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比喻辨析

合集下载

比喻和其他修辞的辨析

比喻和其他修辞的辨析

比喻和其他修辞的辨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比喻和其他修辞是修辞学中常见的手法,它们在表达和传达信息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人们会混淆比喻和其他修辞,导致误解或者使用不当。

本文将对比喻和其他修辞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一、比喻的定义和特点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概念或者事物进行直接的比较来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常常使用“像”、“如同”等词语来引出类比的对象,从而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喻的特点包括隐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让文学作品或者口头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加情感色彩和表现力。

比喻的例子包括:“他是一只老狐狸”、“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媚”等。

这些比喻通过将人或者事物与其他东西进行比较,传达了作者对其特点或者性质的看法,增加了描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比喻与其他修辞的辨析例如:“他是一只老狐狸”中的比喻是一种明显的比拟,直接将“他”与“老狐狸”进行比较,表达了“狡猾”或者“机智”的含义;而“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媚”中的隐喻则更加抽象,没有明确说明“笑容”与“阳光”之间的关系,留给读者进行联想和理解。

2.比喻与拟人的区别:比喻和拟人都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人性化的描述来增加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

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来表达某种含义,常常使用“像”、“如同”等词语进行引导;而拟人则是将非人物人化,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其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大地在呼吸”中的拟人是一种给予自然界人的特质,增加了对自然界的感知和理解;而“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中的比喻则是通过比较时间和流水的相似之处来表达时间流逝的感受。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比喻和象征都是一种将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进行联系以传达某种含义的修辞手法,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

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种事物的比较来表达非字面意义的修辞手法,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或者想法;而象征则是一种将某种具体事物用作代表抽象概念的符号,通过对特定符号的解读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比喻在诗歌语言中的审美作用

比喻在诗歌语言中的审美作用
得 太 满 … … ” :美 国 女 诗 人 埃 米 ・ 厄 尔 《 罗 独
如 ,刘虹 < 思念> 的一 节 : “ 思念 是 一枝
盆景 I 无论晴 天雨 天 I 躲 在屋檐 I 数落红 和 都 臆 飞雪 / 心事 I 在 未 雨绸 缪 时 。 ” 整 首诗 以形 绽
象化 的 笔墨含 蓄地 传达 着那种 绵 绵无尽 ,悠 远
平 的屋面往 下 漏”等 等。
三 、创 造 性 作 用
创 造 是 诗 歌 的 灵 魂 。 创 造 活 动 一 般 应 具 备 五 个 心 理 层 次 上 的 能 力 : 一 观 察 和 描 绘 , 二 感
肠。
赋 予颜 色 、声音 、温 度 、气 味甚 至形 体。 在这
里 ,每 一 组 比 喻 都 是 一 个 画 面 ,让 读 者 从 中 体
会 到 具体 可 感 的形 象 ,产 生 审美 上 的愉 悦 快
慰。
又如舒 婷 的 < 念) ,其 中一节 连 用 了四 思 个 比喻来描 写这种 感 情 : “ 幅色彩 缤纷但 缺 一
其 中 描 写 鱼 欢 快 自如 游 动
的动 词不 是 “ ” 游
个 诗节 或整 首诗 的线头 或入 口处 。
而是 ” ” ,暗 含 的比喻是 鱼像 鸟 自 由飞 翔一 翔 样欢 快地 游动 。宗 白华的诗 “ 阳 的光洗 着我 太 早起 的灵魂 ”,暗含 的 比喻是晨 光如 水。余 光 中的 < 星之 葬> “ 浅蓝 色 的夜溢 进窗 来 ,夏斟
使 人 可 感 可 触 ,可 闻 可 见 ;而 诗 歌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是 形 象 化 , 它 通 过 一 个 个 真 实 可 感 的 意 象 构
欢 乐是 怎 样 来 的 /t什 么地 方? 火 虫一 样 飞  ̄, J 萤 在 朦 胧 的 树 阴 ? 香 气 一 样 散 自蔷 薇 的 花 瓣 /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

例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壮观。

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

平凡的采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浓厚。

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第一句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

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

这说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形象鲜明,艺术感受真切,是李贺用比的第二个特色。

他在取譬的时候,总是力图从一切感受上去建立形象,往往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角和脑海里的幻觉。

因此形象具体,可感性强,给人的印象深刻,他的咏马名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他不是直说马骨很坚强,也不用“马骨如铜”这样一般化的比喻,而是从触觉、听觉上去建立形象。

“敲瘦骨”“带铜声”形象多么具体!读者从铮铮然的铜声立即可以联想到这匹马的筋骨是多么强健!李贺对声音的描摹颇具特色,他的《听颖师弹琴歌》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育教学研究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金文进(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浙江义乌322000)摘要:一个人志向远大,可以说他具有“鸿鹄之志”形容爱情的美好,有诗云“愿作鸳鸯不羡仙”赞美新娘的美貌,可以引 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的运用使语言灵动富有美感,具有化平凡为神奇的魔力。

关键词:愁;抽象;青感;平淡比喻是修辞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称为“比”,运用较为普遍,用“硕鼠”比喻贪官,用 “凝脂”比喻美人之肤。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认为“以此物喻 彼物也”。

原中国修辞学会理事谭永祥说“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

”运用 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可以把平淡的东西变为生动的东西,可以把生疏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可以 把情感表达得更加充沛。

一、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愁”是无形、抽象的东西,虽可感知却很难描述。

古代 诗人们常运用比喻的修辞,吟咏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把 抽象的愁绪写得有形具体,写得生动可感,让读者识得愁滋味。

有用水来比喻愁,李煜在大牢里黯然感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愁之绵长;李欣在孤寺雨夜独自神伤“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把视觉上海水的多少与感觉上愁的深浅相勾连;秦观在浅浅春寒中叹息“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既写出了时光飞逝,也暗喻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返。

有以山喻愁者,如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连绵不绝的高峻突兀的群山,还抵不上“愁”的一半,愁就有了数量。

有以船中的载物喻愁者,如李 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就有了重量。

杜少陵的“忧端齐终南”的意思就是我的忧愁与终南山齐高,愁就有了高度。

诗仙李白却用以白发喻愁,古往今来,唯他 一人喊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突出“愁”之长度。

在古代诗歌中生离死别,思念家乡也是诗人经常抒发的情感。

南宋刘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体现怀念之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分别之苦,与柳 永的“念去去,执手相看泪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中的比喻辨析

诗歌中的比喻辨析

诗歌中的比喻辨析诗歌中的比喻,大都很好辨识,从诗句本身,就可辨出。

但有的诗歌,则需要根据诗意和结构来加以判断。

如下面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苏轼的《浣溪沙》,最后两句用了比喻,这显然不是根据诗句本身就可见出的。

从结构与内容上,我们知道最后两句是对“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进一步展开,就此我们可以知道“门前流水”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承接“谁道人生无再少”,词人由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在这里,溪水西流,与“人生再少”靠类比自然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比喻。

再从诗意上来看,词的下片的意思是: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由诗意,我们明白,词人以流水喻人生,“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接着以“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告诉我们:人可似花,老可再少。

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用不着再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以流水喻人生,主要叹的是时光匆匆,一去一返。

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所要表达的是: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这样的比喻让人悲叹。

而苏轼的则是反其意来取喻,表达的是:既然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那么人老了就可再年少。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这一比喻无疑是积极的,向上的。

同样要注意的是苏轼以“白发”“黄鸡”也是反其意而用,“白发”“黄鸡”出自白居易的《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相关诗句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意念。

在古诗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多种类型。

1. 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古诗中常常使用“如”、“似”、“若”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将“愁”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之多。

2. 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或类比的方式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常使用“是”、“为”、“成”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将“酒意”比作“雨后的海棠”,暗示酒意未消。

3. 借喻:借喻是通过借用他物的形象来表达本体的意念或情感,通常不出现本体,直接以喻体代替。

例如,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借用“铜雀”的形象来比喻“曹操的野心”,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博喻: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常常使用“如”、“若”、“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多个喻体。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使用多个自然景物作为喻体,表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总之,古诗中的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比喻、借代和象征”以及“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两组艺术技巧的辨析

“比喻、借代和象征”以及“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两组艺术技巧的辨析

二轮复习诗歌艺术技巧突破
——“比喻、借代和象征”以及“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
两组艺术技巧的辨析
评测练习(课后)
【练习1】: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问:读第三联,思考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感的。

(4分)
【参考答案】:第三联采用借代(1分)和虚写(想象)(1分)的艺术技巧,“樽无绿”中以“绿”代酒,以“似”字写炉内火光温暖的幻境,“炉存火似红”以幻作真,(1分)在严寒的冬天,酒器里却没有一滴可以御寒的酒;冷不可耐,仿若眼前的火炉燃起了熊熊的红火可供取暖,从而写出作者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

(1分)
【练习2】:
月圆①(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缺:指月圆。

③列宿:众星。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最后两句。

(4分)
【参考答案】:眼前的清辉,是实写;(1分)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诗人的美好愿望,也是虚写。

(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深切的思念,(1分)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1分)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比喻辨析
导读:诗歌中的比喻,大都很好辨识,从诗句本身,就可辨出。

但有的诗歌,则需要根据诗意和结构来加以判断。

如下面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苏轼的《浣溪沙》,最后两句用了比喻,这显然不是根据诗句本身就可见出的。

从结构与内容上,我们知道最后两句是对“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进一步展开,就此我们可以知道“门前流水”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承接“谁道人生无再少”,词人由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在这里,溪水西流,与“人生再少”靠类比自然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比喻。

再从诗意上来看,词的下片的意思是: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由诗意,我们明白,词人以流水喻人生,“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接着以“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告诉我们:人可似花,老可再少。

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用不着再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以流水喻人生,主要叹的是时光匆匆,一去一
返。

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所要表达的是: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这样的比喻让人悲叹。

而苏轼的则是反其意来取喻,表达的是:既然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那么人老了就可再年少。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这一比喻无疑是积极的,向上的。

同样要注意的是苏轼以“白发”“黄鸡”也是反其意而用,“白发”“黄鸡”出自白居易的《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相关诗句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在白居易的诗里,所传达的是嗟老叹衰,而苏轼词里,则是反用典故,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显现的是他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总之,这首词下片中的两处比喻,表现出来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观点的否弃,显得特别可贵。

可以说比喻的使用,使得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单要能根据结构、内容、诗意来辨识比
喻,还要知道比喻是如何用的,有何妙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比喻辨析与诗情把握结合起来,从而从比喻角度真正读懂诗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