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7
第七页,共35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起步创始(70、80年代):
计算机程序设计普及阶段
普及规范(90年代):
“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深化提高(21世纪)
科学、系统地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体系—知 识体系—课程体系”,
为郝兴伟、黄心渊、李波、卢虹冰、苏中滨、王浩、杨志强、张龙、张铭。
2013年11月3日: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期间,起草小组成员第2次
会议,确定课程基本要求内容框架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展各专题研究,陆续汇总形成初稿; 2014年7月12日:在北京召开《教学基本要求》起草小组第3次工作会议,对白
(3)系统型。基于宽度和深度兼顾的教学设计原则 从计算思维培养角度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在计算系统理解和 问题求解方法上同时体现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一般课程学时要 求比较多
28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课程实施方案(附录)
针对“宽专融”三种类型,给出14门典型课程的实施方案案例
基本格式
1、课程总体描述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4
第四页,共35页。
《基本要求》(白皮书)编写历程:
教指委首先组织全体委员开展 了大量的调研与研究工作
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 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研究 为契机,组织近百所高校围 绕若干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 究。
5
第五页,共35页。
《基本要求》(白皮书)编写历程: 2013年7月30日:在哈尔滨召开起草小组成员第1次会议,组长为何钦铭,成员
次工作会议,部分反馈意见进一步 讨论
2015年8月29日:起草小组第7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
解说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学基本要求”起草小组
目录
一、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三、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 五、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六、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 七、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八、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九、农林(水)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附录 1 各知识单元包含的知识点 附录2 各实验单元包含的技能点
一、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1.历史回顾 2.目前现状 3.发展趋势
本章概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 机应用的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 不断变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 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继续呈现出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2.目前现状
五个特点之五
五.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 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 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 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 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 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2.目前现状
两个问题和挑战
来自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 的相互关系。
趋势之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 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 的发展趋势。
趋势之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 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门能够胜任大学基础教 育要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将成为 关注点。
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文)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文)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文科)课程编号:07010101总学时数:120学时(第一学期9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4学时,自主上机20学时),第二学期30学时自主上机)学分:7学分(第一学期4学分,第二学期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全院新生一年级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必须全面扎实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数据应用基础知识及其相应技能,并通过国家一级MS Office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在教学中突出本科教育的特点,以掌握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具体要求是:1.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功能,掌握Win 7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概念和管理操作、程序管理和应用。

2.了解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Word 2010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图片插入和图文混排的操作。

掌握Excel 2010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的应用、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单元格的引用;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

掌握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幻灯片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等操作。

浙江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纲

浙江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1、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我校理、工、农、医、文等类各本科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初步培养计算机意识,以便能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为后继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2、相关教学环节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实验课每周1学时(自由上机,教师适当安排辅导);课堂教学每周2学时。

在秋、冬两学期完成。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分两学期完成。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4学时)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用途,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掌握数制的概念、特点及常用计数制,二进制的加、乘运算及逻辑运算,二、八、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它们与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3. 计算机中的编码掌握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如数的原码、反码及补码表示法,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法;熟悉西文信息、中文信息的编码方法,不同编码的基本作用;理解ASCII码及编码形式;了解BCD码和Unicode编码。

4.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构成。

掌握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主要特征。

5. 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基础(*)了解命题的概念、基本的逻辑关系、逻辑代数,基本的逻辑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半加器”和“全加器”的设计。

了解数字集成电路。

6.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具(*)二、计算机系统(11学时)1. 硬件系统(4学时)1) 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硬件结构。

2) 中央处理器CPU。

掌握微处理器(CPU)的两个基本组成部件的功能(控制单元和算术/逻辑单元),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72学时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72学时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学时/学分:72/4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课教研室:计算机公共课程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同时兼顾介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包括理论课和上机课。

本课程理论课时为:36学时。

本课程上机课时为:36学时。

考核形式:闭卷、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题的总分为100分。

本科生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10% +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专科生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

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下几个部分组织:(一)计算机系统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2.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3)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功能与主要技术指标※4.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5.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与存储方式※6.信息安全(二)操作系统基础1.操作系统的发展及分类2.操作系统的主要管理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接口管理)※3.文件、目录与路径的概念※4.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及基本操作※5.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6.其它几种常用操作系统简介(包括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三)Word文字处理软件1.Word工作界面及基本操作2.文字的录入和编辑※3.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4.表格的制作和处理※5.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6.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四)Excel电子表格软件1.Excel工作界面及基本操作※2.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工作表的格式设置※4.公式和函数的使用※5.图表的制作※6.数据分析7.工作表的打印输出(五)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1. PowerPoint的工作界面及基本操作※2.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3.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4.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5.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6.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7.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六)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及INTERNET应用1.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概述※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常用的网络互连设备※4.接入INTERNET※5.域名管理系统与IP地址※6.INTERNET应用(包括网络信息搜索与下载、文献查阅、电子邮箱申请及收发电子邮件等)(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3.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4.常用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八)数据库技术基础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四、学时分配表理论部分: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5版)》,主编:龚沛曾,杨志强;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111025)本大纲经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 42学时,2.5学分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四大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并重点讲授三个方面的应用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应用与信息检索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能较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和数据库Access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IE浏览器、搜索引擎和中国期刊网的使用方法;理解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能初步处理多媒体素材;掌握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和其它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先导课程。

学时分配: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系统基础(8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和分类。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组成。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Computer课程编号111012003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课程模块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类别公共必修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系教研室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通过性考试学时16 理论学时8实验学时8 学分 1先修课程无教材选用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二、课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全校公共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通识课。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涉及面广。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主要操作技能、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办公问题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文字编辑与排版的基本操作方法。

4.掌握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5.掌握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基本设计与制作方法。

6.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基本方法。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编辑与排版工具WORG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据统计与分析EXCEL的实践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POWERPOINT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的实践操作能力。

6.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设备;(3)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4)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习惯;(3)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讲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2讲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3讲计算机软件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 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和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3. 实验设备:计算机教室,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4.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导。

六、教学安排第1讲计算机概述(2课时)第2讲计算机硬件(2课时)第3讲计算机软件(2课时)第4讲操作系统(3课时)第5讲计算机网络基础(3课时)第6讲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2课时)第7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2课时)第8讲计算机编程基础(2课时)第9讲数据库基础(2课时)第10讲计算机信息安全(2课时)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知识;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5)
记忆(5)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教学目标
将计算思维培养建立在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基 础上,并从中养成较好的计算思维素质

认知与理解计算系统和方法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确获取、评价与使用信息的素养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交流与持续学习能力
知识领域:
(1)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MOOC(包括SPOC)为代表的新教学模式

研究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规律和适应对象

尽快推出一批反映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成果的在线开
放课程资源

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计算机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联合组建了“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联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解读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报告人: xxx 2015年xx月xx日
提纲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引言
《基本要求》(白皮书)编写历程:

教指委首先组织全体委员 开展了大量的调研与研究 工作 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 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 研究为契机,组织近百所 高校围绕若干重要问题展 开深入研究。

《基本要求》(白皮书)编写历程:

2013年7月30日:在哈尔滨召开起草小组成员第1次会议,组长为何钦铭
应充分考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分类、分层的多样化教学
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 教学环境建设:

多媒体教室 计算机实验室(1:10) 网络学习环境 重视计算思维培养需求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具有配套建设的数字化资源 实验教材的配套建设完善 推出一批交叉型课程的新型教材

教材建设

“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支撑作用体现得不够充分 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发展趋势

课程定位将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
教学内容将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 实施方案将结合不同高校的定位呈现多样化形态 教学手段适应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 挑战和机遇

2015年8月29日:起草小组第 7次工作会议,对“典型课程 实施案例”进行修改。 2015年7月29—30日:在第四 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 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大 范围征求意见。 2015年11月28—29日:在高 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系列报告 会期间,正式发布。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已经推动高校建设了约30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累计学习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对于课程教学
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师资队伍

结构、培训、考核、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

教指委自2015年5月起开展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 学成效评测的试点工作,并根据测试结果逐步扩 大了试点范围

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

“1+X”的课程设置方案 知识体系 实验体系 课程实施方案

教学体系的规范


教学内容的提升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立项: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
存在问题

对于“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计算思维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

有限课时挑战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程序设计基础(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基础(Python语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网络、群体与市场 电子商务 生物信息学 数字农业技术基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2)“1+X”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课程

理工类: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 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 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医药类: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 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 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 农林(水)类: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 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字农(林) 业技术基础、农(林)业信息技术应用


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质量落脚点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 落实在各个具体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中
应重视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

多设置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
学科交叉型、自主型、开放型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演变 (1)“三个层次”课程体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思维核心概念与分类

计算思维可通过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概念而得到提高

计算的7类原理
7类原理:计算机理的功能角度
• • • • • • • Computation: meaning and limits of computation Communication: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Coordination:cooperation among networked entities Recollection: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Automation:meaning and limits of automation Evaluation:performance prediction and capacity planning Design:building reliable software systems
分类 计算(3)
相关核心概念 计算模型、可计算性、计 算复杂性 抽象、抽象层次、概念模 型、实现模型
掌握重点
了解计算发展的历史;了解图灵机、可计算性、计算 复杂性等基本概念。 抽象(4) 理解抽象及其过程;了解概念模型与实现模型;掌握 利用概念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了解抽象层次 及虚拟机概念。 自动化(7) 算法、程序;迭代、递归; 理解算法、程序概念;掌握迭代、递归等基本方法; 启发式策略、随机策略; 了解典型问题算法求解策略。 智能 设计(6) 分解、复合、折中;可靠 了解分解、复合、试错、折中等设计系统的基本方法; 性、安全性、重用性 了解信息封装、接口、原型系统等概念;了解实现重 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思想。 评估(5) 评价指标与基准、瓶颈、 了解度量系统性能的指标和常见方法;理解瓶颈、冗 冗余、容错、性能仿真 余、容错的概念;了解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通信(7) 信 息 及 其 表 示 、 信 息 量 理解信息编码思想;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与存 (熵)、编码与解码、信 储方式。掌握基本编码方法;了解通信可靠性保障基 息压缩、信息加密、校验 本思想. 与纠错、协议 同步、并发、并行、事件、 理解并发、并行、同步、死锁、事件、服务的概念; 服务 了解常见的协同策略与机制。 数据类型、数据结构、数 理解常用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的概念;了解数据类型、 据组织、检索与索引、局 数据结构与算法和程序的相互关系;掌握选择数据类 部性与缓存 型和数据结构的方法;了解提高数据管理、访问效率 的常用方法。


“宽专融”课程体系及典型课程
课程类型
通识型 课程
定位
认知与理解计算机系统和 基本方法;培养基本信息 素养
典型课程
大学计算机
技术型 课程 交叉型 课程
适应不同类专业需求的计 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深入 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方 法,培养掌握应用计算机 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不同专业内容为背景, 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 养服务
课程实施方案(附录)

针对“宽专融”三种类型,给出14门典型课程的实施方案案例
基本格式
1、课程总体描述
1.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2 授课对象与学时
2、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3、课程实践教学 4、课程考核 5、计算思维培养
14个典型课程实施案例

大学计算机: 4个案例

基本型、问题求解型、系统型



基本型 问题求解型 系统型
(1)基本型。基于宽度优先教学设计原则 涉及知识内容广,可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上适 当裁减和组织,并在案例与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问题求解型。基于深度优先教学设计原则 突出培养基于算法和程序设计的问题求解基本方法和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时需求,又可分“问题求解简约型”和“ 问题求解扩展型”。 (3)系统型。基于宽度和深度兼顾的教学设计原则 从计算思维培养角度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在计算系统理 解和问题求解方法上同时体现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一般课 程学时要求比较多

教学成效评测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为准确 与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