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课件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 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上休 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 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 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 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 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 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 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 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 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公历四月五日: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节的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24节气ppt课件

24节气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
1 2 3
春社和秋社
春社和秋社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是 农民们欢庆丰收和祈求来年丰收的时刻。
龙抬头和寒食节
龙抬头是农历二月初二,是祭祀龙神的节日;寒 食节则是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是古代民间禁 火和祭祖的节日。
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家庭团聚和赏月的节 日;重阳节则是九月初九,是登高望远和祭祖的 节日。
确定。
以春分和秋分为界,将一年分为 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
每个节气的命名都蕴含着其对应 的自然现象或特点,如春分表示 春季的中点,夏至表示夏季的极
点。
02
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此时万物复苏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
谷雨
谷雨是雨水较多的节气,有利于谷 物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 渐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
,进行各种夏季活动。
芒种
芒种表示有芒作物已经成熟,需要尽快收 割,同时也要进行插秧等农事活动。
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中间阶段,也是一年中白天 最长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中间阶段,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继续降低,天气 变得更加寒冷。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冷的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之一, 人们需要进行各种防寒保暖措施。
03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影响

传统节日民俗与24节气

传统节日民俗与24节气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 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 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第一节 民间节日
3 . 正月初二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第一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间节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 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 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 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 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 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 “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 俗。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 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 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PPT课件

化。黄
秋九 月 二
分十 三 日 寒雨 至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 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 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寒 十
月 八
露 日
霜为凝
面的移
的意至
露思黄每
水,经年
10 8 195
更是 的
冷 ,
快 要 凝 结
成 霜 了

此 时 期 的 气 温 比 “ 白 露 ”
节二 气十
四 文 历
化史
万物

立二

春 四

立春是一年中的 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
始萌芽,农人开始播种。

雨月 十 八
水日
甘露
文历 化史
三的 十二 度月雨 时十水 ,八是 是日二 二或十 十十四 四九节 节日气 气前中 中后的 的,第 雨太二 水阳个 。黄节
经气 达。 叁每 百年
惊 蛰
二 个 节
气 。 每 年
小 满 是 二 十 四 节 气 之


文历 化史
芒 六
月 六
争日时种
的芒有种
第种芒。
九是作芒今
个二物种年
节 气
十 四
成 熟
, 是
66

。节的麦日
气意类为
中思等芒

夏六 月 二
至十 一 日
至土公最 。圭元早
测前被夏 日七确至 影世定是 ,纪的二 就,一十 确先个四 定人节节 了采气气 夏用。中
节中。五,月 日,在度太四 的既二时阳日
清四 月 四 日
明祭
灵祖
自自达
下雨黄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介绍主题班会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介绍主题班会PPT课件
满日 靡
死草
气叁或个雨气叁或个雨是太的节气叁或个雨
中百十节水中百十节水二阳二气中百十节水
的三九气是的三九气是十黄月中的三九气是
雨十日。二雨十日。二四经十的雨十日。二
水度前每十水度前每十节达八第水度前每十
。时后年四。时后年四气叁日二。时后年四
,,的节 ,,的节中百或个雨,,的节
是太二气 二阳月中 十黄十的 四经八第
二日二中黄年水 十前个的经的是

四后节雨达二二
月 二 十 二 日
节 气 中
的 雨 水 。
, 太 阳 黄 经 达 叁
气 。 每 年 的 二 月
水 。 雨 水 是 二 十
叁 百 三 十 度 时 ,
月 十 八 日 或 十 九
十 四 节 气 中 的 第
百十四是日二
三八节二前个
十日气十后节
度或中四,气
时十的节太。
节二 气十
四 风 中
格国
万物

立二

春 四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二月十八日或十 九日前后,太阳黄经达叁百三十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 水。

雨月 十 八
水日
甘露
风中 格国
四九节度月雨 节日气时十水 气前中,八是 中后的是日二 的,第二或十 雨太二十十四 水阳个四九节 。黄节节日气
十日是 黄个十日是
四或二 经节四或二
节十十 达气节十十
气九四 叁。气九四
中日节
的前气
雨后中
水 。
, 太
的 第
百每中日节 三年的前气 十的雨后中 度二水,的 时月。太第
阳二 ,十雨阳二
黄个 是八水黄个
经节 二日是经节

小学二十四节气课件PPT

小学二十四节气课件PPT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冷的时节, 需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03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
农业活动
春耕
春分时节的到来,标志 着春耕的开始,此时土
壤解冻,适宜种植。
夏种
芒种时节,夏季作物开 始种植,此时气温高,
雨水充足。
秋收
秋分时节,秋季作物开 始收获,天气凉爽,适
宜收割。
冬藏
冬至时节,冬季来临, 人们开始储备食物,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随着人 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节气体系逐渐完善。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如春分、秋分、夏 至、冬至等,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运用。
意义
指导农业生产
传承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古代农业生产的纲领性 文献,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仍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谷雨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了大地,植物生长迅速,是播种的 最佳时期。
夏季节气
立夏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 渐升高,植物生长茂盛。
小满
小满时,麦类等夏收作物已经结 果,即将成熟。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重要节气,此时进 入梅雨季节,天气潮湿。
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节,此时需 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小暑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但还 未到最热的时节。
时间内的天气走势。
预警自然灾害
通过分析节气与气象变化的关系 ,气象部门可以提前预警自然灾 害,如暴雨、洪涝、干旱等,为
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生活出行
根据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合理 安排出行和衣物穿着,避免因天 气突变而造成不适。例如,在冬 至节气期间,北方地区的人们会

24节气教学ppt课件

24节气教学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科技的应用
智能化监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二十四节气的 气候变化进行智能化监测,提高预警 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数字化传播
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二十四节气的知 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显现给大 众,如VR、AR等技术,让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有密切关系,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例如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动物的迁徙、繁育等。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物候现象,例如春分时燕子归来,秋分时鸿雁南飞,立冬时 蝉鸣停止。
通过视察物候现象可以了解节气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例如在小满时 节视察到蜻蜓低飞,可以猜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提前做好防涝准备。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 要根据,对于安排农事活动、猜 测气候变化、保证收成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 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十四节气反应了人与自然的相互 关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定义解释
二十四节气反应了中国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是 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现代生活中指导人们生产和 生活的重要根据。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最初以指导农耕为主, 后来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历史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体现 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和人类文 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 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 灾也最为频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节气习俗
13、立秋
14、处暑
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节气习俗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 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 撂上屋”的习俗。 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 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 辟邪。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 仲春时节的开始;太 阳到达黄经 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 蛰,是蛰虫惊而出走 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 “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 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才使得动物们结束冬眠,渐有春雷,中国大 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七绝·春分》 ---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 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 白天黑夜两均分。
节气习俗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 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6、谷雨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 传说。
7、立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
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 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
--
春节的传说
一、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 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 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 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 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 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 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 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 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 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 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 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 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时候。
--
中国传统节日
--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
春节的简介
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公历(阳历)1月1日 为“元旦”,称农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 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 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 天。
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
始饱满,但未成熟。
--
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 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
成昼夜等长。
--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
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 “寒露风”。
--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
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
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 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 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
--
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 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上休息, 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 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 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 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 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 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 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 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 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 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 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 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
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
“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
进入炎热季节。
--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
二十四节气
--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
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
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
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
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 贵。
--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