思考着……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认、写】复习本课生字,书写“出、见”两个字;2、【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做】做实验,边做边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体会乌鸦的聪明,用心思考。

成功之处:1、抓住学生识字认字的规律,及时巩固复习,这一课中的乌~鸟、放~处、我~找、渴~喝,是形近字,不好区分,第一课只是简单交流,认读,再次复习,从字形、字理等方面加以区别,更好地区分这些字的不同之处。

2、朗读感悟,理清课文的线索。

“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颗一颗”、“渐渐升高”等关键词语,体会乌鸦找水的艰辛,找到水的欣喜,喝不着水的着急以及喝着水的满足、快乐,在读中体会乌鸦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同时思考: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水?孩子们想到用吸管吸,用翅膀抱着瓶子喝,向人类求助等方法,用有效的问题激发孩子积极动脑思考。

3、动手做实验,感受乌鸦喝水的过程。

我让孩子们准备了石子、瓶子、水这些实验材料,在课堂上演示,第三次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但是为了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孩子们从头开始,边讲边演,带上表情与动作表演乌鸦口渴,到处找水,找到水一颗一颗地放石子,抓住“一颗一颗”这个词语,体会乌鸦的耐心等待,也体会到“瓶口又小”这个困难,联系前面的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在演示实验中,孩子们理解了“渐渐”一词的含义,并找出近义词慢慢进行替换。

不足之处:1、没有完全抓住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教学。

第一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抓住“渴”还可以引导:乌鸦很渴很渴,他会怎么说?(渴死我了!渴死我了!渴得要命!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课文结尾,还可以再引导学生与乌鸦进行对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间允许,还可以动笔写一写,作为一个小练笔。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8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8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8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8篇需要制定明确的改进计划和措施,并不断监督和检查执行效果,以实现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

在反思中应该积极寻求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和帮助,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乌鸦喝水》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第一节课文。

重点难点: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乌鸦图片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乌鸦学生看图介绍乌鸦外形。

教学乌鸦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乌_______鸟进行区别。

2板书喝水教学喝,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根据回答教渴与喝比较。

3质疑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

(2)读通句子,不连贯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分节朗读,评价。

(学生评)4根据反馈教学生字,纠正字音。

5区别形近字。

石右喝喝办力三、再读知意1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读第一节,质疑。

3看图说说,你从哪里看出乌鸦口渴了?4到处表演理解并造句。

四、写字1看板书记字形。

2描一描右什么发现。

3写田字格(生说师板书)4展示学生作业,评价后修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懂课文内容,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懂课文内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小口瓶红线小石子)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猜谜: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2复习生字。

二、读文感悟1自己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2解疑从课文哪里感悟到?3解决知识点:(1)联系课文,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指导朗读,合课文插图想像乌鸦喝不到水的着急样子。

(2)做实验理解乌鸦喝到水的经过。

A、理解渐渐并仿造说句。

小班乌鸦喝水教学反思7篇

小班乌鸦喝水教学反思7篇

小班乌鸦喝水教学反思7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篇一从教以来的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在一番总结之后悄悄地锁进记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然而,最近的《乌鸦喝水》一课让我心灵起了震荡,不是因为设计的巧妙,学生配合听默契,而是,这堂课的一惊一喜,感触深切。

一惊在完成了乌鸦口了,想水。

这个填空之后。

我引入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

后来,他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他会说什么?生:呀,瓶子里的水太少了。

(跳跃式的思维引出的回答出乎意料,其实他没有真正体会到乌鸦急于想喝到水的焦急的心情,而让思维一下子跑到了后文。

)师:不语。

示意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生:瓶子里的水那么少,叫我怎么喝呀?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结果呢,没有一个学生买我的账,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我的心已经到了冰冷的程度,强扭着他们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

课文第4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我请同学们自学讨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之后,请一生上台根据课文意思做一做,其余学生观察后评价。

生:他做得很对,书上写的是一颗一颗地放,他都做出来了。

师:(频频点头)评价抓住重点,非常好。

生:他把书上的意思做出来是对的,不过,要是我是乌鸦好几颗石子一起放。

因为,一颗一颗地放太慢了。

(对课文提出质疑,好家伙,出乎意料。

不过此时我心里有底,我让孩子尽情讨论。

)师:(笑)谁还想说?生:我同意他的意见,乌鸦很渴了,非常想喝到水,他应该快一点放石子才对呀!(非常赞同,还补充理由,说得头头是道。

)师:其他的小朋友同意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不对,书上说瓶口很小,怎么能一下子放那么多的石子呢?师:你读课文很仔细,把每个词的意思都读懂了,又能联系上文理解课文,很有水平。

(心里一阵喜悦。

)生:是呀,况且乌鸦是用嘴巴衔的,怎么衔得住那么多石子呢?师:说得真好!(心里暗暗叫绝!他们的善问善辩令我折服,这个教学片段太精彩了!)课堂教学中的一惊一喜,让我的心灵犹如大船经历了海浪的一波一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到位: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实现阅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品读感悟全文,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并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丰富的形、光、声、色,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创设平等、合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例如在体会乌鸦看见水却不能喝到水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是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的,然后让学生很难过地读一读,很失望地读一读,很苦恼的读一读,读文中体现个性化的阅读。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进行读文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我的课堂的重点,因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将在课堂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价值。

例如在本节课我安排了用“渐渐”说话,设计了许多的练习题:1、太阳渐渐升高了。

2、小树渐渐长大了。

3、海水渐渐张起来了。

等等。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到处”的意思,并运用到处造句。

然后在理解全文后让学生评价乌鸦是怎样的动物,进行语言训练,乌鸦我想对你说()。

3、勾画词句,为考试做准备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少采用勾画的方法进行教学,总觉得只要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就可以了,不过后来我发现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学生在答卷的时候多数不会做。

因此在这个新的班级中我特别重视勾画与交流的训练,为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

4、进行人文教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乌鸦很聪明,又耐心,更要改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错误观点:只要乌鸦叫,就是有不祥的事情发生。

让学生知道乌鸦还有很多的优点,例如有乌鸦反哺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

再如,度了课文后,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用的乌鸦?因为什么?这样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挖掘了思想的内涵。

教学随笔《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

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

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

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

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乌鸦要喝着水,除了往瓶子里加石子外,还能用什么办法喝着水,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

”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说:“用吸管吸。

”旁边的学生有意见了,“乌鸦会用吸管吗?它去哪里拿吸管呀?”这位男生又说了:“小卖部不是有很多吗?”全班学生笑了起来,我也笑了,对他说:“你挺有办法的。

”他挠了挠脑袋也笑了”。

“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全班又议论纷纷了:“在瓶子旁边挖个坑,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

“用乌鸦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来就能喝到了。

”“把一个碗放在瓶子旁,乌鸦用爪一踢,水流进碗里,就能喝到碗里的水了。

”“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我准备给学生们总结课文,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乌鸦要喝着水多麻烦呀,你看我伸手拿就能喝到水了,多简单。

”其他学生也说了:“是呀,我们多好呀,口渴了倒上一杯水用手拿就往嘴巴送,不像乌鸦那么累。

”“我们的手不只可以拿瓶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一堂课可以引出学生那么多的思考、体验,产生了一笔多好的教学资源!其实,只要留心,教学中的类似资源是很多的。

作为老师,不就应该努力抓住这些资源吗?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乌鸦喝水》教学札记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是一篇老课文,在几次教改后依然被列为重点讲读课文。

而在全面提倡课改的今天,要求教师要直面新课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入新的课堂。

不得不承认,在课改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经常要面对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而这些往往要让教师不知所措。

然而在教完《乌鸦喝水》这课后,我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有了新的认识。

一、珍惜学生xx的错误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

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

”这时,学生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可这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及。

在备课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

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讲了两个句子:“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让他们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

他们都说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

我因势利导:“其实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另外一些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

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

”学生听了也连连称是。

小朋友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二、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我的启发,并做了实验演示。

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

一语惊人,我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我追问。

“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

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

“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显然我有些发怒了。

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

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同意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

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

”我恍然大悟。

是呀,书中只说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

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

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差点被我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

如若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

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在以上教学中,我庆幸自己尊重了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了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此刻,教学的意义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三、鼓励学生精彩的想象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学生是最成功的。

顺着学生的这股学习劲,我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上加了一个环节:假如这时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学生讨论的很激烈,有几个答案引起了我的兴趣:“乌鸦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

如果找不到足够的小石块,它就喝不到水了。

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垃圾桶里肯定有许多用过的吸管,乌鸦从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来一个纸碗,把瓶里的水倒进碗里,也可以喝到水。

这样既有效又轻松,多好啊!”“可以往水里放些苏打和醋,那水就会沸腾,慢慢地水就会满到瓶口,我幼儿园时老师做过试验的!……”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些!听到这儿,我不得不为自己反思一番。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

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发觉儿童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的心灵纯真无瑕的让人向往。

在课改精神的驱动下,教师要跳出编者和自己原先设定好的“方格”,细细琢磨防止孩子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呈现的就是固定视角所看不到的景象。

这时,教师就会为孩子的“异想天开”而叫好。

教师要让孩子有一颗创造“心”,就少给孩子“画”上一个又一个“方格”,以免它成为孩子学习的“紧箍咒”。

应该打破原来“套路”,以儿童般的心态珍视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

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适当的引导,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成为“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绿洲里快乐而自由地成长。

在结束语上,我这样说到: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碰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就象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一样,老师为你们骄傲。

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把喜悦埋在心里,深感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点点滴滴去关注学生,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选择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我们一同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

而对于新课程,我不得不说:收益最大的是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